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新课标苏教版教材中新增的一个内容。“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教材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单元,就是为了贯彻落实这样的课程目标。但正因为它是第一次出现,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困惑:“这部分内容究竟应该教什么?”,“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应该得到些什么?”……
在上第11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我进行了几次设计和修改。
【第一次设计】
“曹冲称象”故事引入后,呈现问题情境: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导入1个大杯和6个小杯,正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引导学生思考:用现有的信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在全体学生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个信息:“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请学生重新思考。
师:拿出作业纸,把你们的思路展现出来。
学生通过学具操作,讨论交流得出思路。
师:谁来说说?
生:我是把1个大杯换成了3个小杯。然后用720÷(6 3)=80毫升求到小杯的容量,再求出大杯的容量。
生:我的想法跟他不同。我是把6个小杯换成了2个大杯。720÷(1 2)=240毫升求到大杯的容量,那小杯就是80毫升。
师:听明白了吗?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
【思考】
“把小杯换成大杯”和“把大杯换成小杯”,是两种不同的替换方法,但其间蕴含的数学思想是一致的:都是把其中的一个量替换成了另一个量,虽然形式上发生了变化(杯子的个数变化了),但实质没有变(装的果汁的总量没有变化)。这是替换策略的本质含义。新教材中之所以增加这类内容,其目的不仅在于要让学生“会做这些题”,更在于让学生经历并体验每一种策略的形成过程,获得对策略内涵的认识与理解,真正形成“爱策略,用策略”的意识与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本节课要解决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替换;二是怎样替換,替换的本质是什么。相比而言,第一个问题是核心,是主要的思想,是形成总体思路的过程。“为什么要替换了”因为在问题情境中出现了两种未知量(大杯和小杯),如果不进行一定的转化,就不能用除法来解决;由此便需要采用一定的策略把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进而将本题演变成简单的除法问题。这就是我们的主要思路。而“替换”只是实现这种转化的一种途径、一种方法而已。
有了这样的思考,我开始重新对这节课进行设计。
【重新设计】
首先我们复习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人6个小杯中,正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这是新知的生长点。
学生顺利解决。
教师追问:为什么可以用720÷6来计算?
学生回答:因为这720毫升是6个小杯中果汁的总重量,而每个小杯中果汁是一样的,所以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
这个问题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了未知量的个数:当只有一种未知量时,可以用除法计算。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形成解决问题的总体构想。
接着出示例题情境: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人1个大杯和6个小杯,正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教师问:还能直接用除法计算吗?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于“720毫升中,既有1个大杯的容量也有6个小杯的容量”,也就是出现了两种未知量。这是产生困难的原因。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问题——两种未知量。
师:你们还想让老师提供一个怎样的信息?
生1:最好告诉我们大杯的容量,然后我们就可以求小杯的容量了。
生2:我觉得这样不合适,题目就是要让你求大杯的容量。
师:虽然不太合适,但你能明白,他本来的想法其实是——?
生2:如果知道了大杯的容量,那么题目中就只有一种未知量,就可以求了。
师:是这样吗?
生1:是的。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3:如果你告诉我们大杯的容量等于几个小杯,我也可以求了。
生4:如果知道一个大杯比一个小杯的容量大多少,也可以求了。
学生纷纷点头称是
师:也就是要知道这两种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对吗?然后你们想怎么办?
生5:把大杯换成小杯,就可以用除法计算了。
生6:我也可以用小杯换成大杯来计算。
教师接着呈现信息: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
组织学生思考并交流:怎样实现这种转化?
生1:(边说边用学具演示)我把1和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720毫升就是9个小杯的总容量,所以用720÷9求到小杯的容量,大杯的容量只要再乘3就行了。
生2:我是把6个小杯替换成2个大杯,用720÷3先求到大杯的容量,再除以3就是小杯的容量。
生3:我是通过画图来思考的。意思差不多,但很方便。
师:用图形或符号可以更简捷、清楚地帮助我们进行思考,这是数学语言的特殊性。比较上面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4:它们都是把两种杯子转化成一种杯子:第一种方法是全转化成了小杯,第二种方法是全转化成了大杯。
生5:现在就转化成了只有一种未知量了。
师:根据两种杯子容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替换,把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是吗?
生:(齐声)是。
教师问:在替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为什么不变?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替换”的策略:杯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但总容量没有发生变化。因为一个大杯刚好换三个小杯,所以总容量不变。
师: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一个问题中出现两种未知量,我们就不能解决了。
生:我来补充,如果知道了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把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就能解决问题。
生:我知道了替换时一定要依据关系。
师:替换只是转化的一种策略,以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学习其他方法。其实生活中遇到复杂问题时,首先要思考:“困难在哪里?我的目标是什么?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达成这个目标?”然后制定出一系列方法步骤再去完成。
【进一步思考】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策略的体验。这不是形式上的会利用策略解决问题,更不是将策略作为附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额外任务,而要把“为什么要运用这个策略”“它的价值何在”“我该怎样运用”“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策略”“比这个策略更上位、更本质的是哪一个数学思想”等问题作为研究的内容,让学生在更深远、更广阔的意义上真正建构起对策略的认知。
在上第11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我进行了几次设计和修改。
【第一次设计】
“曹冲称象”故事引入后,呈现问题情境: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导入1个大杯和6个小杯,正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引导学生思考:用现有的信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在全体学生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个信息:“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请学生重新思考。
师:拿出作业纸,把你们的思路展现出来。
学生通过学具操作,讨论交流得出思路。
师:谁来说说?
生:我是把1个大杯换成了3个小杯。然后用720÷(6 3)=80毫升求到小杯的容量,再求出大杯的容量。
生:我的想法跟他不同。我是把6个小杯换成了2个大杯。720÷(1 2)=240毫升求到大杯的容量,那小杯就是80毫升。
师:听明白了吗?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
【思考】
“把小杯换成大杯”和“把大杯换成小杯”,是两种不同的替换方法,但其间蕴含的数学思想是一致的:都是把其中的一个量替换成了另一个量,虽然形式上发生了变化(杯子的个数变化了),但实质没有变(装的果汁的总量没有变化)。这是替换策略的本质含义。新教材中之所以增加这类内容,其目的不仅在于要让学生“会做这些题”,更在于让学生经历并体验每一种策略的形成过程,获得对策略内涵的认识与理解,真正形成“爱策略,用策略”的意识与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本节课要解决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替换;二是怎样替換,替换的本质是什么。相比而言,第一个问题是核心,是主要的思想,是形成总体思路的过程。“为什么要替换了”因为在问题情境中出现了两种未知量(大杯和小杯),如果不进行一定的转化,就不能用除法来解决;由此便需要采用一定的策略把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进而将本题演变成简单的除法问题。这就是我们的主要思路。而“替换”只是实现这种转化的一种途径、一种方法而已。
有了这样的思考,我开始重新对这节课进行设计。
【重新设计】
首先我们复习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人6个小杯中,正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这是新知的生长点。
学生顺利解决。
教师追问:为什么可以用720÷6来计算?
学生回答:因为这720毫升是6个小杯中果汁的总重量,而每个小杯中果汁是一样的,所以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
这个问题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了未知量的个数:当只有一种未知量时,可以用除法计算。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形成解决问题的总体构想。
接着出示例题情境: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人1个大杯和6个小杯,正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教师问:还能直接用除法计算吗?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于“720毫升中,既有1个大杯的容量也有6个小杯的容量”,也就是出现了两种未知量。这是产生困难的原因。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问题——两种未知量。
师:你们还想让老师提供一个怎样的信息?
生1:最好告诉我们大杯的容量,然后我们就可以求小杯的容量了。
生2:我觉得这样不合适,题目就是要让你求大杯的容量。
师:虽然不太合适,但你能明白,他本来的想法其实是——?
生2:如果知道了大杯的容量,那么题目中就只有一种未知量,就可以求了。
师:是这样吗?
生1:是的。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3:如果你告诉我们大杯的容量等于几个小杯,我也可以求了。
生4:如果知道一个大杯比一个小杯的容量大多少,也可以求了。
学生纷纷点头称是
师:也就是要知道这两种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对吗?然后你们想怎么办?
生5:把大杯换成小杯,就可以用除法计算了。
生6:我也可以用小杯换成大杯来计算。
教师接着呈现信息: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
组织学生思考并交流:怎样实现这种转化?
生1:(边说边用学具演示)我把1和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720毫升就是9个小杯的总容量,所以用720÷9求到小杯的容量,大杯的容量只要再乘3就行了。
生2:我是把6个小杯替换成2个大杯,用720÷3先求到大杯的容量,再除以3就是小杯的容量。
生3:我是通过画图来思考的。意思差不多,但很方便。
师:用图形或符号可以更简捷、清楚地帮助我们进行思考,这是数学语言的特殊性。比较上面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4:它们都是把两种杯子转化成一种杯子:第一种方法是全转化成了小杯,第二种方法是全转化成了大杯。
生5:现在就转化成了只有一种未知量了。
师:根据两种杯子容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替换,把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是吗?
生:(齐声)是。
教师问:在替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为什么不变?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替换”的策略:杯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但总容量没有发生变化。因为一个大杯刚好换三个小杯,所以总容量不变。
师: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一个问题中出现两种未知量,我们就不能解决了。
生:我来补充,如果知道了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把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就能解决问题。
生:我知道了替换时一定要依据关系。
师:替换只是转化的一种策略,以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学习其他方法。其实生活中遇到复杂问题时,首先要思考:“困难在哪里?我的目标是什么?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达成这个目标?”然后制定出一系列方法步骤再去完成。
【进一步思考】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策略的体验。这不是形式上的会利用策略解决问题,更不是将策略作为附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额外任务,而要把“为什么要运用这个策略”“它的价值何在”“我该怎样运用”“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策略”“比这个策略更上位、更本质的是哪一个数学思想”等问题作为研究的内容,让学生在更深远、更广阔的意义上真正建构起对策略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