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雾见彩虹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u0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山东教育的改革,为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但与此同时,基本不变的课程内容和缩短过半的授课时间,以及每天近三分之一的自由学习时间,再加上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都亟待提高的高一新生,都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提出了严峻地挑战。
  多么渴望找一本针对性强、极具参考学习价值的书啊。《魏书生文选(第一卷)》,尤其是其中的《培养学生的效率感》一文,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使我豁然开朗。文中,魏老师讲了计算效率公式:效率=(劳动量—无效劳动量)/时间,并以默写课文为例,加以说明。默写一段500字课文,当写到300字时不会了,开始抄书,前后共用了30分钟,那么默写效率为600字/小时;而没有抄书的同学,效率则是1000字/小时。此式此例,我明白了日常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无效劳动量!是啊,无效劳动——无效学习,在我们学生的身边不是随处可见吗?老师要求把某部分知识回顾一番,所谓“听话”的同学立刻开始从头到尾看,基本一种方式,一个节奏,不分轻重,不分掌握情况。时间就这样流逝了,甚至结束时还有许多没有看完,更谈不上掌握了。与此相反,成绩优秀的学生与所谓“听话”的同学的差距,不在于玩的时候有什么区别,而在于学的时候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习惯良好,效率极高!他们深信——抓住每一分钟学习不如抓住学习的每一分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立即着手把书中学到的理论付诸教学实践。
  一、明确提出无效劳动概念,让学生提高无效劳动意识,绷紧无效劳动这根弦
  魏老师告诉我们:无效劳动分两类,一类是显而易见的,如被各种不利的心理因素左右的灰心、忧虑、嫉妒、骄傲、背各种思想包袱等,此类心理导致学习无兴趣,缺乏动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另一类是不明显的,如抄袭别人的作业,已经会了的题还反复看、做,以及大量时间用于整理笔记,实际上是把脑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对大脑而言,并无成效,只是白白浪费了学习时间。还有违背了学习规律,教材还没弄通,基础还没夯实,就去做题,就去抠偏、难、怪的题,也属于无效劳动,并且这一类特别突出,而学生却意识不到这一点。我班张杰同学,数学学得很不错,但上课不太认真听讲,总是去抠自己认为有嚼头的题,对老师的批评还有意见,固执地认为自己做得才有意义。当我把上述道理讲给他听时,倔强的他沉默了……我抓住时机,还让他在班上谈体会,讲心得,影响教育其他同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我在班级要求学生先复习,后做指导性作业,养成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时,同学们接受起来就水到渠成,不需强力,无需动怒。当我告诉学生注意零散时间的利用时,当我跟学生讲听课遇到不懂内容应该怎么解决时,当我们一起交流如何记忆文科内容时,同学们明显注意了,意识有所提高,上课和自习的学习开始走上正轨,逐步进入快车道……
  二、提高效率,减少无效劳动,为学生搭建各类平台
  (一)巧选素材,精心备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高中语文,习惯了初中划、背为主的学习方式,起初同学们都很打怵,感觉难以驾驭和把握。“情景导入、问题引路、自主探究;合作探讨、成果展示;归纳总结;拓展巩固;当堂检测”的授课模式,极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课堂实践证明:只要素材合理,设问得当,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就能深深吸引住学生,使其产生兴趣,热情高涨,甚至有的同学主动拿着一些问题与老师探讨,主动与老师交流的逐渐增多,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二)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营造一种竞赛的气氛。
  在下午的课堂上,为了驱赶同学们的瞌睡虫,提高学习效率,我有时采用竞赛记忆法。面对一个问题,全体起立,比赛掌握的快慢。此法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力,对瞌睡虫的驱赶效果非常明显。在授课时,我还尝试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法。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新授课我一改点名提问的方式,实行一周内每个学生至少主动回答问题一次的规定,并且留有记录,周末盘点,完不成任务谈话、整改。当然为防止有学生因为答过而偷懒,我也采取了诸如突击提问等检查措施。此法效果特别明显,连班级最差的学生都积极发言,很多时候出现多人抢答的现象。课堂气氛明显活跃了,学习效率也大有提高。
  (三)学习制订计划,学会进行总结
  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讲,最好的计划和总结莫过于晚休后了。洗刷完毕躺下,在入睡之前,可以先总结一下一天来的学习情况;同时针对不足及第二天课程的安排,制订学习计划,做好三顿饭后时间的安排。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计划性。我和同学们商定:每人准备一个小本子,随身携带,利用时间将计划和总结简单记录,并总结完成情况。有布置有检查,久而久之,一种优秀的学习品质就会形成,学生在今后的學习和工作中都将大受裨益!
  总之,通过阅读《魏书生文选》,我获益匪浅,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加以尝试,尤其在培养学生效率上初见成效。我深信:一份效率耕耘,一份从容自信,一份丰硕收获!
其他文献
愈演愈烈的高考竞争,使应试教育走向了极端。教师把学生框在教室里,框在语文教材里,框在题海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目前,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必须使语文教学从纯粹的书本教学走出来,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一、走进社会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直接的社会生活实践,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而且让学生领会了大量的语文模糊性知识,对学生积
期刊
纵观各省市的高考作文报告,都提到考生作文中宿构、默写、套用的情况较为严重;模板化、程式化与假大空的现象更为普遍。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作文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不禁有人要问,现在的作文中真的缺少“真善美”吗,如何才能从“假大空”回归“真善美”。  唤醒学生心中的真善美,激发创作的激情和灵感,站在生命的高度思考
期刊
随着中学语文教改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育也应该从教材中走出来,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社会生活、引向大自然,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到大自然中学习语文、培养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大语文教育”观。  这种大语文的概念,极有利于学生把语文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在实现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失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这也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方针,是值得语文
期刊
执教时間:2011年10月20日  执教班级:潢川第一高级中学高三(4)班  师:同学们好。俗话说,唐诗宋词汉文章。提起唐诗,自然想起李白想起杜甫,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近杜甫,学习他的另一首著名的诗歌《兵车行》。  师:作为诗歌,诵读自然是第一要义。下面我们齐声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齐声朗读)  师:同学们朗读的声音很洪亮,但对节奏与感情的把握还不够到位。下面我给大家放一遍名家的配乐朗读
期刊
1915年,李叔同创作了一首小诗《送别》,这首诗凭借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柳、夕阳、浊酒等表现离愁的典型意象,成为表现离别之情的千古绝唱。早在几百年之前,一代词宗柳永也为我们创作了一首表现离愁的名篇《雨霖铃》,这首诗更是经久不衰。可见,离别之时的感伤和凄凉撞击着每一个身在其中的别离者。  要理解这首诗,知人论世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这是理解这首诗的基础。“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
期刊
很喜欢一个词“万家灯火”。  这个词带有一种轻柔的温度,仿佛让我看到摇曳的灯芯,感到烟火人间因有了一盏盏灯火而有了温暖。  你看,万家灯火多像浮在漆黑夜晚的一只只眼。  伫立在岁月的桥头,看着那些灯,想着那些火,让已经湮没在历史深处的灯火之光在我的头脑中再次闪亮。  一  最刻骨铭心的是那盏在夜里游动的灯。  在那贫瘠的岁月里,乡亲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土里刨食,一镐一镐翻腾着平凡的日子,一锄头一锄头删
期刊
叠音词是重复同一个音节而构造的词,是一种应用极广的词类,它既有口语的朴实,又有音乐的旋律;有栩栩如生的表达效果,还能表达丰富的情感。那么叠音词的这些作用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以为它的描写作用、音乐作用都是加强抒情效果的方式。因为前者属形式,后者属内容,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就强调指出,叠音词的使用是形象描写客体,反映主观情感的需要。我国从古到今众多的文学作品都十分擅长运
期刊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试卷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翻译又是其中的重点,分值高,不容轻视。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学生普遍感到知识点繁琐,枯燥,不易识记,因此复习兴致不高,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可以用课文句子来带动文言复习。  其实文言文的知识基本包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而翻译的涵盖面大,可以包含几个知识点,要想把一个文言句子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符合“信、达、雅”的标准,就
期刊
十年前看三毛看的狂热,看得心痛,看的忘记了读书,看的天空时而灰暗时而晴朗,看的失去了鉴别能力,失去了原则,数学课上,无所顾忌地看《梦里花落知多少》,老师给撕了,再买一本。在建筑工地上捡奇形怪状的石头,如获珍宝。在垃圾堆旁捡汽水瓶,用清水洗净,插上一大把青草。看到我无法模仿的时候,就掉眼泪。美丽的青春忧伤起来。  没想到大学的同桌也喜欢三毛,我们便约定做一生一世的好友,校园里我们长发飘飘,我们穿上长
期刊
新课程标准试行后,在现代文大阅读部分设置了二选一的命题模式,主要涉及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两类作品的阅读理解。其中实用类文本是配合普通高中新课程开设的选修课,于2007年第一次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它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体现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使试题进一步贴近生活,引領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是新课标试卷的显著特色。实用类文本主要包括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在具体题型中对应新课程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