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前预习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当前初中科学课程重教师教学轻学生预习自学的问题,阐述了有效开展科学课程预习活动的基本要求,探讨了相关注意事项。
关键词:科学教学 预习活动 基本要求 注意事项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学生在语文、英语、历史与社会等科目上愿意预习,而对科学课程的预习具有相当大的排斥性,究其原因,主要是:
相当多的学生认为科学课程内容庞杂,许多概念、原理和公式等深奥难懂,预习起不了多少作用,反正上课老师都要讲,只要上课认真听就行,于是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其实,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通过有效预习,能够强化学习动机、掌握自学技能、提高自学能力,真正达到科学课程教学的大目标。教师通过学生的有效预习作业反馈,可以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捕捉到课堂教学设计的灵感,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力求“以学定教”,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效、灵动,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有效开展科学课程预习活动的基本要求
(1)明确预习目标内容,让学生把握预习的总体方向
预习应该是对将要学的知识的一种整体感知、整体思考、整体感受。从初中科学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师应该把握科学预习的整体性目标,学生应该明确预习内容的总体方向,这是保证学生有效预习的前提。①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最好是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例如学习《萘的熔解与凝固》,课前让学生带着“盛有萘的试管为何要放在烧杯的水中加热”的问题预习新课。课后学生反映,有了以上预习的目标及内容后,学生就有了有效预习的总方向,才能为教师循序渐进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奠定基础。②指导学生科学安排预习时间。科学课程是学生每天的必学科目,为了提高时间利用率和预习的效果,要求学生每天新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预习的时间可以为新授课的前一天晚上。③鼓励质疑问难,学做预习笔记。学生预习时,除找到重点、难点外,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例如学生在预习《测定物质的密度》时,可以自己主动提出以下问题与同学探讨:实验原理是什么、计算公式怎样、需要什么仪器、合适的实验步骤如何等。
(2)有效指导预习过程,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在科学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的预习一般按泛读、细读、精读这一模式展开。泛读,即理解大意;细读,要求学生逐句、逐段、逐节地阅读,把握所学内容的内涵、外延及相关知识间的联系;精读,要仔细思考教材字里行间渗透的知识要点,记下疑点、难点和关键点。另外,还要教会学生“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进行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提出的问题批注在书上,在不懂的地方作好标记,待老师一讲就会豁然开朗。
(3)循序渐进褒扬激励,让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之一。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于循序渐进。”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气呵成的,是一个根据科学课程阶段性特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思想上重视,其次指导上到位,最后操作上循序渐进。师生共同阅读,在边教边学边讨论的过程中认真分析、反复推敲概念定义中的关键字词,琢磨每一句话的用意,给学生创造“阅读→思考→再阅读→再思考→理解→掌握”的机会。
教师布置预习作业,就应该认识到作业有及时反馈、沟通的教学功能,对学生的预习作业严格检查。否则,学生容易认为老师不重视预习作业,随随便便做一下就好了,这样不但影响了学生预习作业的有效性,还挫败了学生认真预习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做到:①严格把好检查关。对于课内预习的,教师可以采取全面“粗查”与部分“细查”相结合的方法。所谓全面“粗查”,指教师来回“走马观花”一遍,看学生预习与否——预习后记号存在否,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努力让每个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使预习作业有效。②褒扬激励优秀的预习作业。早在1993年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论纲要》这本著作中,就以全部的热情向全社会发出了注重情感教育的呼吁。教师可以定期公布学生的预习作业情况,展览优秀的学生预习作业本。这个过程可以是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地用口头、动作(竖大拇指)褒扬激励,也可以结合预习作业反馈在科学书上打上笑脸、五角星等符号,以资鼓励。
三、科学课程预习的注意事项
(1)注意预习内容的适应性。从科学学科来说,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学生预习的。科学课中生动的实验,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还能为课堂创设发现、探索、讨论问题的气氛,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而经久不忘。例如,在学习《电磁铁》时教师设问: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索有关?但由于预习学生过早地知道了结论,一个探索性实验变成了验证性实验,课中设想的求疑气氛很难形成,授课中的好奇性、探索性、趣味性锐减。由此可见,教学中教师采用发现法、情境法、设疑求疑授课法的内容,不一定适合学生预习。
(2)注意预习活动的系统性。预习活动是由学期前预习、阶段预习、课前预习等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有机系统。尽管课前预习是预习的重点所在,但也应该抓好阶段预习和学期前预习。[ 申鹭.数学预习的实践与研究,《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2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明白预习的系统性,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忙而有序,从而提高预习效率。
(3)注意预习活动的差异性。不同学生和不同课型都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因此教师要注意预习活动的差异性。教师只有把握住三种不同类型课的预习差异,才能使学生的预习活动有的放矢。
(4)注意“以学定教”。预习虽然非常重要,但绝不能因为有了它而削弱甚至代替教师系统化的讲解,也绝对不能代替实验。如若一味地强调了预习的绝对性,将其凌驾于讲解之上,凌驾于实验之上,势必会造成课堂教学在意义上的缺失。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抓了学生的预习,教师的备课难度加大了,学生听课的品味提高了,不但要求教师研究教法,而且还要研究学法,真正做到“以学定教”,这對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因此,教师应该切实提高自身业务修养,以应对学生学习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正丰.初中科学课预习的局限性及对策,《新课程》2009年2期
[2]申鹭.数学预习的实践与研究,《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2期
[3]吴茂江.谈科学指导初中生阅读化学课本,《唐山师专学报》,2008年5期
关键词:科学教学 预习活动 基本要求 注意事项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学生在语文、英语、历史与社会等科目上愿意预习,而对科学课程的预习具有相当大的排斥性,究其原因,主要是:
相当多的学生认为科学课程内容庞杂,许多概念、原理和公式等深奥难懂,预习起不了多少作用,反正上课老师都要讲,只要上课认真听就行,于是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其实,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通过有效预习,能够强化学习动机、掌握自学技能、提高自学能力,真正达到科学课程教学的大目标。教师通过学生的有效预习作业反馈,可以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捕捉到课堂教学设计的灵感,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力求“以学定教”,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效、灵动,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有效开展科学课程预习活动的基本要求
(1)明确预习目标内容,让学生把握预习的总体方向
预习应该是对将要学的知识的一种整体感知、整体思考、整体感受。从初中科学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师应该把握科学预习的整体性目标,学生应该明确预习内容的总体方向,这是保证学生有效预习的前提。①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最好是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例如学习《萘的熔解与凝固》,课前让学生带着“盛有萘的试管为何要放在烧杯的水中加热”的问题预习新课。课后学生反映,有了以上预习的目标及内容后,学生就有了有效预习的总方向,才能为教师循序渐进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奠定基础。②指导学生科学安排预习时间。科学课程是学生每天的必学科目,为了提高时间利用率和预习的效果,要求学生每天新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预习的时间可以为新授课的前一天晚上。③鼓励质疑问难,学做预习笔记。学生预习时,除找到重点、难点外,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例如学生在预习《测定物质的密度》时,可以自己主动提出以下问题与同学探讨:实验原理是什么、计算公式怎样、需要什么仪器、合适的实验步骤如何等。
(2)有效指导预习过程,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在科学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的预习一般按泛读、细读、精读这一模式展开。泛读,即理解大意;细读,要求学生逐句、逐段、逐节地阅读,把握所学内容的内涵、外延及相关知识间的联系;精读,要仔细思考教材字里行间渗透的知识要点,记下疑点、难点和关键点。另外,还要教会学生“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进行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提出的问题批注在书上,在不懂的地方作好标记,待老师一讲就会豁然开朗。
(3)循序渐进褒扬激励,让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之一。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于循序渐进。”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气呵成的,是一个根据科学课程阶段性特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思想上重视,其次指导上到位,最后操作上循序渐进。师生共同阅读,在边教边学边讨论的过程中认真分析、反复推敲概念定义中的关键字词,琢磨每一句话的用意,给学生创造“阅读→思考→再阅读→再思考→理解→掌握”的机会。
教师布置预习作业,就应该认识到作业有及时反馈、沟通的教学功能,对学生的预习作业严格检查。否则,学生容易认为老师不重视预习作业,随随便便做一下就好了,这样不但影响了学生预习作业的有效性,还挫败了学生认真预习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做到:①严格把好检查关。对于课内预习的,教师可以采取全面“粗查”与部分“细查”相结合的方法。所谓全面“粗查”,指教师来回“走马观花”一遍,看学生预习与否——预习后记号存在否,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努力让每个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使预习作业有效。②褒扬激励优秀的预习作业。早在1993年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论纲要》这本著作中,就以全部的热情向全社会发出了注重情感教育的呼吁。教师可以定期公布学生的预习作业情况,展览优秀的学生预习作业本。这个过程可以是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地用口头、动作(竖大拇指)褒扬激励,也可以结合预习作业反馈在科学书上打上笑脸、五角星等符号,以资鼓励。
三、科学课程预习的注意事项
(1)注意预习内容的适应性。从科学学科来说,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学生预习的。科学课中生动的实验,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还能为课堂创设发现、探索、讨论问题的气氛,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而经久不忘。例如,在学习《电磁铁》时教师设问: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索有关?但由于预习学生过早地知道了结论,一个探索性实验变成了验证性实验,课中设想的求疑气氛很难形成,授课中的好奇性、探索性、趣味性锐减。由此可见,教学中教师采用发现法、情境法、设疑求疑授课法的内容,不一定适合学生预习。
(2)注意预习活动的系统性。预习活动是由学期前预习、阶段预习、课前预习等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有机系统。尽管课前预习是预习的重点所在,但也应该抓好阶段预习和学期前预习。[ 申鹭.数学预习的实践与研究,《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2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明白预习的系统性,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忙而有序,从而提高预习效率。
(3)注意预习活动的差异性。不同学生和不同课型都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因此教师要注意预习活动的差异性。教师只有把握住三种不同类型课的预习差异,才能使学生的预习活动有的放矢。
(4)注意“以学定教”。预习虽然非常重要,但绝不能因为有了它而削弱甚至代替教师系统化的讲解,也绝对不能代替实验。如若一味地强调了预习的绝对性,将其凌驾于讲解之上,凌驾于实验之上,势必会造成课堂教学在意义上的缺失。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抓了学生的预习,教师的备课难度加大了,学生听课的品味提高了,不但要求教师研究教法,而且还要研究学法,真正做到“以学定教”,这對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因此,教师应该切实提高自身业务修养,以应对学生学习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正丰.初中科学课预习的局限性及对策,《新课程》2009年2期
[2]申鹭.数学预习的实践与研究,《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2期
[3]吴茂江.谈科学指导初中生阅读化学课本,《唐山师专学报》,2008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