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通过对江西省部分县市的农村儿童家庭教育进行调查,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家庭教育因素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一些因素和行为之间是有差异的,检验表明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化是各不相同。对检验结果进行必要的含义解释,最终提出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比分析;江西;
一、问题与综述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包括人力、资金在内的资源逐渐向发达城市集中。因此,有了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城市转移。由于农民工大批量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的研究重点即为农民工的留守儿童。据中国妇联2010年统计,中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5,8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
留守儿童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是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社会群体。目前,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根据江西省统计局公布的江西省2008年国民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江西省总人口数为4401.1万人,O一14岁的儿童为986.06万,占全省总人口数的23.26%。城镇的儿童总数分别为390.37万人,农村的儿童总数为618.89万人。全省留守儿童数为223.42万人,约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6.1%,占全省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留守儿童及其农民工家庭都属于弱势群体,在城市建设和社会责任中农民工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是需要农民工把子女留守作为代价,从而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中央解决好城乡间这一特殊群体家庭教育问题,对于有效实现教育公平、推动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统筹教育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
家庭教育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李天燕认为家庭教育包括“家庭的健康教育、家庭的智能教育、家庭的人生指导教育”,张琴指出“家庭教育为儿童掌握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社会规范奠定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教育公平性前提条件,许多留守儿童是因为未接收较好的家庭教育从而使学校教育甚至九年义务教育都无法顺利完成,总体教育出现问题。因此,家庭教育从儿童的生活习惯到价值观的培养,从智力的开发到德育的形成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影响儿童接受其它教育的基礎因素。蓝威,彭本利(2011)从教育公平性角度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经济贫困并缺乏相关资助和支持、教育管理体制不顺与缺乏有效监管方面是影响公平性的主要原因。秦艳艳,闫军印(2010)主要从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认知问题、行为问题、情感问题、信息受阻方面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影响。以上研究为我们理解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借鉴作用,但此前很少研究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家庭教育因素及儿童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哪些因素和行为之间是有差异进行验证。从我们掌握的数据资料来看,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化是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利用所掌握的第一手调研数据,进行有必要的验证,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必要的含义解释,最终提出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相关政策建议。
二、数据的来源及描述性分析
为了调研江西省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课题组在2009年12月到2010年6月期间,对江西省600个儿童进行调查,有效样本522个,有效样本率为87%,详见表1。本研究试图依据调查结果,对影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给予一定的理论解释并提出完善的政策建议。在调查的522个样本中,有352农村家庭的儿童属于留守儿童,占总样本的67.4%;有170个农村家庭的儿童不属于留守儿童,占总样本的32.6%,其中父亲单独出去的有132个,母亲单独出去的有42个,父母两个都出去的有178个。由爷爷奶奶带的有162个,占总数的45.3%。外公外婆带的56个,占总数15.6%;姑姨带的16个,占总数4.5%;其它的有118个,占总数的33%。
三、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对比分析
1959年弗雷泽提出了家庭教育环境四要素:①家庭文化背景,包括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阅读习惯。②家庭经济背景,包括家庭收人、父母职业。③家庭动机背景,包括父母对子女职业前途的态度以及对子女学习的鼓励。④家庭情感背景,包括家庭气氛和谐程度、父母对子女的关心、母亲是否外出工作、家庭是否完整。根据弗雷泽提出的“家庭教育环境因素,”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留守对儿童家庭教育是否存在差异化,这里的方差分析是首先建立在方差齐性的基础上作出分析。
(1)家庭文化背景
农村家庭文化背景主要考虑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在父亲教育程度表现为方差不齐,没有进行方差分析,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从表2可以看出,是否留守的在方差分析过程中有显著差异,且sig=0.02,在均值比较时发现,留守儿童的母亲受教育的水平均值为2.47,非留守儿童的母亲受教育水平为2.65,超过值为O.12,非留守儿童的母亲受教育水平高,可能在农村有一份收入不错的职业,而这些职业与教育水平有关。
(2)家庭经济背景
在儿童自认为家庭的经济条件时,从下表3中可以看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家庭经济条件也是有非常显著差异,并且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均值0.761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均值0.871。从另外一个指标,儿童的生活费用来看,两组之间也存在明显有不同,非留守家庭的生活费用高于留守家庭的O.25,多数处于200元以下与200—300元之间的水平。
(3)家庭动机背景
在家庭动机因素中,本研究使用父母对儿童未来的定位和儿童对自己未来的定位来进行度量。父母对儿童未来的定位是显然两组是无差异,说明父母对小孩的期望不受是否留守影响,都希望小孩的学习和生活得更好。而儿童自己对自己的定位却有差异,而差异是非常显著的,见表2。非留守儿童对自己的未来目标定位较为明确,将来要通过努力读取高中,考上大学,见表3。而留守儿童的均值更靠近读中专,而选择就业,为父母减轻负担。
(4)家庭情感背景
家庭是否经常吵架情况;儿童对家庭吵架的态度;父母对儿童生活起居的关心;父母对儿童学习状况的关心;家庭是否经常吵架、父母对儿童生活起居的关心和父母儿童学习状况的关心在方差检验没有显著性,说明两组之间没有差异。父母是否外出务工对家庭是否经常吵架、父母对儿童态度无影响,但对子女对家庭吵架的态度却有明显不同,见表2。留守儿童更在意父母是否和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生活,一旦看见父母吵架更加担心,而非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家,吵架可能会经常发生,儿童对此已经习惯,所以表现的担心不足,见表3。
四、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行为对比分析
针对是否留守给儿童家庭教育带来的影响,儿童主要在学习成绩、行为表现、性格形态中有所表现。
学习成绩,主要用两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测度,一是儿童最后一次考试成绩和儿童平时在班级的成绩表现。儿童是否为留守显然对两个指标有影响,且影响是显著的,见表4。从表5中两个指标的均值可知,留守儿童的均值水平比非留守儿童的均值水平低,可说明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是要比非留守儿童差的。
行为表现:交友数量、上网、参与打架、抽烟。交友数量与抽烟在方差分析中表现为组间差异不显著,而会不会上网和参与打架表现为组间差异明显,尤其是参与打架行为,是否为留守之间差别更为大,从表5中可以看出,参与打架的均值水平也有差异,留守儿童的暴力倾向少于非留守儿童,这一点与预期的相反。上网打游戏的还是以留守儿童居多,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疏于管教,留守儿童沉于游戏行为的倾向性大。“冷漠——温情”,“无情——热情”,“暴虐——有爱心”,“粗野——有礼貌”,“被批评——被表扬”,“多疑——信任别人”,“上课迟到——上课准时”,“没有目标——有理想”,“不上课——不缺课”。但单因素方差分析之前进行方差齐次性检验,“暴虐——有爱心”、“粗野——有礼貌”、“上课迟到——上课准时”、“没有目标——有理想”、“不上课——不缺课”均未通过方差齐次性检验,而“爱独处——爱社交”、“冷漠——温情”、“无情——热情”在两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均值均处于中值水平以上,而是否为留守儿童对“被批评——被表扬”,“多疑——信任”别人是存在影响的,从表4中可看出,其单因素方差检验具有明显显著性。而留守儿童在“被批评——被表扬”中求得的均值3.16低于非留守儿童3.4,说明留守儿童在平时学习生活过程比非留守儿童表现为被批评的多。同样是否留守对“多疑一信任”也有显著影响,从表5均值比较来看,留守儿童的均值处于3.59同样低于非留守儿童的均值水平3.87,留守儿童失去父母在身边教育,更偏向于多疑的性格。
五、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若干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而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础,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能仅仅是农村父母的职责,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政府是主导,家庭是主角,学校是积极力量。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全社会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政府应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承担主导职责
(1)消除城乡“二元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查的大量事实告诉我们,留守儿童问题,是关系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教育公平性的重大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一方面,就农村而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就近转移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就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这才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长久之计。
(2)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体现城乡教育的公平性。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城镇化的必要途径,政府应鼓励外出务的农民把子女带在身边,接收正常的家庭教育。同时,积极为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就地入学提供必要的条件,消除城乡入学壁垒的户籍管理制度。外出务工所在地的党委、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消除歧视性政策,为农民工或外出务工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规范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托管工作。由于社会化托管在农村发展还不够成熟,而城市的社会化托管的收费太高,不适用于农村家庭。因此,建议国家政府成立专项基金扶持和建立校外托管中心或“留守儿童之家”等机构,集中进行社会化组织。
2.学校成为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积极力量
农村留守儿童以义务教育阶段为多,学校应为留守儿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记录父母和监护人的联系方式,相关老师对此类学生要重视,予以特别关心和教育。
(1)提供学校寄宿条件。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寄宿,并且能为他们配一个生活老师,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等等。实行寄宿制管理有利于合理安排农村留守学生课余生活,规避安全问题及不良社会环境影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成绩。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经费不足与人员编制的配备不合理等问题,所以寄宿多存在小学六年级和中学三年级的学生。
(2)选择儿童家庭进行跟踪教育。家庭跟踪教育实属于一种工作量大的工作,与当前的农村师资力量单薄有冲突,但也是一种有效方式。从熟悉的程度来看,除父母外,老师为在校儿童最信赖的人。因此,老师关心儿童学校教育外的教育比较让儿童接受,效果也会比较好。
3.父母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承担主体角色
(1)父母要转换传统观念。父母要转换观念,切实改变重“生”不重“养”、重“物质”不重“教育”、重学校教育不重家庭教育、重眼前利益而不重视孩子将来的现象,要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尽可能的把未成年的子女带在身边、带到务工地方上学,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父母中至少要有一方监护孩子,努力尽到教育、抚养和监护的责任。
(2)父母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文化素质偏低是制约家庭教育的主要因素,因此,父母也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改变影响家庭教育的各种不良观念和行为。
4.社会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重视
媒体应加强宣传,增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级机关工委和群众团体等组织的职能作用,建立社会监护体系,形成解决留守儿童的合力。
[参考文献]
[1]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张风琴,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2)。
[3]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
[4]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5]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等,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5,(10)。
[6]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
[7]段成荣,杨舸,王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J],学海,2005,(6)。
[8]李雯婷,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基于隔代教育对其的影响[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0)。
[9]程方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江西的案例[J],教育學术月刊,2008,(6)。
[10]秦艳艳,闰军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及对策分析——以河南省郏县长桥镇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1]蓝威,彭本利.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1)。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比分析;江西;
一、问题与综述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包括人力、资金在内的资源逐渐向发达城市集中。因此,有了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城市转移。由于农民工大批量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的研究重点即为农民工的留守儿童。据中国妇联2010年统计,中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5,8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
留守儿童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是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社会群体。目前,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根据江西省统计局公布的江西省2008年国民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江西省总人口数为4401.1万人,O一14岁的儿童为986.06万,占全省总人口数的23.26%。城镇的儿童总数分别为390.37万人,农村的儿童总数为618.89万人。全省留守儿童数为223.42万人,约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6.1%,占全省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留守儿童及其农民工家庭都属于弱势群体,在城市建设和社会责任中农民工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是需要农民工把子女留守作为代价,从而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中央解决好城乡间这一特殊群体家庭教育问题,对于有效实现教育公平、推动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统筹教育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
家庭教育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李天燕认为家庭教育包括“家庭的健康教育、家庭的智能教育、家庭的人生指导教育”,张琴指出“家庭教育为儿童掌握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社会规范奠定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教育公平性前提条件,许多留守儿童是因为未接收较好的家庭教育从而使学校教育甚至九年义务教育都无法顺利完成,总体教育出现问题。因此,家庭教育从儿童的生活习惯到价值观的培养,从智力的开发到德育的形成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影响儿童接受其它教育的基礎因素。蓝威,彭本利(2011)从教育公平性角度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经济贫困并缺乏相关资助和支持、教育管理体制不顺与缺乏有效监管方面是影响公平性的主要原因。秦艳艳,闫军印(2010)主要从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认知问题、行为问题、情感问题、信息受阻方面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影响。以上研究为我们理解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借鉴作用,但此前很少研究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家庭教育因素及儿童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哪些因素和行为之间是有差异进行验证。从我们掌握的数据资料来看,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化是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利用所掌握的第一手调研数据,进行有必要的验证,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必要的含义解释,最终提出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相关政策建议。
二、数据的来源及描述性分析
为了调研江西省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课题组在2009年12月到2010年6月期间,对江西省600个儿童进行调查,有效样本522个,有效样本率为87%,详见表1。本研究试图依据调查结果,对影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给予一定的理论解释并提出完善的政策建议。在调查的522个样本中,有352农村家庭的儿童属于留守儿童,占总样本的67.4%;有170个农村家庭的儿童不属于留守儿童,占总样本的32.6%,其中父亲单独出去的有132个,母亲单独出去的有42个,父母两个都出去的有178个。由爷爷奶奶带的有162个,占总数的45.3%。外公外婆带的56个,占总数15.6%;姑姨带的16个,占总数4.5%;其它的有118个,占总数的33%。
三、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对比分析
1959年弗雷泽提出了家庭教育环境四要素:①家庭文化背景,包括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阅读习惯。②家庭经济背景,包括家庭收人、父母职业。③家庭动机背景,包括父母对子女职业前途的态度以及对子女学习的鼓励。④家庭情感背景,包括家庭气氛和谐程度、父母对子女的关心、母亲是否外出工作、家庭是否完整。根据弗雷泽提出的“家庭教育环境因素,”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留守对儿童家庭教育是否存在差异化,这里的方差分析是首先建立在方差齐性的基础上作出分析。
(1)家庭文化背景
农村家庭文化背景主要考虑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在父亲教育程度表现为方差不齐,没有进行方差分析,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从表2可以看出,是否留守的在方差分析过程中有显著差异,且sig=0.02,在均值比较时发现,留守儿童的母亲受教育的水平均值为2.47,非留守儿童的母亲受教育水平为2.65,超过值为O.12,非留守儿童的母亲受教育水平高,可能在农村有一份收入不错的职业,而这些职业与教育水平有关。
(2)家庭经济背景
在儿童自认为家庭的经济条件时,从下表3中可以看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家庭经济条件也是有非常显著差异,并且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均值0.761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均值0.871。从另外一个指标,儿童的生活费用来看,两组之间也存在明显有不同,非留守家庭的生活费用高于留守家庭的O.25,多数处于200元以下与200—300元之间的水平。
(3)家庭动机背景
在家庭动机因素中,本研究使用父母对儿童未来的定位和儿童对自己未来的定位来进行度量。父母对儿童未来的定位是显然两组是无差异,说明父母对小孩的期望不受是否留守影响,都希望小孩的学习和生活得更好。而儿童自己对自己的定位却有差异,而差异是非常显著的,见表2。非留守儿童对自己的未来目标定位较为明确,将来要通过努力读取高中,考上大学,见表3。而留守儿童的均值更靠近读中专,而选择就业,为父母减轻负担。
(4)家庭情感背景
家庭是否经常吵架情况;儿童对家庭吵架的态度;父母对儿童生活起居的关心;父母对儿童学习状况的关心;家庭是否经常吵架、父母对儿童生活起居的关心和父母儿童学习状况的关心在方差检验没有显著性,说明两组之间没有差异。父母是否外出务工对家庭是否经常吵架、父母对儿童态度无影响,但对子女对家庭吵架的态度却有明显不同,见表2。留守儿童更在意父母是否和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生活,一旦看见父母吵架更加担心,而非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家,吵架可能会经常发生,儿童对此已经习惯,所以表现的担心不足,见表3。
四、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行为对比分析
针对是否留守给儿童家庭教育带来的影响,儿童主要在学习成绩、行为表现、性格形态中有所表现。
学习成绩,主要用两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测度,一是儿童最后一次考试成绩和儿童平时在班级的成绩表现。儿童是否为留守显然对两个指标有影响,且影响是显著的,见表4。从表5中两个指标的均值可知,留守儿童的均值水平比非留守儿童的均值水平低,可说明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是要比非留守儿童差的。
行为表现:交友数量、上网、参与打架、抽烟。交友数量与抽烟在方差分析中表现为组间差异不显著,而会不会上网和参与打架表现为组间差异明显,尤其是参与打架行为,是否为留守之间差别更为大,从表5中可以看出,参与打架的均值水平也有差异,留守儿童的暴力倾向少于非留守儿童,这一点与预期的相反。上网打游戏的还是以留守儿童居多,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疏于管教,留守儿童沉于游戏行为的倾向性大。“冷漠——温情”,“无情——热情”,“暴虐——有爱心”,“粗野——有礼貌”,“被批评——被表扬”,“多疑——信任别人”,“上课迟到——上课准时”,“没有目标——有理想”,“不上课——不缺课”。但单因素方差分析之前进行方差齐次性检验,“暴虐——有爱心”、“粗野——有礼貌”、“上课迟到——上课准时”、“没有目标——有理想”、“不上课——不缺课”均未通过方差齐次性检验,而“爱独处——爱社交”、“冷漠——温情”、“无情——热情”在两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均值均处于中值水平以上,而是否为留守儿童对“被批评——被表扬”,“多疑——信任”别人是存在影响的,从表4中可看出,其单因素方差检验具有明显显著性。而留守儿童在“被批评——被表扬”中求得的均值3.16低于非留守儿童3.4,说明留守儿童在平时学习生活过程比非留守儿童表现为被批评的多。同样是否留守对“多疑一信任”也有显著影响,从表5均值比较来看,留守儿童的均值处于3.59同样低于非留守儿童的均值水平3.87,留守儿童失去父母在身边教育,更偏向于多疑的性格。
五、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若干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而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础,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能仅仅是农村父母的职责,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政府是主导,家庭是主角,学校是积极力量。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全社会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政府应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承担主导职责
(1)消除城乡“二元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查的大量事实告诉我们,留守儿童问题,是关系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教育公平性的重大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一方面,就农村而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就近转移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就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这才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长久之计。
(2)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体现城乡教育的公平性。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城镇化的必要途径,政府应鼓励外出务的农民把子女带在身边,接收正常的家庭教育。同时,积极为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就地入学提供必要的条件,消除城乡入学壁垒的户籍管理制度。外出务工所在地的党委、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消除歧视性政策,为农民工或外出务工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规范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托管工作。由于社会化托管在农村发展还不够成熟,而城市的社会化托管的收费太高,不适用于农村家庭。因此,建议国家政府成立专项基金扶持和建立校外托管中心或“留守儿童之家”等机构,集中进行社会化组织。
2.学校成为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积极力量
农村留守儿童以义务教育阶段为多,学校应为留守儿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记录父母和监护人的联系方式,相关老师对此类学生要重视,予以特别关心和教育。
(1)提供学校寄宿条件。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寄宿,并且能为他们配一个生活老师,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等等。实行寄宿制管理有利于合理安排农村留守学生课余生活,规避安全问题及不良社会环境影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成绩。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经费不足与人员编制的配备不合理等问题,所以寄宿多存在小学六年级和中学三年级的学生。
(2)选择儿童家庭进行跟踪教育。家庭跟踪教育实属于一种工作量大的工作,与当前的农村师资力量单薄有冲突,但也是一种有效方式。从熟悉的程度来看,除父母外,老师为在校儿童最信赖的人。因此,老师关心儿童学校教育外的教育比较让儿童接受,效果也会比较好。
3.父母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承担主体角色
(1)父母要转换传统观念。父母要转换观念,切实改变重“生”不重“养”、重“物质”不重“教育”、重学校教育不重家庭教育、重眼前利益而不重视孩子将来的现象,要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尽可能的把未成年的子女带在身边、带到务工地方上学,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父母中至少要有一方监护孩子,努力尽到教育、抚养和监护的责任。
(2)父母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文化素质偏低是制约家庭教育的主要因素,因此,父母也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改变影响家庭教育的各种不良观念和行为。
4.社会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重视
媒体应加强宣传,增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级机关工委和群众团体等组织的职能作用,建立社会监护体系,形成解决留守儿童的合力。
[参考文献]
[1]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张风琴,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2)。
[3]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
[4]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5]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等,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5,(10)。
[6]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
[7]段成荣,杨舸,王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J],学海,2005,(6)。
[8]李雯婷,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基于隔代教育对其的影响[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0)。
[9]程方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江西的案例[J],教育學术月刊,2008,(6)。
[10]秦艳艳,闰军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及对策分析——以河南省郏县长桥镇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1]蓝威,彭本利.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