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文作为具有极强的规范性和权威性的重要管理工具,是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处理公务、传达政策精神的重要载体。公文写作是一项基本功,需要写作者娴熟的运用公文语言。而模糊语言是在公务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公务写作中运用模糊语言是每一位从业人员需要关注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公文;模糊性;语言
一、前言
公文是一种应用文体,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公文。公文具有法定性、政策性、实效性、规范性等特点,因此公文的写作语言历来被大家所重视。一般来讲,公文语言讲究规范、庄重和准确性,要用词严谨、字斟句酌。精确性是大家对公文语言的一般看法。然而,辩证法认为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公文语言的精确性也必然伴随着模糊性的存在。模糊词语,不言而喻,表达的概念是模糊的,公文作为一种语言表达的形式,在表述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模糊用语也无可厚非。我们经常在一些公务中发现诸如下列的模糊语,例如“最近、当前、一般、十分、巨大、较为、更加、基本”等。这些模糊语言的产生是有其巨大现实意义的。
二、公文语言模糊性的必要性
公文语言模糊性的产生是有必要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人类认识对象本身存在模糊性
辩证法认为,客观世界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但一切对立的事物都有中介,通过中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使得对立的两极客体之间没有了精确地界限,说明人类认识存在模糊性。可见正是由于模糊性的存在,公务中运用模糊性语言就是正常的一种思维表现。例如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粮食产量1.14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没有出现明显通货膨胀。”“平稳”、“明显”等上述词语都是模糊性语言,所起到的作用比精确到万位后面的个十百千要大得多。如果不用模糊性语言,我们是无法用十分精确的数字来对国内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准确表述的,这就是模糊性语言的作用。
(二)事物大多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
从哲学的视角看,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天都有很多新生事物出现,对于不断变化的以及新出现的事物,我们没有办法去精确描述,只能用一些模糊用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经常这样表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二届五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突出做好稳增长、办全运、惠民生等重点工作等”这里的当前和今后就是模糊语,表示的是近期的时间概念,这是由于新问题会不断出现,作为政府也要随时根据新出现的问题来制定对策、迎接挑战,用这样的模糊语就把这一个现在及最近时期以及将来需要继续努力的任务延续下去了。可见对于一些处于逐步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的事物和现象,模糊语可以准确反映事物变化。
三、公文写作中如何更好的使用模糊词语
上述中可以看出,模糊语在公文写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模糊语言也不是随意使用的,一旦错用或者误用模糊语,将使得公文表达的意思相差甚远。在公文模糊语应用上,我们不仅要把握好度,还要注意模糊语和精确语的搭配使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模糊语言的作用。
(一)把握好模糊语言的“度”
公文在使用模糊语言时,不能出现模糊不清、敷衍塞责,要将模糊语言的使用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例如很多公文中喜欢使用“绝大部分”这样的表述,其实“大部分”本身就是没有上限和下限的模糊语,再加上前面的“绝”更是难以确定到底是多少比例。还有,在使用像表示时间的“近年来”、“这段时间”,表示范围的“部分”、“有些”、“少部分”,表示程度的“很”、“严重”、“重大”,一定要把握好它们的“度”。这也是使用模糊语言的前提。有些时候为了逃避责任或者敷衍了事,有的公文滥用模糊语,例如“该措施大体符合法律制度”、“原则上不允许贪污腐败”、“一般情况不可以公款吃喝”,这样的模糊语言使用就违背了政策精神的本意,给一些人给了违行为以合理借口。因此,必须将模糊语言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模糊语言和精確语言配合使用
绝对的精确是不存在的,公文写作中不可能将全部的事情精确的用数字表达出来。同样,绝对的模糊也是不合理的,公文写作中不可能事事模棱两可。只有模糊与精确的有效组合才是公务写作的精髓所在。公文这种文体毕竟是一种规范性的表述方式,因此精确性应该是公文的主要部分,模糊语言作为辅助,对一些无法精确表述的地方进行补充和说明。一般来说,在公文的前言引领部分,大多用模糊用语,在后面具体表述时应到精确语言。例如“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收入水平得到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住房拥有率达到87.8%。扣除物价因素,收入比上年增长 5%。” 这段公文里,前面的“近年”、“大幅度”、“极大”、“快速”都是模糊语,用来概括现状。后面的具体数字或比例用来精确述说现状。这样组合起来,既简洁、又详实。
总之,精确语和模糊语即是矛盾的双方,又是统一的整体。公文有时候所要表述的事物和现象是一个逐步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只有将精确语和模糊语有效融合在一起,才能使得公文语言更加生动、更加精确严密,更加周密严谨。
参考文献:
[1]李 梅.谈谈模糊语言在公文中的应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2).
[2]瞿智慧.公文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J].考试,2007(3).
[3]陈 丽,黎千驹.论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范围[J].湖南社会科学,2004(3).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公文;模糊性;语言
一、前言
公文是一种应用文体,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公文。公文具有法定性、政策性、实效性、规范性等特点,因此公文的写作语言历来被大家所重视。一般来讲,公文语言讲究规范、庄重和准确性,要用词严谨、字斟句酌。精确性是大家对公文语言的一般看法。然而,辩证法认为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公文语言的精确性也必然伴随着模糊性的存在。模糊词语,不言而喻,表达的概念是模糊的,公文作为一种语言表达的形式,在表述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模糊用语也无可厚非。我们经常在一些公务中发现诸如下列的模糊语,例如“最近、当前、一般、十分、巨大、较为、更加、基本”等。这些模糊语言的产生是有其巨大现实意义的。
二、公文语言模糊性的必要性
公文语言模糊性的产生是有必要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人类认识对象本身存在模糊性
辩证法认为,客观世界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但一切对立的事物都有中介,通过中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使得对立的两极客体之间没有了精确地界限,说明人类认识存在模糊性。可见正是由于模糊性的存在,公务中运用模糊性语言就是正常的一种思维表现。例如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粮食产量1.14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没有出现明显通货膨胀。”“平稳”、“明显”等上述词语都是模糊性语言,所起到的作用比精确到万位后面的个十百千要大得多。如果不用模糊性语言,我们是无法用十分精确的数字来对国内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准确表述的,这就是模糊性语言的作用。
(二)事物大多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
从哲学的视角看,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天都有很多新生事物出现,对于不断变化的以及新出现的事物,我们没有办法去精确描述,只能用一些模糊用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经常这样表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二届五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突出做好稳增长、办全运、惠民生等重点工作等”这里的当前和今后就是模糊语,表示的是近期的时间概念,这是由于新问题会不断出现,作为政府也要随时根据新出现的问题来制定对策、迎接挑战,用这样的模糊语就把这一个现在及最近时期以及将来需要继续努力的任务延续下去了。可见对于一些处于逐步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的事物和现象,模糊语可以准确反映事物变化。
三、公文写作中如何更好的使用模糊词语
上述中可以看出,模糊语在公文写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模糊语言也不是随意使用的,一旦错用或者误用模糊语,将使得公文表达的意思相差甚远。在公文模糊语应用上,我们不仅要把握好度,还要注意模糊语和精确语的搭配使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模糊语言的作用。
(一)把握好模糊语言的“度”
公文在使用模糊语言时,不能出现模糊不清、敷衍塞责,要将模糊语言的使用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例如很多公文中喜欢使用“绝大部分”这样的表述,其实“大部分”本身就是没有上限和下限的模糊语,再加上前面的“绝”更是难以确定到底是多少比例。还有,在使用像表示时间的“近年来”、“这段时间”,表示范围的“部分”、“有些”、“少部分”,表示程度的“很”、“严重”、“重大”,一定要把握好它们的“度”。这也是使用模糊语言的前提。有些时候为了逃避责任或者敷衍了事,有的公文滥用模糊语,例如“该措施大体符合法律制度”、“原则上不允许贪污腐败”、“一般情况不可以公款吃喝”,这样的模糊语言使用就违背了政策精神的本意,给一些人给了违行为以合理借口。因此,必须将模糊语言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模糊语言和精確语言配合使用
绝对的精确是不存在的,公文写作中不可能将全部的事情精确的用数字表达出来。同样,绝对的模糊也是不合理的,公文写作中不可能事事模棱两可。只有模糊与精确的有效组合才是公务写作的精髓所在。公文这种文体毕竟是一种规范性的表述方式,因此精确性应该是公文的主要部分,模糊语言作为辅助,对一些无法精确表述的地方进行补充和说明。一般来说,在公文的前言引领部分,大多用模糊用语,在后面具体表述时应到精确语言。例如“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收入水平得到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住房拥有率达到87.8%。扣除物价因素,收入比上年增长 5%。” 这段公文里,前面的“近年”、“大幅度”、“极大”、“快速”都是模糊语,用来概括现状。后面的具体数字或比例用来精确述说现状。这样组合起来,既简洁、又详实。
总之,精确语和模糊语即是矛盾的双方,又是统一的整体。公文有时候所要表述的事物和现象是一个逐步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只有将精确语和模糊语有效融合在一起,才能使得公文语言更加生动、更加精确严密,更加周密严谨。
参考文献:
[1]李 梅.谈谈模糊语言在公文中的应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2).
[2]瞿智慧.公文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J].考试,2007(3).
[3]陈 丽,黎千驹.论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范围[J].湖南社会科学,2004(3).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