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大体育”教学观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l19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教学当中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过去我们总是把体育独立来看待,独立去研究,就有“坐井而观天”之弊,因而束缚了我们的头脑,制约了我们的双手。要使体育教学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人的需要,就必须解放我们的头脑、高瞻远瞩,树立“大体育”的教学观,从而开辟体育教学的新途径。
  
  一、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体育之“大”首先要从全面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在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形成终身发展的意向。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础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时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健康”这个概念,而必须充分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指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包括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确立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健康观,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在青少年时期打好体质健康的基础,不仅是我们在学生时期完成学业和幸福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终身健康的需要,并进一步认到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通过长期锻炼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自身“健康”,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二、树立整体意识,发挥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
  
  体育教学自身的存在、发展和培养人的过程是不可孤立的,体育同其他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它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属性,体现了体育与其他学科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我们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就要充分认识这一整体性,必须站在教育整体高度上来研究教材,分析学生和开展教学活动。否则,不但会制约教学的效果,甚至有可能使我们误入片面施教和主观失误的歧途。只有加强体育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做到让体育为各学科服务,让各学科为体育服务,才会使体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才能发挥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挖掘体育教学的潜在魅力,开辟体育教学的新格局。在教学中,我们应多设计和开展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练习活动,如大家所熟悉的游戏活动之一——美化我们的校园,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这样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挥,并且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从而充分发挥了体验教学的综合效应。
  
  三、遵循科学规律,建立“大体育”的方法体系
  
  体育之“大”也应体现在方法上,在过去的实践与研究中,我们积累了较多的科学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指导我们实际工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在研究这些方法时,我们一般只是孤立地去进行,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单纯地利用某一种方法来开展全过程的教学,无论这种方法有多前卫,就像我们不能只用筷子而不用碗来吃饭一样,最终是无法解决体育教学的“温饱需要”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加强科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另一方面又要把这些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研究和论证,从而形成一个科学和方法体系。此外,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体系,使这些科学的方法根据我们的需要,产生“化合效应”,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工作。
  
  四、强化“内外”结合,拓展体育教学“时空”
  
  “大体育”之“大”还应体现在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上。一堂较为成功的体育课,我们可以教会学生一些技术动作,并能组织和帮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并提高动作技术,当然还会使学生得到品质的锻炼和情操的陶冶。但要使学生的技能、体质和健康水平马上得到提高,是不可能的。体育的精神贵在一个“恒”字,只有通过长期的努力、不懈的追求,才能真正享受体育所带来的益处和乐趣。“课内外结合,拓展体育的教学时空”是体育教学活动得以延伸的必要途径。因而,我们认为:我们的“下课”不应是结束,不应是放弃,而应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只有这样,我们有限的体育课才能得以拓展。怎么办呢?唯有走与生活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与家庭相结合的道路,使体育课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课外,延续到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我们必须结合社会、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迎合学生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需要,这是使“体育”跟随学生走向课外、走向社会、走向家庭的动力之源。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学生、分析学生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各个时期的动态,解决学生在各个时期遇到的困难,引导他们走健康发展的体育之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使课内开的“花”,在课外继续汲取丰富的营养,结出丰硕的“果实”。
其他文献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英语教师在教学上只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很快就对英语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在玩与乐的兴趣中掌握一门语言。为了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表演和游戏    本人在教学中曾采用过许多教学游戏,现介绍几种:  1、猜物游戏。用一个包装几样东西,问学生“What’ s in the
期刊
2002年9月我担任初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用的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材。当时,在进行“从不同方向看”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我准备了十个同样大小的“空盒子”,搭成不同的图案摆在讲桌上,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看”,然后画出“三视图”,此时学生手中没有“模型材料”,若不清楚就让学生走上讲台观察。当时学生的确很有兴趣,气氛也活跃,效果也很好,画图正确率达85%以上。接着2004年9月我又接了初
期刊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之间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和谐的关系,创设出一种轻松的使学生能自主创新的环境,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气氛中找到自我,创新自主的学习。    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认知差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另一方面,又要因人而异
期刊
针对民族地区部分同学作文难的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参考。  读课文(指记叙文)时,应把别人写的文章(文字)转换想象成一个个活生生的图景(一幅幅画像)在自己的眼前晃动,就象看电影一样(电影是制片人根据作者用文字写成的小说或剧本编排演练而成的)。  作文(写文章)是作者把自己亲眼看到的一个个动作、一个个图景,加上自己的联想、想象,通过剪辑后转换成文字写出来的(写文章就是把自己看到的
期刊
把握好每一个知识点在高考的趋向,是每一位考生最关注的问题。数列是高中代数的主要内容,又是今后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所以在高考试卷中占有重要地位,考生不能掉以轻心。  试题大致分两类:一类是纯数列知识的基本题,多采用选择或填空题型;另一类是中等以上难度的综合题。  1、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以及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一直是考查的重点。这方面的考题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出现,一般是中、低档难度题,但解
期刊
从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看,其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由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由以传授知识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重心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教师的教,不研究学生的学。针对这一弊端,国内外的教学改革都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教育观念的这一变化,引起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论是暗示法、发现法,或者
期刊
在美国读教育学时, 我的导师曾在一堂课里组织我们讨论过较高期盼与较好表现之间的关系。英语说“The higher expectation, the better performance(Or better achievements)”, 其实就是类似于我们中国的古话所说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一、皮格美利恩效应    我的导师是从一则古希腊神话开始引出那堂课的讨论的。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
期刊
语文与品德同在,它们同生共长。作为语文教师,要把知识传授、能力训练、道德养成合在一起。  语文教学为陶治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语文课通过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以及语言所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而深邃的精神世界,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让孩子们有机会去接触和认识善良、勇敢、豁达、豪放、追求真理等美好品质。它往往以一种无
期刊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该打破循续已久的常规教学,尤其是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因为普通高校的学生们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总共经历了12年漫长的读书历程,多年的体育常规教学使大多数学生已经倍感疲惫,特别是对那些陈旧的体育教学内容。一刀切的体育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标准,更让学生们感到乏味和厌恶。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体育教学感到兴趣盎然呢?  下面笔者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打破常规教学的初浅体会:    一、打
期刊
【摘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把鲜活的生活与生动的课堂对接,使课堂生活化,是点燃学生创新火花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活 课堂 创新    作为誉满华夏、名垂青史、爱满天下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创办的上海工学团、南京晓庄师范、重庆育才学校等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栋梁、民族精英,为民族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和腾飞做出了不朽贡献,在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