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典舞是由北京舞蹈学院的学者根据中国古代审美原则经过长期虔心研究,观往知来,产生出的舞蹈种类。于1980年正式出现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所谓舞蹈,是一门用人运动中的身体叙事、抒情的艺术。多年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的极深研几,中国古典舞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基础,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经过一代又一代舞者的勤学苦练,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成果通过剧目、舞剧等多种形式延续至当今观众的视野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成为传统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传统文化;理论基础;实践
一、中国古典舞的理论基础
(一)古典舞身韵课的产生与发展
“身韵”课的创建和施行是北京舞蹈学院20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教学成果之一,并引起了舞蹈界同仁们的广泛关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史,在某种层面上来讲是“断代史”,到新中国成立时,舞蹈工作者们已经寻觅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古典舞了,基于戏曲的舞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传统保留形式。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古典舞,它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完全从戏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脱胎于戏曲、发展与当代的独立舞种。从舞蹈需要出发,在戏曲、武术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作,力求教材科学、系统,它不是素材和动作的累积与堆砌,从浩瀚如烟的动作素材中,寻找最本质、最基本的规律,在元素基础上进行分类、发展和组织。打破了戏曲和武术训练的行当行与套路行,使局部与整体结合,外部技术与内部韵律相结合,从而形成一门崭新的既有民族风格,又有舞蹈特性和时代精神的新身段课。
(二)古典舞身韵的美学基础
东方舞蹈大致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以历史传承为基础的,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另一种则是依据本民族的美学传统“再造”出来的舞蹈。正如刘钢纪在《东方美学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根基》中进行的表述:世界美学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个最重要的系统:东方和西方。两者各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共同构成世界的美学。古典舞则是当代艺术“再造”的产物,代表着经典传统文化。
在学者闫桢桢的著作《东方舞蹈审美论》中将中国古典舞的形态形容为“雅之态”,何为“古典”?从字面意思来推测,很容易联想到“古代的”与“典雅的”两个形容词,我们似乎可以简单的表述为“古代的、具有典雅品质的舞蹈形式”。中国古代的舞蹈形态仿佛是一种穿越历史的召唤,虽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时常能感受到它轻盈飘逸而又厚重的沉实美感。它的轻盈飘逸源于“女乐”的审美传统,他的厚重沉实则来自于“乐与政通”的礼制功能。
(三)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每一种文化、每一个国家够有自身的“古典性文化”,虽然它们都符合“古典性文化”的内涵,但是在形式上也许大相径庭,我们将视野聚焦到中国古典舞,谈谈它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舞的三个主要学派分别是:以李正一、唐满城为代表的“京昆”派古典舞,主要美学资源是戏曲,此外还融合了武术等传统艺术形式;以孙颖为代表的“汉唐”派古典舞,主要依靠画像砖、绘画作品中的舞蹈形态以及诗词歌赋中对古代舞蹈的文字描述,将这些固化的形象与文字描写中的状态相结合,创意性的进行艺术加工;以高金荣为代表的“敦煌”派古典舞,资源则相对“地方化”一些,主要依靠甘肃地区敦煌壁画中的丰富舞蹈形象作为基础,更侧重对古代舞蹈中独特形象的把握和再现。三个流派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传统美学资源加以利用,行程了各具审美特色的舞蹈形态。
“身韵”的出现与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调和了芭蕾技术训练方法和中国古典舞审美风格。创始人唐满城先生是这样认为的:“身韵”从字面上来解释,可以理解为“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老一辈舞蹈家在多年的实践中找到古典舞的基本形态、运动路线、基本动律元素、运动规则、语式结构、运动方法、风格特色以及节奏变化等规律,为青年舞者提供了有价值理论依据。
二、中国古典舞理论基础对实践的现实价值
(一)理论基础对训练组合的意义
李正一老师认为在实践中怎样体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要改变重外在轻内涵的问题。“身韵”课的出现,至少给中国古典舞带来实质性的突破,在舞蹈教学中,是中国古典舞从外部形态的认识切入内部神韵的认识,古典舞的审美风尚和艺术规范的到来具有历史深度的确立。我们学习的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身韵女/男班教材,正是各位学者通过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研究,遵循古典舞审美特征、基本动律元素、运动规则、基本形态、运动路线、风格特色及节奏变化等规律,精心编排训练组合,能后系统全面的训练演员的舞蹈素养。
(二)理论基础对表演组合的意义
中国古典舞不同于戏曲舞蹈,沒有了“行当专属”和“语言描述”,所以理论基础的对组合表演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表演组合在训练组合与成品剧目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同于单一训练组合,只训练其中某一个元素或动作,而是多个元素及复合动作的连续性训练,具有系统训练舞者动作之间的衔接。在多种复合动作连续性展现的同时,更要很好的将理论基础,如审美特征、运动规律等渗透到表演组合中去,以达到将古典舞的风格特征融入舞者舞蹈中去的目的。
(三)理论基础对剧目、舞剧等的意义
古典舞基础理论的重要作用相当于芭蕾中规范性训练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者从小学习舞蹈,进行专业或业余的练习,基本功、技巧、剧目,原动力即是内心对舞蹈的热爱。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前景不容小觑,建立文化自信,则需要更多的舞蹈从业者学习、创编、练习,将更好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剧目或舞剧与表演组合的区别则是完整的、具有叙事或抒情性质的。要求舞者在用肢体语言表达清楚的同时将中国古典舞的独特韵律通过反式运动规律表现出来。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将其运用到舞台实践中去,将中国古典舞的内涵与气质展现给观众,是对新时代高水准舞者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唐满城,金浩编.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202.
[2]于平.求索中国古典舞“舞魂”之路:李正一、唐满城教授“身韵”课描述[J].艺术教育,1991(第3期):33-36.
[3]唐满城.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形、神、劲、律”[J].文艺研究,1991(01):152-154.
[4]王雅欣.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美学特征[J].戏剧之家,2015(11):133.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传统文化;理论基础;实践
一、中国古典舞的理论基础
(一)古典舞身韵课的产生与发展
“身韵”课的创建和施行是北京舞蹈学院20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教学成果之一,并引起了舞蹈界同仁们的广泛关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史,在某种层面上来讲是“断代史”,到新中国成立时,舞蹈工作者们已经寻觅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古典舞了,基于戏曲的舞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传统保留形式。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古典舞,它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完全从戏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脱胎于戏曲、发展与当代的独立舞种。从舞蹈需要出发,在戏曲、武术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作,力求教材科学、系统,它不是素材和动作的累积与堆砌,从浩瀚如烟的动作素材中,寻找最本质、最基本的规律,在元素基础上进行分类、发展和组织。打破了戏曲和武术训练的行当行与套路行,使局部与整体结合,外部技术与内部韵律相结合,从而形成一门崭新的既有民族风格,又有舞蹈特性和时代精神的新身段课。
(二)古典舞身韵的美学基础
东方舞蹈大致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以历史传承为基础的,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另一种则是依据本民族的美学传统“再造”出来的舞蹈。正如刘钢纪在《东方美学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根基》中进行的表述:世界美学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个最重要的系统:东方和西方。两者各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共同构成世界的美学。古典舞则是当代艺术“再造”的产物,代表着经典传统文化。
在学者闫桢桢的著作《东方舞蹈审美论》中将中国古典舞的形态形容为“雅之态”,何为“古典”?从字面意思来推测,很容易联想到“古代的”与“典雅的”两个形容词,我们似乎可以简单的表述为“古代的、具有典雅品质的舞蹈形式”。中国古代的舞蹈形态仿佛是一种穿越历史的召唤,虽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时常能感受到它轻盈飘逸而又厚重的沉实美感。它的轻盈飘逸源于“女乐”的审美传统,他的厚重沉实则来自于“乐与政通”的礼制功能。
(三)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每一种文化、每一个国家够有自身的“古典性文化”,虽然它们都符合“古典性文化”的内涵,但是在形式上也许大相径庭,我们将视野聚焦到中国古典舞,谈谈它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舞的三个主要学派分别是:以李正一、唐满城为代表的“京昆”派古典舞,主要美学资源是戏曲,此外还融合了武术等传统艺术形式;以孙颖为代表的“汉唐”派古典舞,主要依靠画像砖、绘画作品中的舞蹈形态以及诗词歌赋中对古代舞蹈的文字描述,将这些固化的形象与文字描写中的状态相结合,创意性的进行艺术加工;以高金荣为代表的“敦煌”派古典舞,资源则相对“地方化”一些,主要依靠甘肃地区敦煌壁画中的丰富舞蹈形象作为基础,更侧重对古代舞蹈中独特形象的把握和再现。三个流派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传统美学资源加以利用,行程了各具审美特色的舞蹈形态。
“身韵”的出现与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调和了芭蕾技术训练方法和中国古典舞审美风格。创始人唐满城先生是这样认为的:“身韵”从字面上来解释,可以理解为“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老一辈舞蹈家在多年的实践中找到古典舞的基本形态、运动路线、基本动律元素、运动规则、语式结构、运动方法、风格特色以及节奏变化等规律,为青年舞者提供了有价值理论依据。
二、中国古典舞理论基础对实践的现实价值
(一)理论基础对训练组合的意义
李正一老师认为在实践中怎样体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要改变重外在轻内涵的问题。“身韵”课的出现,至少给中国古典舞带来实质性的突破,在舞蹈教学中,是中国古典舞从外部形态的认识切入内部神韵的认识,古典舞的审美风尚和艺术规范的到来具有历史深度的确立。我们学习的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身韵女/男班教材,正是各位学者通过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研究,遵循古典舞审美特征、基本动律元素、运动规则、基本形态、运动路线、风格特色及节奏变化等规律,精心编排训练组合,能后系统全面的训练演员的舞蹈素养。
(二)理论基础对表演组合的意义
中国古典舞不同于戏曲舞蹈,沒有了“行当专属”和“语言描述”,所以理论基础的对组合表演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表演组合在训练组合与成品剧目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同于单一训练组合,只训练其中某一个元素或动作,而是多个元素及复合动作的连续性训练,具有系统训练舞者动作之间的衔接。在多种复合动作连续性展现的同时,更要很好的将理论基础,如审美特征、运动规律等渗透到表演组合中去,以达到将古典舞的风格特征融入舞者舞蹈中去的目的。
(三)理论基础对剧目、舞剧等的意义
古典舞基础理论的重要作用相当于芭蕾中规范性训练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者从小学习舞蹈,进行专业或业余的练习,基本功、技巧、剧目,原动力即是内心对舞蹈的热爱。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前景不容小觑,建立文化自信,则需要更多的舞蹈从业者学习、创编、练习,将更好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剧目或舞剧与表演组合的区别则是完整的、具有叙事或抒情性质的。要求舞者在用肢体语言表达清楚的同时将中国古典舞的独特韵律通过反式运动规律表现出来。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将其运用到舞台实践中去,将中国古典舞的内涵与气质展现给观众,是对新时代高水准舞者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唐满城,金浩编.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202.
[2]于平.求索中国古典舞“舞魂”之路:李正一、唐满城教授“身韵”课描述[J].艺术教育,1991(第3期):33-36.
[3]唐满城.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形、神、劲、律”[J].文艺研究,1991(01):152-154.
[4]王雅欣.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美学特征[J].戏剧之家,2015(1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