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听到老师这样的感慨:每次挖空心思布置一个作文题,费尽心思作了指导,收上来的学生习作却让人丧气——他们在敷衍了事。丧气归丧气,还得批改啊。于是,老师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进行字斟句酌,精批细改。可是,对老师的辛勤付出,多数学生并不领情,他们往往只看看分数就把作文本塞入课桌。下一次习作,学生依然敷衍了事地应付,老师依然身心疲惫地批改,循环往复。结果呢?自然是收效甚微。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叶圣陶曾说:“写作是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显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越多越好。”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真诚写作,必然是心里装着“读者”,有强烈的“读者意识”。但是,长期以来,学生习作的读者只有教师一人。这个“读者”太熟悉了,太单一了,学生没有新鲜感,习作自然提不起兴趣。
其次,每个人在写作之后,往往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反馈。但是传统习作训练的模式,往往是“通收通改”,一个班几十篇习作,老师的批改总是要拖上好几天。等到老师把作文发还给学生时,他们早已“心灰意冷”,哪还有“细读评语细思量”的热情?
是的,写作的目的,应该指向“发表”。没有实际对象的“面壁而作”,是难以产生习作愉悦感和表达冲动的。对于写作者来说,没有读者的及时反馈总是让人失落的,尤其是初学写作的学生。
那么,如何增强学生习作的“读者意识”?如何增大学生习作发表面?如何提高习作发表时效?我在班里进行了这样的实验:将一个班分成若干个5人小组,每个小组共用一本作文本;学生在周末起稿,从周一到周五每天轮一人誊抄上去,然后进行自评、家长评价,次日交小组成员和老师评价;另外,还有每天、每周、每期的互动欣赏相结合,全面增大读者面。这种形式,我们把它简称为“同题轮流·多元互动”习作模式。其操作流程可以用表格呈现为:
为什么要“轮流”?主要是为了搭建一个学生习作的发表平台,让每一位学生的习作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读者。而“同题”就是指学生每次习作训练题目或类型相同,具有横向可比性和借鉴性,它区别于一般的“轮流日记”“轮流笔记”。
有了“轮流”的平台,让学生、教师、家长等主体之间有了交流互动的可能,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增大互动面。“多元互动”一方面指面对同一篇习作,不仅有评价,也有交流、欣赏、批评、借鉴等互动形式的多元,此“多元”为定语;另一方面,“多元”为主语,是指学生习作的读者不仅有教师,还有同学、家长、亲戚、朋友乃至报刊、广播等互动主体的多元。
因为自己的习作能很快“发表”,有很多人会关注、评价,学生的习作态度就有了明显好转。同时,因为可以横向借鉴,其他同学习作有很多成功经验可以学习、借用,习作也变得轻松,水平也在悄然提高。
后来,为了使学生习作的“发表面”更大些,我们还有了更多的改进:每日的“精彩文段分享会”——利用每天语文课前几分钟,欣赏当天习作中出现的精彩文段;每周的“美文组际分享会”——每周五各组交换作文本进行欣赏。这两种形式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每天课前要读谁的文段成为学生当天最大的猜想和盼望,每周五的分享会也是学生习作得到大量未知读者的好机会。自己的习作得到的关注越多反馈越多,学生就越有信心越有兴趣把习作写好。
要让学生的习作获得更多的读者,我还鼓励他们每个学期末将自己的习作结集成册,有条件的可以出版。学生都很重视这件事。文集做好了,赠送给同学、亲友,那是最荣耀最幸福的事情。这毫无疑问地强化了学生习作的“读者意识”,习作也就进入了良性循环。
“同题轮流·多元互动”习作模式推行以来,学生习作的“读者意识”增强了,逐渐懂得了习作是要与人交流,也懂得从他人的习作中受到启发提高自我。他们的习作能力也大大提高,除每学期均有精美的“个人作品集”面世外,有不少学生习作获得各级奖励或发表。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叶圣陶曾说:“写作是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显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越多越好。”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真诚写作,必然是心里装着“读者”,有强烈的“读者意识”。但是,长期以来,学生习作的读者只有教师一人。这个“读者”太熟悉了,太单一了,学生没有新鲜感,习作自然提不起兴趣。
其次,每个人在写作之后,往往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反馈。但是传统习作训练的模式,往往是“通收通改”,一个班几十篇习作,老师的批改总是要拖上好几天。等到老师把作文发还给学生时,他们早已“心灰意冷”,哪还有“细读评语细思量”的热情?
是的,写作的目的,应该指向“发表”。没有实际对象的“面壁而作”,是难以产生习作愉悦感和表达冲动的。对于写作者来说,没有读者的及时反馈总是让人失落的,尤其是初学写作的学生。
那么,如何增强学生习作的“读者意识”?如何增大学生习作发表面?如何提高习作发表时效?我在班里进行了这样的实验:将一个班分成若干个5人小组,每个小组共用一本作文本;学生在周末起稿,从周一到周五每天轮一人誊抄上去,然后进行自评、家长评价,次日交小组成员和老师评价;另外,还有每天、每周、每期的互动欣赏相结合,全面增大读者面。这种形式,我们把它简称为“同题轮流·多元互动”习作模式。其操作流程可以用表格呈现为:
为什么要“轮流”?主要是为了搭建一个学生习作的发表平台,让每一位学生的习作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读者。而“同题”就是指学生每次习作训练题目或类型相同,具有横向可比性和借鉴性,它区别于一般的“轮流日记”“轮流笔记”。
有了“轮流”的平台,让学生、教师、家长等主体之间有了交流互动的可能,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增大互动面。“多元互动”一方面指面对同一篇习作,不仅有评价,也有交流、欣赏、批评、借鉴等互动形式的多元,此“多元”为定语;另一方面,“多元”为主语,是指学生习作的读者不仅有教师,还有同学、家长、亲戚、朋友乃至报刊、广播等互动主体的多元。
因为自己的习作能很快“发表”,有很多人会关注、评价,学生的习作态度就有了明显好转。同时,因为可以横向借鉴,其他同学习作有很多成功经验可以学习、借用,习作也变得轻松,水平也在悄然提高。
后来,为了使学生习作的“发表面”更大些,我们还有了更多的改进:每日的“精彩文段分享会”——利用每天语文课前几分钟,欣赏当天习作中出现的精彩文段;每周的“美文组际分享会”——每周五各组交换作文本进行欣赏。这两种形式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每天课前要读谁的文段成为学生当天最大的猜想和盼望,每周五的分享会也是学生习作得到大量未知读者的好机会。自己的习作得到的关注越多反馈越多,学生就越有信心越有兴趣把习作写好。
要让学生的习作获得更多的读者,我还鼓励他们每个学期末将自己的习作结集成册,有条件的可以出版。学生都很重视这件事。文集做好了,赠送给同学、亲友,那是最荣耀最幸福的事情。这毫无疑问地强化了学生习作的“读者意识”,习作也就进入了良性循环。
“同题轮流·多元互动”习作模式推行以来,学生习作的“读者意识”增强了,逐渐懂得了习作是要与人交流,也懂得从他人的习作中受到启发提高自我。他们的习作能力也大大提高,除每学期均有精美的“个人作品集”面世外,有不少学生习作获得各级奖励或发表。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