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当前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学校中,实施德育的途径很多,其中通过各学科教学使德育与教学相结合,用知识本身去吸引、教育、影响学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美术课以其自身的特点向我们证明在教学中也可以渗透德育。它主要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的感染来树立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必要性和实效性。那么如何利用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产生良好效果呢?
1 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中学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美术教学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特点,在中学美术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在欣赏课,二是在技法课这样两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即通过欣赏美等审美教育和表现美等课业实践来实现,开辟一个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新天地。本文旨在从欣赏课和技法课教学以及注重教学方法等方面,来探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美术教材中的欣赏部分,有大量的中国历代以来各种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图片资料,如彩陶、青铜器、石雕、秦陵兵马俑、秦长城、汉画像石、壁画、帛画、版画及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作品等。这些教材中,又有大量的内容蕴含着爱国思想情感因素,可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揭示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在教学中,应首先围绕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作品有关的爱国主义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领会东方文化的骄傲--我国历代美术作品自信、豪迈、博大、精深的艺术所孕育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通过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美术;培养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同时,欣赏教学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结合挂图和课本图片及平时收集的史料典故进行分析讨论,可以运用投影仪放映幻灯片展示并作简要讲解,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画展等,使欣赏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教学方式始终落实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之上。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渗透德育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并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要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地利用网络,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如:在教学欣赏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纺织女》这一作品时,我让学生通过Google搜索引擎,输入作者的名字“委拉斯凯兹”,这样就可以查到大量与作者相关的文字资料和更多的作品。学生不但体会了《纺织女》这一作品是借助现实与神化的形象表达出艺术与财富出自贫贱者之手这一主题思想,而且对画家和作品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使德美相连、互相衔接,教育学生在作品中体现德育思想,使美术作品更加完美。
3 用艺术家的人格进行德育教育
德国著名版画家、雕塑家柯勒惠支毕生为了人类的进步事业进行斗争。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赞扬她是一位有丈夫气概的妇女。在她一生的创作中,始终以她特有的激情,努力表现劳苦大众所受的苦难和他们的英勇斗争,如铜板组画《农民战争》,这些作品曾对现代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起过积极的作用。我国现代著名画家蒋兆和为了创作《流民图》曾有十年时间到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搜集素材,画了许多素描、人物速写,最后完成了这一名作。艺术家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力量,赋予了自己的作品以生命,达到人的精神情感合一。美术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真实的反映生活,并高于生活,给人以教义。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应该是有机地与审美教育结合,有意识地渗透,“润物细无声”。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很大。学校是德育工作主要场所,教师是德育工作的实施者,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也要因材施教,当教师分析某一优秀作品时,要介绍历史状况、艺术观念,也要作艺术的分析,同时不要忘了德育因素的发掘和培养,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新时代需要新的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学中把德育教育贯穿始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这也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程改革中更是明确的提出了这一点,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品德的提高,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用于社会的建设者。
总之,高中美术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它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和教育策略无不影响着每一位学生,而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内涵,努力实现教育的最优化,特别是德育的渗透,必须从实际出发,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不断提升教育的全部精华。
1 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中学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美术教学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特点,在中学美术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在欣赏课,二是在技法课这样两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即通过欣赏美等审美教育和表现美等课业实践来实现,开辟一个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新天地。本文旨在从欣赏课和技法课教学以及注重教学方法等方面,来探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美术教材中的欣赏部分,有大量的中国历代以来各种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图片资料,如彩陶、青铜器、石雕、秦陵兵马俑、秦长城、汉画像石、壁画、帛画、版画及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作品等。这些教材中,又有大量的内容蕴含着爱国思想情感因素,可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揭示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在教学中,应首先围绕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作品有关的爱国主义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领会东方文化的骄傲--我国历代美术作品自信、豪迈、博大、精深的艺术所孕育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通过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美术;培养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同时,欣赏教学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结合挂图和课本图片及平时收集的史料典故进行分析讨论,可以运用投影仪放映幻灯片展示并作简要讲解,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画展等,使欣赏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教学方式始终落实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之上。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渗透德育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并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要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地利用网络,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如:在教学欣赏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纺织女》这一作品时,我让学生通过Google搜索引擎,输入作者的名字“委拉斯凯兹”,这样就可以查到大量与作者相关的文字资料和更多的作品。学生不但体会了《纺织女》这一作品是借助现实与神化的形象表达出艺术与财富出自贫贱者之手这一主题思想,而且对画家和作品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使德美相连、互相衔接,教育学生在作品中体现德育思想,使美术作品更加完美。
3 用艺术家的人格进行德育教育
德国著名版画家、雕塑家柯勒惠支毕生为了人类的进步事业进行斗争。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赞扬她是一位有丈夫气概的妇女。在她一生的创作中,始终以她特有的激情,努力表现劳苦大众所受的苦难和他们的英勇斗争,如铜板组画《农民战争》,这些作品曾对现代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起过积极的作用。我国现代著名画家蒋兆和为了创作《流民图》曾有十年时间到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搜集素材,画了许多素描、人物速写,最后完成了这一名作。艺术家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力量,赋予了自己的作品以生命,达到人的精神情感合一。美术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真实的反映生活,并高于生活,给人以教义。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应该是有机地与审美教育结合,有意识地渗透,“润物细无声”。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很大。学校是德育工作主要场所,教师是德育工作的实施者,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也要因材施教,当教师分析某一优秀作品时,要介绍历史状况、艺术观念,也要作艺术的分析,同时不要忘了德育因素的发掘和培养,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新时代需要新的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学中把德育教育贯穿始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这也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程改革中更是明确的提出了这一点,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品德的提高,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用于社会的建设者。
总之,高中美术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它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和教育策略无不影响着每一位学生,而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内涵,努力实现教育的最优化,特别是德育的渗透,必须从实际出发,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不断提升教育的全部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