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既是一个文明的国度,又是一个法制的国度,自古以来,多少中华儿女为之骄傲和自豪。但在这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 教师不光教书,还要育人,更应当从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法制意识的培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势在必行。我们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我们怎能坐以待毙?我们怎能袖手旁观?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加强个人修养,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教师要率先垂范,要知法懂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律意识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十二五中小学继续教育再次强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在教育教学中向学生贯输法制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学会用法律去保护自己的人生安全和财产安全。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学科是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教师应该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提高了法制意识,并反过来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
二、把握契机,巧妙利用教材中内容适时向学生灌输法律
知识
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地震中的父与子》便是一个最佳范例。一开始我讲述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个父亲为了救儿子在废墟中挖了三天三夜,虽然最后挖到的只是儿子尸体,但他不离不弃,抱儿子坐一夜的感人故事,再过渡讲述课文中内容:地震发生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后,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在长达38个时的救援中,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和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安抚14位同学们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个奇迹除了来自他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外,还与孩子们平时练就的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本领是分不开的。在波澜起伏的情节、在出乎意料的结局中让学生在感受事情的过程比结果更感动,感动于这位父亲伟大的父爱,感动于他超乎常人的坚强和对儿子不离不弃的信念和用爱培养了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在教学过程课件适时出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条:从事防震减灾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防震减灾标准。第四十四条: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等基层组织,应当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公民在地震中自救和互救的能力,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救援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这样做既深刻了主题、又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防震减灾教育。在《索溪峪的“野”》一课的学习中,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可根据文字介绍,利用多媒体配上野生动物的画面介绍了猴子等野生动物,激发了学生对野生动物及其优美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八、十九、二十条等具体条款,帮助学生理解个别具体条款,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优美的文字、令人震撼的情节所吸引,知道破坏环境和伤害动物的“罪魁祸首”――人类,学生立即意识到狩猎珍稀的野生动物活动是一种违法犯罪的行为,我们不能知法犯法,更不能和狩猎者们同流合污。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此外,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她是那么美丽,那么容易破碎,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在初步了解地球的外表形态、拥有的矿产资源以及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后,学生知道人类只有一个赖以生存的地球,知道保护了我们的绿色家园迫在眉睫,在学生感叹地球生命脆弱之际时课件出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第二条、第六条、第十九条的具体内容,同时也出示了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人民日报报道:23﹪的耕地严重沙化,50﹪的江河水流量减少或严重污染,25﹪的哺乳动物、12﹪的鸟类濒临灭绝,1/4人类的疾病与环境恶化有关,1/3土地面临沙漠化,80个国家严重缺水,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胁,紧接又出示了我国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学生耳闻目睹了这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字之后,他们言谈色变,在理解具体内容后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在语文教材中教师反反复复,精心把握时机,适时出示相关的法律知识,学生不但学到教材中的知识,又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认知水平,从而使语文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开展语文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生活中学法懂法用法
作为老师,教育学生时不仅要求他们带着一颗博学之心,同时还有一颗法制之心,进行语文学习。
首先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讲解之中。教学儿歌:“我们爱花不摘花,我们爱鸟儿不捉鸟“,教师讲解时不妨尝试用法制视角来解释分析这些句子。譬如,第十二册中《凡卡》中讲到九岁的凡卡非人的悲惨遭遇时,渗透了《国家青少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九年义务教育法》,知道未成年人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优越性,从而努力学习。
其次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开展的语文活动中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师都会在班里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如歌舞表演、演讲、知识抢答、安全竞赛……我们还可以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
再次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生阅读和写作中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到相关的法律知识,我们要谨记心间,写有关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倡议书和观察日记。
总之,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不光要掌握好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从小就必须培养他们的法制意识,让法制的种子在她们幼小的心灵萌生,开花、结果, 实现她们亮丽璀璨的人生,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加强个人修养,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教师要率先垂范,要知法懂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律意识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十二五中小学继续教育再次强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在教育教学中向学生贯输法制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学会用法律去保护自己的人生安全和财产安全。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学科是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教师应该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提高了法制意识,并反过来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
二、把握契机,巧妙利用教材中内容适时向学生灌输法律
知识
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地震中的父与子》便是一个最佳范例。一开始我讲述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个父亲为了救儿子在废墟中挖了三天三夜,虽然最后挖到的只是儿子尸体,但他不离不弃,抱儿子坐一夜的感人故事,再过渡讲述课文中内容:地震发生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后,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在长达38个时的救援中,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和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安抚14位同学们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个奇迹除了来自他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外,还与孩子们平时练就的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本领是分不开的。在波澜起伏的情节、在出乎意料的结局中让学生在感受事情的过程比结果更感动,感动于这位父亲伟大的父爱,感动于他超乎常人的坚强和对儿子不离不弃的信念和用爱培养了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在教学过程课件适时出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条:从事防震减灾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防震减灾标准。第四十四条: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等基层组织,应当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公民在地震中自救和互救的能力,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救援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这样做既深刻了主题、又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防震减灾教育。在《索溪峪的“野”》一课的学习中,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可根据文字介绍,利用多媒体配上野生动物的画面介绍了猴子等野生动物,激发了学生对野生动物及其优美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八、十九、二十条等具体条款,帮助学生理解个别具体条款,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优美的文字、令人震撼的情节所吸引,知道破坏环境和伤害动物的“罪魁祸首”――人类,学生立即意识到狩猎珍稀的野生动物活动是一种违法犯罪的行为,我们不能知法犯法,更不能和狩猎者们同流合污。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此外,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她是那么美丽,那么容易破碎,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在初步了解地球的外表形态、拥有的矿产资源以及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后,学生知道人类只有一个赖以生存的地球,知道保护了我们的绿色家园迫在眉睫,在学生感叹地球生命脆弱之际时课件出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第二条、第六条、第十九条的具体内容,同时也出示了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人民日报报道:23﹪的耕地严重沙化,50﹪的江河水流量减少或严重污染,25﹪的哺乳动物、12﹪的鸟类濒临灭绝,1/4人类的疾病与环境恶化有关,1/3土地面临沙漠化,80个国家严重缺水,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胁,紧接又出示了我国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学生耳闻目睹了这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字之后,他们言谈色变,在理解具体内容后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在语文教材中教师反反复复,精心把握时机,适时出示相关的法律知识,学生不但学到教材中的知识,又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认知水平,从而使语文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开展语文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生活中学法懂法用法
作为老师,教育学生时不仅要求他们带着一颗博学之心,同时还有一颗法制之心,进行语文学习。
首先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讲解之中。教学儿歌:“我们爱花不摘花,我们爱鸟儿不捉鸟“,教师讲解时不妨尝试用法制视角来解释分析这些句子。譬如,第十二册中《凡卡》中讲到九岁的凡卡非人的悲惨遭遇时,渗透了《国家青少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九年义务教育法》,知道未成年人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优越性,从而努力学习。
其次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开展的语文活动中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师都会在班里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如歌舞表演、演讲、知识抢答、安全竞赛……我们还可以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
再次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生阅读和写作中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到相关的法律知识,我们要谨记心间,写有关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倡议书和观察日记。
总之,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不光要掌握好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从小就必须培养他们的法制意识,让法制的种子在她们幼小的心灵萌生,开花、结果, 实现她们亮丽璀璨的人生,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