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替我们数算着日子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d_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弋舟

  2017年1月23日,离过年只剩下四天时间,青年陈子衿和自己的母亲去医院做春节前的最后一次复查。他在这部十余万字的“抗癌日志”中,鲜见地记录下了一个确凿的日子——具体到了“23日”。
  不足一年前,青年陈子衿被确诊为“淋巴癌”四期,这个在“豆瓣阅读”平台自我定义为“九零后,生于湖北,高龄隐形正太,资深圣母。靠脸吃饭未遂,只好深度挖掘不存在的才华”的年轻人,时间轴至此位移,在另外的时空里旋转。
  消毒水,无菌仓,手术,化疗,恶心,呕吐,深夜闪烁的手机和电脑,陌生到近乎虚构的读者……
  2017年1月23日,七个月后,这个日子被青年陈子衿如是补录:
  抽完血,我便坐在电梯间的椅子上等结果,我妈去加热饭菜了,做完移植出仓后,我依旧按照当时下发的食谱严苛控制饮食,上面写着“一年内不要在外面的餐厅吃饭”,于是每次来医院,我妈便起个大早做好中午的饭菜,拿到医院的微波炉里加热,至于她自己,总是下楼买两个馒头对付过去。
  这段文字折射着这部“抗癌日志”的基本文风。流畅,平静,显而易见的朴素,并且,“及物”。
  所谓“流畅”,似乎应该是行文的基本要求,但遗憾的是,这基本的要求,若要得以兑现,如今都会显得稀缺。青年陈子衿的文字能力好过我所见识到的许多“作家”,但我不想使用别的说辞来形容他的文笔,因为除了“流畅”之外,此处使用任何其他的辞藻,都会令我觉得是走到了“好”的反面。
  这便事关了“平静”。平静何其难,尤其在我们被铿锵、被声嘶力竭、被“鸡汤美文”、被各种“逼格”以及痞子语言淹没的当下;尤其,在一个文
  学青年记录着自己的抗癌经历之时——可以想见,他若能克制住自己汹涌的、“文学性”的抒情企图,那几乎算得上是一桩奇迹。
  青年陈子衿创造了这个奇迹。
  尽管,他还是忍不住透露了自己的“秘密”——“我生病之后,有一件事我始终放不下,我没有对任何人说过,因为羞于启齿,可我清楚它对于自己人生的分量。那件事便是写小说。”
  我得感谢“这件事”,替陈子衿,替我们这些读者。在我想来,正是“写小说”这件令他放不下、令他羞于启齿的事,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这部作品难能可贵的平静,同时,也极大程度地赋予了一个罹患重疾的青年以矜重的气质,从而有力地支撑住了他的精神,乃至,他的肉体。
  好吧,不解释,如果此刻,你要勒令我这个“写小说”的人以一个词来囊括我对“小说”艺术本质性的指认,在青年陈子衿的启示下,我将选择——平静。我甚至可以立此存照:日后,倘若青年陈子衿真的能给我们拿出一部“小说”来,那么,这部未来的作品,在品相上,至少毫无悬念地能够及格。原谅我只保守地说出了“及格”,但你要是知道,如今充斥在我们眼里的多是不及格的小说,你就会明白,对于青年陈子衿,我已怀有了怎样的敬意。
  在“这件事”上,青年陈子衿已经站稳了一个“写小说者”的基本脚跟,那就是:放不下,却又羞于启齿。是的,我可能把“这件事”的意义说小了,它岂仅仅是“写小说”那么轻浮,它其实,就是一个卑微的人必定会有的合格的立场。放不下,于是对生命顽强的眷恋;而羞于启齿,正是生命赋予我们的、令我们终生震惊不已的那份确凿写照。这就宛如生命的底色与秘密。在这个巨大的底色之上,我们终将亲历所有肉体的兴衰,亲历所有精神的起伏,并且,终将惊诧于天地之不仁,终将,怀着巨大的羞怯去源源不断地感激;在这个巨大的秘密之下,如果你获得了平静,你便获得了尊严,获得了全胜的可能,并且,你还终将获得光荣的朴素。
  自诩为“高龄隐形正太,资深圣母”的青年陈子衿其实朴素。这不仅仅与他的家世相关——我们见多了寒门的“娇子”,见多了被“小时代”蒙蔽的年轻的蠢动。在我看来,青年陈子衿朴素的根源,依然事关“羞于启齿”,事关那天赋一般的巨大的羞怯本性。
  踏上公交车,她给了我两块钱,自己又偷偷地将一块钱的纸币折很多次,浑水摸鱼地扔进投币口。我说过她几次,她笑笑,下一次却还是只拿一块,我就不管她了。
  他这是在描述自己母亲乘公交车时的情形。这个细节令我震动的程度,不亚于他对于那些医疗过程的自然主义记录。
  我们走出医院,坐上了“回家”的公交车。
  我说:“你投两块吧。”
  她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投了两块钱。
  我挺高兴的,虽然知道下次她还是只会投一块,可我还是高兴。
  读到此处,我竟有泪水汹涌。似乎,于此之间,我和青年陈子衿共同面对了生命实相中的阳光与阴影,共同战栗,共同“挺高兴的”。因为,在这样的一个瞬间里,犹豫了一下的母亲,以“一块钱”的差额,补足了我们对于善美的盼望,矫正了我们对于尘世的误解,它令一位具体的母亲,成为了全部的“母亲”,也令庞然的病魔与尘埃一般琐碎的忽恶忽善浑然为生命的辽阔事实,在这个事实面前,善小与恶小,不为与为之,都成為了人性惊心动魄的试炼,乃至,都堪称瑰丽。正是对于这些细节的忠实记录,羞怯而自尊的青年陈子衿,以他的朴素,击退了傲慢的癌细胞,克服了浑水摸鱼的试探,在最小的局部却又是最大的生命局面里,赢得了人的尊严。
  我无法遏制地想要复述一遍那个瞬间:
  一个命悬一线的青年,在和母亲前往就医的路上,恳求母亲不要失却人之体面……
  一块钱,两块钱,就是这么微不足道,就是如此“及物”。
  “及物”重要吗?如果你读过太多泡沫一般的空洞文字,你就会明白“及物”何其重要。这不仅仅事关“非虚构写作”的伦理,于今,它甚至还事关我们的世界观与我们的方法论。青年陈子衿的书写,令我想到了胡迁,一个与他同龄的年轻人,这位早逝的青年导演、小说家,在自杀前的一次采访中说道:   这里面写的不是青春,是中国大部分大学生,或者叫专科生。人们总是讨论白领群体、底层、既得利益者、创业者,等等人群,这些标签下的人在若干年前还是青年时,人们又都统一美化成青春,这是一个错误的定义。赖在宿舍每天打游戏,无所适从,不明所以地谈恋爱,这个中国庞大的青年群体,不叫青春。
  在我看来,胡迁的这段话,就是在对“及物”的呼吁,他所否定的那些内容,正是“不及物”甚嚣尘上的泡沫。于是,我看到了,青年陈子衿在这本名叫《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的非虚构作品中,结实地回应了另一位青年的呼吁。至少,他以疾病不可撼动的存在,使得“真实”成為了无从遮蔽、无从美化和粉饰的事实,使得那个更为广大、更为本质的“青春”与“中国”得以部分地还原。
  青年陈子衿没有书写那个人云亦云着的“青春”,但他结实地置身于“大部分大学生,或者叫专科生”之中;他没有书写那个“厉害了我的国”的“中国”,但他汇入在周遭呼号的病友、身边仓皇的亲人之内。
  令我难以决断的是,这一切,难道真的只能有赖于一场重疾的降临?
  “淋巴癌”四期。多么陌生,却真切如铁。
  2017年1月23日,青年陈子衿想:我想我们暂时都死不了了,即便未来有再多波折,也会拼了命地向有光的地方挤过去,苟且偷生,似乎也挺好。他既盼望“拼了命地向有光的地方挤过去”,又理解了“苟且偷生”的本意。
  七个月后,他在“豆瓣阅读”所开的专栏下面有人如是留言:
  如期阅读。
  赞赞赞,每周都期待更新。
  写的好棒,每期都看,真心希望你早日康复。
  看到你的文字让我想到爸爸,和你一样的病,上个月进仓移植感染,现在仍在ICU生命垂危……唉。
  喜欢!向你学习!
  麻将好像南方的春节。
  ……
  2017年1月23日,我在干什么?翻看微信动态,那一天没有记录。是的,我记不得生命中太多的日子了。这也没什么好说的,毕竟,太多的日子似乎也没有被我们铭记的价值。你瞧,即便那个确诊自己患了癌症的日子,青年陈子衿都记不得了,他老实地交代:
  究竟是4月的几号,我忘了。我应该记得的,可是我忘了。
  应该记得的,我忘了。这是生命的诚实,亦是生命的哀伤。可是你看,此刻,当我面对一个具体的日子迫不及待地检索自己的手机记录,生命那阔大的事实便开始重新复苏,显露它全部的所指与能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代中国最富思想者气质的作家张承志,在文章中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他们在跳舞,我们在上坟。现在,面对青年陈子衿的这些文字,恍惚中亦有句子在我脑子里盘旋:他们在赞赞赞,我们在抗癌。
  这让我惊诧于世界的整全与神圣。
  谢谢青年陈子衿,在他哀而不伤的记录里,让我茫然地想起,是谁在替我们数算着日子。
其他文献
兰文“封”住了快乐心情  正月初十,阳历2月3日,机关事业单位年假后上班第一天,而企业员工按规定一周后才可返岗复工。这是记忆中有史以来最长年假,在完全猝不及防情形下,降临到了我们头上。  猝不及防降临的还有一天天长大的可怕的新冠病毒,它彻底改变了这个春节的所有节奏,玩乐成为往事,聚会成为传说,我们成了困在家中的可怜虫,有脚不敢迈,有嘴不敢张,只好整天守在家中,躺在床上。  从未像今年春节睡这么多觉
期刊
纳莉  “新型冠状病毒”这个词在几个月前还鲜为人知,但是从2019年12月底开始,这个词正逐渐被中国和世界所熟知并日益重视。我想讲讲从新型冠状病毒最初开始传播,到逐渐转化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社会问题这几个月中,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2019年11月末的时候,我决定在今年寒假的时候回伊朗,探望我的父母和亲戚朋友。之前因为忙于学业和论文,我已经有两年多没有回去了,特別想念我的家人和朋友。因为提前订票可以
期刊
纳兰泽芸  2020年1月末,正当中国举国上下都在准备庆祝春节的时候,中华大地突然出现了一种传染性极强、令人闻之色变的新型冠状病毒——这 是一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  人类感染了这种病毒之后,就会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会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肾衰竭,甚至死亡。更为可怕的是,目前人类对于这种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特异治疗方法!  疫情的核心暴发点是中国的重要
期刊
张华  本来这期并无计划写这样一个选题,但是,“新冠”疫情突然来临的特殊时期,无论如何也难以把“抗疫”从思绪和生活中挥去,因为来自四面八方的疫情信息,飞扬着,充斥着。写作,必然会把其“呼吸”进去.......  然而,真正要写点儿什么,又显得那么艰难,那么感到受煎熬,那么窒息。  “文学与疾病”,最直接的理解应该就是文学作品对疾病的独特描写,这种描写可以是发生在个体身上的疾病,比如《茶花女》《红楼
期刊
萨拉  听到机长这句话后,我才明白过来,我已经离开了那个生活并学习那么多年的国家。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这些都是一场梦,而我会很快醒来,并发现自己在语言大学的教室里坐着听老师讲课,下课之后回家跟我的猫咪看窗外的北京风景。  但现在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飞机降落在德黑兰伊玛目霍梅尼机场的跑道上是真实的,闻到的那德黑兰熟悉的空气味道是真实的,飞机上的一个小孩对着妈妈说“太好了,终于到家了”这句话是真实
期刊
一刘佩丝  常听人讲,看中国十年的历史到深圳,看中国百年的历史到上海,看中国千年的历史到北京,看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到西安。不过,尽管西安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对于许多人特别是我们这些外国人来说,西安却只存在于书面上,正所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为了这首诗,我来到了举世注目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西安。在西安亲身体会到了“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以及中华
期刊
历史如何在现实中复现,语言可能是最好的载体。以西夏国的民谣为入口,在历史中回溯,经语言、文字重现西夏的曾经。刘梅花以轻松俏皮的口吻讲述着淹没在黄沙中的西夏国。从押韵的民谣说起日常百事,再从民谣说到西夏的建国,西夏的扩张,以及与唐宋元的交往,直至堙没。“夜读西夏谚,冷不丁打寒颤。文字的背后,是一种冷厉的气息,凿通千年时空。”一句句西夏民谣变成了历史的浓缩,再由历史显现出文化,最终由文化而透显出西夏国
期刊
庚子岁初,荆楚大地新冠肺炎肆虐,进而蔓延全国,现又席卷全球。在现代医学发达的今天,人类对治愈某些传染病尚无绝对的办法,更多的是依靠(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来抵抗。在预防传播方面,是有科学有效的方法来阻断病毒的大范围传播。古人没有现代医学的认知,遇到瘟疫时是怎样防止其大范围流行呢?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  隔离。人类很早就发现没有接触就不会传染的道理,这是通过基本的观察得来的。至晚在战国时(秦国)就有
期刊
任林举  一列高速运行的列车,突然启动了紧急制动装置。  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听到了那一阵刺耳和令人心慌的刹车声,也看到了那巨大的摇晃、泛起的尘土和升腾的黑烟。但只有乘坐那列火车的人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列车从飞奔到静止这段时间内,身体的失衡和内心的恐惧、痛苦。猝不及防的静止之后,所有人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改变了原有的位置和状态。有人大幅前倾,有人撞到了座椅和墙壁,有人一个趔趄倒在地上,有人被其他的倾倒者
期刊
渔乐图卷(局部) 五代 荆浩  五代四大家指的是中国画史上五代时期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四位山水画家。他们是唐以后山水画风转变的代表人物,“山水至二李(李思训、李道昭)一变,荆、关、董、巨又一变也”。 荆、关以描绘北方中原的景色为主,故曰“北方派”, 董、巨则沉浸在江南山水之间,称为“南方派”。先看荆浩。  荆浩(约850—911),字浩然,孟州人。五代后梁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画家。出身士大夫,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