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教学要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源——朗读,在朗朗书声里赏文悟情,领略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用分层次、多元化的朗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基本能力,丰富内心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关键词:古诗教学;层次朗读;以读为重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宝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古人留下来的经典诗篇,不仅字字珠玑、内涵丰富,而且词句优美、音韵和谐,是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必不可少的材料。特别是2019年9月全国中小学生的语文科将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部编版教科书与以前人教版教科书相比,大量增加古诗文,一年级至六年级古诗词共128篇,增加了87%。面对越来越重视古诗词学习的统编版教材材,教师如何进行古诗教学,值得大家一起探讨。
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极为重视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宋朝诗人苏东坡也云:“故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到了现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也提出:“透过朗读,我们可以感知五律之凝重、七律之流动、绝句的快速、古风的浩荡……”可见朗读在古诗教学中的重要性。
然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大部分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往往不愿意花时间,通常只采用简单的方法——为了应付考试中的默写题,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诗句,却没有引导学生去领悟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大大地扼杀了学生对美的欣赏,导致学生理解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较为欠缺。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不合适的古诗教学方法,用分层次、多元化朗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浓厚兴趣,丰富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一、适时范读,拨云见月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人类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朗读也是如此。《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于正老师也说过:“老师若是想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示范——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感染并引领学生品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很有必要进行范读,因为这是一种更现实、更直观的指导。但笔者认为,对于不同学段的古诗教学,范读的时机和具体要求也应不同。
吟诵的规则,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就开始逐渐渗透到诗词的诵读中:
平声读长仄声短,读准声调音不转。
入声短促急收藏,韵字拖音音绵长。
笔者一般选择在学生预习时范读,并在范读中体现吟咏的规则,起到正音、明节奏的作用。同时,充分利用课堂外的时间对孩子进行示范,将范读的音频发至班级学习群,供孩子重复倾听,反复练习朗读。由于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出色的范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年级的学生通过多年的古诗学习,在古诗的平仄和节奏上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笔者只在课堂上,当学生读得不尽如人意时才范读。
在高年级古诗教学上,笔者很少范读。因为大部分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具有基本的古诗鉴赏能力,如果教师仍进行范读,容易禁锢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总而言之,教师精彩、适时的范读虽具有指导、启迪、激趣的作用,但不宜过多,应该尽可能地多留时间让学生自主练读。
二、自主练读,赏文品意
朗读是感知古诗的第一步,每学一首古诗,我总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无论是在课前还是在课堂,我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练读,让他们读得流畅、读出节奏、读准韵脚、读好平仄、读懂诗意。
以《望天门山》一诗的教学为例,在课前,教师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等到在课堂上学习时,再采取小组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进行练读,学生不仅读出了节奏韵律还能熟读成诵。接着,再引导学生结合古诗吟诵的规则,进行自由朗读。不少学生站起来摇头晃脑尽情朗读,读出了诗的重音和停延,在读出节奏的前提下,学生还读出了诗味。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进行适时点拨,学生很快就疏通大意:诗人在一艘小船上远望天门山,被大自然的美所震撼,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从而,学生也就能初步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三、合作研读,入境悟情
叶圣陶提出“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陶冶,拓展志向;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也许就够了,不一定吸引繁复冗长的讲话。”因此当学生了解大意后,笔者给讲析“瘦身”,做到少讲多读,以读代讲。
如教学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在学习《示儿》一诗的基础上,学生对诗人所生活的时代以及他的爱国情怀有了基本的认识。因此学生在自主练读过程中不仅能了解诗歌的意思,还能感受到诗人深沉的爱国之心。但是,董仲舒曾说过“诗无达诂”,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战乱时期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画面,让学生在情境中再朗读,很多学生对诗句中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难忘王师又一年”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那一节课,笔者没有过多地领着学生学词、析句,而是在朗读中入境,通过想象、联合实际,激活了学生与诗句、与诗人的交流,在反复朗读中与诗人同悲同喜,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个性创读,艺术融合
《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言之不足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歌的语言是诗人内心狂热情感的一个外在表露,苏东坡曾说过:“三分诗七分读”,朗读是对文字作品的再创造,是对文字所承载的情感的有声还原。在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后,可以多鼓励他们以自己喜爱的艺术形式:或吟唱、或书画、或表演……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读出诗味,读出诗情。
在指导二年级学生朗读《村居》一诗时,笔者给孩子们在诗中标注平仄符号,用手势引导诗句的起伏、节奏,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有的学生一边比手势朗读,一边表演放纸鸢,有的学生回去之后画了一幅江南明媚的二月“春景图”,还有的学生特地让家长周末一起去放风筝,给家长背诵《村居》表达自己的欢快之情……
村居
l l _ __ l!__ ! __ _ l l _ __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_ _ _ l ! _ __ l _ l _ __ l l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五、阳光评读,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的评价。”一种阳光的、激励性的评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真正喜爱古诗,欣赏古诗的美。
朗读,是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更是关键的教学方法,它是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最简单、最直接的语言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朗读在古诗教学的重要性,要改变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以生为本,以读为重,指导学生用分层次、多元化的朗读方法学习古诗、鉴赏古诗,使学生在动听的书声中层层推进,走入诗境,品味诗味,感悟诗情,与诗人产生共鸣;在朗朗的书声中,回归古诗教学的本源,激发学生对古词的学习兴趣,夯实学生对古诗的鉴赏基础,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參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翟京华.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与审美教育[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
[3]陈琴.“诗教”课程理念及读诗之法[J].山东青年文化大观,2017(2).
关键词:古诗教学;层次朗读;以读为重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宝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古人留下来的经典诗篇,不仅字字珠玑、内涵丰富,而且词句优美、音韵和谐,是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必不可少的材料。特别是2019年9月全国中小学生的语文科将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部编版教科书与以前人教版教科书相比,大量增加古诗文,一年级至六年级古诗词共128篇,增加了87%。面对越来越重视古诗词学习的统编版教材材,教师如何进行古诗教学,值得大家一起探讨。
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极为重视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宋朝诗人苏东坡也云:“故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到了现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也提出:“透过朗读,我们可以感知五律之凝重、七律之流动、绝句的快速、古风的浩荡……”可见朗读在古诗教学中的重要性。
然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大部分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往往不愿意花时间,通常只采用简单的方法——为了应付考试中的默写题,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诗句,却没有引导学生去领悟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大大地扼杀了学生对美的欣赏,导致学生理解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较为欠缺。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不合适的古诗教学方法,用分层次、多元化朗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浓厚兴趣,丰富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一、适时范读,拨云见月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人类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朗读也是如此。《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于正老师也说过:“老师若是想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示范——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感染并引领学生品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很有必要进行范读,因为这是一种更现实、更直观的指导。但笔者认为,对于不同学段的古诗教学,范读的时机和具体要求也应不同。
吟诵的规则,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就开始逐渐渗透到诗词的诵读中:
平声读长仄声短,读准声调音不转。
入声短促急收藏,韵字拖音音绵长。
笔者一般选择在学生预习时范读,并在范读中体现吟咏的规则,起到正音、明节奏的作用。同时,充分利用课堂外的时间对孩子进行示范,将范读的音频发至班级学习群,供孩子重复倾听,反复练习朗读。由于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出色的范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年级的学生通过多年的古诗学习,在古诗的平仄和节奏上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笔者只在课堂上,当学生读得不尽如人意时才范读。
在高年级古诗教学上,笔者很少范读。因为大部分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具有基本的古诗鉴赏能力,如果教师仍进行范读,容易禁锢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总而言之,教师精彩、适时的范读虽具有指导、启迪、激趣的作用,但不宜过多,应该尽可能地多留时间让学生自主练读。
二、自主练读,赏文品意
朗读是感知古诗的第一步,每学一首古诗,我总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无论是在课前还是在课堂,我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练读,让他们读得流畅、读出节奏、读准韵脚、读好平仄、读懂诗意。
以《望天门山》一诗的教学为例,在课前,教师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等到在课堂上学习时,再采取小组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进行练读,学生不仅读出了节奏韵律还能熟读成诵。接着,再引导学生结合古诗吟诵的规则,进行自由朗读。不少学生站起来摇头晃脑尽情朗读,读出了诗的重音和停延,在读出节奏的前提下,学生还读出了诗味。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进行适时点拨,学生很快就疏通大意:诗人在一艘小船上远望天门山,被大自然的美所震撼,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从而,学生也就能初步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三、合作研读,入境悟情
叶圣陶提出“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陶冶,拓展志向;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也许就够了,不一定吸引繁复冗长的讲话。”因此当学生了解大意后,笔者给讲析“瘦身”,做到少讲多读,以读代讲。
如教学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在学习《示儿》一诗的基础上,学生对诗人所生活的时代以及他的爱国情怀有了基本的认识。因此学生在自主练读过程中不仅能了解诗歌的意思,还能感受到诗人深沉的爱国之心。但是,董仲舒曾说过“诗无达诂”,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战乱时期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画面,让学生在情境中再朗读,很多学生对诗句中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难忘王师又一年”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那一节课,笔者没有过多地领着学生学词、析句,而是在朗读中入境,通过想象、联合实际,激活了学生与诗句、与诗人的交流,在反复朗读中与诗人同悲同喜,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个性创读,艺术融合
《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言之不足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歌的语言是诗人内心狂热情感的一个外在表露,苏东坡曾说过:“三分诗七分读”,朗读是对文字作品的再创造,是对文字所承载的情感的有声还原。在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后,可以多鼓励他们以自己喜爱的艺术形式:或吟唱、或书画、或表演……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读出诗味,读出诗情。
在指导二年级学生朗读《村居》一诗时,笔者给孩子们在诗中标注平仄符号,用手势引导诗句的起伏、节奏,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有的学生一边比手势朗读,一边表演放纸鸢,有的学生回去之后画了一幅江南明媚的二月“春景图”,还有的学生特地让家长周末一起去放风筝,给家长背诵《村居》表达自己的欢快之情……
村居
l l _ __ l!__ ! __ _ l l _ __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_ _ _ l ! _ __ l _ l _ __ l l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五、阳光评读,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的评价。”一种阳光的、激励性的评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真正喜爱古诗,欣赏古诗的美。
朗读,是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更是关键的教学方法,它是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最简单、最直接的语言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朗读在古诗教学的重要性,要改变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以生为本,以读为重,指导学生用分层次、多元化的朗读方法学习古诗、鉴赏古诗,使学生在动听的书声中层层推进,走入诗境,品味诗味,感悟诗情,与诗人产生共鸣;在朗朗的书声中,回归古诗教学的本源,激发学生对古词的学习兴趣,夯实学生对古诗的鉴赏基础,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參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翟京华.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与审美教育[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
[3]陈琴.“诗教”课程理念及读诗之法[J].山东青年文化大观,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