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保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作自己的文。一要让学生自己去积累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二要让学生自己构思作文,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立意,也就是根据所需材料确定一个主题;其次让学生学会选材。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权,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自己去积累材料、构思内容、修改作文,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均得到了发展。
关键词: 积累 构思 修改
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大多采用“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写,教师批阅文章学生看,教师讲评作文学生听”的教学思路。学生按教师的意愿进行作文,处于被动地位,很难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他们所关心的只是所得到的评价结果,谈不上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保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作自己的文。那么,如何让学生去作自己的文呢?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自己去积累材料
小学生的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可是,由于学生对周围的环境、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缺乏观察力,没有观察的习惯,储藏不到作文材料,便出现了作文无话可说、内容空洞的现象。要想让学生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 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作文训练时,提前就要向学生布置作文的题目及要求,让学生对确定的题目进行观察,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比如:写自己喜爱的小物件,就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小物件的外形特征,抓住小物件的讨人喜爱之处。作文辅导课上,我拿去一个布娃娃,指导学生按由上到下的顺序去观察它,依次板书头、身、脚,学生观察一部分说一部分,最后把三部分连起来说一段完整的话,就是描写布娃娃的一个片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一名导游,要有序地把每处的“风景”用最生动的语言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有种迫不及待急于表现自己的欲望,使每位学生都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说清楚,这样就引导学生在凌乱的思路中找出了条理,说话有了依据和目的。其次是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比如:让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谈谈上学路上的见闻等。学生逐渐养成勤于观察、乐于观察的习惯,成了生活中的有心人,才有利于积累材料。最后要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材料、积累材料。
二、培养学生自己构思作文
积累材料解决了学生“下锅之米”,“米”要变成“粥”还需“巧妇”的安排。每次作文课,老师怕学生不写,就把作文内容、段落、头尾都讲一遍,给学生规定个框子,于是出现了作文千篇一律或者虚构、编造现象。因此,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去构思。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立意,也就是根据所需材料确定一个主题。其次要让学生学会选材。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哪些材料能表现这个主题,就从大脑的信息库中提出相关材料。再次要让学生学会安排写作的顺序、结构。一篇作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部分详写、哪部分略写,在下笔前学生要胸有成竹。比如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 我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亲人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许多师长亲切地教导我们,我们有许多要好的小伙伴, 在这些人中,有哪些值得你喜欢?他的哪一件事最使你难忘?他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请按下列要求写下来:自己最喜欢的人、这个人的外貌特征(长相、衣着)、他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写出简要过程)。结果,学生按照要求去思考,比较具体、生动地写出了自己心中喜欢的人物。
三、让学生自己去修改作文
学生刚写完的文章只是“半成品”,只有一点一滴地修改到逐步完善自己的作文,才真正获得了作文的能力。可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修改占主要地位,每次作文结束,意味着任务的完成。在学生心里得了“优”便是好作文,至于优劣的内容一无所知。即使作文讲评课上,老师将学生作文的优点、缺点全盘托出,从头讲到尾,可学生不动脑筋,不动嘴,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也一知半解。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认识规律,由浅入深,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教师让学生主持作文讲评课,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畅谈自己的写作思路,其他学生当“医生”,对这篇作文进行诊治,并开出“处方”。课上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允许相互争论,允许为自己辩解。当学生偏离方向或为枝节问题纠缠时,教师要及时扭转,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有关的问题讨论。比如:学生写完“我熟悉的一个人”后,有个学生这样写道:我有一个特别爱我的妈妈,她非常关心我,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背我去医院打吊针,我非常喜欢我的妈妈。在讲评课上我让他把作文读给同学们听,听完后评一评写得怎么样。有个同学这样说:“他没有写出妈妈的长相和穿着!”于是我就让他说一说妈妈的外貌特征;另一个学生接着说:“‘我生病了,妈妈背我去医院打吊针’这件事写得不够具体!” 此时我及时引导她:“你觉得怎样写才够具体呢?”这样学生在修改过程中自我感悟、自我认识,积极主动地寻求发展,作文的能力就提高了。
学生自己去积累材料、构思内容、修改作文,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均得到发展,有了作文的能力,就再也不怕写作文、讨厌写作文了。
关键词: 积累 构思 修改
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大多采用“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写,教师批阅文章学生看,教师讲评作文学生听”的教学思路。学生按教师的意愿进行作文,处于被动地位,很难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他们所关心的只是所得到的评价结果,谈不上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保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作自己的文。那么,如何让学生去作自己的文呢?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自己去积累材料
小学生的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可是,由于学生对周围的环境、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缺乏观察力,没有观察的习惯,储藏不到作文材料,便出现了作文无话可说、内容空洞的现象。要想让学生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 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作文训练时,提前就要向学生布置作文的题目及要求,让学生对确定的题目进行观察,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比如:写自己喜爱的小物件,就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小物件的外形特征,抓住小物件的讨人喜爱之处。作文辅导课上,我拿去一个布娃娃,指导学生按由上到下的顺序去观察它,依次板书头、身、脚,学生观察一部分说一部分,最后把三部分连起来说一段完整的话,就是描写布娃娃的一个片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一名导游,要有序地把每处的“风景”用最生动的语言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有种迫不及待急于表现自己的欲望,使每位学生都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说清楚,这样就引导学生在凌乱的思路中找出了条理,说话有了依据和目的。其次是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比如:让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谈谈上学路上的见闻等。学生逐渐养成勤于观察、乐于观察的习惯,成了生活中的有心人,才有利于积累材料。最后要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材料、积累材料。
二、培养学生自己构思作文
积累材料解决了学生“下锅之米”,“米”要变成“粥”还需“巧妇”的安排。每次作文课,老师怕学生不写,就把作文内容、段落、头尾都讲一遍,给学生规定个框子,于是出现了作文千篇一律或者虚构、编造现象。因此,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去构思。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立意,也就是根据所需材料确定一个主题。其次要让学生学会选材。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哪些材料能表现这个主题,就从大脑的信息库中提出相关材料。再次要让学生学会安排写作的顺序、结构。一篇作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部分详写、哪部分略写,在下笔前学生要胸有成竹。比如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 我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亲人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许多师长亲切地教导我们,我们有许多要好的小伙伴, 在这些人中,有哪些值得你喜欢?他的哪一件事最使你难忘?他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请按下列要求写下来:自己最喜欢的人、这个人的外貌特征(长相、衣着)、他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写出简要过程)。结果,学生按照要求去思考,比较具体、生动地写出了自己心中喜欢的人物。
三、让学生自己去修改作文
学生刚写完的文章只是“半成品”,只有一点一滴地修改到逐步完善自己的作文,才真正获得了作文的能力。可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修改占主要地位,每次作文结束,意味着任务的完成。在学生心里得了“优”便是好作文,至于优劣的内容一无所知。即使作文讲评课上,老师将学生作文的优点、缺点全盘托出,从头讲到尾,可学生不动脑筋,不动嘴,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也一知半解。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认识规律,由浅入深,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教师让学生主持作文讲评课,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畅谈自己的写作思路,其他学生当“医生”,对这篇作文进行诊治,并开出“处方”。课上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允许相互争论,允许为自己辩解。当学生偏离方向或为枝节问题纠缠时,教师要及时扭转,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有关的问题讨论。比如:学生写完“我熟悉的一个人”后,有个学生这样写道:我有一个特别爱我的妈妈,她非常关心我,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背我去医院打吊针,我非常喜欢我的妈妈。在讲评课上我让他把作文读给同学们听,听完后评一评写得怎么样。有个同学这样说:“他没有写出妈妈的长相和穿着!”于是我就让他说一说妈妈的外貌特征;另一个学生接着说:“‘我生病了,妈妈背我去医院打吊针’这件事写得不够具体!” 此时我及时引导她:“你觉得怎样写才够具体呢?”这样学生在修改过程中自我感悟、自我认识,积极主动地寻求发展,作文的能力就提高了。
学生自己去积累材料、构思内容、修改作文,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均得到发展,有了作文的能力,就再也不怕写作文、讨厌写作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