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因此学生互助小组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系统建构才能让互助小组充分发挥它的合作、互助、知情一体共同发展的功能。本文从功能设计、组织内涵建构、建设实施、平台践行四个方面对互助小组的系统建构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系统建构 互助小组 知情一体发展 团队
一、系统功能设计,构建互助小组系统功能框架
互助小组要在当前人才培养要求和环境中充分发挥作用,相关的功能建设必不可少,而构建互助小组系统功能框架,是互助小组功能建设的基础和目标。通过本课题组的研究,确立以下功能框架:
功能框架是一个组织建设的顶层设计。功能框架的建立,即为组织建构的目标。在这一整体目标框架的要求下,组织建构的其他方面才能做到有依有据,轻重适当。这里我们把“知、情一体发展”定为了学生互助小组功能框架的总领。
二、组织内涵建构
互助小组的功能如何在组织层面得以体现?还需对组织的内涵进行拓展建構,使组织与功能一一对应,才能使互助小组的建设事半功倍。互助小组是一个集体,也是一个团队,根据专业团队建设的特征,包含了目标、领导、学习、沟通、激励五个内涵要素。结合学生特点,学生互助小组的团队组织可作如下的内涵变更、拓展,使更能体现学生团队的性质特点和要求。
三、建设实施
在功能框架和内涵要求的统一指导下,互助小组建设内容相应地包括:组织建设、纪律建设、文化熏陶、成员培训、小组管理等五个方面。
(一)组织建设
1、人员组成:互助小组的组成人员,可由班内学生自由组队,具备学科互补性质最好,每人都有其某学科特长,更容易开展学习互助活动。人数在4—6人为佳,既易于沟通和管理,又不因为人数太少而影响合作、交流效果。
2、领导设置:每个互助小组设立两名小组长,其中一名小组长负责学习互助,称为学习组长。学习组长的工作职责主要是负责组内互助学习活动的组织和监督,包括课堂准备、自学、交流、展示、作业的完成与收缴等,并对学习惰性的同学提出批评与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另一名小组长负责组内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称为德育小组长。主要负责思想品德提升互助组织。包括组织开展增强团队意识、联络组员感情的文体活动、组织组内成员制定和签订诚信承诺书,、对组员的不良思想、行为进行积极规谏,帮助并且督促组员改良陋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为提高小组长的凝聚力,小组长可采用任期制,由全体组员集体推选。
(二)纪律建设
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没有规矩就没有骨架,没有规矩的互助小组就只能是一盘散沙,绝不可能成为一块坚硬而充满力量的“混凝土”要保障小组知、情一体互助活动良性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小组商讨,订立团队行事“规矩”,包括互帮互助规则、监督上进纪律、永不放弃原则、奖惩约定等,纪律条文由组内全体成员共同制定,成为互助小组公约,可以通过全体组员签定诚信承诺书共同遵守。
(三)文化熏陶
团队文化是指团队成员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为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并为完成团队共同目标而形成的一种潜意识文化。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其实质是团队精神和干事环境、氛围的集中反映。可由有特色的组名、组徽、组旗、组训、组规、组歌等进行可视性反映,激励每一个组员。班级可根据总体规划,对每一个互助小组规划出特定的展示区域用于展示,加强团队文化熏陶,促进团队精神和自觉上进的氛围。
(四)成员培训
1、情感投资与感恩教育
2、组长培训:明确明确小组长的身份和作用,提高小组长在互助小组中进行监督、指导、组织、协调、检查、评价等方面的责任意识;明确小组长在互助小组中开展工作的任务和方法;赋予小组长相应的管理权力。通过培训发挥小组长在互助小组中的示范引领和灵魂作用。
3、组员培训:帮助组员树立“互助学习,共同进步”的互助协同学习理念;对互助小组的评价机制进行详细的讲解说明;关注成绩水平较低的学生,树立大胆展示,勇于进取理念;开展集体主义和团队意识教育,发挥团队作用和帮扶作用,推动小组学员共同进步。
(五)小组管理
开展有效的管理,是互助小组各项功能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有效的管理包括有职责分明的分工安排、有各项明确的行事细则、有科学量化的考核制度、有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学生互助小组的管理措施具体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小组成员共同参与,确立小组组长的行为职责,具体管理范筹,依据知、情一体发展互助目标制订学习纪律要求、品德行为规范、量化记分标准,由班级组织定期召开优秀互助小组、优秀互助标兵、进步最大奖的评选、表彰、总结大会,激励小组成员共同进步,促进互助小组良性发展。
结语
系统建构才能让互助小组充分发挥它的合作、互助功能。做好功能设计、组织内涵建构、建设实施、平台践行四个方面的系统建构工作,才能让互助小组成为知情一体共同发展的优秀团队。
参考文献
1.胡庆芳、杨翠蓉.有效小组合作的22个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
2.王 坦. 合作学习的理念和实践 [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本文是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欠发达地区县城高中‘小组互助’知、情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UQJK203)课题研究成果论文
关键词:系统建构 互助小组 知情一体发展 团队
一、系统功能设计,构建互助小组系统功能框架
互助小组要在当前人才培养要求和环境中充分发挥作用,相关的功能建设必不可少,而构建互助小组系统功能框架,是互助小组功能建设的基础和目标。通过本课题组的研究,确立以下功能框架:
功能框架是一个组织建设的顶层设计。功能框架的建立,即为组织建构的目标。在这一整体目标框架的要求下,组织建构的其他方面才能做到有依有据,轻重适当。这里我们把“知、情一体发展”定为了学生互助小组功能框架的总领。
二、组织内涵建构
互助小组的功能如何在组织层面得以体现?还需对组织的内涵进行拓展建構,使组织与功能一一对应,才能使互助小组的建设事半功倍。互助小组是一个集体,也是一个团队,根据专业团队建设的特征,包含了目标、领导、学习、沟通、激励五个内涵要素。结合学生特点,学生互助小组的团队组织可作如下的内涵变更、拓展,使更能体现学生团队的性质特点和要求。
三、建设实施
在功能框架和内涵要求的统一指导下,互助小组建设内容相应地包括:组织建设、纪律建设、文化熏陶、成员培训、小组管理等五个方面。
(一)组织建设
1、人员组成:互助小组的组成人员,可由班内学生自由组队,具备学科互补性质最好,每人都有其某学科特长,更容易开展学习互助活动。人数在4—6人为佳,既易于沟通和管理,又不因为人数太少而影响合作、交流效果。
2、领导设置:每个互助小组设立两名小组长,其中一名小组长负责学习互助,称为学习组长。学习组长的工作职责主要是负责组内互助学习活动的组织和监督,包括课堂准备、自学、交流、展示、作业的完成与收缴等,并对学习惰性的同学提出批评与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另一名小组长负责组内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称为德育小组长。主要负责思想品德提升互助组织。包括组织开展增强团队意识、联络组员感情的文体活动、组织组内成员制定和签订诚信承诺书,、对组员的不良思想、行为进行积极规谏,帮助并且督促组员改良陋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为提高小组长的凝聚力,小组长可采用任期制,由全体组员集体推选。
(二)纪律建设
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没有规矩就没有骨架,没有规矩的互助小组就只能是一盘散沙,绝不可能成为一块坚硬而充满力量的“混凝土”要保障小组知、情一体互助活动良性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小组商讨,订立团队行事“规矩”,包括互帮互助规则、监督上进纪律、永不放弃原则、奖惩约定等,纪律条文由组内全体成员共同制定,成为互助小组公约,可以通过全体组员签定诚信承诺书共同遵守。
(三)文化熏陶
团队文化是指团队成员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为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并为完成团队共同目标而形成的一种潜意识文化。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其实质是团队精神和干事环境、氛围的集中反映。可由有特色的组名、组徽、组旗、组训、组规、组歌等进行可视性反映,激励每一个组员。班级可根据总体规划,对每一个互助小组规划出特定的展示区域用于展示,加强团队文化熏陶,促进团队精神和自觉上进的氛围。
(四)成员培训
1、情感投资与感恩教育
2、组长培训:明确明确小组长的身份和作用,提高小组长在互助小组中进行监督、指导、组织、协调、检查、评价等方面的责任意识;明确小组长在互助小组中开展工作的任务和方法;赋予小组长相应的管理权力。通过培训发挥小组长在互助小组中的示范引领和灵魂作用。
3、组员培训:帮助组员树立“互助学习,共同进步”的互助协同学习理念;对互助小组的评价机制进行详细的讲解说明;关注成绩水平较低的学生,树立大胆展示,勇于进取理念;开展集体主义和团队意识教育,发挥团队作用和帮扶作用,推动小组学员共同进步。
(五)小组管理
开展有效的管理,是互助小组各项功能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有效的管理包括有职责分明的分工安排、有各项明确的行事细则、有科学量化的考核制度、有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学生互助小组的管理措施具体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小组成员共同参与,确立小组组长的行为职责,具体管理范筹,依据知、情一体发展互助目标制订学习纪律要求、品德行为规范、量化记分标准,由班级组织定期召开优秀互助小组、优秀互助标兵、进步最大奖的评选、表彰、总结大会,激励小组成员共同进步,促进互助小组良性发展。
结语
系统建构才能让互助小组充分发挥它的合作、互助功能。做好功能设计、组织内涵建构、建设实施、平台践行四个方面的系统建构工作,才能让互助小组成为知情一体共同发展的优秀团队。
参考文献
1.胡庆芳、杨翠蓉.有效小组合作的22个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
2.王 坦. 合作学习的理念和实践 [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本文是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欠发达地区县城高中‘小组互助’知、情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UQJK203)课题研究成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