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毋庸置疑,小学是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形成的关键阶段,更是某些良好习惯从无到有、从依从到独立的重要时期。无论何种行为习惯,都需要通过反复、长期的训练才可以逐步养成。基于此,习惯养成教育的必要性逐渐突显出来。因此,笔者将着眼于自身的教育经验,具体阐述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小学阶段的习惯养成教育。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习惯养成教育
针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国家相关部门曾多次提出多项意见。在此过程中,逐步明确一项重要任务,即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养成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尽管关于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资料比较丰富,但由于教育理念不断演变,所以依然需要在教育活动中加强经验的总结,并对具体的教育手段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班主任应该全面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应的教育措施。唯有如此,才能逐步达到最优化的习惯养成教育效果。
一、实施情境指导
从实际情况来看,小学生积累的认知经验通常是比较薄弱的。尽管《小学生行为规范》中的内容是比较具体和详尽的,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单一语言说教仍然是比较空洞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出现“知行脱节”的问题。因此,在养成教育中,应该结合生活中具体的小事试开展情境教学。这样一来,有利于使教育内容以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情境指导当中,通常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要求要细。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尚未完善,所以养成教育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更加具体的和直观。比如在安全习惯教育中,要结合相关场景具体讲解用电、食品、行走、课间活动等不同方面的安全知识。同时,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亲身尝试,以此来感受安全知识的重要性。第二,步子要小。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长期和反复的培养过程。一般来说,首先要针对不同的行为习惯确定养成教育的总目标。然后,要明确教育的过程和顺序,以此来设置相应的小目标。第三,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了“第一印象效应”,它主要是指第一次接触某种事物留下深刻印象之后,会对其今后的认知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养成教育的起始阶段,需要充分重视各种行为习惯的初期培养。这样一来,有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总之,在养成教育中,合理进行情境指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二、注重行为强化
强化理论指出:很多行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持续发生。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强化所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负强化。一旦学生的良好行为得到赞扬与认可,则更加易于使这种习惯得到强化,并随之巩固下来。而过多使用负强化,则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从而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养成教育中的行为强化要以正强化为主,以负强化为辅。
如:在本班的习惯养成教育中,笔者设计了“星级评比”制度。针对养成教育中的具体训练内容,笔者会逐项进行检查。对于表现好的学生,会给学生一颗星的奖励。而对于行为表现不佳的学生,则会扣除一颗星。在每周五的班会时间,会根据学生剩余星星的数量展开各项评比。比如“劳动之星”、“课间文明之星”、“晨读之星”等。除了制度保障之外,笔者还十分重视运用手势、微笑、语言等不同的方法保障反馈的及时性。这种简单及时的反馈对小学生往往可以产生正强化作用。当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受到认可时,必然可以使学生良好行为得到巩固。反之,则容易使这种良好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减小。
三、引导自我管理
“以学生为主体”是新时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所以养成教育同样需要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只有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到各项教育活动中,才能使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这样一来,有利于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如:笔者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进行了精简和补充,并将其作为养成教育的训练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以此为基础制订了班规。同时,笔者采用了“值日班长制度”。学生轮流担任“班长”的角色,并协助教师完成班级管理的工作。利用这一制度,不但使学生参与到了班级事务的管理当中,而且促使班级中逐步形成了一种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如:在晨读当中,值日班长除了会自己做好晨读之外,还会主动提醒晨读不认真的同学。相对于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够有效扩大养成教育的影响力,从而提升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养成教育逐步成为小学阶段至关重要的教育内容。毋庸置疑,习惯对于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良好的行為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生。因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并不断探索习惯养成教育的组织方法,从而逐步归纳和总结出最优化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方爱琴.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习惯养成教育分析[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7):88.
[2]陈坚,林镇霞,林兰榕,等.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反思[J].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19(20):79-80.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习惯养成教育
针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国家相关部门曾多次提出多项意见。在此过程中,逐步明确一项重要任务,即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养成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尽管关于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资料比较丰富,但由于教育理念不断演变,所以依然需要在教育活动中加强经验的总结,并对具体的教育手段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班主任应该全面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应的教育措施。唯有如此,才能逐步达到最优化的习惯养成教育效果。
一、实施情境指导
从实际情况来看,小学生积累的认知经验通常是比较薄弱的。尽管《小学生行为规范》中的内容是比较具体和详尽的,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单一语言说教仍然是比较空洞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出现“知行脱节”的问题。因此,在养成教育中,应该结合生活中具体的小事试开展情境教学。这样一来,有利于使教育内容以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情境指导当中,通常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要求要细。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尚未完善,所以养成教育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更加具体的和直观。比如在安全习惯教育中,要结合相关场景具体讲解用电、食品、行走、课间活动等不同方面的安全知识。同时,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亲身尝试,以此来感受安全知识的重要性。第二,步子要小。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长期和反复的培养过程。一般来说,首先要针对不同的行为习惯确定养成教育的总目标。然后,要明确教育的过程和顺序,以此来设置相应的小目标。第三,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了“第一印象效应”,它主要是指第一次接触某种事物留下深刻印象之后,会对其今后的认知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养成教育的起始阶段,需要充分重视各种行为习惯的初期培养。这样一来,有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总之,在养成教育中,合理进行情境指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二、注重行为强化
强化理论指出:很多行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持续发生。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强化所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负强化。一旦学生的良好行为得到赞扬与认可,则更加易于使这种习惯得到强化,并随之巩固下来。而过多使用负强化,则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从而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养成教育中的行为强化要以正强化为主,以负强化为辅。
如:在本班的习惯养成教育中,笔者设计了“星级评比”制度。针对养成教育中的具体训练内容,笔者会逐项进行检查。对于表现好的学生,会给学生一颗星的奖励。而对于行为表现不佳的学生,则会扣除一颗星。在每周五的班会时间,会根据学生剩余星星的数量展开各项评比。比如“劳动之星”、“课间文明之星”、“晨读之星”等。除了制度保障之外,笔者还十分重视运用手势、微笑、语言等不同的方法保障反馈的及时性。这种简单及时的反馈对小学生往往可以产生正强化作用。当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受到认可时,必然可以使学生良好行为得到巩固。反之,则容易使这种良好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减小。
三、引导自我管理
“以学生为主体”是新时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所以养成教育同样需要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只有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到各项教育活动中,才能使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这样一来,有利于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如:笔者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进行了精简和补充,并将其作为养成教育的训练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以此为基础制订了班规。同时,笔者采用了“值日班长制度”。学生轮流担任“班长”的角色,并协助教师完成班级管理的工作。利用这一制度,不但使学生参与到了班级事务的管理当中,而且促使班级中逐步形成了一种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如:在晨读当中,值日班长除了会自己做好晨读之外,还会主动提醒晨读不认真的同学。相对于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够有效扩大养成教育的影响力,从而提升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养成教育逐步成为小学阶段至关重要的教育内容。毋庸置疑,习惯对于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良好的行為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生。因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并不断探索习惯养成教育的组织方法,从而逐步归纳和总结出最优化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方爱琴.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习惯养成教育分析[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7):88.
[2]陈坚,林镇霞,林兰榕,等.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反思[J].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19(20):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