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本文主要以三年级数学教学为例,讨论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现在正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关键时刻,高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已将人类推入了信息时代。作为信息时代支柱的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也深深地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影响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推动着社会更快进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一定要牢牢地把握住信息时代提供的难得机遇,充分发挥它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在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从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环节,到刨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操作进行探究,再到网络化的合作学习,获得了一些启示与大家共同探讨。
1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克服一切困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课时,教材要求统计某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辆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如果只通过教师口头的表述是难以描绘这一场景的,为了营造学习氛围。我运用多媒体示了课前录制好的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学生非常直观地通过电脑投影屏幕清晰地看见10分钟各种机动车辆通过路口,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兴趣高涨,并在此发现收集数据的方法。充分体现到实践收集数据的真实感,优化了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我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许多故事情境:①小朋友们跟小精灵一起乘坐“知识飞船”到“数学王国”去探秘;②动物王国召开运动会;③小白兔过生日买水果。这样一些富有情趣的画面,生动曲折的情节,把学生带进了童话般的学习情境,学生的好奇心和愉悦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兴趣高昂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的故事情境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心,而且激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个课例,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多种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展示生活中运用知识的例子,认识它的使用价值,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学生明白学好了知识可以帮助解决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
2 利用多媒体来突破难点,化难为易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它图文并茂,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理解知识的过程,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展示教学过程,揭示内在的联系。
如我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在教学时、分之间的关系时,通过电脑演示出时针、分针走动的钟面,学生观察后发现时针、分针同时走动、同时停下,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60小格,从而形成一小时等于60分的概念,时、分之间的关系轻而易举地被学生发现、掌握了。利用电脑虚拟环境,通过钟面的演示表示时和分的关系,变抽象为直观形象,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达到了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应用得比较合理适时。切忌在教学中不分青红皂白,滥用信息技术,甚至连一道口算题也要设计成软件,通过电脑显示得数,用小卡片、小黑板能达到的效果却非要用上信息技术,造成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表象,易产生东施效颦的效果,更是对技术的浪费。
又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这一课,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究周长的定义,我运用计算机,投影仪展示一个许多平面图形,先后用不同颜色的线描出周长,让学生思考体验什么是周长,并且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亲自动手画一画周长,量量身边图形的周长。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探究的目标,研讨的氛围,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思考、试验用什么方法就可以量出图形的周长。为学生营造一种小组研究、讨论的场所和氛围。我让学生四人一组围坐在课桌旁,小组代表在视频演示仪下真实地进行描画演示,最后汇报探究结果。学生学得非常投入,并且参与小组讨论也是非常踊跃,这节课充分利用文字、图像创设思考问题,抓住了重点内容。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恰当地运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两个课例,充分巧妙地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为课堂带来了活力与效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3 利用多媒体能积极调动学生参与
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我们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要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创造新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探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这种学习模式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探究式、问题解决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突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个体学习行为。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的培养。民主、平等、融洽、合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处于被动和受教育的客观地位。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多,学生们在合作交流时,总是“一人讲,众人听”,甚至有个别学生一堂课未曾轮到一次发言或是展示。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上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之后,教师把学生推向台前,自己站在幕后,更多地处于协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与学生一起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学生参与的面就宽及到每一位学生了。
又如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我从分数的产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运用计算机创设了中秋节分月饼的教学情境,即两个同学平分月饼的一种动态过程,在孩子们熟悉的“半个”上做文章,当投影仪上两人平分一块月饼时,学生思考每人分得的是通常所说的几块月饼?再进一步思考什么情况下就可以把分得的一份月饼叫做半个月饼,学生们紧紧抓住“半个”,围绕半个月饼与整个月饼之间的关系,去发现1/2实质上表示的是一份与两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1和2之间的关系。从而放手让孩子们去发现“平均分”,发现分数,去设想、创造“1/2”的写法,想办法给“1/2”的各部分命名。同时分组操作,放手让学生把一个物体任意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并思考在操作中是否有发现?之后由各小组的代表在视频演示仪下操作,向师生汇报交流各人的发现,继而得出结论。我们感到这样的教学创设了一种人类发现分数的情景,学生经历和重演了一次人类发现分数的过程。
4 发挥多媒体网络优势,促进学生获取信息
数学是我们生活的一分子,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多媒体,把众多现实的生活材料作为学习材料,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恬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标准》指出,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例如:《可能性》这一堂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这堂课开始,气氛十分活跃,当遇到“月亮是否一定绕着地球转”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难以下结论。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画面,学生很快就能用“一定”来描述这一种自然现象。既丰富有情趣,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不仅使学生对“一定”、“可能”、“不可能”有初步感受,而且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获得更多的生活信息。
例如:三年级第五册第三单元学习完毕后,我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有关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有关知识,整理成表格,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生们非常踊跃的参加到这项活动中。不仅复习了课内的相关知识,也扩展了他们视野,为他们独立思考创造了空间。
5 利用媒体展示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过程。”学习者要真正学到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它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把学生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地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例:光明小学的活动场地长80米,宽65米,为满足学生活动需要,操场的长增加40米,宽增加25米,求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在解题时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解法:40×25=1000(平方米)。如果我们按题意在屏幕上先出示长80米,宽65米的长方形,再延长长方形的长和宽,成为扩大后的长方彤,并把面积扩大的部分涂色。从图上直观地看出长40米、宽25米的长方形不是操场所增加的面积,再让学生看图思考:增加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解答。
我们正是这样运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网络时代,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而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是师生关系的转变,网络的优势,可以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网络的信息传递具有快速、隐蔽、灵活等特点,可以丰富师生互动方式,丰富反馈与评价功能,使师生之间增加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地交流。运用计算机监测记录教学过程,可研究学法和反馈信息,促进数学教学改革。
综上所说,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它感染力强,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刺激记忆和应用,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师生的互动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去提高教与学的层次和效率。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的目的,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所以,我们应继续努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走上一条健康、和谐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电化教学.2004(3)
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人教版
3 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4)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现在正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关键时刻,高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已将人类推入了信息时代。作为信息时代支柱的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也深深地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影响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推动着社会更快进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一定要牢牢地把握住信息时代提供的难得机遇,充分发挥它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在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从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环节,到刨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操作进行探究,再到网络化的合作学习,获得了一些启示与大家共同探讨。
1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克服一切困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课时,教材要求统计某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辆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如果只通过教师口头的表述是难以描绘这一场景的,为了营造学习氛围。我运用多媒体示了课前录制好的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学生非常直观地通过电脑投影屏幕清晰地看见10分钟各种机动车辆通过路口,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兴趣高涨,并在此发现收集数据的方法。充分体现到实践收集数据的真实感,优化了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我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许多故事情境:①小朋友们跟小精灵一起乘坐“知识飞船”到“数学王国”去探秘;②动物王国召开运动会;③小白兔过生日买水果。这样一些富有情趣的画面,生动曲折的情节,把学生带进了童话般的学习情境,学生的好奇心和愉悦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兴趣高昂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的故事情境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心,而且激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个课例,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多种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展示生活中运用知识的例子,认识它的使用价值,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学生明白学好了知识可以帮助解决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
2 利用多媒体来突破难点,化难为易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它图文并茂,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理解知识的过程,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展示教学过程,揭示内在的联系。
如我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在教学时、分之间的关系时,通过电脑演示出时针、分针走动的钟面,学生观察后发现时针、分针同时走动、同时停下,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60小格,从而形成一小时等于60分的概念,时、分之间的关系轻而易举地被学生发现、掌握了。利用电脑虚拟环境,通过钟面的演示表示时和分的关系,变抽象为直观形象,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达到了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应用得比较合理适时。切忌在教学中不分青红皂白,滥用信息技术,甚至连一道口算题也要设计成软件,通过电脑显示得数,用小卡片、小黑板能达到的效果却非要用上信息技术,造成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表象,易产生东施效颦的效果,更是对技术的浪费。
又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这一课,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究周长的定义,我运用计算机,投影仪展示一个许多平面图形,先后用不同颜色的线描出周长,让学生思考体验什么是周长,并且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亲自动手画一画周长,量量身边图形的周长。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探究的目标,研讨的氛围,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思考、试验用什么方法就可以量出图形的周长。为学生营造一种小组研究、讨论的场所和氛围。我让学生四人一组围坐在课桌旁,小组代表在视频演示仪下真实地进行描画演示,最后汇报探究结果。学生学得非常投入,并且参与小组讨论也是非常踊跃,这节课充分利用文字、图像创设思考问题,抓住了重点内容。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恰当地运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两个课例,充分巧妙地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为课堂带来了活力与效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3 利用多媒体能积极调动学生参与
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我们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要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创造新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探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这种学习模式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探究式、问题解决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突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个体学习行为。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的培养。民主、平等、融洽、合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处于被动和受教育的客观地位。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多,学生们在合作交流时,总是“一人讲,众人听”,甚至有个别学生一堂课未曾轮到一次发言或是展示。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上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之后,教师把学生推向台前,自己站在幕后,更多地处于协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与学生一起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学生参与的面就宽及到每一位学生了。
又如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我从分数的产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运用计算机创设了中秋节分月饼的教学情境,即两个同学平分月饼的一种动态过程,在孩子们熟悉的“半个”上做文章,当投影仪上两人平分一块月饼时,学生思考每人分得的是通常所说的几块月饼?再进一步思考什么情况下就可以把分得的一份月饼叫做半个月饼,学生们紧紧抓住“半个”,围绕半个月饼与整个月饼之间的关系,去发现1/2实质上表示的是一份与两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1和2之间的关系。从而放手让孩子们去发现“平均分”,发现分数,去设想、创造“1/2”的写法,想办法给“1/2”的各部分命名。同时分组操作,放手让学生把一个物体任意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并思考在操作中是否有发现?之后由各小组的代表在视频演示仪下操作,向师生汇报交流各人的发现,继而得出结论。我们感到这样的教学创设了一种人类发现分数的情景,学生经历和重演了一次人类发现分数的过程。
4 发挥多媒体网络优势,促进学生获取信息
数学是我们生活的一分子,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多媒体,把众多现实的生活材料作为学习材料,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恬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标准》指出,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例如:《可能性》这一堂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这堂课开始,气氛十分活跃,当遇到“月亮是否一定绕着地球转”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难以下结论。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画面,学生很快就能用“一定”来描述这一种自然现象。既丰富有情趣,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不仅使学生对“一定”、“可能”、“不可能”有初步感受,而且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获得更多的生活信息。
例如:三年级第五册第三单元学习完毕后,我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有关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有关知识,整理成表格,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生们非常踊跃的参加到这项活动中。不仅复习了课内的相关知识,也扩展了他们视野,为他们独立思考创造了空间。
5 利用媒体展示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过程。”学习者要真正学到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它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把学生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地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例:光明小学的活动场地长80米,宽65米,为满足学生活动需要,操场的长增加40米,宽增加25米,求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在解题时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解法:40×25=1000(平方米)。如果我们按题意在屏幕上先出示长80米,宽65米的长方形,再延长长方形的长和宽,成为扩大后的长方彤,并把面积扩大的部分涂色。从图上直观地看出长40米、宽25米的长方形不是操场所增加的面积,再让学生看图思考:增加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解答。
我们正是这样运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网络时代,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而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是师生关系的转变,网络的优势,可以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网络的信息传递具有快速、隐蔽、灵活等特点,可以丰富师生互动方式,丰富反馈与评价功能,使师生之间增加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地交流。运用计算机监测记录教学过程,可研究学法和反馈信息,促进数学教学改革。
综上所说,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它感染力强,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刺激记忆和应用,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师生的互动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去提高教与学的层次和效率。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的目的,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所以,我们应继续努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走上一条健康、和谐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电化教学.2004(3)
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人教版
3 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