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27-01
华师大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虽然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它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具有灵气的课堂,而其活力、灵气正体现在课堂的有效生成。只有实现有效生成的课才是一堂有效的课,也才是一堂好课。
而有效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有效生成也是在更好的完成预设,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缺一不可,只有让“预设”和“生成”和谐共创,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
一、课前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充分条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就没有课堂。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已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那么如何有效的预设呢?
课前预设首先要思考这样四个问题:(1)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必需的知识技能及生活经验?(2)哪些知识不需要教师系统讲解,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3)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学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与点拔的地方?(4)哪些知识点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成为本课的兴奋点?
根据以上的思考,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预设:(一)情境预设,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他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教师可以用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切题的导语预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为课堂教学做一个很好的导入。(二)学情预设,教师应该有“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 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哪些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哪些问题是需要教师引导、点拔的,哪些需要教师系统讲解,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三)预设生成,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预设,而且要善于预设。这种预设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正如叶澜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我们的备课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教师在考虑预设时,设计的问题要给学生留下生成的空间和时间。
有效的预设是有效课堂的关键,没有预设的课堂一定是不成功的课堂,所以说精心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充分条件。
二、课堂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必要条件
对于教学,教师的预设是重要的,然而预设并不等于封闭,预设的教学方案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而不是火车行使的固定路线和时刻表。” 也就是说,做好课前预设,并不代表着你能成功的实施教学,因为课堂上动态的生成往往会超越预设。
课堂教学时不少教师总是希望学生的思维按教师预设的路线发展,以便能顺利完成任务。当生成偏离了预设时,就会匆匆自己上阵,帮学生思考,替学生回答,这样一来,预设就成了摆设,预设成了流程,课堂教学又变成了教师和一言堂。
其实课堂生成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按预设生成”,这种生成我们不妨叫做“有意生成”,另一种是“非预设生成”,我们也把它叫做“无意生成”。有意生成可以认为是师生在互动学习中按计划实施而出现的结果,都是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中。一堂课能否成功,与能否得到“丰富的有意生成”是有很大关系的。而无意生成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生成的问题和结论实破了教师的预设,甚至与教师的预设相左,而又是有意义的学习生成。这种无意生成都会给师生带来意外的收获,这种意外往往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学生会有积极的情绪体现,而正因为“无意生成”才使课堂更具活力。
遇到了这种超过了教师事先的预设,课堂上随机应变运用教学机智又何尝不是一种预设,对即兴生成信息正确把握,有效提取、敏锐捕捉生成并予以引导。这种课堂预设具有短频快的特征,也没有现成的模式,要及时正确的进行课堂预设,这需要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钻研教材,不断反思自身教学,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减少学科知识上的空白点,同时要树立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大预设”。只有这样,才可能随机应变地生成教学的精彩纷呈,及时对动态课堂进行瞬时预设,让学生的生成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理论。所以说这种课堂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必要条件。如此教学的艺术则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也就是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时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示师生互动的火花。
三、动态平衡是有效生成的充要条件
过分关注课前预设,忽视学生的独特个性固然不可;过分尊重课堂生成,没有足够的“预设”作为铺垫,“生成”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末。只有在生成和预设中寻求平衡,课堂才会和谐地发展,也正是缘于这种和谐,课堂才会“灵动”起来。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所以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在努力追寻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的资源能够更大程度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把握生成路线走向,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正确有意义的生成,教学中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生成的有效性,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对学生积极、正确、有价值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负面、无价值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只有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课堂才会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有人把“有效生成”描绘成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正中下怀,一切尽在预设中”,可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第二种境界是“大道无形,无意恰在有意中”,可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学过程自然,达成其中一种预案效果,仿佛无意恰在有意之中;第三种境界是“不期而遇,精彩生成未预约”,可谓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教师教学机智下的无意生成。有效生成的三种境界是师生生命的灵动,是教师凭借良好素质和深厚功底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互动共生的结果,是追寻预设与生成的一种动态平衡。所以说实现动态平衡,是有效生成的必要条件。
预设与生成是教育者一个永恒的话题,有效生成与有效课堂也是一个教育人始终追寻的目标。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场所,教学是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知识过程的活动,只有让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迅速进入角色,我们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我们的教学才会真正成功。
华师大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虽然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它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具有灵气的课堂,而其活力、灵气正体现在课堂的有效生成。只有实现有效生成的课才是一堂有效的课,也才是一堂好课。
而有效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有效生成也是在更好的完成预设,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缺一不可,只有让“预设”和“生成”和谐共创,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
一、课前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充分条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就没有课堂。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已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那么如何有效的预设呢?
课前预设首先要思考这样四个问题:(1)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必需的知识技能及生活经验?(2)哪些知识不需要教师系统讲解,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3)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学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与点拔的地方?(4)哪些知识点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成为本课的兴奋点?
根据以上的思考,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预设:(一)情境预设,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他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教师可以用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切题的导语预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为课堂教学做一个很好的导入。(二)学情预设,教师应该有“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 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哪些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哪些问题是需要教师引导、点拔的,哪些需要教师系统讲解,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三)预设生成,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预设,而且要善于预设。这种预设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正如叶澜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我们的备课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教师在考虑预设时,设计的问题要给学生留下生成的空间和时间。
有效的预设是有效课堂的关键,没有预设的课堂一定是不成功的课堂,所以说精心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充分条件。
二、课堂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必要条件
对于教学,教师的预设是重要的,然而预设并不等于封闭,预设的教学方案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而不是火车行使的固定路线和时刻表。” 也就是说,做好课前预设,并不代表着你能成功的实施教学,因为课堂上动态的生成往往会超越预设。
课堂教学时不少教师总是希望学生的思维按教师预设的路线发展,以便能顺利完成任务。当生成偏离了预设时,就会匆匆自己上阵,帮学生思考,替学生回答,这样一来,预设就成了摆设,预设成了流程,课堂教学又变成了教师和一言堂。
其实课堂生成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按预设生成”,这种生成我们不妨叫做“有意生成”,另一种是“非预设生成”,我们也把它叫做“无意生成”。有意生成可以认为是师生在互动学习中按计划实施而出现的结果,都是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中。一堂课能否成功,与能否得到“丰富的有意生成”是有很大关系的。而无意生成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生成的问题和结论实破了教师的预设,甚至与教师的预设相左,而又是有意义的学习生成。这种无意生成都会给师生带来意外的收获,这种意外往往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学生会有积极的情绪体现,而正因为“无意生成”才使课堂更具活力。
遇到了这种超过了教师事先的预设,课堂上随机应变运用教学机智又何尝不是一种预设,对即兴生成信息正确把握,有效提取、敏锐捕捉生成并予以引导。这种课堂预设具有短频快的特征,也没有现成的模式,要及时正确的进行课堂预设,这需要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钻研教材,不断反思自身教学,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减少学科知识上的空白点,同时要树立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大预设”。只有这样,才可能随机应变地生成教学的精彩纷呈,及时对动态课堂进行瞬时预设,让学生的生成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理论。所以说这种课堂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必要条件。如此教学的艺术则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也就是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时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示师生互动的火花。
三、动态平衡是有效生成的充要条件
过分关注课前预设,忽视学生的独特个性固然不可;过分尊重课堂生成,没有足够的“预设”作为铺垫,“生成”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末。只有在生成和预设中寻求平衡,课堂才会和谐地发展,也正是缘于这种和谐,课堂才会“灵动”起来。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所以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在努力追寻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的资源能够更大程度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把握生成路线走向,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正确有意义的生成,教学中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生成的有效性,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对学生积极、正确、有价值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负面、无价值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只有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课堂才会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有人把“有效生成”描绘成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正中下怀,一切尽在预设中”,可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第二种境界是“大道无形,无意恰在有意中”,可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学过程自然,达成其中一种预案效果,仿佛无意恰在有意之中;第三种境界是“不期而遇,精彩生成未预约”,可谓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教师教学机智下的无意生成。有效生成的三种境界是师生生命的灵动,是教师凭借良好素质和深厚功底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互动共生的结果,是追寻预设与生成的一种动态平衡。所以说实现动态平衡,是有效生成的必要条件。
预设与生成是教育者一个永恒的话题,有效生成与有效课堂也是一个教育人始终追寻的目标。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场所,教学是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知识过程的活动,只有让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迅速进入角色,我们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我们的教学才会真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