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岁末,土地政策趋向严厉,清理闲置土地、打击囤地步伐加速,首轮问责风暴随之启动,但地价与房价一样,陷入越调越高的迷局。
2010年,土地新政频出,按政策“发招者”来看,从国务院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甚至财政部、央行、监察部、审计署,环环相扣。梳理2010土地新政岁末趋严的政策重点,可以归结为“两条主线,一个亮点”。第一条主线为加大供地面积,加强对闲置土地的清理,严厉打击囤地。第二条主线重点落在“限地价、竞保障房面积”和“综合评标”上。土地问责制度,则成为岁末土地新政“神龙摆尾”的最大亮点。
凡此种种,可见中央政府之决心之大,发力之猛,用招之频。然而诸多房企依然“摸黑抄底”,地方政府照旧“顶风作案”,调控政策收效甚微。多数人认为中国地价与房价一样,陷入越调越高的迷局,但同时也有人认为“越调越高,不调更高”。政策不但要从严从重,还要有持续性。
供应和监管之变
为了缓解供地紧张,去年4月15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全国供地计划:全国2010年度住房用地计划拟供应量为18万公顷,同比增加135%,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计划供应量占住宅用地计划供应总量的70%。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认为,只有千方百计加大土地供应,才能有效缓解房企大举拿地的现象。虽然土地供应“口袋”扩容,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土地供应计划完不成。可以看到,去年前三季度土地市场总体平稳,为了完成全年供地计划,各大城市在岁末加紧土地供应,导致四季度以来交易量大涨。
2010年12月,全国120个城市共有5966万平方米的住宅用地入市交易,达到本年度峰值,同比增长11%,环比增幅则高达35%。即便如此,但远未完成2010年的供地计划。
除了提高供应量外,对于土地市场的“严加监管”,政府可谓不遗余力。
2010年9月,首批十城市土地规划获批102市须上报总体规划,标志着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正式进入批准阶段,中央更加有效地介入并干预地方政府用地规划。
2010年,招拍挂从以往单一评标方式转向多元化评标方式,具有代表性的是限房价竟地价、综合评标、限地价竟保障房面积等备类尝试。
与此同时,严打囤地愈演愈烈。去年8月,国土部公布1457宗闲置土地黑名单,银监会将根据这份“黑名单”做一次全面的风险排查,表示其中80%的闲置土地可能被收回。一个多月后,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通知:对于因企业原因造成土地闲置1年以上的企业,在结案和问查处整改到位前,禁止竞买人及其控股股东参加土地竞买活动。两天后再出新规,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闲置、改变土地用途和性质、拖延开竣工时间等违法违规行为,要继续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并暂停其新购置土地。
与此同时,去年全国共清理房地产闲置用地13万亩,处置10万亩。据不完全统计,截止今年1月中旬,地方政府已整改处理违规违法问题7198件,收回闲置土地7275亩,撤销违法违规政府文件37个。国家土地督察机构要求,77个城市要在2011年一季度全面完成整改查处工作。
土地出让之变
2010年,“招拍挂”从以往只讲地价的单一评标方式转向多元化评标方式,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限房价、竞地价”、“综合评标”、“限地价、竞保障房面积”等各类尝试。
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表示,自去年初国务院提出“要探索土地出让综合评标方法”以来,许多地方进行了探索,如北京的保障房开发经验与配建面积等指标,已成为开发商能否顺利拿地的因素之一。去年1月中旬,国土部即发布新规:城市申报住宅用地的,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占住宅用地的比例不得低于70%。随后,不少地方开始探索新的评标方法。
以北京为例,去年4月份,北京完善招拍挂供地制度,商品住宅用地出让不再“价高者得”,进行“暗标”,试点“限房价、竞地价”,并在去年底开始实行“限地价、竞保障房面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地价被推高的现象,也由此带来了大面积的保障房建设。
为限制大举拿地与高价地,去年12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出台规定拿地首付不得低于50%,进一步抬高拿地的资金门槛。紧随其后,国土部要求对招拍挂出让中溢价率超过50%、成交总价或单价创历史新高的地块要上报,进一步限制高价地的产生。
最终明文规定的10%土地出让金用于保障房建设在去年并未实现。今年1月17日,审计署发布审计报告指出,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22个城市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未达基本要求。
同时,限价令也大打折扣。南京地王、温州的浙江单价地王、义乌的全国县市级地王、上海青浦地王、广州白云新城地王,北京CBD总价地王 岁末地王“乱花渐欲迷人眼”。房企拿地规模呈上升态势。高策地产机构董事长李国平认为,据透露,国土资源部最早将于今年2月启动土地违法问责处分机制,其将发挥土地调控遏制房价快速上涨的作用。
临近年末众多房地产企业再次掀起一股拿地热潮,强强联合拿地、股权并购、项目收购等方式层出不穷。
土地问责启动
早在去年6月,国土部即宣告督察用地违法情况,并首次启动领导问责,并表示“7月督察,8月约谈,9月问责。”然而真正开始实效行动,则是临近岁末的12月16日。国土资源部就土地违法问题约谈12名地方官(5个地级市和7个县级市的行政一把手),正式启动土地违法问责程序。然而不少人也对此存疑,因为被约谈的基本上都是“小帆船”,却不对重点城市的“大航母”,并且约谈过后,实际问责尚未落实。
2010年底,国土资源部披露了全国8省市26宗住宅闲置土地情况,强调要对开发企业严肃追究责任。据相关人士透露,国土资源部最早将于今年2月启动土地违法问责处分机制。处分机制启动后,相关处分将落实到“人头”,以发挥土地调控对遏制房价快速上涨的作用。
记者采访的多名专家均表示:“这种问责制在中国是比较稀缺的,许多事情没办好,就是因为没有落实到‘人头’,只有真正对‘帽子’动起手脚,才能使地方政府‘手脚’有所收敛。”但是此番问责能否缓解地价飙高,“一定要多管齐下,从严从重,这要看政府的决心与政策的持续性。这些方案从提出和进一步落实,都有待下一轮观察,”有专家这样表示。
2010年,土地新政频出,按政策“发招者”来看,从国务院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甚至财政部、央行、监察部、审计署,环环相扣。梳理2010土地新政岁末趋严的政策重点,可以归结为“两条主线,一个亮点”。第一条主线为加大供地面积,加强对闲置土地的清理,严厉打击囤地。第二条主线重点落在“限地价、竞保障房面积”和“综合评标”上。土地问责制度,则成为岁末土地新政“神龙摆尾”的最大亮点。
凡此种种,可见中央政府之决心之大,发力之猛,用招之频。然而诸多房企依然“摸黑抄底”,地方政府照旧“顶风作案”,调控政策收效甚微。多数人认为中国地价与房价一样,陷入越调越高的迷局,但同时也有人认为“越调越高,不调更高”。政策不但要从严从重,还要有持续性。
供应和监管之变
为了缓解供地紧张,去年4月15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全国供地计划:全国2010年度住房用地计划拟供应量为18万公顷,同比增加135%,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计划供应量占住宅用地计划供应总量的70%。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认为,只有千方百计加大土地供应,才能有效缓解房企大举拿地的现象。虽然土地供应“口袋”扩容,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土地供应计划完不成。可以看到,去年前三季度土地市场总体平稳,为了完成全年供地计划,各大城市在岁末加紧土地供应,导致四季度以来交易量大涨。
2010年12月,全国120个城市共有5966万平方米的住宅用地入市交易,达到本年度峰值,同比增长11%,环比增幅则高达35%。即便如此,但远未完成2010年的供地计划。
除了提高供应量外,对于土地市场的“严加监管”,政府可谓不遗余力。
2010年9月,首批十城市土地规划获批102市须上报总体规划,标志着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正式进入批准阶段,中央更加有效地介入并干预地方政府用地规划。
2010年,招拍挂从以往单一评标方式转向多元化评标方式,具有代表性的是限房价竟地价、综合评标、限地价竟保障房面积等备类尝试。
与此同时,严打囤地愈演愈烈。去年8月,国土部公布1457宗闲置土地黑名单,银监会将根据这份“黑名单”做一次全面的风险排查,表示其中80%的闲置土地可能被收回。一个多月后,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通知:对于因企业原因造成土地闲置1年以上的企业,在结案和问查处整改到位前,禁止竞买人及其控股股东参加土地竞买活动。两天后再出新规,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闲置、改变土地用途和性质、拖延开竣工时间等违法违规行为,要继续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并暂停其新购置土地。
与此同时,去年全国共清理房地产闲置用地13万亩,处置10万亩。据不完全统计,截止今年1月中旬,地方政府已整改处理违规违法问题7198件,收回闲置土地7275亩,撤销违法违规政府文件37个。国家土地督察机构要求,77个城市要在2011年一季度全面完成整改查处工作。
土地出让之变
2010年,“招拍挂”从以往只讲地价的单一评标方式转向多元化评标方式,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限房价、竞地价”、“综合评标”、“限地价、竞保障房面积”等各类尝试。
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表示,自去年初国务院提出“要探索土地出让综合评标方法”以来,许多地方进行了探索,如北京的保障房开发经验与配建面积等指标,已成为开发商能否顺利拿地的因素之一。去年1月中旬,国土部即发布新规:城市申报住宅用地的,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占住宅用地的比例不得低于70%。随后,不少地方开始探索新的评标方法。
以北京为例,去年4月份,北京完善招拍挂供地制度,商品住宅用地出让不再“价高者得”,进行“暗标”,试点“限房价、竞地价”,并在去年底开始实行“限地价、竞保障房面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地价被推高的现象,也由此带来了大面积的保障房建设。
为限制大举拿地与高价地,去年12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出台规定拿地首付不得低于50%,进一步抬高拿地的资金门槛。紧随其后,国土部要求对招拍挂出让中溢价率超过50%、成交总价或单价创历史新高的地块要上报,进一步限制高价地的产生。
最终明文规定的10%土地出让金用于保障房建设在去年并未实现。今年1月17日,审计署发布审计报告指出,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22个城市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未达基本要求。
同时,限价令也大打折扣。南京地王、温州的浙江单价地王、义乌的全国县市级地王、上海青浦地王、广州白云新城地王,北京CBD总价地王 岁末地王“乱花渐欲迷人眼”。房企拿地规模呈上升态势。高策地产机构董事长李国平认为,据透露,国土资源部最早将于今年2月启动土地违法问责处分机制,其将发挥土地调控遏制房价快速上涨的作用。
临近年末众多房地产企业再次掀起一股拿地热潮,强强联合拿地、股权并购、项目收购等方式层出不穷。
土地问责启动
早在去年6月,国土部即宣告督察用地违法情况,并首次启动领导问责,并表示“7月督察,8月约谈,9月问责。”然而真正开始实效行动,则是临近岁末的12月16日。国土资源部就土地违法问题约谈12名地方官(5个地级市和7个县级市的行政一把手),正式启动土地违法问责程序。然而不少人也对此存疑,因为被约谈的基本上都是“小帆船”,却不对重点城市的“大航母”,并且约谈过后,实际问责尚未落实。
2010年底,国土资源部披露了全国8省市26宗住宅闲置土地情况,强调要对开发企业严肃追究责任。据相关人士透露,国土资源部最早将于今年2月启动土地违法问责处分机制。处分机制启动后,相关处分将落实到“人头”,以发挥土地调控对遏制房价快速上涨的作用。
记者采访的多名专家均表示:“这种问责制在中国是比较稀缺的,许多事情没办好,就是因为没有落实到‘人头’,只有真正对‘帽子’动起手脚,才能使地方政府‘手脚’有所收敛。”但是此番问责能否缓解地价飙高,“一定要多管齐下,从严从重,这要看政府的决心与政策的持续性。这些方案从提出和进一步落实,都有待下一轮观察,”有专家这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