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邛:南丝路上的火焰

来源 :热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y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邛崃的富庶和发展变化与南方丝绸之路经纬相连。“火井”的横空出世,使得井盐、邛窑、铁器得以赋形。临邛是世界上最先使用天然气的地区,出产的井盐为成都平原提供了源源不绝的骨力,而火与黏土的结合而孕育出的精美邛窑,不仅给繁华的丝绸商旅增添了一脉活水,更给这片土地带来了釉彩一般的荣光。邛窑还是中国彩绘的故乡,这是南方丝绸之路给人类文明的又一出其不意的贡献,同时也升跃了南方丝绸之路的文化品质。
  
  南丝路第一驿站之“火井”盐业
  
  临邛,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邛崃,它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第一个驿站。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邛崃的富庶和发展变化与南方丝绸之路息息相关。这座以盐铁著称于世的著名城市,在汉代乃是中国经济发展较高的地区。据史料记载,临邛人发现“于地掘井,其中有气,投火于井,则其声如雷,焰出通天,光辉十里”。对于火井,曾经引起“洛阳纸贵”的西晋大才子左思在《蜀都赋》中写下了这样的名句:“火并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干天垂。” 气象十分壮观。 左大才子的同时代人张华在《博物志》中写道: “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诸葛武侯往视之,火转旺……今不复燃也。”张华提到的诸葛亮是在三国时期,距西晋的年代并不远。但无论是左思的《蜀都赋》,还是张华的《博物志》,都不是最早记录“火井”的著作。记录火井最早的著述当首推西汉文学家扬雄所撰的《蜀王本纪》。他在书中记载: “临邛有火井一所,纵广五尺……井上煮盐。”扬雄是成都人,又是治学严谨的大学者,他所记录的事不仅发生在他的时代,同时还发生在他的身边(临邛离成都并不远),应该可信。如果他对“井上煮盐”有兴趣,完全有条件前去考察。可以说,从西汉扬雄开始,火井就受到了世人的关注。
  后世记载“火井”的著述很多,在这些记载中,当数四川人、晋代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最为详细,他在这部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地方志中写道:临邛“有火井,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以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井有二,一燥一水。盖火井之民。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有古石山,有石矿,大如蒜子。火烧合之,成流支铁,甚刚。因置铁官,有铁祖庙祠。汉文帝时,以铁、铜赐侍郎邓通……”
  上述记载说明,至迟在西汉,邛崃火井就被用来煮盐,后来又可能用天然气来炼铁,这是世界上有关天然气开发利用的最早记录,比之西方最早使用天然气的英国(时间是公元1668年),要早1600多年。在《华阳国志》有关临邛的这段记述中,三种古老的文明形态出现了: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盐的冶炼与铁的冶炼。
  古代的临邛,是巴蜀井盐生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战国末期,秦蜀郡守李冰“穿广都(今双流县东南)盐井诸陂地”后,井盐生产日见繁荣。对当时及其后蜀地发达兴盛的井盐业最生动的描绘当数左思,他在《蜀都赋》中写道: “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如此繁盛之景,令人心向往之。
  当时,临邛的井盐产量极高,生产技术先进,西汉时就在这里设置盐官进行管理。可以说,临邛火井的发现是与井盐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因为人类伟大的创举往往都是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完成的。当人们在天然气蕴藏丰富的布濮水畔挖掘深井时,往往会发现井中冒烟冒火,于是就引取井中的天然气来熬煮卤水,临邛因此而成为世界上首次使用天然气的地方而闻名中外。
  《初学记》卷七引《异苑》云:“临邛县有火井,汉室之盛则赫炽,桓、灵之际火势渐微,诸葛孔明一窥而更盛。”而火并又是如何炼盐的呢?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西川有火井,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绝无火气。但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启竹而视之,绝无半点焦炎意。未见火形而用火神,此世间大奇事也。”世界科技史告诉我们,利用天然气煮制井盐,不仅省用燃料,而且产量较高,在古代手工业制盐史上不能不说是一次革命。临邛火井的盐业生产一直延续至南宋。大约南宋时因天然气用尽,盐井已封,产量锐减,临邛火井方成为历史的陈迹。天然气的长期旺盛,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就在火井所在的地方,北周时期(公元557-581年)设置火井镇,从此,它成了一级正式的行政区划地名。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火井镇升置为火井县,直到元朝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整整668年时间,这里一直是县级行政单位。无论是作为镇还是作为县,抑或以前的非行政称谓,火井始终“坐不改名,站不改姓”,这在地名学上是罕见的。如今,古老的火井虽然早已废弃不用,遗迹难寻,但那里的天然气储备量却依旧十分丰富。
  
  精美绝伦话邛窑
  
  今天的临邛制盐业早已衰微,然而,火的使命仍在温暖地传承,火与黏土的结合而孕育出的大量邛窑器物,不仅给南方丝绸之路贡献了一种新的货物,更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无上的荣光。邛窑是中国彩绘的故乡,这是南方丝绸之路给人类文明的又一出其不意的贡献,同时也增添了南方丝绸之路的文化品质与无穷魅力。邛崃市境内的邛窑遗址有临邛镇十方堂村古窑址、白鹤大渔村古窑址、西河尖山子古窑址、柴冲窑古窑址,固驿镇公义村瓦窑山古窑址等。邛窑的烧制则始于南北朝,盛于唐五代,衰于宋。它是土的艺术,火的结晶。1935-1936年间军阀唐式遵纵令军民对邛窑遗址进行太肆乱挖。乱掘,出土大量陶瓷文物流失海内外。同时引起中外古陶瓷研究者的关注,美、英学者葛维汉,贝德福等先后到十方堂窑址进行调查,并发表研究文章,邛窑声名远播,使沉睡千年的邛窑在劫掠中再度闻名于世。所谓邛窑的发现即始于此。
  今邛窑遗址发掘出土古陶瓷器物有一万多件,器物品种多类多式,有各种生活用具、建筑构件、生产工具、文房用品、娱乐用品、礼仪用品等。烧造的生活用具主要有杯、盘、碗、盏、碟、壶、盆、盒、钵、缸、灯等,其中省油灯、提粱罐是邛窑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在其它窑址中很少见。陶瓷器釉色有20多种,以青为主,泛白、泛灰或泛黄,精美异常,烧制出的人物、动物生动逼真,器物制作方法有轮制、模制、手捏、雕刻等。装饰技法主要有釉下彩绘、印花、刻划花、堆贴花等。邛窑釉下彩绘是邛窑陶瓷器物的精华,“邛三彩”是以邛窑陶瓷器物的釉下高温三彩而得名,色彩多以黄、褐、绿为主,纹饰简练,独具川西民间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唐代邛窑就烧造出釉里红。烧造方法从早期的裸烧、套烧、叠烧、支烧发展到唐代的匣钵装烧。
  
  声名远播台铁业
  
  使临邛声名远播的还有冶铁铸造技术。据《华阳国志》记载,邛崃山中蕴藏有极为丰富的铁矿,矿石“大如蒜子”。所炼之铁,刚性最好,深受西南各族同胞的喜爱。无论是盐还是铁,都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因此,在两汉时代,朝廷都在临邛设置铁官。直至宋代,还在临邛设置过专司铸铁的惠民监。20世纪70年代,邛崃城里的孩子们常在城西的一个叫铁屎坝的地方玩耍,时不时地还能寻见旧时冶铁遗弃的废渣(当地俗称铁屎)。南方丝绸之路的开拓,在很大程度上得助于临邛掷地有声的铁器。而临邛冶铁铸造业的勃兴与发展,则得力于卓文君的父亲、一代冶铁大亨卓王孙及山东迁入的程郑氏等人的艰苦创业。
  公元前228年,秦国一举攻下赵国,为防备赵国豪富遗民叛乱,便将他们千里迢迢迁徙至边远的蜀地。在这些背井离乡的遗民群中,便有冶铁商卓王孙夫妇。当这些流离失所的“迁虏”跋山涉水,翻越秦岭,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四川盆地边缘的小城葭萌(今四川广元昭化),他们再也不想走了,都希望定居于离家乡相对较近的地方。为了能留在葭荫,有的人甚至贿赂押迁的官员,以求停止南行,就地定居。唯有卓氏夫妇目光远大,认为葭萌“此地狭薄”,加之这么多人留居此地,求生之路势必愈益狭小,绝非安居乐业之地。仿佛卓氏的姓氏在冥冥之中引导着他们,卓氏夫妇卓尔不群,毅然前行,继续南下。当他们不畏路遥山险,推着小车来到山水清明的临邛,有些喜出望外,他们停住了前行的脚步,在此扎下了根。卓王孙本来就是冶铁商,来到临邛后,便因地制宜,利用廉价的食物,招贫民开矿,冶铸铁器。那时,南方丝绸之路已打通,便通过这条商贸通道,在滇、蜀两地交易成巨富,家业之大,竟拥有僮仆千人。此时,另有一山东铁商程郑,也来到临邛,招募数百奴隶,鼓铸铁器,成为与卓王孙一样的富豪。“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史记·货殖列传》这样形容卓王孙的富。而程郑“亦治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
  在当时,好读书,善辞赋,学击剑的司马相如是临邛令王吉的好友,因此常以车骑来临邛游玩、小住,后和卓文君在临邛开酒坊,给临邛增添了几多浪漫。二人的爱情佳话也随南方丝绸之路上运送茶叶,蜀布、邛竹杖的马帮,被带到了异国他乡。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广西10年生的4种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林分的生长特征、林下凋落物和土壤持水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林分生长特征方面,4种桉树林分平均胸径在13.9~15.5 cm之间变化,柳桉最小,大花序桉最大;树高和冠幅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邓恩桉(19.6 t/hm2)>粗皮桉(19.1 t/hm2)>柳桉(18.7 t/hm2);最大持水量在25.9~40.7 t/hm2之间变化
期刊
2003年,奥地利科学家在一次埃及考古中发现,第21王朝(公元前1080年前后)的一具木乃伊头上看块残锦,经证实这是一块来自中国四川的蜀锦。这一发现令人对四川与国际世界的交往历程、交往程度充满遐想  从成都发达的丝织史,我们能感受到丝绸那典丽的历史肌理,它温软时缎面滑向海内,滑向海外,作为川派文化的标记之物,它沿着山高水长的南丝路,被坚韧的马背驮向天涯的尽头。    华丽的川派丝绸滑向昨日    
期刊
摘 要 为研究改性淀粉对天然橡胶的补强机理,对改性淀粉/天然橡胶(NR)复合材料的交联密度、动态力学性能及应力-应变行为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性淀粉的加入,改善了交联网络结构的完整性,显著地提高了复合材料的交联密度、邵尔A硬度、拉伸强度、定伸应力及撕裂强度;在应变作用下,与纯NR相比,添加了改性淀粉的混炼胶的弹性模量(G′)和粘性模量(G″)均较低,损耗因子(tanδ)则较高,即生热较大;随着应
期刊
一百年前,一些欧洲植物猎人的激情被点燃,他们打开中国神秘的“西部花园”,把“养在深闺”的植物引嫁到自己的祖国或异域他乡。为此,著名的邱园、爱丁堡皇家植物园、麦克威尔植物园……早已腾出各自的大片空地,迎接那些掳自东方、来自昔日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千娇百媚的“植物新娘”。    福琼:整个欧洲都感激他    有一种观点认为,罗伯特·福琼(公元1812—1880年)是第一个从中国带回众多植物种类的植物猎人,
期刊
摘 要 运用PCR和RACE技术从巴西橡胶树中克隆出了一个域重排甲基转移酶(Domains rearranged methyltransferase, DRM)基因(HbDRM)。HbDRM全长为2 245 bp,含有1 917 bp的阅读框,145 bp的 5′-UTR和176 bp 3′-UTR,编码638个氨基酸,分子量为71.39 ku,等电点为4.90。HbDRM的氨基酸序列与可可、葡萄
期刊
1986年,三星堆祭祀坑出土大量青铜文物。如果说三星堆曾是西南地区文明高地,它灿烂的光芒当然也会因某种地理上的沟通而历史性地辐射到广袤的西南,甚至更远的地域。  1986年7月,鸭子河畔,某砖厂的挖掘机意外地发现了宝藏。这是两个埋藏着大量珍贵文物的祭祀坑,坑中出土了通高260.8厘米的青铜大立人、纵目面具、青铜人头像、青铜神树以及象牙、海贝等大量珍贵文物。如果说三星堆曾是西南地区文明高地,它灿烂的
期刊
摘 要 以‘石硖’龙眼果肉为材料,在(4±0.5)℃条件下贮藏,并将贮藏后期不同状态果肉分为自溶与未自溶2部分,对其中的乙醇脱氢酶(ADH)、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细胞色素氧化酶(COD)、苹果酸脱氢酶(MDH)、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物歧化酶(SOD)8个酶进行同工酶电泳检测,以果肉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为参照,对龙眼果肉自溶与同工酶变化的关系
期刊
当中原人民还不知道何谓佛陀时,四川地区已开始有石刻佛像出现。南丝路把异域的风情带来,秣菟罗的印度本土风,加上键陀罗的希腊罗马风,都巧妙地融合在四川地区的早期佛教石刻之中,并不断地进行着“本土化”调整。  今天我们所见的石刻佛像,俨然和中国人的相貌没什么区别,眉清目秀,唇红齿白,个个都是英俊潇洒的美男子。但细细看来,佛像面目内也有印度美男子的影子,薄薄的上唇,微厚的下唇。而某些隐藏的细节,甚至和希腊
期刊
1271年夏,凉爽的海风从亚德里亚海吹过来。就在这时,威尼斯青年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尼古拉、叔父玛窦踏上了前往遥远中国的旅程。他也许不知道,人类历史上浓重一笔的伟大壮行始于他的脚下。    成都府的廊桥、锦江、蜀布    马可波罗前往西南是在他先前作了江南之旅之后,所循道路也是习以为常的:河北涿州、山西太原、陕西西安,接下来折往西南,过关中,翻越秦岭,经广元到成都。马可波罗称,从广元出发,骑马向南行2
期刊
摘 要 CaDREB3是辣椒DREB家族中1个成员,为明确CaDREB3受逆境胁迫诱导表达的分子机制,从辣椒基因组DNA中分离获得了CaDREB3上游的启动子,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顺式作用元件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启动子的TATA框为起始密码子ATG上游-89 bp至-86 bp的TATA,同时含有多种与逆境胁迫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如ABRE、HSE、MYB和TCA等,并使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