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国内外研究表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教学中建立与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教师;自我效能感;有效策略
近年来,随着教师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日益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作为教师信念的核心——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教学和教育革新的关键。本文通过探讨教师自我效能感概念、内涵以及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一、自我效能感概念、内涵
班杜拉(Bandura,1977)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1]。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把自我效能感看作是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他认为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他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测;效能预期则是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他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努力的主要决定者[1]。也就是说,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越强,越倾向于做更大程度的努力。
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6]。班杜拉认为,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性,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万别。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中,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因此,并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1]。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是指个体对于自我能力的知觉和判断,它在控制和调节个体行为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6]。
二、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以及理论被很多学者应用于实践领域中,发展出了一系列相关概念。如管理者的管理自我效能感,职业自我效能感,群体效能感,教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等等,它们都是由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概念引申发展起来的,是自我效能理论分别在管理领域、职业领域、群体活动领域以及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2]。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教学领域中的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生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个人的经验,心理状态,社会环境,学校管理和人际关系,教师的自我和他我评价等因素都能对教师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1、教师的个人经验
教师的个人经验分为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个人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而多次失败的经历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看到与自己水平相仿的人成功,也可以增加自己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如果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多次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如果把失败经常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则会降低效能感;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当然其影响也是因人而异的。
2、社会环境
教师所处的社会环境对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不同历史时期教师的社会地位的演变可以反映出来。在独尊儒术的汉代,教师有着“与天地同位,与君亲同尊”的地位;而在兵荒马乱的南宋却沦落到“十儒九丐”的地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教师被沦落为“臭老九”,这种形象在当时也影响着很多人的职业选择;以至于曾经流行“三流的学生读师范,师范三流的学生当老师”这种说法,这是当时人们对教师职业价值的判断和折射,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阻碍了教师专业化的形成和发展[5]。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在逐渐提高,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在逐步改善,教师在逐步得到社会认可的同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也在日渐提高。
3、学校管理和校园人际关系
科学合理的学校管理,良好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都是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在一个学校中,如果教师间的关系冷漠,管理者和教师间的关系紧张,那么处于这个环境中的每个老师都没有较高的成就目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自然就会降低;反之会升高。
4、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及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的工作对象和劳动成果是学生,如果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较高,上课时都非常喜欢听该老师的课,那么,该教师就得到了学生认可,这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尤其是当该老师非常努力工作时。领导和同行评价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也非常大,如果教师的辛苦工作得不到领导和同行的认可,那则会降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在评价中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教师自我认识的一部分,教师自我效能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效能信息加工的过程,教师通过选择、比较、评价和整合所获取的信息,形成自我效能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自我评价必须以专门理论知识为依据,专门技能为保证,遵守职业道德,享有专业自主权,具有自主发展意识,自觉引导自己进步。随着教师教学经验的逐渐积累和丰富,教学风格日益成熟,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和评价表现出积极的变化,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便会呈现上升趋势。
三、建立与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并非先天形成,而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下面是笔者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参考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与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一些建议与措施。
1、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个职业的社会地位是由从业者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从业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决定,促进、形成、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有力手段,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同样也可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
[5]。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包括两方面:一是促进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可,改善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二是要求从业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服务水平。这方面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实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职务制度,从而保障教师专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同时要扩大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为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支持,焕发教师的热情,增强其自尊心,增加教师职业吸引力,为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2、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我国学者申继亮等于1985年提出的,它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在教学能力的诸成分中,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最高级的成分,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控制执行者,而且是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3]。Rigger and Enochs (1989)也认为,教师本身能力不足是造成教师低效能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必将有助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3、改变低自我效能教师的自我信念。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成就具有关键性的影响[4]。因此,改变低自我效能教师的信念是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当务之急。可以考虑在师资培训时进行教师自我效能训练,帮助教师了解低效能的形成原因及其不利影响,增进教师对自我角色的定义和教学责任感,逐步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4、改善校园人际关系,促进新老教师互相合作,共同提高自我效能感。很多新教师不愿表现自己的弱点,因而不愿找其他教师询问问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害怕别人说自己多管闲事,又不愿意向新教师提供建议和帮助。如何进行新老教师间有效的合作呢?Miller(1990年)提出有效教师合作的标准:开放的心态,相互信任,为教师提供相互学习、咨询、沟通的机会,这样有助于克服新老教师交流的障碍,从而提高各自的专业水平。
5、建立完善的教师研修制度和新教师指导制度
完善的教师研修制度可以帮助教师获得专业信念,提高其教学能力,可以鼓舞教师的教学热情,提升教师教学动机,改善教师专业教学方法和策略[4]。在教师专业化的冲击下,新教师面临巨大压力,学校应加强对初任教师指导制度,及时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当他们感到有能力解决教学问题时,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油然而生。作为新教师,也应该树立积极的自信心,保持积极的自我肯定意识。
6、鼓励教师增强自我反思意识,提高自我效能感。Schon (1987)认为,教师大量的知识来自于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教师对日常教学进行批判性反思,提出问题,形成主体,检查和判断价值,持续保持创造性体验,主观上形成教师的个人定向,客观上也可促进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5]。新教师更应加强研究意识,养成对教学的敏感性,通过撰写教学日志,建立教学档案袋等方法,使自我反思经常化、系统化,在反思中逐步走向成熟,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
7、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助于教师提高自我效能感。李红等人在《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中指出,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与焦虑水平,抑郁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2]。教师是脑力工作者,工作繁忙,且劳心劳力,很多教师已患了职业病,这些病痛直接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从而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关心自己,善待自己,养成一些业余爱好,以积极的心态享受生活,这是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物质基础。
四、结语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工作动力的源泉,加强和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是现代教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培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教学中要通过多项措施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教师的教学责任感,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Baudura,A.Self-efficacy. Toward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84):191-215.
[2]李红,郝春冬,张旭.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J].高等教育师范研究,2000,(5).
[3]申继亮,辛涛.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4]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0,(1).
[5]赵传兵,李仲冬.自我效能感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06,(2).
关键词:教师;自我效能感;有效策略
近年来,随着教师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日益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作为教师信念的核心——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教学和教育革新的关键。本文通过探讨教师自我效能感概念、内涵以及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一、自我效能感概念、内涵
班杜拉(Bandura,1977)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1]。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把自我效能感看作是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他认为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他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测;效能预期则是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他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努力的主要决定者[1]。也就是说,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越强,越倾向于做更大程度的努力。
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6]。班杜拉认为,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性,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万别。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中,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因此,并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1]。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是指个体对于自我能力的知觉和判断,它在控制和调节个体行为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6]。
二、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以及理论被很多学者应用于实践领域中,发展出了一系列相关概念。如管理者的管理自我效能感,职业自我效能感,群体效能感,教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等等,它们都是由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概念引申发展起来的,是自我效能理论分别在管理领域、职业领域、群体活动领域以及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2]。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教学领域中的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生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个人的经验,心理状态,社会环境,学校管理和人际关系,教师的自我和他我评价等因素都能对教师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1、教师的个人经验
教师的个人经验分为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个人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而多次失败的经历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看到与自己水平相仿的人成功,也可以增加自己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如果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多次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如果把失败经常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则会降低效能感;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当然其影响也是因人而异的。
2、社会环境
教师所处的社会环境对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不同历史时期教师的社会地位的演变可以反映出来。在独尊儒术的汉代,教师有着“与天地同位,与君亲同尊”的地位;而在兵荒马乱的南宋却沦落到“十儒九丐”的地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教师被沦落为“臭老九”,这种形象在当时也影响着很多人的职业选择;以至于曾经流行“三流的学生读师范,师范三流的学生当老师”这种说法,这是当时人们对教师职业价值的判断和折射,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阻碍了教师专业化的形成和发展[5]。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在逐渐提高,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在逐步改善,教师在逐步得到社会认可的同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也在日渐提高。
3、学校管理和校园人际关系
科学合理的学校管理,良好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都是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在一个学校中,如果教师间的关系冷漠,管理者和教师间的关系紧张,那么处于这个环境中的每个老师都没有较高的成就目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自然就会降低;反之会升高。
4、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及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的工作对象和劳动成果是学生,如果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较高,上课时都非常喜欢听该老师的课,那么,该教师就得到了学生认可,这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尤其是当该老师非常努力工作时。领导和同行评价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也非常大,如果教师的辛苦工作得不到领导和同行的认可,那则会降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在评价中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教师自我认识的一部分,教师自我效能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效能信息加工的过程,教师通过选择、比较、评价和整合所获取的信息,形成自我效能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自我评价必须以专门理论知识为依据,专门技能为保证,遵守职业道德,享有专业自主权,具有自主发展意识,自觉引导自己进步。随着教师教学经验的逐渐积累和丰富,教学风格日益成熟,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和评价表现出积极的变化,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便会呈现上升趋势。
三、建立与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并非先天形成,而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下面是笔者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参考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与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一些建议与措施。
1、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个职业的社会地位是由从业者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从业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决定,促进、形成、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有力手段,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同样也可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
[5]。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包括两方面:一是促进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可,改善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二是要求从业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服务水平。这方面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实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职务制度,从而保障教师专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同时要扩大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为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支持,焕发教师的热情,增强其自尊心,增加教师职业吸引力,为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2、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我国学者申继亮等于1985年提出的,它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在教学能力的诸成分中,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最高级的成分,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控制执行者,而且是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3]。Rigger and Enochs (1989)也认为,教师本身能力不足是造成教师低效能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必将有助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3、改变低自我效能教师的自我信念。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成就具有关键性的影响[4]。因此,改变低自我效能教师的信念是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当务之急。可以考虑在师资培训时进行教师自我效能训练,帮助教师了解低效能的形成原因及其不利影响,增进教师对自我角色的定义和教学责任感,逐步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4、改善校园人际关系,促进新老教师互相合作,共同提高自我效能感。很多新教师不愿表现自己的弱点,因而不愿找其他教师询问问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害怕别人说自己多管闲事,又不愿意向新教师提供建议和帮助。如何进行新老教师间有效的合作呢?Miller(1990年)提出有效教师合作的标准:开放的心态,相互信任,为教师提供相互学习、咨询、沟通的机会,这样有助于克服新老教师交流的障碍,从而提高各自的专业水平。
5、建立完善的教师研修制度和新教师指导制度
完善的教师研修制度可以帮助教师获得专业信念,提高其教学能力,可以鼓舞教师的教学热情,提升教师教学动机,改善教师专业教学方法和策略[4]。在教师专业化的冲击下,新教师面临巨大压力,学校应加强对初任教师指导制度,及时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当他们感到有能力解决教学问题时,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油然而生。作为新教师,也应该树立积极的自信心,保持积极的自我肯定意识。
6、鼓励教师增强自我反思意识,提高自我效能感。Schon (1987)认为,教师大量的知识来自于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教师对日常教学进行批判性反思,提出问题,形成主体,检查和判断价值,持续保持创造性体验,主观上形成教师的个人定向,客观上也可促进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5]。新教师更应加强研究意识,养成对教学的敏感性,通过撰写教学日志,建立教学档案袋等方法,使自我反思经常化、系统化,在反思中逐步走向成熟,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
7、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助于教师提高自我效能感。李红等人在《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中指出,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与焦虑水平,抑郁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2]。教师是脑力工作者,工作繁忙,且劳心劳力,很多教师已患了职业病,这些病痛直接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从而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关心自己,善待自己,养成一些业余爱好,以积极的心态享受生活,这是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物质基础。
四、结语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工作动力的源泉,加强和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是现代教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培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教学中要通过多项措施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教师的教学责任感,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Baudura,A.Self-efficacy. Toward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84):191-215.
[2]李红,郝春冬,张旭.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J].高等教育师范研究,2000,(5).
[3]申继亮,辛涛.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4]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0,(1).
[5]赵传兵,李仲冬.自我效能感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