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以自然景物为对象的山水风光摄影,我认为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艺术风光摄影,一类则是纪实风光摄影。
艺术风光摄影大多是通过客观景物,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感受;强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艺术境界;追求作品的意境和内涵。陈复礼先生的名作《大雪青松》,就是一幅借景抒情的作品。这幅作品拍摄于黄山,但作者并未标明是黄山松,因为是什么松在这里并不重要,作者在这幅作品里只是借客观的景物,抒发主观的感情。袁廉民先生1977年以黄山日出为主题拍摄的《蒸蒸日上》,也是一幅借景抒情的佳作。艺术风光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无论前期加工(拍摄过程的加工)和后期加工(制作过程的加工,包括电脑加工)都是允许的。也就是说摄影者为拍摄和制作一幅艺术风光作品,可以调动一切摄影和制作手段(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为自己的创作意图服务。作品表现的画面可以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以真实的景物为素材,经过作者的再创造虚构出来的(如集锦风光作品)。
纪实风光摄影则不同,它以纪实性为前提,以表现客观真实存在的自然美为目的,一般不进行人为的改变客观景物本来面貌(形态和色彩)的前期或后期的艺术加工。摄影者的创造性,主动性在于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在纷繁的大自然中选取景物最美的部分,最美的色彩和光影效果,捕捉最美的瞬间。因此,镜头所摄取的画面,是摄影者对自然景物的提炼和概括。当摄影者将自然美变成一幅摄影作品时,它已不再是纯自然属性的,而是渗透着作者的审美判断以及作者对自然的感悟,是从自然美到艺术美的飞跃。因此,纪实风光摄影作品,同样具有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品格。
纪实风光摄影作品不仅具有审美的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并在审美的愉悦中陶冶人们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同时它传递的自然界具象的信息,可以扩大人们的眼界,帮助人们形象、直观地认识大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赵承安先生多年来拍摄的一些以新疆地貌为题材的纪实风光作品,把欣赏性和知识性结合了起来,对帮助人们认识新疆的自然面貌,起了积极的作用。在人类面临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今天,风光摄影,特别是纪实风光摄影,它所表现的自然美在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方面,无疑地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
郎静山先生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集锦的手法拍摄制作的具有民族风格的画意风光摄影作品,在中国风光摄影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这种以客观存在的景物为素材,根据作者的构思,用摄影和暗室制作的手段创作出来的摄影作品,其画面在客观世界是并不存在的,因此可以说集锦风光摄影作品是真实(素材)与虚构(画面)相结合。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这是允许的。制作这样的风光摄影作品,不仅要求作者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而且在暗室制作技术、技巧上要求也很高。今天,电脑图像处理技术为制作集锦风光摄影作品,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过去用传统的暗室制作技术不可能或者难以实现的事情,在电脑几乎无所不能的今天,都已不在话下。但电脑提供的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技术和技巧,一幅集锦风光作品的成败高低,仍然取决于作者的创意、构思和追求,仅仅在制作技术上做到天衣无缝是不够的。
在利用电脑技术方面,风光摄影家不甘落后,已经有一些作者在利用电脑技术制作集锦风光作品,或对用传统方法拍摄的风光作品进行艺术加工(色彩、密度、对比度的调整等等)。简庆福先生是较早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并取得成就的老一辈摄影家。他的新作《惊起》就是一幅用电脑制作的相当成功的集锦风光作品,在立意、构思、色调和影调的处理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但也有人提出疑问:用电脑制作的作品还算不算摄影艺术?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和“否”来回答,要作具体分析。如果是以摄影为主要手段,以摄影图像为素材,经过作者运用电脑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再创作,制作而成的摄影作品(如摄影招贴),应当认为是摄影艺术的一个品种,但在使用时最好标明“电脑制作”。假如一幅用电脑技术创作的图像作品,其画面构成摄影图像只占一部分,同时还采用了大量其它非摄影的创作手段,那么是否仍属于摄影艺术的范畴,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3
风光摄影作品大体由两类不同的景物构成:一类是相对静止的景物,如山、石、树等;一类则是动态的可变的景物或自然现象,如云雾、海浪、飞鸟、霞光等。认为风光摄影属于静态摄影,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对于风光摄影来说,也有一个选择和把握摄影时机的问题。拍摄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的景物时,常常几分之一秒的差别,就可能决定作品的成败。
气候条件在风光摄影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可变因素。由于这种流动的自然美,只是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会出现,加之难以预知,因此带有一定的突发性,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唯其难能,所以可贵。从这个意义上讲,说风光摄影有时是碰运气,并非戏言。所谓“运气”,就是机遇。
有一年,我从新疆阿尔泰的哈纳斯乘车返乌鲁木齐,一路阴天下着小雨,跑了好几百公里没拍一张片子。傍晚,正当我们行至乌尔禾风城(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魔鬼城)时,西边天际的云层裂开了一条缝隙,一道几乎和地面平行的红光射向风城,给风城土黄色的“雅丹”(风蚀土丘)抹上了一层桔红色。真是天赐良机!我们立即停车,爬上近处一座土丘,为了不失时机,我先用挎在脖子上的135相机1/8秒(当时的照度已很低)手持拍了几张,然后架起120相机只拍了两张,太阳就又进入了云层,整个过程大约不会超过5分钟。如果我们早到十几分钟,或晚到十几分钟,都会错过这一难得机遇,可以说这全是运气。“运气”靠“碰”,但当运气(机遇)一旦出现时,能否迅速作出反应,以敏捷的判断和动作捕捉眼前突然出现,并很快就会改变的美景,则要靠摄影者自身的素质。
在山水风光摄影作品中,云雾常常是画面的组成部分,因为它能营造一种气氛,使一览无余的自然景观变得含蓄而富于变化。云雾有时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其变化是十分缓慢的,但在气流变化较大的情况下,用“瞬息万变”形容云雾的变化,可以说再贴切不过。摄影者要在千变万化中捕捉稍纵即逝的美的瞬间,“感觉”是十分重要的。“感觉”可以说是摄影者平日的艺术修养和积累,在现场面对变化中的客观景物所作出的反应和判断。同时,瞬间的捕捉还需要熟练的技术和技巧,因为把现场的感觉凝固为一幅画面,并非简单的按一下快门就能完成的。
张永富先生拍摄的《石破天惊》和《云漫玉屏峰》,表现的都是黄山玉屏峰,但是由于云雾的形态不同,加之光线的效果各异,同一景物给观众的感觉却是完全不同的,和众多表现玉屏峰的片子相比较,也无雷同之感。我认为一幅优秀的风光摄影作品应该具备这样的品格:它既不是重复前人和别人的,也是别人无法或难以重复的。
4
自然美贵在真实自然。纪实风光摄影追求的正是真实自然的表现自然美。因此在纪实风光摄影中没有必要将主观的东西强加给自然。例如天空本无彩虹,摄影者使用彩虹镜,把一道人造彩虹强加给自然,这种画蛇添足的做法,常常是弄巧成拙,自然界本身,其实有着无穷的变幻的美。例如低角度照射的日光(日落时分),红、橙光相对增加,因此使受日光直接照射的景物呈现出浓重的暖(偏红或橙),而景物的阴影部分由于受蓝光较多的天空反射光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冷调(偏蓝),这种冷暖色的对比,在拍摄某些题材的风光作品时,就会产生特殊效果。王建军先生拍摄的珠穆朗玛峰,就是运用这种光线的成功之作。十多年前我也曾使用过十几片效果镜,开始感到很新鲜,也试着用它来拍摄风光片,但拍出来的片子总觉得不是味道,原因何在?就在于它给人的感觉不真实,不自然。这里我并无排斥效果镜的意思,但要慎用,用得得当,切忌滥用。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以青藏高原自然景观为题材的风光摄影作品,由于作者不恰当地使用了偏振镜,或有意采取减少曝光(指反转片)的方法,使天空变得很暗,甚至接近黑色。在大多数情况下,此类作品会使人感到不自然,甚至产生一种压抑感。青藏高原那种湛蓝的天空,是高海拔地区才有的,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它给人以洁净、深邃、神秘的感觉。在一般情况下,我觉得没有必要改变它本来的色彩面貌。
天有阴晴雨雪,再加上光源色温的变化,同一景物在不同的气候条件和不同的光线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调子——高调(明调子),中间调(灰调子)、低调(暗调子)。即使同一景物,不同的调子也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和感受。摄影者应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自身的感受,在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中,选择自己认为表现景物的理想调子。有一阵子低调的风光片很流行,有的作者将本来不是低调的自然景物,人为地压低调子(增加密度),使调子本来丰富的自然界,变得千篇一律。更有人以为高密度低色温的摄影作品就是“个人风格”的体现,不论什么题材的风光片都一律采用高密度低色温的手法去表现,这恐怕是对个人风格的一种误解。
5
近些年,大画幅相机在我国风光摄影领域的兴起所产生的冲击力是无可否认的。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的风光作品具有的高清晰度和细腻的表现力,是135相机难以相比的,特别是制作巨幅照片或印刷大尺寸印刷品时,大画幅风光摄影作品的优势更为明显,因此它的商业价值远非小画幅风光摄影作品所能比的。面对这种情况,不少只有135相机的摄影者不由得发出:我们没法和人家比的感慨。如果拿135相机的劣势(小画幅)和大型相机的优势(大画幅)相比,发出这种感慨是很自然的。但是同时也应当看到,大画幅相机价格昂贵,现在、将来拥有这种相机的只能是少数职业摄影家和经济条件优越的发烧友。对于大多数摄影者来说,既无必要,也无可能装备这种昂贵的相机。135相机在画幅上和大型相机相比,虽处于劣势,但135相机轻便,使用起来灵活机动,特别是在拍摄动态的景物和在捕捉瞬间状态存在的自然美时,则优于大型相机,这也是无须争辩的事实。随着135相机和感光材料的发展和完善,135片子的素质也非过去所能比,一般来说杂志、报纸、画册以及其它画幅较小的印刷品使用,或制作24英寸以内的放大照片,都是没有问题的。
在国外,职业摄影师早就在使用大画幅相机拍摄风光片,但使用小画幅相机拍摄风光片的摄影家也大有人在。大家都熟悉的李元先生就一直使用135相机,但这并没有影响他成为著名的风光摄影家。
和世界上许多事物一样,大画幅相机和小画幅相机在风光摄影的实践中各有利弊。对于摄影者来说,重要的是用好自己手中的相机(无论它是大画幅还是小画幅),发挥各自的优势,以适应社会、市场、人民群众对风光摄影作品的不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