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学“少教多学”的实践

来源 :祖国·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_l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让教其行,学者乐其生,提高幸福感,是每个教育者追求的,少教多学是对新课程改革的有一种理解。当前的教育具有“压缩式”的特征,高三尤其如此。(1)从教学层面关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在何种教学内容环境下,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现有课堂教学过程中,少教多学的教育模式有何障碍。(2)从学生受教育层面关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判断会产生何种冲击和影响。目的在于了解高三学生受教育现状,通过设置“问答本”和设置数学“说题训练”,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少教多学的策略,且进行对比实验,学生的反馈说明所进行的尝试是有效可行的。本研究和实验表明:在高三注重课前预设,教学设计中规划固定时间学生“说”,活跃了课堂,增强了教师在数学思想方面的展现能力和技巧,促进了学生数学创新的发展和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字】高中数学;素质教育;
  一、高中生主动学习的原因分析
  1.传统观念因素
  中国教育传承千年,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教育方式相對封闭,墨守成规。特征有,严格的家庭管教,知识是强调师道尊严,不可逾越经典,不鼓励创新,反映在同人上,无鲜明个性,重文化轻创造。[1]在精神念力上相对保守,不思创新;在知识上师道尊严,老师的权威,加上学业学习频率的过快,加大了压力。
  我国高中数学教学注重“讲清基本概念,抓住高考要点,培养解题技巧”,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墨守成规,一切行动听教师指挥。尽管教材分必修和选修两种,但高考范围圈定进来了的有九本之多,二年零一个月必须讲完,才能全面复习。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首选,快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是以牺牲学生自主思考、提问、演绎时间的,往往年级越高,学生提问越少,不是设问题,而是没机会问,自主学习意识越来越少。[2]
  2.学生因素
  从知识能力体系上,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来源,学前和小学初期,游戏教学较多,思维活跃,有闪光点。随着年级增长,数学教学内容侧重抽象回归。
  学生的思想日渐成熟,在高中阶段认识角度“叛逆”,学习知识的意志品质薄弱,“遇硬就回”。
  独生子女相互间协作程度也是一个因素,老师们感叹“孩子间团结友爱一代不如一代,不善思考,不善交流。
  3.教学方法障碍
  新课程教材上的更新,也必然带来教法上的改变。比如算法与多媒体展台、白板的结合等。如何将新的教学手段纳入到原有的方式中,并且创造和谐、兴奋的课堂,应是老师追求的,但有的老师不愿意或不会设计。主导者往往用大容量的说教占据时间,就知识不是说的越多越好。
  影响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教育评价因素,许多学校追求短期效应,一味看平均分,教师受其制约,对后进生过去看重,用各种方式强迫后进生。而人的精力有限,管后进生没有错误,但管理他们更多是事务性的事,对其他优等生反倒疏于课堂提高、调动,课堂分层训练被弱化。
  二、培养少教多学的策略
  在某种意义上,保证其可行性的完整说法应是“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只有学有学的主动性,才有精讲的使用,主动学习的效果。
  加强双基训练,为学生的少教多学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为学生“学”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1.提升素养,注重效率。
  在教育中,“桶水论”往往用在阐述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上。而事实上,适当的课前预设能极大提高教学实效。怎么体现呢?用精准的导学案,展现数学专业知识。教师过程中为主导,会强制锻炼出娴熟的教学技巧,迅速的思变能力,教学效率能达到更好。[3]
  此外,数学教学语言应该鲜明、准确,阐述顺序逻辑正确,这些都要求教师注重学中研、研中学,参与到继续教育的学习中,而固步自封是要不得的。
  2.以错纠错,培养自学。
  数学设计中用问题本,是指在导学案之后的学习中,适当记录错题,学习过程就自身做错的题反复改正,激发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排除困难,进而获得成功的情境,创设情境。
  3.营造氛围,鼓励质疑。
  教学中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设计上设置说题训练课,采用和学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清理问题的思路,对其提问与回答持正确态度,强化他们问题意识。对课程安排上,多给学生一些探索、猜的空间,从不同的方面,比如其他学科联系角度,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培养少教多学的具体实践
  学生的不同手段体现的学习主动性和理解力是不一样的,不同年段体现也不尽相同。高三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少教多学既是管理需要,也是老师所追求的“教是为不教”的境界。我以三届学生为了引导笔者采用“问答本”与设置“说题训练”课,应用中注重知识“骨架”学习,演算草纸格式化。[4]
  1.设置数学“问答本”。
  教学中有种境界“教是为了不教”,而少教多学并不是真的不教,“问答本”是个统称,包括⑴当堂内容分析(导学案,教师预设)⑵学习错例摘要,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是学生的第二教材,称之为笔记也很恰当。
  在使用上,学生一周保证七道题,老师定期评价,这是师生沟通有无的一个渠道。针对错题,学生临睡前和起床后拿出固定的15分钟时间翻阅、记录、演算,坚持不懈,效果显著。这符合无后摄记忆、无前摄记忆的记忆规律。人睡觉后自然不会通过视觉看到任何事务,那么临睡前的影像就会在大脑中驻留,睡梦中下意识整理。反之,清晨人起床后,大脑刚刚复苏过来,所见事物也必然会印象深刻。
  2.设置数学“说题训练”课。(启动电子白板的录音功能,记录和对比训练前后学生的变化)
  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目标,是提出问题的重要源泉。在每周的一定课时设置“说题训练”课,利用数学语言口述解题的思路,解题“骨架”,在局部有一定知识的概括,对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有很大帮助。同时,快速的知识轮动会有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激发学生的潜力。   (1)说定义。只有自主查阅教材,才能体会出定义与所做题型的差别,符合少教多学,激发自主学习。
  (2)说思维。阐述本题知识“骨架”,会将看似分段的知识点纵向串成知识线,进而形成知识面,覆盖全部。以点带面是少教多学追求的境界。
  (3)说反思。问题解决后,看其涉及内容,学生说知识点的內伸外延,培养自主学习的同时也渗透学法教育,锻炼了学习的意志品质。教师总评反思,可在一题多解、变式上做文章,筛选知识结构,渗透数学思想。潜移默化带动学生学会自主探索,进而尽可能做到教为了“不教”。[5]
  四、实践
  1.高中数学课堂少教多学的策略、提高
  (1)课堂少教多学存在的问题
  ①重提问轻反馈。
  当学生初次尝试时,回答问题很迟疑,课程进行慢,老师为了完成进度,往往随声提示,一讲到底。学生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对教师自问自答形式的依赖。
  ②重形式轻实效。
  过多地提一些诸如“对不起”、“行不行”问题,表面上教与学“双边“活动热闹非常,实际上实效不大。
  [范例]以求曲线方程五步法为例
  求曲线的方程的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求曲线的方程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修2-1的内容,是高二年级上学期课程。它刻画了曲线(几何图形)和方程(代数算式)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介绍了求解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
  初中,学生就接触直线与圆的相关知识,在这里进一步研究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可以承上启下,学生可以根据原有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一般的归纳总结,加深对定义内伸和外延的理解,进而能更深层次理解解析几何的本质,同时也为后续圆锥曲线的学习做铺垫。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掌握根据给出的条件求曲线的方程的方法;通过对曲线方程定义的归纳总结,体会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借助多媒体技术强化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具体体现在:
  (1)辨析给出的方程是否是某曲线的方程;
  (2)掌握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
  (3)能够对照求曲线方程的步骤反思自己的求解过程。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问题诊断
  在新课标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选修部分,但是高考必考部分,前面学生学习了曲线与方程的具体事例---直线及圆,了解直线和圆的问题可以通过方程来研究,例如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求直线的交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等,但学生多数记下的是具体的解题的方法和知识,并不能自觉地通过已有的知识记忆去发展和构建新的知识,这需要教师通过一些实例去激活学生的思维。
  另外,前面所学习的“直线和圆”,学生遇到的习题往往仅限于求一条完整的直线或一个完整的圆,不深究求得的方程是否会混入不在曲线上的点的问题,而现在,学生必然会在这方面出现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的教学中,要强调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结构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感到新学的内容既不陌生,与以往的内容又有区别,这有利于联系的看问题,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掌握好本节内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以往这部分教学是教师在黑板用粉笔勾勒图形,进而讲解,并不能很好的展现平面几何所蕴含的动态含义,所以,借助动态几何的软件来展现几何直观性十分必要,同时这也可以帮助学生验证其演算结果是否正确,更深入体会曲线与方程的定义。[6]
  五、教学过程设计(课件设计阐述)
  (一)概念的导入
  [问题1] 复习提问“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
  意图:明确解析几何研究的基本内容:(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曲线的方程;(2)通过曲线的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科书并提炼回答内容,请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教师指出,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求曲线的方程。
  [问题2] 为什么说方程表示一、三象限的平分线?
  意图:学生已经知道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坐标是一一对应的,也知道方程确实可以表示一、三象限的平分线,但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而这正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因此,本问题是为引出曲线与方程的概念作准备。
  师生活动:(1)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表示一、三象限的平分线?”
  (2)指出:一、三象限的平分线上的点组成集合,方程的全部解组成集合,那么P、Q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通过说明P、Q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让学生体会方程与一、三象限的平分线可以互相表示的原因。
  (二)新授课
  [例题1] 如果给出A,B两点的坐标是(-1,-1),(3,7),动点P到A,B的距离相等。你知道动点P的轨迹是什么吗?如何证明你的结论?
  意图:学生通过已学知识知道,本问题中的点的轨迹是直线(而且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他们可能会用中点公式求出线段AB的中点,并通过求出AB的斜率而得出直线的斜率,最后用直线的点斜式写出直线方程。但如果问学生:为什么问题中的点的轨迹是直线?如果所求轨迹不是直线,你怎么能用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去求呢?很有可能学生回答不出原因来,这就为用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求出轨迹方程,说明“点P的轨迹是直线”提供了可能。这个问题的另一个意图是让学生体会求曲线方程的步骤。[7]
  师生活动:(1)教师给出问题后问学生:你知道点P的轨迹是什么吗?你会怎样求出点P的轨迹?
  (2)如果学生是用求线段AB的中垂线的方式求出点P的轨迹方程,那么问点P的轨迹为什么是线段AB的中垂线?   (3)教师按教科书P35例2 的方式求出点P的轨迹方程,并按定义证明自己的结论。
  [问题3] 已知A,B 是平面上两个定点,动点P到A,B的距离相等。 你知道动点P的轨迹是什么吗?如何证明你的结论?
  意图: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但由于问题中已经建立了坐标系,所以步骤不完整。本问题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学生体会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以此完善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六、目标检测设计
  1.求中心在原点,半径为2的圆位于直线上方部分所对应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曲线与方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2.教科书P37,习题2.1:A组第3、4题;B组第1题。
  设计意图:巩固曲线与方程的概念,体会如何求曲线的方程(或求轨迹方程)。
  3.已知平面上的线段的长为,动点向线段所张的角恒为,你能求出动点运动的轨迹的长度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方程来判定轨迹是什么,并进一步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
  七、反思后的二次教学
  (一)对教学设计的再思考
  在先前的教学设计中,主要考虑贯彻教材编写意图问题,注重利用学生在学习“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中建立的已有经验,通过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安排充分注意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定义。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学生理解定义、发展能力都有积极意义,但做好这一点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环节实践归纳、思考、总结。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在概念的引入上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教学设计的预设比较一致,这是设计中值得肯定的一面。
  先前的设计的不足主要是没有充分重视轨迹方程的求解过程。要完整地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重视概念形成发展过程的同时还需要重视习题内容的处理。
  例1两法,独立解决有困难,需要教师的铺垫与归纳。
  同样,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上的习题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教学中,通过例题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到“曲线与方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鉴于上述分析,应将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列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增加一个课时巩固。
  (二)对教学设计的回顾
  求曲线的方程
  1.对什么是求曲线的方程作简单讲解(结合前面的问题来讲解,明确求曲线的方程是要做什么工作,要注意哪些问题)。
  2.通过投影显示例2的内容,请学生阅读例2,学习解题的方法(这里将直线看作点的轨迹), 并对照例2的解题步骤,写出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37页上的练习1.2,请学生谈谈这两个题主要帮助自己加深了对哪些问题的认识?
  2.阅读37页上的练习3,教师用几何软件作轨迹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然后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的方法。
  (设计说明:前面已分析了學生解这个问题的困难所在,先用软件作图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策略,有了轨迹可以启发学生用平面几何的知识将问题进行转化,同时也可以对解题中为什么要引入参数,如何引入参数作一些必要的说明,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
  目标检测还是延用原来的内容。
  家庭作业 习题2.1 的A组习题,再补充一个习题:
  已知在长为线段上有一个动点,以、为边在的同一侧作等边三角形、,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线段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这个习题的目的是要求学生体会解析法的思想,体会运用参数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三)对教学设计中“问题串”的思考
  本课题在前期研究中确定,教学设计以问题串的形式进行,这种做法的实际意义在于:便于课题组成员之间相互借鉴,同时能促进设计者更好地思考、把握好教学的细节,在课后也便于总结回顾和修改。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要求学生回顾过去学过的相关内容,目的是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一个比较开放的背景,使学生的思考活动有一个合适的出发点,知道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去研究,从而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在这个大背景下,再结合具体问题,进一步深入概念的本质。因此,我设计的“问题串”相对比较开放。在教学实施中,我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形,对“问题”作了一些调整和补充,从实施过程看,这种调整是必要的,教学效果是好的。
  新课程强调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不是将学生的思路禁锢在预设的框架内,不追求表面的默契,要把学生知识及数学规律的讲授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此,电子白板的操作记录功能适当运用,记录师生学习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通过交流发现法则,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佐藤学,钟启泉.“勉强”时代的结束:东亚型教育的终结——逃避“学习”的日本儿童们(之四)[J]上海教育,2001,(15).
  [2] 王冬艳. 儒家道德观对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影响[J]北方论丛 ,2002,(03).
  [3] 王艳玲.加拿大社区学院的办学特色及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 2004,(11).
  [4] 龚昊.新加坡学校德育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5] 何玲,黎加厚.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05).
  [6] 靳莉.新加坡公民道德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7] 朴思铭等.“曲线与方程”教学设计与反思[J].中学数学教育(高中版),2009.
其他文献
人的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和在必要的时候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而無意注意则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什么意志力,自然而然发生的注意。  在我们平常教学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情形:有的老师上课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室里秩序井然,教学进度快,学习效果好;有的老师上课时,教室里秩序混乱,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说话、小动作不断,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效果自然要差得多。  产
期刊
【摘 要】应让学生认识到参与批作业并不是减轻教师负担的权宜之计,是为了在参与评价中学会评价,是学生自己再认识、再发展、再完善的过程,是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个性品质的过程.  【关键词】数学;作业;批改  作业批改是继备课、上课之后的又一基础环节,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数学作业批改的效率,发挥其应有的教学功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近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一种行之有效的作业
期刊
【摘 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理性的教师权威,不仅有助于教师传授知识,而且满足了学生对教师、对课堂的心理期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管理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教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运作进行计划、决策、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其目的是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顺利
期刊
【摘 要】高中数学通过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掌握和运用一种现代数学的学习方式,学会主动学习、终身学习。  【关键词】高中数学;实施;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身体验问题,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研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
期刊
【摘 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为培养祖国人才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通过实践发现“应试教育”不能满足培养新时期建设人才的需要,我们意识到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它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新时期的教育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
期刊
【摘 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应用性的学科,且该学科本身具有生动有趣的内容和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优势,这些因素均有利于语文愉快教学的实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愉快教学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应用性的学科,且该学科本身具有生动有趣的内容和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优势,这些因素均有利于语文愉快教学的实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故事、一则笑话、一句幽默甚至
期刊
【摘 要】学习应该是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为了能在前人基础上有所突破!教师要利用研究性学习的交互性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与自然、社会以及实践之间处于一种动态交互之中,使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在动态交互中得到检验、发展、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  新课标基本理念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可见,语
期刊
【摘 要】当今社会已步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语文教学方法,对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把语文教学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如何结合初中语文学科特点,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其真正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提高教学
期刊
【摘 要】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以直观认识加深理解,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加深教学的趣味性。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使学生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  争取给学生一个情感课堂,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巧妙地创设情境教学,将使学生在高昂和愉悦的情绪中随问而思,随
期刊
小学三年级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万丈高楼平地起,此时正是学生作文打基础的时候。但学生刚刚步入写作文的门槛,都有万事开头难之感。很多学生由于经验和知识的匮乏,写作文时往往觉得无从下手,容易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这时,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写作文,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小学生作文起步教学。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提高认识水平。  学生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