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由此可见,探索是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活动,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接受过程和创造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归纳、实验、操作和合作交流等形式,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愿意探索,乐于创造,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去发现和获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怎样引导和带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呢?笔者现结合所从事的物理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学生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1.1 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教师在课前应该让学生对课题提前预习,明确探究目标,收集有关资料,收集身边一些生产、生活用品作为实验器材的补充.例如,我在学生对杠杆的定义、特点有了深刻理解后,让学生预习杠杆的平衡条件.由于学生身边没有教材中所给的实验器材,因而大部分学生感到束手无策,但也有少数既聪明又爱动脑筋的学生想到了一个巧妙的替代实验:用一根细线将一根粗细均匀的细铁丝从中部吊起,调节细线的位置使铁丝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然后将任一侧的铁丝弯折后再悬空,铁丝不能再保持水平平衡:弯折一侧的铁丝向上翘起,另一侧的铁丝则向下倾斜.据此学生认真思考后找到原因:杠杆的平衡不但与其受力有关,而且还与力臂有关.课上学生注意教材中的演示实验,经师生探讨后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就水到渠成了.
1.2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认为,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和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那么,怎样创设探究的情境呢?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演示实验、多媒体、挂图以及教师的神态、手势、抑扬顿挫的语言等,抓住教学中的导入环节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等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实施探究教学营造一种有利的心理基础和环境氛围.如在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时,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情境:实验装置是,在一个玻璃缸中用玻璃胶固定一个塑料泡沫片并在其上用玻璃胶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向玻璃缸中倒入适量的水.我先让三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然后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学生因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而感到困惑不解.这样有趣的创设不但能纠正学生对某些物理知识的错误认识,而且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规律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
2 在动手操作和实验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通过动手操作或实验的方式,自己主动地去发现或得出有关的结论.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良好载体.教师要利用好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去解决问题或得出科学规律尤为重要.以前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
在探究性学习中,可以加强实验手段,不断变化教学形式.(1)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课外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让学生自己用尺子等器材去探究,他们就会懂得如何改变物体的振动频率(几何尺寸越小,越轻的物体,振动频率越高;越粗大厚重的物体,振动频率越低),对音调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再如光的直线传播,透镜对光的作用等都可改成探究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选择器材,设计实验,得出结论.(2)指导学生作课后的小实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进行科技辅导,搞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积极性.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课外实验的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并且实验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无法预料的问题,要他们自己去解决.如选器材,我们只能利用身边现有的土材料,因陋就简地完成实验,这就要求学生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再如实验方案,记录表格的设计等,他们只有深刻理解实验,才能设计出来,这就促进他们自己去学习,并且发现问题想法解决,这样就培养他们的动手实验的能力,如制作针孔相机、电动机、潜望镜、用焦距不等的两个透镜制作望远镜,用小瓶和小塑料管制作简易水温度计等等.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得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3 教师营造有利探究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
3.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建立平等、民主、和谐、亲密的师生伙伴关系,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学生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做“平等中的首席”,要与学生共同去讨论和探究,解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发现和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探索学习中来,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正确面对学生的质疑和挑战,对学生不同的或错误的观点不能视为“异端”,而“一棒子打死”,否则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思维,造成一种令人窒息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培养学生好学、敢问、质疑,具有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良好品质,要责无旁贷的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探索与交流的氛围.在课下,教师应与学生多接触、多辅导,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实施探究性学习奠定良好的友情氛围.
3.2 营造良好的 “合作交流”氛围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学生共同研讨、彼此交流、相互表达与倾听可以获得许多好处:(1)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知道对问题别人也可能有其他的解释,这有利于他们认识到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的局限性;(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学生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清晰化,这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3)在讨论中,学生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4)学生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的学生交流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学生完成光凭个人力量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 “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在这种氛围中,學生就敢于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努力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愿意探索,乐于创造,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去发现和获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怎样引导和带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呢?笔者现结合所从事的物理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学生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1.1 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教师在课前应该让学生对课题提前预习,明确探究目标,收集有关资料,收集身边一些生产、生活用品作为实验器材的补充.例如,我在学生对杠杆的定义、特点有了深刻理解后,让学生预习杠杆的平衡条件.由于学生身边没有教材中所给的实验器材,因而大部分学生感到束手无策,但也有少数既聪明又爱动脑筋的学生想到了一个巧妙的替代实验:用一根细线将一根粗细均匀的细铁丝从中部吊起,调节细线的位置使铁丝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然后将任一侧的铁丝弯折后再悬空,铁丝不能再保持水平平衡:弯折一侧的铁丝向上翘起,另一侧的铁丝则向下倾斜.据此学生认真思考后找到原因:杠杆的平衡不但与其受力有关,而且还与力臂有关.课上学生注意教材中的演示实验,经师生探讨后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就水到渠成了.
1.2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认为,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和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那么,怎样创设探究的情境呢?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演示实验、多媒体、挂图以及教师的神态、手势、抑扬顿挫的语言等,抓住教学中的导入环节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等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实施探究教学营造一种有利的心理基础和环境氛围.如在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时,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情境:实验装置是,在一个玻璃缸中用玻璃胶固定一个塑料泡沫片并在其上用玻璃胶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向玻璃缸中倒入适量的水.我先让三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然后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学生因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而感到困惑不解.这样有趣的创设不但能纠正学生对某些物理知识的错误认识,而且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规律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
2 在动手操作和实验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通过动手操作或实验的方式,自己主动地去发现或得出有关的结论.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良好载体.教师要利用好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去解决问题或得出科学规律尤为重要.以前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
在探究性学习中,可以加强实验手段,不断变化教学形式.(1)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课外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让学生自己用尺子等器材去探究,他们就会懂得如何改变物体的振动频率(几何尺寸越小,越轻的物体,振动频率越高;越粗大厚重的物体,振动频率越低),对音调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再如光的直线传播,透镜对光的作用等都可改成探究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选择器材,设计实验,得出结论.(2)指导学生作课后的小实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进行科技辅导,搞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积极性.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课外实验的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并且实验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无法预料的问题,要他们自己去解决.如选器材,我们只能利用身边现有的土材料,因陋就简地完成实验,这就要求学生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再如实验方案,记录表格的设计等,他们只有深刻理解实验,才能设计出来,这就促进他们自己去学习,并且发现问题想法解决,这样就培养他们的动手实验的能力,如制作针孔相机、电动机、潜望镜、用焦距不等的两个透镜制作望远镜,用小瓶和小塑料管制作简易水温度计等等.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得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3 教师营造有利探究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
3.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建立平等、民主、和谐、亲密的师生伙伴关系,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学生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做“平等中的首席”,要与学生共同去讨论和探究,解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发现和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探索学习中来,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正确面对学生的质疑和挑战,对学生不同的或错误的观点不能视为“异端”,而“一棒子打死”,否则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思维,造成一种令人窒息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培养学生好学、敢问、质疑,具有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良好品质,要责无旁贷的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探索与交流的氛围.在课下,教师应与学生多接触、多辅导,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实施探究性学习奠定良好的友情氛围.
3.2 营造良好的 “合作交流”氛围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学生共同研讨、彼此交流、相互表达与倾听可以获得许多好处:(1)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知道对问题别人也可能有其他的解释,这有利于他们认识到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的局限性;(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学生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清晰化,这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3)在讨论中,学生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4)学生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的学生交流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学生完成光凭个人力量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 “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在这种氛围中,學生就敢于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努力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