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处在基础教育最前沿的农村乡镇中小学,有遏制素质教育发展的三大“瓶颈”:德育太空泛;教学方法不创新;教学研究如履薄冰、举步维艰。本文阐述了如何消除这三大“瓶颈”,推进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实施。
【关键词】德育强化 教育创新 科研深入 素质提高
跨入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主流教育理论体系。但处在基础教育最前沿的农村乡镇小学,有遏制素质教育发展的三大“瓶颈”:德育太空泛、教学不创新、教科研不深入。针对农村素质教育所处的尴尬境地,我想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德育实效化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屡禁不止,由此产生的各种复杂的“弱德”现象已经渗透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方方面面。30多年来,教育的最大失误在“德育”!长期的德育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德育实效化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索:
1、以高尚的师德修养影响学生
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为人之师富含高尚人格,就能产生无穷的感召力,这种力量是无形的,是职业权力不可以拟的。学校应着手抓好三项工作:一是以敬业爱生为核心,弘扬师能;二是以科研兴教为途径,提高师能;三是以科学管理为手段,评价师能。培养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用自身崇高的师德修养来影响学生,正是学校做好育人工作的首要措施。
2、以强烈的换位意识研究学生
要做好学生的工作,没有换位意识不行。教师要“以辩证的方式看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克服应试教育中的几个德育误区。不要以为学生活泼好动是调皮捣蛋、偶然犯错是品德败坏、兴趣广泛是不务正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就是要用变色镜去看学生的“不足之处”,用放大镜去找学生的“闪光点”。
3、以明确的学习目的教育学生
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两种倾向:成绩差的学困生觉得“读书没有多大希望,不如早点打工赚钱”,进而厌学、失学;成绩好的优等生抱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念而死读书、追分数。为了引导学生走出思想误区,让学生明确“为谁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道理,我们可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如“学、比、看”活动,具体内容是:学做人,比品行,看谁志向远大、德才兼备;学求知,比才智,看谁勤奋认真、全面发展;学健体,比体质,看谁坚持锻炼、体格强健;学审美,比情趣,看谁讲文明、志趣高雅;学劳动,比态度,看谁朴素节俭、劳动积极;学生存,比能力,看谁生活自理、意志坚强。要通过“学习目的”教育,解决学生思想障碍问题,实现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目标。
以德育为核心,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使学校德育收到实效,是国家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是家庭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世纪教育发展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教育创新化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摆在我们农村小学面前的紧要问题就是要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开创教育创新的新局面。
教育创新首先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必须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转移,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 教学新模式。为此,就应该打破死擂硬灌的教法、死记硬背的学法、死搬硬套的考法。打破这些,就是要达到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使学生由知识的贮存器转变为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多媒体”这个目的,通过教育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教师要变学生的客体性为主体性,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使这种学习成为培养创新精神的源泉。这样就淡化了一次考试评价学生成绩的局限性。频繁的考试使学生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担。考试教育培养的是一种应付型知识还原者,而不是知识创新人才。很显然,这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素质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教育创新还是教学手段上的创新。国家教育部正准备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边远地区的师生通过远程教育网享受高质量的教学和辅导已为期不远,“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可以肯定,偏远地区中小学接受先进教育已望而有盼。
三、教科研的深入开展有利于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既要对原有教育中的弊端进行改革,又要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新对策、新途径。在新世纪,学校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能手,而且要成为教育科研的热情参与者,成为教育科研的内行和专家,把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理论探讨,把自己的积累上升到理论层次加以认识。另外,教师还要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活动中去,从研究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提高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并且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教育观念决定教育行为。“应试教育”观导致人格教育薄弱,学生缺少奋发向上的精神,缺少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没有积极思维的习惯,没有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压抑了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常为沉重的学习负担、茫茫的题海所压抑,天性自然奔放的情感几乎被压制殆尽。要摒弃旧有的观念、推行素质教育,教师除了要加强理论学习外,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育科学的研究实践中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整体化知识的教育观念;转变以智力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转变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观念等。诚如《学会生存》中所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是提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显然,片面注重知识传授的经验型教师,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要求,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型教师正是素质教育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
总之,在偏远农村学校,教师只要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就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科研型教师。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师不仅能弥补自身知识和技能的缺陷,转变观念,还能提高理论和业务素质,推动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素质教育在农村实施。
【关键词】德育强化 教育创新 科研深入 素质提高
跨入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主流教育理论体系。但处在基础教育最前沿的农村乡镇小学,有遏制素质教育发展的三大“瓶颈”:德育太空泛、教学不创新、教科研不深入。针对农村素质教育所处的尴尬境地,我想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德育实效化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屡禁不止,由此产生的各种复杂的“弱德”现象已经渗透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方方面面。30多年来,教育的最大失误在“德育”!长期的德育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德育实效化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索:
1、以高尚的师德修养影响学生
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为人之师富含高尚人格,就能产生无穷的感召力,这种力量是无形的,是职业权力不可以拟的。学校应着手抓好三项工作:一是以敬业爱生为核心,弘扬师能;二是以科研兴教为途径,提高师能;三是以科学管理为手段,评价师能。培养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用自身崇高的师德修养来影响学生,正是学校做好育人工作的首要措施。
2、以强烈的换位意识研究学生
要做好学生的工作,没有换位意识不行。教师要“以辩证的方式看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克服应试教育中的几个德育误区。不要以为学生活泼好动是调皮捣蛋、偶然犯错是品德败坏、兴趣广泛是不务正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就是要用变色镜去看学生的“不足之处”,用放大镜去找学生的“闪光点”。
3、以明确的学习目的教育学生
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两种倾向:成绩差的学困生觉得“读书没有多大希望,不如早点打工赚钱”,进而厌学、失学;成绩好的优等生抱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念而死读书、追分数。为了引导学生走出思想误区,让学生明确“为谁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道理,我们可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如“学、比、看”活动,具体内容是:学做人,比品行,看谁志向远大、德才兼备;学求知,比才智,看谁勤奋认真、全面发展;学健体,比体质,看谁坚持锻炼、体格强健;学审美,比情趣,看谁讲文明、志趣高雅;学劳动,比态度,看谁朴素节俭、劳动积极;学生存,比能力,看谁生活自理、意志坚强。要通过“学习目的”教育,解决学生思想障碍问题,实现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目标。
以德育为核心,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使学校德育收到实效,是国家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是家庭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世纪教育发展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教育创新化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摆在我们农村小学面前的紧要问题就是要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开创教育创新的新局面。
教育创新首先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必须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转移,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 教学新模式。为此,就应该打破死擂硬灌的教法、死记硬背的学法、死搬硬套的考法。打破这些,就是要达到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使学生由知识的贮存器转变为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多媒体”这个目的,通过教育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教师要变学生的客体性为主体性,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使这种学习成为培养创新精神的源泉。这样就淡化了一次考试评价学生成绩的局限性。频繁的考试使学生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担。考试教育培养的是一种应付型知识还原者,而不是知识创新人才。很显然,这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素质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教育创新还是教学手段上的创新。国家教育部正准备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边远地区的师生通过远程教育网享受高质量的教学和辅导已为期不远,“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可以肯定,偏远地区中小学接受先进教育已望而有盼。
三、教科研的深入开展有利于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既要对原有教育中的弊端进行改革,又要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新对策、新途径。在新世纪,学校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能手,而且要成为教育科研的热情参与者,成为教育科研的内行和专家,把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理论探讨,把自己的积累上升到理论层次加以认识。另外,教师还要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活动中去,从研究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提高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并且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教育观念决定教育行为。“应试教育”观导致人格教育薄弱,学生缺少奋发向上的精神,缺少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没有积极思维的习惯,没有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压抑了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常为沉重的学习负担、茫茫的题海所压抑,天性自然奔放的情感几乎被压制殆尽。要摒弃旧有的观念、推行素质教育,教师除了要加强理论学习外,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育科学的研究实践中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整体化知识的教育观念;转变以智力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转变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观念等。诚如《学会生存》中所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是提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显然,片面注重知识传授的经验型教师,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要求,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型教师正是素质教育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
总之,在偏远农村学校,教师只要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就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科研型教师。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师不仅能弥补自身知识和技能的缺陷,转变观念,还能提高理论和业务素质,推动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素质教育在农村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