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博物馆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一座民族文化和艺术殿堂。西藏博物馆文物丰富,其中的明清瓷器有鲜明的特色,笔者曾到博物馆参观,对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所收藏瓷器有两个显著特点。
瓷器珍藏量多质精。
西藏博物馆藏明清瓷器数干件,品种全、质量高,在国内省级博物馆中很少见,堪称“雪域珍宝”。这些瓷器应是明清时期朝廷赏赐给西藏上层人士的。明清时期,汉藏关系密切,西藏的朝贡和朝廷的赏赐频繁。赏赐品除有符合藏传佛教教义的佛像、法器外,还有景德镇官窑瓷器等,这在明清时期汉藏文献中屡有记载。
藏瓷具有浓郁的西藏文化特色,展现了西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远在石器时代,藏族的先民已经在风光绮丽的青藏高原上繁衍生息。他们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开发着这一辽阔而又丰饶的土地,创造了博大精深、具有独特民族传统的文化体系。
在新一年的开春之际,选取西藏博物馆的部分珍品瓷器予以介绍,让读者了解和认识明清官窑的真面目,提高鉴赏能力,远离赝品,净化自己的收藏空间!
◆青瓷描金镶嵌菊花纹渣斗
公元12世纪 高6.4厘米 口径22.5厘米 底径7.8厘米
朝鲜在新罗时期,受中国影响,开始烧制青瓷,到公元12世纪达到了顶峰,烧制出了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独领风骚的高丽镶嵌青瓷。它是最具朝鲜民族特色的艺术品,以描金镶嵌青瓷最为珍贵。此器造型规整,纹饰精美,釉质青翠莹润,镶嵌与描金装饰技法相结合,更显富贵华丽,为高丽青瓷中的精品。
◆景德镇窑釉里红缠枝莲牡丹纹连盖执壶
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 高37厘米 口径7厘米 足径11厘米 收藏单位:西藏博物馆
玉壶春式样,长流,弯把,把上有一小系,器上有宝珠顶盖,盖顶与把上小系由银链相连。器身及盖满绘釉里红图案,腹部主体缠枝莲花,下腹仰莲瓣,长流以如意云纹与壶体相连,壶盖以覆莲瓣及蔓草为饰。釉色莹润,制作规整。洪武釉里红执壶传世数量稀少,其中器盖保存完好已属十分罕见,这件执壶连银链也系完整者,为存世仅见。
◆白釉锥花僧帽壶
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 高20.4厘米 口径16.5×11.2厘米 底径7.5厘米
僧帽壶因口似僧伽之帽而得名。原多为金属制品,瓷制僧帽壶从元代景德镇开始烧制,以明代永乐、宣德甜白釉、红釉为贵。白瓷发展到明永乐时,由于釉料淘洗精细,含铁量极少,而烧制温度高,形成釉面洁白细腻,釉质温润如玉,给人一种“甜”的感觉,故名“甜白釉”。它代表了明代白瓷烧制取得的最高成就,为白瓷中的上品,倍受世人珍视。此壶通体施甜白釉,锥刻有缠枝花、卷草、莲瓣纹等,造型隽秀,胎白釉润,为永乐甜白瓷的杰作。
◆景德镇窑青花开光莲纹执壶
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 高28厘米 口径7厘米 足径10厘米 收藏单位:西藏博物馆
器呈玉壶春式样,长流,弯把,圈足,足底施白釉。器身满绘青花纹饰,主题纹饰为缠枝莲花纹,腹部两面绘开光,内有折枝莲花纹。作品青花呈色鲜丽,釉质肥腴,制作精美,具有永乐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值得指出的是,腹部开光莲花的装饰纹样,在传世永乐瓷器上较为少见。
◆景德镇窑白釉龙纹高足碗
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 高10厘米 口径15厘米 足径4.5厘米 收藏单位:西藏博物馆
此器撇口弧腹,下有高足,足下部微外撇。胎体薄匀,通体施甜白釉,釉色洁净润泽。碗内暗刻云龙纹,纹饰明晰。作品具有高超的制作工艺技艺,是永乐景德镇官窑的精美作品。
这种白釉高足碗在元代景德镇已见广泛烧造,但由于配方和工艺水平等原因,烧成的产品是一种卵白釉瓷器。到了明初,景德镇御窑烧成了真正的白釉瓷器,至永乐时,达到了历史上白釉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
◆青釉高足碗
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 高10厘米 口径15厘米 足径4.2厘米
此碗通体施青釉,光素无纹,胎白质细,釉色青翠,釉质似玉,光润无瑕,为明代永乐年间仿宋龙泉青瓷的代表作,反映出永乐颜色釉瓷高超的烧制水平。
◆白釉印花双龙纹高足碗
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 高10厘米 口径15.5厘米 足径4厘米
脱胎瓷是永乐年间创制的一种薄胎瓷,制作工艺要求极高,以薄胎而有暗花者为上。这件高足碗通体施白釉,器壁极薄,似以纯釉汁制成,暗印双龙戏珠纹,珠内镌“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胎薄体轻,白釉细腻晶莹,为永乐脱胎白瓷的上乘佳作。
◆景德镇窑青花八宝纹藏文僧帽壶
明·宣德(公元1426-1435年) 高22.5厘米 口径14厘米 足径9厘米 收藏单位:西藏博物馆
形似高僧所带佛冠,故名。平直壶嘴,粗颈,扁圆球腹,圈足,一侧有把手。口内、外沿及底均绘青花纹饰,颈部饰缠枝莲托八宝吉祥纹,腹上部如意纹内饰莲花,中部书藏文吉祥经一周,底饰如意图。底有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二行六字楷款。腹部藏文为“昼吉祥、夜吉祥、正午吉祥、昼夜吉祥、三宝吉祥”。
◆景德镇窑青花八宝纹藏文高足杯
明·宣德(公元1426-1435年) 高11厘米 口径17厘米 足径5厘米 收藏单位:西藏博物馆
口微撇,浅壁斜直身,下有高足,足下部稍大。足底中空,施透明釉,釉下书青花“宣德年制”四字楷款。外壁器身滿绘青花纹饰,主题纹饰为缠枝莲托八吉祥纹。瓷器上的八吉祥纹始见于元代,流行于明清两代。其排列有一定规律,杯内所饰藏文译成汉语为“白日平安、夜晚平安、中午平安、日夜平安”。是一件名贵的宣德官窑作品。器物附有麻编杯套。 ◆景德镇窑青花藏文高足碗
明·宣德(公元1426-1435年) 高11.5厘米 口径17厘米 足径5厘米 收藏单位:布达拉宫管理处
外撇口,浅腹,下有高圈足,足内中空,内处及足内均施透明釉,器腹有青花藏文吉祥祝词一周,大意为日安宁,夜安宁,日夜长久宁,愿三宝保佑安宁。腹下和足下部饰有青花仰莲纹及如意纹,碗心暗刻“宣德年制”四字款。此类器物传世较为稀少,是明代景德镇官窑为西藏上层特制的产品。
◆白釉高足杯
明·宣德(公元1426-1435年) 高9.5厘米 口径11厘米 足径3.7厘米
这件高足杯是宣德官窑的典型器物,造型秀美,胎薄体轻,通体施白釉,光洁莹润,杯心刻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明·成化(公元1465-1487年) 高7厘米 口径15.5厘米 足径5.5厘米
明代成化年间烧制的瓷器以青花和斗彩最负盛名。成化早期青花选用进口原料,发色浓艳,中期以后改用平等青料,青花色彩淡雅清新,装饰纹样以舒朗明快著称。此器为成化青花瓷的典型器,造型端庄,胎薄体轻,青花发色浅淡优雅,纹饰精致,线条流畅,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青花龙纹高足碗
明·成化(公元1465-1487年) 高11.5厘米 口径17厘米 足径4.4厘米
此器通体青花纹饰,制作规整,绘工精细,釉质莹润,绘制青花采用进口原料,发色浓艳,应属成化早期的产品。
◆青花云龙纹执壶
明·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 高23厘米 口径7厘米 足径9厘米
这件执壶是嘉靖官窑仿宣德青花之作,造型仿金属器,端庄秀美,是嘉靖官窑的典型器物。
◆青花云龙纹罐
明·万历(1573年-1620年) 高26.5厘米 口径8.5厘米 足径12厘米
无论从端庄的造型、精细的绘工,还是明艳的青花色泽,都表现出这是万历时期瓷器中的精品。尤为珍贵的是,在罐底有青花书写的“万历丁亥年造黔府应用”楷书款,带有此种款识的器物,目前仅见三件,其中有两件为青花云龙纹罐,均收藏于西藏博物馆。另一件为青花折枝莲花纹盖罐,收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五彩人物故事图棒槌瓶
清·康熙(1662年-1722年) 高43.5厘米 口径12厘米 足径12.5厘米
这种器物的造型因为与民间洗衣用的棒槌相似,所以被称为棒槌瓶。五彩是明清时期著名的釉彩品种,以康熙五彩为最。康熙五彩的大件器物以民窑产品为主,所绘题材丰富,除花卉山水纹外,大量采用以戏曲小说为题材的人物故事画。这一对瓷瓶是康熙五彩的典型器,通体绘五彩纹饰,腹部锦地开光,内绘戏曲人物故事,造型挺秀,胎体坚致,施彩浓艳,构图严谨,绘画生动,线条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两瓶图饰恰为镜像,为康熙五彩瓷中的精品,成对出现更为难得。
◆虎皮三彩多穆壶
清·康熙(1662年-1722年) 高43厘米 底径13厘米
这种器形是模仿藏民族盛放饮品的器皿,现一般称之为多穆壶。壶身通体施虎皮三彩釉。虎皮三彩釉是清代康熙时期素三彩品种之一,以黄、绿、紫三色釉相互交融,晕成杂斑,又称为虎皮斑。此壶形体高大,造型秀美,釉质亮丽,色彩斑斓,是最具藏族民族特色的瓷器艺术珍品。
◆仿汝釉三羊尊
清·乾隆(1711年-1799年) 高35厘米 口径12厘米 足径14厘米
所谓三羊尊,是因为在此器的肩部堆贴了三羊头像,以“羊”谐“阳”音,寓“三阳开泰”。此器造型仿汉代青铜壶式样,通体施仿汝青釉,古朴端庄,釉质莹润,为乾隆官窑仿宋代名窑的佳作。
◆粉彩八宝纹贲巴壶
清·乾隆(1711年-1799年) 高20厘米 足径10厘米
清皇室信仰藏传佛教,景德镇御窑厂大量生产瓷质藏传佛教用具,诸如藏草瓶、多穆壶、贲巴瓶、贲巴壶、七珍、八宝等等。此壶即是仿照藏族地区寺院内的供器贲巴壶烧制而成的。壶身通体施粉地,上以粉彩绘藏族典型图案八宝纹等,为乾隆官窑的代表作。秀美的造型、精细的绘工、协调的色彩与精美的纹饰浑然一体,体现出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内地悠久的陶瓷烧造工艺高度完美的结合,是汉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
◆青花龙纹背壶
清·乾隆(1711年-1799年) 高29.5厘米 口径5.2厘米 足径6.5×13厘米
背壶壶体呈扁圆形,圈足为椭圆形,在清代文献中称为“马挂瓶”,是督窑官唐英设计图样,经皇帝批准后传旨烧制的上品。
◆金彩刻缠枝莲纹盖盒
清·乾隆(1711年-1799年) 高10厘米 口径17厘米 足径10.5厘米
这件盖盒通体雕刻缠枝莲纹,外罩金彩釉,底部刻有“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其制作工艺仿照西藏地区的金器,造型古朴,雕刻技艺精湛,纹饰立体感强,彩釉雍容华贵,为乾隆官窑的精美杰作。
◆青花缠枝莲纹觚
清·乾隆(1711年-1799年) 高64厘米 口径27厘米 足径24厘米
这种花觚仿的是古代青铜觚的形制,作为五供之一在佛龛前供奉。根据腹部开光的题记可知,這一对花觚是在乾隆五年由监督窑务的官员唐英监造的。唐英在雍正乾隆年间管理景德镇御窑厂前后二十余年,致力于制瓷工艺的研究,仿古和创新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所督造的瓷器被称为“唐窑”。这一对花觚形体高大精美,纹饰流畅美丽,代表了乾隆制瓷业生产的最高水平。此类瓷器现已非常罕见,能够保存完好地成对出现,弥足珍贵。
◆黄地青花福寿纹贯耳瓶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 高31厘米 腹径18×14厘米
此瓶为典型的乾隆官窑器,制作规整,构图严谨,通体为黄釉地,绘青花纹饰,凝重的青花纹与艳丽的黄釉地相互辉映,艺术效果极佳。瓶的腹部杏圆开光内绘蝙蝠、寿桃纹,寓有“福寿”之意,瓶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粉彩百鹿纹方尊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 高31.8厘米 口径10.8厘米 底径10.7厘米
粉彩为清代著名的彩瓷品种之一,始于康熙期,雍正时已趋于成熟,乾隆时期达到鼎盛。此尊通体粉彩,绘有百只神态各异的鹿在幽谷翠柏间嬉戏跳跃,惟妙惟肖,纹饰生动,寓意吉祥,色彩浓艳,画工精细,在乾隆粉彩器中堪称上品。
(责编:陌楚)
瓷器珍藏量多质精。
西藏博物馆藏明清瓷器数干件,品种全、质量高,在国内省级博物馆中很少见,堪称“雪域珍宝”。这些瓷器应是明清时期朝廷赏赐给西藏上层人士的。明清时期,汉藏关系密切,西藏的朝贡和朝廷的赏赐频繁。赏赐品除有符合藏传佛教教义的佛像、法器外,还有景德镇官窑瓷器等,这在明清时期汉藏文献中屡有记载。
藏瓷具有浓郁的西藏文化特色,展现了西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远在石器时代,藏族的先民已经在风光绮丽的青藏高原上繁衍生息。他们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开发着这一辽阔而又丰饶的土地,创造了博大精深、具有独特民族传统的文化体系。
在新一年的开春之际,选取西藏博物馆的部分珍品瓷器予以介绍,让读者了解和认识明清官窑的真面目,提高鉴赏能力,远离赝品,净化自己的收藏空间!
◆青瓷描金镶嵌菊花纹渣斗
公元12世纪 高6.4厘米 口径22.5厘米 底径7.8厘米
朝鲜在新罗时期,受中国影响,开始烧制青瓷,到公元12世纪达到了顶峰,烧制出了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独领风骚的高丽镶嵌青瓷。它是最具朝鲜民族特色的艺术品,以描金镶嵌青瓷最为珍贵。此器造型规整,纹饰精美,釉质青翠莹润,镶嵌与描金装饰技法相结合,更显富贵华丽,为高丽青瓷中的精品。
◆景德镇窑釉里红缠枝莲牡丹纹连盖执壶
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 高37厘米 口径7厘米 足径11厘米 收藏单位:西藏博物馆
玉壶春式样,长流,弯把,把上有一小系,器上有宝珠顶盖,盖顶与把上小系由银链相连。器身及盖满绘釉里红图案,腹部主体缠枝莲花,下腹仰莲瓣,长流以如意云纹与壶体相连,壶盖以覆莲瓣及蔓草为饰。釉色莹润,制作规整。洪武釉里红执壶传世数量稀少,其中器盖保存完好已属十分罕见,这件执壶连银链也系完整者,为存世仅见。
◆白釉锥花僧帽壶
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 高20.4厘米 口径16.5×11.2厘米 底径7.5厘米
僧帽壶因口似僧伽之帽而得名。原多为金属制品,瓷制僧帽壶从元代景德镇开始烧制,以明代永乐、宣德甜白釉、红釉为贵。白瓷发展到明永乐时,由于釉料淘洗精细,含铁量极少,而烧制温度高,形成釉面洁白细腻,釉质温润如玉,给人一种“甜”的感觉,故名“甜白釉”。它代表了明代白瓷烧制取得的最高成就,为白瓷中的上品,倍受世人珍视。此壶通体施甜白釉,锥刻有缠枝花、卷草、莲瓣纹等,造型隽秀,胎白釉润,为永乐甜白瓷的杰作。
◆景德镇窑青花开光莲纹执壶
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 高28厘米 口径7厘米 足径10厘米 收藏单位:西藏博物馆
器呈玉壶春式样,长流,弯把,圈足,足底施白釉。器身满绘青花纹饰,主题纹饰为缠枝莲花纹,腹部两面绘开光,内有折枝莲花纹。作品青花呈色鲜丽,釉质肥腴,制作精美,具有永乐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值得指出的是,腹部开光莲花的装饰纹样,在传世永乐瓷器上较为少见。
◆景德镇窑白釉龙纹高足碗
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 高10厘米 口径15厘米 足径4.5厘米 收藏单位:西藏博物馆
此器撇口弧腹,下有高足,足下部微外撇。胎体薄匀,通体施甜白釉,釉色洁净润泽。碗内暗刻云龙纹,纹饰明晰。作品具有高超的制作工艺技艺,是永乐景德镇官窑的精美作品。
这种白釉高足碗在元代景德镇已见广泛烧造,但由于配方和工艺水平等原因,烧成的产品是一种卵白釉瓷器。到了明初,景德镇御窑烧成了真正的白釉瓷器,至永乐时,达到了历史上白釉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
◆青釉高足碗
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 高10厘米 口径15厘米 足径4.2厘米
此碗通体施青釉,光素无纹,胎白质细,釉色青翠,釉质似玉,光润无瑕,为明代永乐年间仿宋龙泉青瓷的代表作,反映出永乐颜色釉瓷高超的烧制水平。
◆白釉印花双龙纹高足碗
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 高10厘米 口径15.5厘米 足径4厘米
脱胎瓷是永乐年间创制的一种薄胎瓷,制作工艺要求极高,以薄胎而有暗花者为上。这件高足碗通体施白釉,器壁极薄,似以纯釉汁制成,暗印双龙戏珠纹,珠内镌“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胎薄体轻,白釉细腻晶莹,为永乐脱胎白瓷的上乘佳作。
◆景德镇窑青花八宝纹藏文僧帽壶
明·宣德(公元1426-1435年) 高22.5厘米 口径14厘米 足径9厘米 收藏单位:西藏博物馆
形似高僧所带佛冠,故名。平直壶嘴,粗颈,扁圆球腹,圈足,一侧有把手。口内、外沿及底均绘青花纹饰,颈部饰缠枝莲托八宝吉祥纹,腹上部如意纹内饰莲花,中部书藏文吉祥经一周,底饰如意图。底有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二行六字楷款。腹部藏文为“昼吉祥、夜吉祥、正午吉祥、昼夜吉祥、三宝吉祥”。
◆景德镇窑青花八宝纹藏文高足杯
明·宣德(公元1426-1435年) 高11厘米 口径17厘米 足径5厘米 收藏单位:西藏博物馆
口微撇,浅壁斜直身,下有高足,足下部稍大。足底中空,施透明釉,釉下书青花“宣德年制”四字楷款。外壁器身滿绘青花纹饰,主题纹饰为缠枝莲托八吉祥纹。瓷器上的八吉祥纹始见于元代,流行于明清两代。其排列有一定规律,杯内所饰藏文译成汉语为“白日平安、夜晚平安、中午平安、日夜平安”。是一件名贵的宣德官窑作品。器物附有麻编杯套。 ◆景德镇窑青花藏文高足碗
明·宣德(公元1426-1435年) 高11.5厘米 口径17厘米 足径5厘米 收藏单位:布达拉宫管理处
外撇口,浅腹,下有高圈足,足内中空,内处及足内均施透明釉,器腹有青花藏文吉祥祝词一周,大意为日安宁,夜安宁,日夜长久宁,愿三宝保佑安宁。腹下和足下部饰有青花仰莲纹及如意纹,碗心暗刻“宣德年制”四字款。此类器物传世较为稀少,是明代景德镇官窑为西藏上层特制的产品。
◆白釉高足杯
明·宣德(公元1426-1435年) 高9.5厘米 口径11厘米 足径3.7厘米
这件高足杯是宣德官窑的典型器物,造型秀美,胎薄体轻,通体施白釉,光洁莹润,杯心刻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明·成化(公元1465-1487年) 高7厘米 口径15.5厘米 足径5.5厘米
明代成化年间烧制的瓷器以青花和斗彩最负盛名。成化早期青花选用进口原料,发色浓艳,中期以后改用平等青料,青花色彩淡雅清新,装饰纹样以舒朗明快著称。此器为成化青花瓷的典型器,造型端庄,胎薄体轻,青花发色浅淡优雅,纹饰精致,线条流畅,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青花龙纹高足碗
明·成化(公元1465-1487年) 高11.5厘米 口径17厘米 足径4.4厘米
此器通体青花纹饰,制作规整,绘工精细,釉质莹润,绘制青花采用进口原料,发色浓艳,应属成化早期的产品。
◆青花云龙纹执壶
明·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 高23厘米 口径7厘米 足径9厘米
这件执壶是嘉靖官窑仿宣德青花之作,造型仿金属器,端庄秀美,是嘉靖官窑的典型器物。
◆青花云龙纹罐
明·万历(1573年-1620年) 高26.5厘米 口径8.5厘米 足径12厘米
无论从端庄的造型、精细的绘工,还是明艳的青花色泽,都表现出这是万历时期瓷器中的精品。尤为珍贵的是,在罐底有青花书写的“万历丁亥年造黔府应用”楷书款,带有此种款识的器物,目前仅见三件,其中有两件为青花云龙纹罐,均收藏于西藏博物馆。另一件为青花折枝莲花纹盖罐,收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五彩人物故事图棒槌瓶
清·康熙(1662年-1722年) 高43.5厘米 口径12厘米 足径12.5厘米
这种器物的造型因为与民间洗衣用的棒槌相似,所以被称为棒槌瓶。五彩是明清时期著名的釉彩品种,以康熙五彩为最。康熙五彩的大件器物以民窑产品为主,所绘题材丰富,除花卉山水纹外,大量采用以戏曲小说为题材的人物故事画。这一对瓷瓶是康熙五彩的典型器,通体绘五彩纹饰,腹部锦地开光,内绘戏曲人物故事,造型挺秀,胎体坚致,施彩浓艳,构图严谨,绘画生动,线条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两瓶图饰恰为镜像,为康熙五彩瓷中的精品,成对出现更为难得。
◆虎皮三彩多穆壶
清·康熙(1662年-1722年) 高43厘米 底径13厘米
这种器形是模仿藏民族盛放饮品的器皿,现一般称之为多穆壶。壶身通体施虎皮三彩釉。虎皮三彩釉是清代康熙时期素三彩品种之一,以黄、绿、紫三色釉相互交融,晕成杂斑,又称为虎皮斑。此壶形体高大,造型秀美,釉质亮丽,色彩斑斓,是最具藏族民族特色的瓷器艺术珍品。
◆仿汝釉三羊尊
清·乾隆(1711年-1799年) 高35厘米 口径12厘米 足径14厘米
所谓三羊尊,是因为在此器的肩部堆贴了三羊头像,以“羊”谐“阳”音,寓“三阳开泰”。此器造型仿汉代青铜壶式样,通体施仿汝青釉,古朴端庄,釉质莹润,为乾隆官窑仿宋代名窑的佳作。
◆粉彩八宝纹贲巴壶
清·乾隆(1711年-1799年) 高20厘米 足径10厘米
清皇室信仰藏传佛教,景德镇御窑厂大量生产瓷质藏传佛教用具,诸如藏草瓶、多穆壶、贲巴瓶、贲巴壶、七珍、八宝等等。此壶即是仿照藏族地区寺院内的供器贲巴壶烧制而成的。壶身通体施粉地,上以粉彩绘藏族典型图案八宝纹等,为乾隆官窑的代表作。秀美的造型、精细的绘工、协调的色彩与精美的纹饰浑然一体,体现出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内地悠久的陶瓷烧造工艺高度完美的结合,是汉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
◆青花龙纹背壶
清·乾隆(1711年-1799年) 高29.5厘米 口径5.2厘米 足径6.5×13厘米
背壶壶体呈扁圆形,圈足为椭圆形,在清代文献中称为“马挂瓶”,是督窑官唐英设计图样,经皇帝批准后传旨烧制的上品。
◆金彩刻缠枝莲纹盖盒
清·乾隆(1711年-1799年) 高10厘米 口径17厘米 足径10.5厘米
这件盖盒通体雕刻缠枝莲纹,外罩金彩釉,底部刻有“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其制作工艺仿照西藏地区的金器,造型古朴,雕刻技艺精湛,纹饰立体感强,彩釉雍容华贵,为乾隆官窑的精美杰作。
◆青花缠枝莲纹觚
清·乾隆(1711年-1799年) 高64厘米 口径27厘米 足径24厘米
这种花觚仿的是古代青铜觚的形制,作为五供之一在佛龛前供奉。根据腹部开光的题记可知,這一对花觚是在乾隆五年由监督窑务的官员唐英监造的。唐英在雍正乾隆年间管理景德镇御窑厂前后二十余年,致力于制瓷工艺的研究,仿古和创新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所督造的瓷器被称为“唐窑”。这一对花觚形体高大精美,纹饰流畅美丽,代表了乾隆制瓷业生产的最高水平。此类瓷器现已非常罕见,能够保存完好地成对出现,弥足珍贵。
◆黄地青花福寿纹贯耳瓶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 高31厘米 腹径18×14厘米
此瓶为典型的乾隆官窑器,制作规整,构图严谨,通体为黄釉地,绘青花纹饰,凝重的青花纹与艳丽的黄釉地相互辉映,艺术效果极佳。瓶的腹部杏圆开光内绘蝙蝠、寿桃纹,寓有“福寿”之意,瓶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粉彩百鹿纹方尊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 高31.8厘米 口径10.8厘米 底径10.7厘米
粉彩为清代著名的彩瓷品种之一,始于康熙期,雍正时已趋于成熟,乾隆时期达到鼎盛。此尊通体粉彩,绘有百只神态各异的鹿在幽谷翠柏间嬉戏跳跃,惟妙惟肖,纹饰生动,寓意吉祥,色彩浓艳,画工精细,在乾隆粉彩器中堪称上品。
(责编: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