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71-01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言外之意,学生只有将文本读熟,才能走进课堂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而把书读熟的最佳时间和环境在哪里?很显然,是在教室里的早读。
现在,绝大多数学校都安排了早读课,每周2-3节,有的学校甚至每天都有,时间大约为30分钟。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这一段时间是一天中最宝贵的朗读、背诵、记忆时光。如果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这一黄金时间,将会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拓宽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品读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可是现实情况并不容乐观,别听校园里一片琅琅读书声,可是走进教室看看,就能了解现在高中的语文早读课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老师对学生所读的内容,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轻重等,多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每天所读的内容、重点、朗读目的、朗读任务,老师没有明确的目标与系统的计划,学生也只能是东一页西一篇信手翻开,凭兴趣所至念上几声,眼到口到而心未到,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还有不少同学神情厌倦,金口难开。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缺乏目的性,收效甚微,甚至会演变为对语文的厌读厌学。总的来说,不少老师对于早读课的管理还处在比较随意的状态,甚至是不够重视。
早读课虽然时间不长,是每天最早和学生见面的一节“小”课,但它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确实比较重要,因而,我们语文老师一定不能忽视这节重要的“小”课。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为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也要把这节重要的“小”课上好,上得有效,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的几个尝试和改变:
一、强化朗读意识,激发早读兴趣
叶圣陶、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谈到:“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做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语文课上,我会无数次提到“语感”一词,“语感”从何而来?我告诉学生主要从朗读训练中获得,并告诉他们,汉语的词法、句法变化规律比较复杂,光靠学习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来把握这些规律是比较困难的。而朗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大声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受到比默读更强烈的刺激,并通过反复诵读,使语言的词语要素、句式、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感受到语言的丰富性、连续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有了语感,才能在听说读写中辨别出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与优劣。而不重视朗读的结果,便是学生语感差,不会读,不会写,语文成绩自然不好!正是因为这样经常在课堂上利用各种形式强调朗读在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学生也就重视了朗读,在早读课也愿意大声读书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老师接下来的科学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明确早读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早读课尽管不像正课那样规范严格,但早读课也是完整的一节课,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绝佳时间。在早读时,教师也应有明确的目标教学意识,所以在早读的开始,我一般都会让学生在早读前明确“什么时间段读什么——用什么方法来读——老师要检测些什么”,做到目标具体、科学,并有可操作性,具体说来,我给学生的早读目标包括以下内容:
①早读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读什么,早读范围广泛,但因为时间限制,所以安排适宜的早读量,尽量保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完成。
②早读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早读内容,我会讲明早读的要求,如泛读了解、熟读领悟、背诵默写等。早读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不宜定得太高,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从而让学生体验到那种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成功的喜悦感。
③早读的检测方式及注意点,我在早读的开始就明确告知学生检测方式(默写或抽背)及注意点,使学生对早读产生动力。
除此之外,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有的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方法或许不得当,有的学生意识可能不到位。老师就应该给予外在的指导(注重激励和期待),比如,我一般采取的是找学生谈心,找学生抽背要背诵的篇目,找学生朗诵等等方式。这些不仅起到了对学生督促监管的作用,还能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从而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并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达到早读课应达到的目标。
三、创新朗读形式,加强方法指导
早读只采用一种读书形式,势必单调。如果将多种形式的“读”结合起来,形式翻新,师生参与,同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一些针对性、趣味性实践指导活动方式,激活学生思维,早读课就会生彩。
首先,朗读方式上可以多样化一些。比如同桌读、分组读、齐读、生领读,师领读、轮流读、比赛读、吟诵读、自由读、接力读、分角色读、表演性、读音乐伴读、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等,多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也可在读了一段时间后,指导、帮助学生听写、板书等,充分发挥不同朗读形式的作用,追求创新。
其次,我们老师要善于在方法上给予合理有效的指导,让他们了解“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读”等术语的要求。比如对于诗歌,散文和文言文应该多读,但前两者应该是品读,而文言文应该朗诵,让浩然之气——文气充塞早读课;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作品的背景,创设文学作品情景:如《赤壁怀古》可以用电影再现赤壁山一望无际的长江水,耳闻《三国演义》中的主题曲,学生口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学生自读,进入境界,化整为零,在理解文章层次的基础上做进一步诵读……通过情景设置,学生兴趣昂然,朗读效果也会大大提高。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阅读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质疑。
最后,还可以根据高中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强的心理特征,将竞争机制引入早读课,给学生创设展现自我的舞台。如学习优美的散文单元或诗歌单元时,可组织“诗文朗诵比赛”,在学习完新人教版必修一诗歌单元后,我利用三天早读课举办赛诗会,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他们读得异彩纷呈,酣畅淋漓,令人陶醉其中。学生读出了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读出了徐志摩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还有“背诵接龙游戏”,这是我们班经常开展的一项活动,一直到高三都在坚持。老师随意叫一位同学起来背诵某篇文章的前几句,然后再叫另外一位同学接着背诵后面几句,以此类推。晨读课玩这种具有紧张感的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增强记忆,变读为玩,尤其是在高三的复习中,让背诵不再乏味,在玩中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总之,我们的早读课可以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有的放矢,弹无虚发,让早读课上得生动、有趣,收到出奇之实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绪,活跃早读课气氛,调动学生朗读兴趣,减轻疲乏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早读的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新课标准中也是极其重视语文朗读教学的,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使我们切不可忽视语文早读课——这一每天最“小”的课的重要地位,短短几十分钟的早读课其实大有作为,努力走出早读课的一些误区,重视这一“小”课,多想办法提高早读课的效率,激起学生对语文乃至对每一天学习的渴望与热情,引领学生快乐地掌握知识。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言外之意,学生只有将文本读熟,才能走进课堂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而把书读熟的最佳时间和环境在哪里?很显然,是在教室里的早读。
现在,绝大多数学校都安排了早读课,每周2-3节,有的学校甚至每天都有,时间大约为30分钟。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这一段时间是一天中最宝贵的朗读、背诵、记忆时光。如果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这一黄金时间,将会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拓宽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品读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可是现实情况并不容乐观,别听校园里一片琅琅读书声,可是走进教室看看,就能了解现在高中的语文早读课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老师对学生所读的内容,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轻重等,多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每天所读的内容、重点、朗读目的、朗读任务,老师没有明确的目标与系统的计划,学生也只能是东一页西一篇信手翻开,凭兴趣所至念上几声,眼到口到而心未到,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还有不少同学神情厌倦,金口难开。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缺乏目的性,收效甚微,甚至会演变为对语文的厌读厌学。总的来说,不少老师对于早读课的管理还处在比较随意的状态,甚至是不够重视。
早读课虽然时间不长,是每天最早和学生见面的一节“小”课,但它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确实比较重要,因而,我们语文老师一定不能忽视这节重要的“小”课。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为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也要把这节重要的“小”课上好,上得有效,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的几个尝试和改变:
一、强化朗读意识,激发早读兴趣
叶圣陶、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谈到:“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做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语文课上,我会无数次提到“语感”一词,“语感”从何而来?我告诉学生主要从朗读训练中获得,并告诉他们,汉语的词法、句法变化规律比较复杂,光靠学习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来把握这些规律是比较困难的。而朗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大声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受到比默读更强烈的刺激,并通过反复诵读,使语言的词语要素、句式、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感受到语言的丰富性、连续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有了语感,才能在听说读写中辨别出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与优劣。而不重视朗读的结果,便是学生语感差,不会读,不会写,语文成绩自然不好!正是因为这样经常在课堂上利用各种形式强调朗读在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学生也就重视了朗读,在早读课也愿意大声读书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老师接下来的科学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明确早读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早读课尽管不像正课那样规范严格,但早读课也是完整的一节课,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绝佳时间。在早读时,教师也应有明确的目标教学意识,所以在早读的开始,我一般都会让学生在早读前明确“什么时间段读什么——用什么方法来读——老师要检测些什么”,做到目标具体、科学,并有可操作性,具体说来,我给学生的早读目标包括以下内容:
①早读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读什么,早读范围广泛,但因为时间限制,所以安排适宜的早读量,尽量保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完成。
②早读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早读内容,我会讲明早读的要求,如泛读了解、熟读领悟、背诵默写等。早读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不宜定得太高,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从而让学生体验到那种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成功的喜悦感。
③早读的检测方式及注意点,我在早读的开始就明确告知学生检测方式(默写或抽背)及注意点,使学生对早读产生动力。
除此之外,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有的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方法或许不得当,有的学生意识可能不到位。老师就应该给予外在的指导(注重激励和期待),比如,我一般采取的是找学生谈心,找学生抽背要背诵的篇目,找学生朗诵等等方式。这些不仅起到了对学生督促监管的作用,还能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从而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并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达到早读课应达到的目标。
三、创新朗读形式,加强方法指导
早读只采用一种读书形式,势必单调。如果将多种形式的“读”结合起来,形式翻新,师生参与,同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一些针对性、趣味性实践指导活动方式,激活学生思维,早读课就会生彩。
首先,朗读方式上可以多样化一些。比如同桌读、分组读、齐读、生领读,师领读、轮流读、比赛读、吟诵读、自由读、接力读、分角色读、表演性、读音乐伴读、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等,多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也可在读了一段时间后,指导、帮助学生听写、板书等,充分发挥不同朗读形式的作用,追求创新。
其次,我们老师要善于在方法上给予合理有效的指导,让他们了解“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读”等术语的要求。比如对于诗歌,散文和文言文应该多读,但前两者应该是品读,而文言文应该朗诵,让浩然之气——文气充塞早读课;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作品的背景,创设文学作品情景:如《赤壁怀古》可以用电影再现赤壁山一望无际的长江水,耳闻《三国演义》中的主题曲,学生口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学生自读,进入境界,化整为零,在理解文章层次的基础上做进一步诵读……通过情景设置,学生兴趣昂然,朗读效果也会大大提高。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阅读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质疑。
最后,还可以根据高中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强的心理特征,将竞争机制引入早读课,给学生创设展现自我的舞台。如学习优美的散文单元或诗歌单元时,可组织“诗文朗诵比赛”,在学习完新人教版必修一诗歌单元后,我利用三天早读课举办赛诗会,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他们读得异彩纷呈,酣畅淋漓,令人陶醉其中。学生读出了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读出了徐志摩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还有“背诵接龙游戏”,这是我们班经常开展的一项活动,一直到高三都在坚持。老师随意叫一位同学起来背诵某篇文章的前几句,然后再叫另外一位同学接着背诵后面几句,以此类推。晨读课玩这种具有紧张感的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增强记忆,变读为玩,尤其是在高三的复习中,让背诵不再乏味,在玩中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总之,我们的早读课可以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有的放矢,弹无虚发,让早读课上得生动、有趣,收到出奇之实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绪,活跃早读课气氛,调动学生朗读兴趣,减轻疲乏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早读的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新课标准中也是极其重视语文朗读教学的,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使我们切不可忽视语文早读课——这一每天最“小”的课的重要地位,短短几十分钟的早读课其实大有作为,努力走出早读课的一些误区,重视这一“小”课,多想办法提高早读课的效率,激起学生对语文乃至对每一天学习的渴望与热情,引领学生快乐地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