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用愉快的心情融入到学习中,就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需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快乐是学习的主旋律,要把学习乐趣融入到数学课堂中,学生才能快乐地学到知识。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境;操作;生活;德育
常言道:“快乐是人的天性。”学生时代是更需要欢乐的时代,所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用愉快的心情融入到学习中,就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需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应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新知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为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地时行观察,猜测、尝试、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引发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我在教学《比的化简》时,开始上课时我娓娓动听地讲起了“调制蜂蜜水”的故事:在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森林里住着两只熊,有一天,熊大对熊二说:“熊二,你去调两杯蜂蜜水,分别用1小勺蜂蜜,4小杯水。”熊二一听,头摇得像拨浪鼓:“不行,太淡了!太淡了!”“那给你用2小勺蜂蜜,8小杯水吧!’熊二喊道:“还少,还少。”“还少呀?那就用3小勺蜂蜜,12小杯水吧!”熊二得寸进尺,试探地说:“熊大,再多给点行不行呀?”熊大一拍大腿,显出慷慨大方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20杯水,5小勺蜂蜜,这下你该满意了吧!”熊二笑了,熊大也笑了。
师:为什么熊二笑了,熊大也笑了?
生:因为熊二喝到了更多的蜂蜜水了。
生:因为无论怎么调制,每杯蜂蜜水都是一样甜,因为蜂蜜与水的比都是1:4。
师:哦,原来是这样,你们真棒!为什么调制的每杯蜂蜜都一样甜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学生探究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探究到每杯蜂蜜水一样甜的时候,就会发现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比值的大小不变。从而引出比的基本性质。情境蕴含数学问题,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思考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开放的情境,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讓他们能够主动乐于去学习数学。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数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是宋朝诗人陆游先生提出的理论。他认为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思维为主,他们的理解与记忆主要还是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数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使学生在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主构建。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与圆周率的含义”时,我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一步一步地讲解计算方法,而是转变教学方式,改教师之“教”为“导”,变教师之“教具”为学生之“学具”,让每个学生准备“一角”、“五角”、“一元”的三种硬币,并分别量出它们的直径,引导学生把圆形硬币放在刻度尺上各滚动一周,记录周长是多少,启发学生思考:这三种硬币的周长分别是它们直径的多少倍?由于学生亲自操作,感受很深,都有“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概括圆周率约是“3.14”这个对应值。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之,而是相机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究中体现“再观”的过程,既掌握了知识,又掌握了可贵的“发现”方法。
三、走进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
数学是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应用价值。《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把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使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首先从生活入手进行导入新课:“暑假我要去上海旅游,你能帮助我测算一下南雄到上海的路程吗?”学生兴趣盎然,分别在备好的中国地图上认真测算,为测两地的图上距离,同学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交流时,许多同学对用直尺测量两地直线距离的方法提出疑问,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确定旅游路线图应该按图上两地铁路或公路的长度为图上距离,然后求出两地的实际距离。用线段比例尺这样求,每厘米所表示的千米数×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用分数比例尺这样求: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最后,我让同学们选择一种最佳的旅游方案。同學们乐此不疲,整个过程一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四、渗透德育,让学生领悟数学
新课标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数学学科与其他所有学科一样,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是实施德育的一个重要途经,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必须要重视这一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如教学《扇形统计图》时,练习题中呈现了一年级和六年级两幅作息时间安排统计图,我不但引导学生通过扇形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懂得扇形统计图意义是表示部分数占总数的百分之几,而且引导学生根据《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安排》中提出,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教育学生要合理地安排睡眠时间,预防近视眼。
总之,在数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快乐是学习的主旋律,只有把学习乐趣融入到数学课堂中,学生才能快乐地学到知识。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5]从立新.课程论问题[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
[6]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境;操作;生活;德育
常言道:“快乐是人的天性。”学生时代是更需要欢乐的时代,所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用愉快的心情融入到学习中,就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需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应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新知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为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地时行观察,猜测、尝试、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引发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我在教学《比的化简》时,开始上课时我娓娓动听地讲起了“调制蜂蜜水”的故事:在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森林里住着两只熊,有一天,熊大对熊二说:“熊二,你去调两杯蜂蜜水,分别用1小勺蜂蜜,4小杯水。”熊二一听,头摇得像拨浪鼓:“不行,太淡了!太淡了!”“那给你用2小勺蜂蜜,8小杯水吧!’熊二喊道:“还少,还少。”“还少呀?那就用3小勺蜂蜜,12小杯水吧!”熊二得寸进尺,试探地说:“熊大,再多给点行不行呀?”熊大一拍大腿,显出慷慨大方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20杯水,5小勺蜂蜜,这下你该满意了吧!”熊二笑了,熊大也笑了。
师:为什么熊二笑了,熊大也笑了?
生:因为熊二喝到了更多的蜂蜜水了。
生:因为无论怎么调制,每杯蜂蜜水都是一样甜,因为蜂蜜与水的比都是1:4。
师:哦,原来是这样,你们真棒!为什么调制的每杯蜂蜜都一样甜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学生探究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探究到每杯蜂蜜水一样甜的时候,就会发现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比值的大小不变。从而引出比的基本性质。情境蕴含数学问题,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思考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开放的情境,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讓他们能够主动乐于去学习数学。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数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是宋朝诗人陆游先生提出的理论。他认为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思维为主,他们的理解与记忆主要还是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数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使学生在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主构建。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与圆周率的含义”时,我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一步一步地讲解计算方法,而是转变教学方式,改教师之“教”为“导”,变教师之“教具”为学生之“学具”,让每个学生准备“一角”、“五角”、“一元”的三种硬币,并分别量出它们的直径,引导学生把圆形硬币放在刻度尺上各滚动一周,记录周长是多少,启发学生思考:这三种硬币的周长分别是它们直径的多少倍?由于学生亲自操作,感受很深,都有“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概括圆周率约是“3.14”这个对应值。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之,而是相机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究中体现“再观”的过程,既掌握了知识,又掌握了可贵的“发现”方法。
三、走进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
数学是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应用价值。《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把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使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首先从生活入手进行导入新课:“暑假我要去上海旅游,你能帮助我测算一下南雄到上海的路程吗?”学生兴趣盎然,分别在备好的中国地图上认真测算,为测两地的图上距离,同学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交流时,许多同学对用直尺测量两地直线距离的方法提出疑问,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确定旅游路线图应该按图上两地铁路或公路的长度为图上距离,然后求出两地的实际距离。用线段比例尺这样求,每厘米所表示的千米数×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用分数比例尺这样求: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最后,我让同学们选择一种最佳的旅游方案。同學们乐此不疲,整个过程一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四、渗透德育,让学生领悟数学
新课标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数学学科与其他所有学科一样,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是实施德育的一个重要途经,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必须要重视这一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如教学《扇形统计图》时,练习题中呈现了一年级和六年级两幅作息时间安排统计图,我不但引导学生通过扇形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懂得扇形统计图意义是表示部分数占总数的百分之几,而且引导学生根据《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安排》中提出,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教育学生要合理地安排睡眠时间,预防近视眼。
总之,在数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快乐是学习的主旋律,只有把学习乐趣融入到数学课堂中,学生才能快乐地学到知识。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5]从立新.课程论问题[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
[6]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