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城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倾斜的建筑,人们第一个想起的往往都是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但是有这么一座城市,城中心的全部建筑几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倾斜。
  那就是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
  如同一些沿海城市一样,墨西哥城也遭遇着地面沉降问题,近年来城区部分地区每年下降程度达到惊人的30厘米。相比之下总是被警告正在沉入海底的水城威尼斯,下降到这个距离,则需要至少20年。
  那么墨西哥的首都为何沉降幅度如此之大,又怎么样才能走出这个困境呢?

海绵上的城市


  墨西哥城位于墨西哥中部,与撒哈拉沙漠同一纬度。这一区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分为旱雨两季,雨季的暴雨顺着山脉流向墨西哥谷盆地的中央,形成湖泊。
  墨西哥给人的印象颇为复杂,从亚热带沙漠到热带雨林,墨西哥都有,墨西哥城海拔较高,虽然在热带,但也相对凉爽,气候适宜也有着充沛的水源,所以墨西哥城周边很早就有人类居住。美洲原住民中最著名的一支阿兹特克人就栖居于此,
  早期的原住民们,在当时该地最大的特斯科科湖上一座小岛兴建了城市,这是一座独特的湖上都城,直到欧洲殖民者们来到了这片大陆。
  征服墨西哥的是西班牙人,他们利用坚船利炮征服了阿兹特克文明,占有了原住民的土地和财富,并强制原住民皈依天主教。战火中,特斯科科湖上的岛城被夷为平地。随后西班牙人又在这块地上建起了新的城市,作为美洲大陆新建国家新西班牙的首都,也就是今天的墨西哥城。
  随着新西班牙的发展,墨西哥城城区不断扩大,原本的小岛不再能承载一个拉美新兴城市对于土地的要求,于是西班牙人决定扩大这座小岛。曾经的土著城市几乎荡然无存,虽剩下一些零散痕迹,但文化传承已然断绝。
  16世纪以后,西班牙人将湖面的大部分都填平以用作城市用地,街道和广场代替了堤防和运河,湖水在一次次填土围堵的过程中被逐渐排干。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看不见原来的特斯科科湖以及其水系,有的只是一座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超级拥挤城市。
  只看人口规模的话,墨西哥城无疑是巨无霸,开罗也同样瞩目。
  这样做虽然吸纳了巨量的进城人口,但害处也很多,给城市居民生活的安全带来诸多隐患。首先是洪涝灾害,在湖水被排干之后,由于缺少湖泊调蓄,暴雨之后雨水和汇聚的溪流涌进城市,让墨西哥城连续数年遭到洪水淹没。
  所以墨西哥城还是保留了一些较小的水域,毕竟水往低处流,完全硬化路面的结果是灾难性的。
  另一个隐患则更为严重,那就是整座城市坐落在不稳定的回填土和湖床之上。原有湖床的黏土和后来西班牙人用于填满湖泊的火山土壤都不同于我们平时脚下踩的土地,极其松软。
  火山土壤有个特性——多孔。雨水会穿过多孔土壤直接进入到地下含水层,饱满的含水层又会支撑起上层的土壤。
  墨西哥城的地下结构可以想象成一个海绵,把水倒进去海绵会吸水膨胀,把水抽出来海绵就会萎缩。而且墨西哥城地势低洼,这2000万人脚下原本是巨大的湖泊,现在低洼处仍保留着一些较小水域。
瑪雅遗址下降的神庙。

  所以一旦墨西哥城的水循环出现问题,地下含水层的水量不足以撑起地上的土壤和建筑物,那么整座城市都会下陷,最终有可能沉入地底。
  危险并不直接来源于城市的下沉,如果整座城市以相同的速度整体向下移动并不会发生什么,但含水层不规则的形状,导致在缺水的时候城市下沉也是东一块西一块。在这个过程中地下管道会被破坏,地上的结构体被纵向撕裂,严重威胁人们的安全。

干渴的中美洲


  尽管墨西哥城的地下结构如此不稳定,可是只要含水层有足够的水,就能支撑起地面日益扩大的繁忙城市。一座建立在湖床之上的城市看起来似乎并不会存在缺水的问题。然而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因素,共同改变了中美洲的生态结构。
  墨西哥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分为旱雨两季,降水多出现于雨季。全球变暖所造成的极端气候现象让墨西哥雨季的降水变得越来越暴烈,同时雨季变得更短,而干旱的旱季被拉长,并且旱季降水更为稀少。
  这导致雨季多余的降水在渗透到含水层之前就流失掉了,而旱季补充地下水的降水不够充足,墨西哥的地下水位逐渐下降。
  与逐渐下降的地下水位同时发生的,是人口逐渐上升。
  20世纪初,墨西哥全国人口仅有约1400万,而今天仅仅首都墨西哥城的人口就超过了2200万。和拉美其他国家一样,成千上万的移民从全国各地涌进首都寻找机会,让这座城市从1950年的约80平方公里发展到今天的7770平方公里。
  城市在整个山谷铺展而开,几乎抹去了原始湖泊所有剩余的痕迹。
  现今墨西哥城都会区人口排名世界前列,狭窄有限的土地艰难承载着庞大首都的运转。我们可以以同样人口密集的日本东京都会区做比较,东京同样聚集了本国接近四分之一人口。
墨西哥尤卡坦的玛雅金字塔。

  由于污染,水龙头的水不能直接喝,更多的人选择集资租用卡车运送饮用水。在墨西哥城,每天约有500辆往返于市郊和城区的运水卡车承载着郊区深井打出的饮用水,用奔忙来缓解这座城市的干渴。
  东京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又是岛国海岸,降水丰沛。关东众多河流流入东京湾,且同样会受到台风的影响,洪水也是有的,但水量大,不表示城市能留住水以防止沉降。即使是这样优越的先天条件,它也曾经因为无度开采地下水而导致地面沉降,并在1968年达到顶峰。这一年整个东京市平均下降了24厘米,该市的地下水抽取量也达到每天150万立方米。后来东京政府出台了限制抽水的法案,将沉降速度降至每年低于1厘米。
  但墨西哥城显然无法做到停止抽取地下水,它的地表河流和浅层地下水无法满足城市运转的需求,还要从远处水库和更深层的地下索取更多水源。
  其实说起墨西哥城的取水管道,当地人都会特别自豪,认为这是现代水利工程的奇迹之一。那里从城外向城中心输送水的管道总长度超过了12000公里,城郊供居民饮用和提取的水井深度普遍超过了300米。
  何况,这座城市的成长还远没有止步,城市的边界还在扩展,水源地也要扩展到更远更深。抽取和运送这些水资源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是巨大的,更令人心痛的是这座本来就干渴的城市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水源浪费。由于地面的不均匀沉降,一些埋于地下的运水管道受到挤压而破损,这些管道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维修,导致40%的水在被输送的过程中跑冒滴漏。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为缺水而从地下深处取水,取出来的水因为地面沉降的原因,一部分不能得到利用就被蒸发流失掉了,人们只能继续向更深的地下索取水资源,导致地面沉降愈发严重。
  墨西哥城市政府为了保证城市的水源供应,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不过城市居民用水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仍有20%的居民家中不能做到打开水龙头就有水。他们只能常年把水龙头打开着,来迎接那一周可能仅有一个小时的供水时间。
  由于污染,水龙头的水不能直接喝,更多的人选择集资租用卡车运送饮用水。在墨西哥城,每天约有500辆往返于市郊和城区的运水卡车承载着郊区深井打出的饮用水,用奔忙来缓解这座城市的干渴。
  这座大首都也同样存在着大片贫民区,不同阶级在用水待遇上自然也不同,但即便如此,日子可能也比在农村要强得多。

填补撕裂的伤口


  上个世纪整个墨西哥城下沉了9米,这个世纪的头20年继续以平均每年6厘米的速度向下“沉没”。然而“平均”是一个有迷惑性的词汇,事实上在有些街区,一年的沉降能达到30厘米。不可控制的地面沉降让建筑陷入了危险之中,市中心的数百座教堂和民宅因为地面塌陷而被废置或者拆除;墨西哥城的地铁2号线由于地面不规则沉降导致轨道也变得上下起伏。
  最明显的证据还是墨西哥立国的标志——独立纪念碑。
主教大教堂内的大型壁画。
墨西哥人類学博物馆内经典陈列品。
墨西哥宪法广场。

  作为世界上最高的纪念碑,它矗立在市中心开阔林荫大道的转盘中央,建筑顶端镀金的天使俯视着身下的车流,它是墨西哥人的骄傲。
  当时的墨西哥总统在1910年为它剪彩时,纪念碑基座仅有9层台阶,但随着这片区域地面的严重沉降,最终必须在基座上增加14个大台阶,以使纪念碑仍与街道连接。
  新加阶梯的高度也就是这片区域地面下沉的高度了。
  现如今地面沉降已经对墨西哥城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威胁,首都最拥挤的街区“伊斯塔帕拉帕”,一条街居住了约200万人,同样也是城市里缺水现象最严重的街区。之前还有新闻报道称白天这条街上的道路路面突然开裂,一名少年不慎跌入巨大的裂缝中丧生。
  可目前墨西哥城的人口还在以每年35万的数量增加。据滑铁卢大学的地质学家艾伦·摩根(Alan Morgan)研究,首都周边地区地下水位每年下降约3英尺,由于降水率低于蒸发率,这种下降是不可逆的,如果目前的地下水年抽取量不变的话,预计50年之内首都的地下浅层含水层将被完全抽空。
  到那时墨西哥城无疑会更糟,整个城市的建筑基础、水井、街道和下水道系统都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城市也可能因此瘫痪。
  它带来的唯一“好处”,或许是创造了一批就业岗位——现在墨西哥城专门有一批工人队伍负责填补由于地面沉降导致建筑物开裂出现的裂缝,据统计,维修队员们每年大概能堵上40000条裂缝。
  在湖中小岛建立城市的时候,或许连阿兹特克最好的预言家也不会想到,现在的首都会在当时水面下方的2米处。这样干渴、拥挤、肮脏的下沉城市,在极端气候日益严重的当下充满了危机,说不定哪一天一场暴雨就会让它恢复成欧洲殖民者来之前的样子。
  ◎ 来源|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其他文献
在首届中国航天大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院士揭开了未来中国空间站的神秘面纱:“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全面进入空间站研制建设的新阶段。”  中国的空间站被命名为“天宫”,将于2022年左右建成。而国际空间站大概在2024年到2026年之间寿终正寝,届时,太空中很有可能只有一座“天宫”。周建平院士透露,未来,中国可向联合国成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空间站应用机会,帮助他们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
期刊
每年有上百亿支铅笔被源源不断地从工厂里制造出来,既稀松平常,又价格低廉。简单的木质笔杆包围着笔芯,最多在笔端加上一道金属压条,连接着一小块橡皮——铅笔的制作工艺看起来似乎并不复杂,以至于我们常常忘了它其实是一种非常年轻的书写工具,制作一支铅笔又曾经集合了多少人的智慧。  我们对铅笔的误解不少,甚至连铅笔的名字也充满误会。名叫铅笔,其实不含铅  铅笔其实不含铅。据说古罗马时代的人习惯用金属夹着铅来书
期刊
植物感染病毒后,也会“生病”。那么植物如何抵御病毒?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忠教授团队通过发育生物学和植物病毒学两个领域交叉研究,找到植物干细胞免疫病毒的关键因子——WUSCHEL(WUS)蛋白,揭示植物干细胞的广谱抗病毒机制。  目前,植物病毒病害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第二大病害,每年在全球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当前最稳定、可靠的清除植物体内病毒、获得脱毒植物的生物技术为“茎尖脱毒”:科学家
期刊
今天,我们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听听大家对“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意见和建议。出席今天座谈会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分别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涉及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有在华工作的外国科学家。  刚才,大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请有关方面认真研究吸收。下面,结合大家的发
期刊
哈维·奥尔特、迈克尔·霍顿和查尔斯·赖斯教授。  北京時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病毒学家哈维·奥尔特、英国生物学家迈克尔·霍顿和美国病毒学家查尔斯·赖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丙型肝炎病毒。  在上述3位科学家的工作之前,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大多数血源性肝炎病例仍然无法解释。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揭示了除甲型肝炎和乙
期刊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  科学精神是科技创新之魂。  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他们一生淡泊名利,为国呕心沥血、为民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一切为了国家和人民”,鑄就成永恒的精神丰碑。
期刊
放眼世界,全球人口老龄化正在带来经济、政治、文化与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马科斯·鲁伊斯,一名健壮的西班牙人,他把第二根烟放在餐厅烟灰缸上,为自己斟了一杯紫红色的红酒。只有在这短短几秒钟时间,他才停止吞云吐雾。马科斯是西班牙一家大出版社的编辑,也是个烟不离手的老烟枪。当手上的烟抽完,他随即从烟盒中敲出根烟来点着。马德里的餐厅早已颁布禁烟的新规定,但在下午两点的繁忙午餐时
期刊
在1930年的上海街头,人群中有一位步伐独特的老人,他走路不紧不慢,步子却距离大小相等,每迈一步都精确到0.85米。  他,就是李四光。这位一生热爱地质工作的老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一丝不苟。他经常对学生说,搞地质要到野外考察,脚步就是测量土地、计算岩石的尺子。所以,“每一步的长度都要相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生于湖北黄冈。14岁那年,李四光独自到武昌高等小学堂求学,学习未满两年
期刊
“2020年既是‘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编制之年,也是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第20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老龄事业和老龄工作,很有意义”。  近日,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窗口期”。“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新增老年人口将是“十三五”时期的1.5倍,20
期刊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月8日去世,年仅58岁。  人们深深敬仰、怀念这位“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当代科学家。  “黄老师倾尽毕生心血的地球探测项目还在继续,我们时刻都在怀念他,他的为人处世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生前助手于平在电话里告诉记者。  她没有过多倾诉思念,“我们只想全力以赴把研究工作推进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