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积淀涵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开展深入阅读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文质兼美、意蕴丰富的优秀文学作品中实现文学素养的提升。文章将具体探究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加快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后续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一、 引言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应进一步跳出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更多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在“阅读先行”的教学理念下,深度阅读学习模式以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无限潜能,为学生语文阅读学习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为目的,侧重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与文学素养,使学生跳出浅层阅读层面,从而关注文章内核与精神,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与感悟,能够进一步激活学生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完善学生综合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如何进行深度阅读的教学,学生如何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深度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急需探讨的问题。
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因为要面对中考,语文课的阅读时间是有限的,在面对较难或较长的课文时,教师往往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不少教师以讲代读,以练代读,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作用。学生亦步亦趋地学习,缺乏对阅读的深刻分析与感悟,成为阅读学习的被动参与者,成为装载阅读知识的容器。学生课堂上对于阅读内容的浅尝辄止,造成的后果就是在近年来的中考阅读中学生不会阅读文本,尤其是不会深读文本,只会生搬空洞的理论,失分率极高。例如福建省2018年语文中考试题中阅读《好沉一抔土》第11题:“第二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改卷时发现不少学生把关于段落作用的所有能知道的理论全搬上来——过渡、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人物的心情。这类学生正是不会读文或不能结合文本答题。再如河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之阅读《给母亲梳头发》第10小题:“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如果平时教学中缺少对文章的深度阅读,考试时的短暂思考,又怎么能明白哪些是亲情,哪些是生活状态呢?可见,随着考试方向和难度的改变,平时语文课堂进行深度阅读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
三、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深度閱读的意义
结合中考要求,针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实施深度阅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有思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真正深入阅读文本,寻找隐藏的文字信息,从而能深刻理解、领悟文章的主旨或思想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发散性思维,实现语文阅读学习能力的提升;深度阅读让学生透过文本符号的表层含义,与文本、作家进行心灵的沟通,让学生真正融入阅读文本情境当中,可以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陶冶与升华,达到语文教学的情感目的。
例如教师在教学《白杨礼赞》时,在了解作者如何描写白杨树的浅层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更侧重引领学生通过深层阅读,探究作家要借助白杨树表达的深层意思和情感,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领悟文章的思想情感,更有助于学生应对考试。这样的深度阅读与山东省2020中考语文试题《大城小树》考题22:“如何理解第九段中‘从此这棵树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潜滋暗长,成为我生命中的参天大树’?”是有共通之处的。本题的关键词在于“心里”“生命”,联系上文,作者生病住院,因病房外的杨树而提前康复。作者并不是说这棵树能治病,而是杨树带给人们生命的力量,坚强与希望。也只有这些才能扎根心里,并随着自己的成长而“暗长”。如果教师平时在课堂教学中能结合不同的文章进行深度阅读,学生面对考试时的各种阅读题目就可以应对自如了。
四、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深度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正确制定深度阅读教学目标
在深度阅读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适度超过现有阅读水平的范围内开展深度阅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收获解决问题所带给自身的成就感。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时应为学生设计多层次,多样性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符合初中语文整体教学目标要求下,推动学生阅读能力有序平稳提升。教师在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中应避免出现过度现象,一味关注语文阅读的深度,而忽视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给学生开展较为复杂烦琐的阅读学习,不仅不能够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的质量与水平,而且还会打压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动力。
以教学《变色龙》为例。教师给学生观看有关变色龙的视频,重点让学生了解变色龙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颜色会跟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让学生感知形象,激发对阅读文本的探究兴趣。接着明确文章是契诃夫所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体现人物的“变”。围绕着“变”,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在阅读中感悟文章中人物个性化语言及性格特征,挖掘变色龙性格,基本特点及社会意义。在教师提出整体的教学目标后,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多层次,多样化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思维,让学生在超过自身阅读能力范围外进行大胆想象,自主归纳,提高学生深度阅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文中的人物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性格善变的人,接着教师询问学生奥楚蔑洛夫性格善变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奥楚蔑洛夫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塑造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是什么?奥楚蔑洛夫在文章中唯一不变的是什么?在教师提出的一系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下,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有益思考,必要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学生,帮助学生达到超过现有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能力,实现阅读能力循序渐进的进步与提升。 (二)立足文本,进行有深度、多元化的思考
教师在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中应正确把握“文本主义”与“读者中心论”两者之间的尺度。在深度阅读教学中立足文本是基础,超越文本应有度,在倡导“一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多元阅读理念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抓好阅读文本中的原型,珍视文本价值,认真倾听文本声音,体验文本内涵。
在深度阅读教学中立足文本内容,挖掘文章的多义性、丰富性、开放性,既不要故步自封,局限在文本表层含义之中,同时也不能过分夸大扭曲文本的含义,应在文本想象空间范围内进行思想灵感的创作。
例如,在学生阅读《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让学生找到作者是如何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的,学生认为作者是从“冬山”和“冬水”两个层面进行描写的。作者笔下写到阳光朗照下的山,城外的远山,薄雪覆盖的山。描写济南的水时,作者提到水不但不结冰,反而冒着热气,映照着垂柳影子表现出水的清透。最终,作者将济南比喻成空灵的蓝水晶。教师让学生赏析蓝水晶这个比喻,学生认为老舍在热爱家乡的深情之下忽略水的表象,只见水的本色,使得笔下所描绘的山水、雪木处处蕴含着温情,表现出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情思。学生立足文本,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自己的认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独特的阅读观点和想法。教师在教学中不必过于拔高,超越于文本之外。
(三)正確把握“双主”关系,探寻文本现实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现阶段素质教育提出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更多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教学活动根本上说是一场沟通革命,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具有诱导、引导、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不应是“教书匠”,而是语文课程的开发者与建设者;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正确把握“双主”关系,采取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提问方式带领学生挖掘阅读文本的现实意义,可以启迪学生智慧,让学生真正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带给学生更深层次的阅读启发。
以教学《云南的歌会》为例,在学生初读感知文章后,教师给学生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想一想云南歌会与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音乐会、演唱会有什么不同?在师生互动对话交流中,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思考探究,总结出云南歌会不同于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音乐会、演唱会之处,如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教师让学生思索“云南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这一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文中描写鲜活生动的场景。学生通过阅读找到作者描绘活泼开朗,聪慧淳朴的年轻女孩,描绘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的美好景致。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已知”,通过良好有效的沟通交流,学生从阅读文本中开发出许多新的“未知”。教师结合阅读文本内容给学生提出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充分彰显云南歌会的神秘与魅力,有效激发学生对云南歌会的好奇向往之情。教师在教学中科学处理师生关系,展开良好双向沟通可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与教师深层次、智慧性的交流碰撞中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
五、 结语
由此可见,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深度阅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获得焕然一新的阅读学习体验,大大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效率与水平,跳脱浅层阅读的层面,从而带给学生更多精神情感的陶冶与启发。在“阅读先行”教学理念下,教师积极探索、开发、运用深度阅读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相信在教师有效教学策略下,学生阅读能力将会大大提升,真正践行语文新课改教学理念要求,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与完善,为学生后续的成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利平.品味语言.感受情感.体会意境:试述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之“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4):121-122.
[2]王小英.散文,你的出路在哪里: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反思[J].考试:教研,2017(19):118.
[3]贺欣.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培养策略分析[J].南北桥,2019(10):26.
作者简介:
危移斌,福建省邵武市,福建省邵武市实验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一、 引言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应进一步跳出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更多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在“阅读先行”的教学理念下,深度阅读学习模式以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无限潜能,为学生语文阅读学习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为目的,侧重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与文学素养,使学生跳出浅层阅读层面,从而关注文章内核与精神,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与感悟,能够进一步激活学生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完善学生综合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如何进行深度阅读的教学,学生如何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深度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急需探讨的问题。
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因为要面对中考,语文课的阅读时间是有限的,在面对较难或较长的课文时,教师往往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不少教师以讲代读,以练代读,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作用。学生亦步亦趋地学习,缺乏对阅读的深刻分析与感悟,成为阅读学习的被动参与者,成为装载阅读知识的容器。学生课堂上对于阅读内容的浅尝辄止,造成的后果就是在近年来的中考阅读中学生不会阅读文本,尤其是不会深读文本,只会生搬空洞的理论,失分率极高。例如福建省2018年语文中考试题中阅读《好沉一抔土》第11题:“第二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改卷时发现不少学生把关于段落作用的所有能知道的理论全搬上来——过渡、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人物的心情。这类学生正是不会读文或不能结合文本答题。再如河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之阅读《给母亲梳头发》第10小题:“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如果平时教学中缺少对文章的深度阅读,考试时的短暂思考,又怎么能明白哪些是亲情,哪些是生活状态呢?可见,随着考试方向和难度的改变,平时语文课堂进行深度阅读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
三、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深度閱读的意义
结合中考要求,针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实施深度阅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有思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真正深入阅读文本,寻找隐藏的文字信息,从而能深刻理解、领悟文章的主旨或思想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发散性思维,实现语文阅读学习能力的提升;深度阅读让学生透过文本符号的表层含义,与文本、作家进行心灵的沟通,让学生真正融入阅读文本情境当中,可以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陶冶与升华,达到语文教学的情感目的。
例如教师在教学《白杨礼赞》时,在了解作者如何描写白杨树的浅层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更侧重引领学生通过深层阅读,探究作家要借助白杨树表达的深层意思和情感,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领悟文章的思想情感,更有助于学生应对考试。这样的深度阅读与山东省2020中考语文试题《大城小树》考题22:“如何理解第九段中‘从此这棵树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潜滋暗长,成为我生命中的参天大树’?”是有共通之处的。本题的关键词在于“心里”“生命”,联系上文,作者生病住院,因病房外的杨树而提前康复。作者并不是说这棵树能治病,而是杨树带给人们生命的力量,坚强与希望。也只有这些才能扎根心里,并随着自己的成长而“暗长”。如果教师平时在课堂教学中能结合不同的文章进行深度阅读,学生面对考试时的各种阅读题目就可以应对自如了。
四、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深度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正确制定深度阅读教学目标
在深度阅读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适度超过现有阅读水平的范围内开展深度阅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收获解决问题所带给自身的成就感。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时应为学生设计多层次,多样性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符合初中语文整体教学目标要求下,推动学生阅读能力有序平稳提升。教师在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中应避免出现过度现象,一味关注语文阅读的深度,而忽视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给学生开展较为复杂烦琐的阅读学习,不仅不能够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的质量与水平,而且还会打压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动力。
以教学《变色龙》为例。教师给学生观看有关变色龙的视频,重点让学生了解变色龙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颜色会跟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让学生感知形象,激发对阅读文本的探究兴趣。接着明确文章是契诃夫所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体现人物的“变”。围绕着“变”,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在阅读中感悟文章中人物个性化语言及性格特征,挖掘变色龙性格,基本特点及社会意义。在教师提出整体的教学目标后,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多层次,多样化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思维,让学生在超过自身阅读能力范围外进行大胆想象,自主归纳,提高学生深度阅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文中的人物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性格善变的人,接着教师询问学生奥楚蔑洛夫性格善变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奥楚蔑洛夫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塑造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是什么?奥楚蔑洛夫在文章中唯一不变的是什么?在教师提出的一系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下,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有益思考,必要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学生,帮助学生达到超过现有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能力,实现阅读能力循序渐进的进步与提升。 (二)立足文本,进行有深度、多元化的思考
教师在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中应正确把握“文本主义”与“读者中心论”两者之间的尺度。在深度阅读教学中立足文本是基础,超越文本应有度,在倡导“一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多元阅读理念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抓好阅读文本中的原型,珍视文本价值,认真倾听文本声音,体验文本内涵。
在深度阅读教学中立足文本内容,挖掘文章的多义性、丰富性、开放性,既不要故步自封,局限在文本表层含义之中,同时也不能过分夸大扭曲文本的含义,应在文本想象空间范围内进行思想灵感的创作。
例如,在学生阅读《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让学生找到作者是如何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的,学生认为作者是从“冬山”和“冬水”两个层面进行描写的。作者笔下写到阳光朗照下的山,城外的远山,薄雪覆盖的山。描写济南的水时,作者提到水不但不结冰,反而冒着热气,映照着垂柳影子表现出水的清透。最终,作者将济南比喻成空灵的蓝水晶。教师让学生赏析蓝水晶这个比喻,学生认为老舍在热爱家乡的深情之下忽略水的表象,只见水的本色,使得笔下所描绘的山水、雪木处处蕴含着温情,表现出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情思。学生立足文本,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自己的认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独特的阅读观点和想法。教师在教学中不必过于拔高,超越于文本之外。
(三)正確把握“双主”关系,探寻文本现实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现阶段素质教育提出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更多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教学活动根本上说是一场沟通革命,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具有诱导、引导、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不应是“教书匠”,而是语文课程的开发者与建设者;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正确把握“双主”关系,采取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提问方式带领学生挖掘阅读文本的现实意义,可以启迪学生智慧,让学生真正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带给学生更深层次的阅读启发。
以教学《云南的歌会》为例,在学生初读感知文章后,教师给学生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想一想云南歌会与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音乐会、演唱会有什么不同?在师生互动对话交流中,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思考探究,总结出云南歌会不同于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音乐会、演唱会之处,如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教师让学生思索“云南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这一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文中描写鲜活生动的场景。学生通过阅读找到作者描绘活泼开朗,聪慧淳朴的年轻女孩,描绘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的美好景致。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已知”,通过良好有效的沟通交流,学生从阅读文本中开发出许多新的“未知”。教师结合阅读文本内容给学生提出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充分彰显云南歌会的神秘与魅力,有效激发学生对云南歌会的好奇向往之情。教师在教学中科学处理师生关系,展开良好双向沟通可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与教师深层次、智慧性的交流碰撞中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
五、 结语
由此可见,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深度阅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获得焕然一新的阅读学习体验,大大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效率与水平,跳脱浅层阅读的层面,从而带给学生更多精神情感的陶冶与启发。在“阅读先行”教学理念下,教师积极探索、开发、运用深度阅读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相信在教师有效教学策略下,学生阅读能力将会大大提升,真正践行语文新课改教学理念要求,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与完善,为学生后续的成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利平.品味语言.感受情感.体会意境:试述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之“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4):121-122.
[2]王小英.散文,你的出路在哪里: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反思[J].考试:教研,2017(19):118.
[3]贺欣.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培养策略分析[J].南北桥,2019(10):26.
作者简介:
危移斌,福建省邵武市,福建省邵武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