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29年,以美国为源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提供了一个历史舞台,胡佛政府和罗斯福政府在这个舞台上分演了不同的角色,两个政府的行为截然不同。他们应对危机的理念及各自施政举措的核心区别在于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和罗斯福政府的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关键词】经济危机;政府行为;转变;“自由放任”;国家干预
“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不是一次一般的经济危机,而是美国历史上一次空前严重的、并且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学者为了区别于其他历次危机,特称之为大萧条。”[1]面对大萧条,美国人是如何应对的?历史证明,从胡佛到罗斯福政府,政府行为发生了转变。
一、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929—1932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历史上最深刻的破坏性最大的、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危机。探究这场危机爆发的原因,既有资本主义体制中有共性的根本性制约因素,也有其具体原因。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而且,“一战后,债务国的源头在美国,不仅强化了作为中间环节的国家向德国索要赔款的决心,而且使各国的经济严重依赖美国,迅速感应美国的震荡,并引发谐振,造成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2]
二、面对危机美国政府理念和政府行为
美国作为这场危机的肇源地,危机到来时美国受到的打击也特别严重,“就其强度、波及范围和持续时间而言,美国的大萧条都是史无前例的。”[3]
(一)胡佛政府应对大萧条的举措
当时美国政府的领导人是共和党的赫伯特 ·C·胡佛,他实行的是19世纪的“自由放任”政策。这种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政府的干预只能造成低效率和浪费,所以没有政策就是好政策。
在危机的沉重的打击下,胡佛总统也被迫采取一些反危机的措施。但是,“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政策和措施,其目的和方法常常自相矛盾……原因在于,他认为‘政府的干预毁了美国人的那种创新精神和特殊性。’”[4]例如,“1931年9月,通用电气董事长杰拉德·斯沃普从垄断资产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向胡佛提出一个稳定工业和维持就业的计划,但由于这个计划要求国家干预较多,胡佛感到吃惊,甚至说它是萌芽状态的社会主义或法西斯主义。”[5]
在胡佛“自由放任”政策指引下,经济仍未好转。正如一句话所言,“大萧条给美国人的生活造成了全方位的冲击,它最为严重的后果是摧毁了美国人对未来的信心。”[6]因此,罗森说:“大萧条的原因太复杂,不能只归罪于赫伯特·C·胡佛或他的经济思想的作用,但断言胡佛在任商业部长和总统时的政策刺激了大萧条,后来又加速了经济螺旋线地下降,似乎也是公平的。”[7]因为胡佛政府在应对危机时并未适应20世纪经济的需要,而是逆历史潮流,固步自封、坚守传统方针,其结果必然造成危机日益严重。
(二)罗斯福“新政”
美国人之所以选择罗斯福,原因之一是“选民们对于新的办法究竟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变化并无把握,但他们却有确切的证据说明旧的办法在灾难声中即将告终”。[8]
1.罗斯福对经济危机的认识
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想法和理念,早在其任纽约州长时就有。在1932年的竞选演说中也提到:“没有一个国家在一半人破产的状况下还能维持下去……为了克服当前的经济危机,要关心和寄希望于那些正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遗忘的人’。”[9]罗斯福还在就任总统的演说中,谴责那些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他们只知道追求私利者一代的法则。他们没有远见,而没有远见的人民必将灭亡。”[10]罗斯福深感“自由放任”政策已经行不通,他认为由国家根据抑富济贫的原则干预经济生活是完全必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缓和自经济大危机以来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2.罗斯福的“新政”举措
1933年3月4日,千百万美国人围在收音机旁收听总统发表就职演说,罗斯福开始这样说道:“首先让我明确地说,我坚决相信我们唯一所引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
(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即由国家整顿、加强和管理银行、信贷和货币制度,克服金融危机,限制金融资本的某些极端行为。此外,政府还将黄金收归国有,逐步放弃“金本位制”——“它既是美国大萧条爆发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日后进一步促使危机加深并扩散到其他经济联系国的重要环节和纽带。”[11]
(2)加强对工业计划的指导。林克、卡顿在《一九〇〇年以来的美国史》中说到:“大概罗斯福上台时最有兴趣而清楚的事实,是除货币贬值外,它没有任何工业复兴的计划。”[12]这未免言过其实。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它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以避免因盲目竞争而导致生产过剩。
(3)调整农业政策——奖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如:“犁棉苗法令”。
(4)推行“以工代赈”。在整顿金融业的同时,政府利用通货膨胀所掌握的钱款,积极进行失业救济和公共工程,实施“以工代赈”。如:田纳西河流域工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罗斯福的“炉边谈话”,他不懈地告知民众他正在试图做什么,他想怎样,从而使国家走出困境,同时也逐渐消除了人们心中最大的恐惧,最终赢得了人们的支持。正如艾格尼丝·迈耶所指出的:“人民相信这个政府,恰如过去他们不相信它一样;这就是整个形势的奥妙之处。”[13]
以上这些“新政”措施,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政府颁布法令或整体协调而逐步实施。实施这些措施,有的要以垄断资本主义的总体和长远利益出发,不是所有私人垄断集团都愿干的;有的需要一定程度的全面规划,靠个别垄断集团是做不到的;有的需要联邦政府的权力,更是个别垄断集团所不具备的。这就意味着,实施“新政”,没有国家干预是不可能的,同时它也是国家干预的体现。 三、政府行为的转变
从胡佛的“国家干预会毁了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和特殊个性”到罗斯福的“……政府对这些公民理应给予帮助,这不是施舍,这是社会义务”,体现了在应对危机时他们两人对政府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要做什么即政府行为的理解不同,由此开始了政府自由放任向直接干预的转变,即“自由放任”政策向“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转变。
当政府行为的确发生了变化时,“新政”才真正具有了非凡的意义。政府行为的转变在大危机中的体现即是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实现了理念和行为上的转变。例如,拉丁美洲也受到“新政”影响:“1936年,罗斯福旅行到南美时,他发现自己被当作‘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像偶像一般地受人崇拜;它的‘新政’成为拉丁美洲所需的改革样板。”[14]“新政”也体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规律,即“垄断资本主义在其基本矛盾发展到顶点、使它面临崩溃之时,要挽救并延长它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小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处境,以便适度减轻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缓和阶级斗争。”[15]同时,“新政”作为一种改革,带来的不可能全是积极面,它亦有不足之处。罗斯福的“新政”当然不是什么社会主义,因为即使是那些最打破前例的“新政”计划,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思想,并且尊重企业界的感情,更谈不上触动资本主义的根本,即使资本主义财产和私有制本身,“新政”的改革者们没有向私人利润制度发起决定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绪贻,李存训.美国通史·第5卷·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
[2]王斯德,郑演达,余伟民.世界通史·第3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2.
[3](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第7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93.
[4][13]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17;222.
[5]刘绪贻.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史论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1.
[6](美)加里·纳什等.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第6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78.
[7](美)埃利奥特·罗森.胡佛、罗斯福与智囊团:从大萧条到“新政”[M].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77:53.
[8](美)J·布卢姆,A·施莱辛格等.美国的历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8:381.
[9][10]刘绪贻.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史论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25;12.
[11]陆寒寅.再议金本位制和30年代大危机:起因、扩散和复苏[J].复旦学报,2008,(1):55.
[12](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一九00年以来的美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48.
[14]刘绪贻,李存训.美国通史 ·第5卷 ·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8.
[15]刘绪贻.当代美国总统与社会——现代美国社会发展简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41.
【作者简介】
刘维娜(1987— ),女,陕西西安人,安徽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经济危机;政府行为;转变;“自由放任”;国家干预
“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不是一次一般的经济危机,而是美国历史上一次空前严重的、并且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学者为了区别于其他历次危机,特称之为大萧条。”[1]面对大萧条,美国人是如何应对的?历史证明,从胡佛到罗斯福政府,政府行为发生了转变。
一、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929—1932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历史上最深刻的破坏性最大的、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危机。探究这场危机爆发的原因,既有资本主义体制中有共性的根本性制约因素,也有其具体原因。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而且,“一战后,债务国的源头在美国,不仅强化了作为中间环节的国家向德国索要赔款的决心,而且使各国的经济严重依赖美国,迅速感应美国的震荡,并引发谐振,造成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2]
二、面对危机美国政府理念和政府行为
美国作为这场危机的肇源地,危机到来时美国受到的打击也特别严重,“就其强度、波及范围和持续时间而言,美国的大萧条都是史无前例的。”[3]
(一)胡佛政府应对大萧条的举措
当时美国政府的领导人是共和党的赫伯特 ·C·胡佛,他实行的是19世纪的“自由放任”政策。这种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政府的干预只能造成低效率和浪费,所以没有政策就是好政策。
在危机的沉重的打击下,胡佛总统也被迫采取一些反危机的措施。但是,“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政策和措施,其目的和方法常常自相矛盾……原因在于,他认为‘政府的干预毁了美国人的那种创新精神和特殊性。’”[4]例如,“1931年9月,通用电气董事长杰拉德·斯沃普从垄断资产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向胡佛提出一个稳定工业和维持就业的计划,但由于这个计划要求国家干预较多,胡佛感到吃惊,甚至说它是萌芽状态的社会主义或法西斯主义。”[5]
在胡佛“自由放任”政策指引下,经济仍未好转。正如一句话所言,“大萧条给美国人的生活造成了全方位的冲击,它最为严重的后果是摧毁了美国人对未来的信心。”[6]因此,罗森说:“大萧条的原因太复杂,不能只归罪于赫伯特·C·胡佛或他的经济思想的作用,但断言胡佛在任商业部长和总统时的政策刺激了大萧条,后来又加速了经济螺旋线地下降,似乎也是公平的。”[7]因为胡佛政府在应对危机时并未适应20世纪经济的需要,而是逆历史潮流,固步自封、坚守传统方针,其结果必然造成危机日益严重。
(二)罗斯福“新政”
美国人之所以选择罗斯福,原因之一是“选民们对于新的办法究竟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变化并无把握,但他们却有确切的证据说明旧的办法在灾难声中即将告终”。[8]
1.罗斯福对经济危机的认识
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想法和理念,早在其任纽约州长时就有。在1932年的竞选演说中也提到:“没有一个国家在一半人破产的状况下还能维持下去……为了克服当前的经济危机,要关心和寄希望于那些正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遗忘的人’。”[9]罗斯福还在就任总统的演说中,谴责那些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他们只知道追求私利者一代的法则。他们没有远见,而没有远见的人民必将灭亡。”[10]罗斯福深感“自由放任”政策已经行不通,他认为由国家根据抑富济贫的原则干预经济生活是完全必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缓和自经济大危机以来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2.罗斯福的“新政”举措
1933年3月4日,千百万美国人围在收音机旁收听总统发表就职演说,罗斯福开始这样说道:“首先让我明确地说,我坚决相信我们唯一所引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
(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即由国家整顿、加强和管理银行、信贷和货币制度,克服金融危机,限制金融资本的某些极端行为。此外,政府还将黄金收归国有,逐步放弃“金本位制”——“它既是美国大萧条爆发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日后进一步促使危机加深并扩散到其他经济联系国的重要环节和纽带。”[11]
(2)加强对工业计划的指导。林克、卡顿在《一九〇〇年以来的美国史》中说到:“大概罗斯福上台时最有兴趣而清楚的事实,是除货币贬值外,它没有任何工业复兴的计划。”[12]这未免言过其实。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它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以避免因盲目竞争而导致生产过剩。
(3)调整农业政策——奖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如:“犁棉苗法令”。
(4)推行“以工代赈”。在整顿金融业的同时,政府利用通货膨胀所掌握的钱款,积极进行失业救济和公共工程,实施“以工代赈”。如:田纳西河流域工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罗斯福的“炉边谈话”,他不懈地告知民众他正在试图做什么,他想怎样,从而使国家走出困境,同时也逐渐消除了人们心中最大的恐惧,最终赢得了人们的支持。正如艾格尼丝·迈耶所指出的:“人民相信这个政府,恰如过去他们不相信它一样;这就是整个形势的奥妙之处。”[13]
以上这些“新政”措施,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政府颁布法令或整体协调而逐步实施。实施这些措施,有的要以垄断资本主义的总体和长远利益出发,不是所有私人垄断集团都愿干的;有的需要一定程度的全面规划,靠个别垄断集团是做不到的;有的需要联邦政府的权力,更是个别垄断集团所不具备的。这就意味着,实施“新政”,没有国家干预是不可能的,同时它也是国家干预的体现。 三、政府行为的转变
从胡佛的“国家干预会毁了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和特殊个性”到罗斯福的“……政府对这些公民理应给予帮助,这不是施舍,这是社会义务”,体现了在应对危机时他们两人对政府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要做什么即政府行为的理解不同,由此开始了政府自由放任向直接干预的转变,即“自由放任”政策向“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转变。
当政府行为的确发生了变化时,“新政”才真正具有了非凡的意义。政府行为的转变在大危机中的体现即是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实现了理念和行为上的转变。例如,拉丁美洲也受到“新政”影响:“1936年,罗斯福旅行到南美时,他发现自己被当作‘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像偶像一般地受人崇拜;它的‘新政’成为拉丁美洲所需的改革样板。”[14]“新政”也体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规律,即“垄断资本主义在其基本矛盾发展到顶点、使它面临崩溃之时,要挽救并延长它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小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处境,以便适度减轻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缓和阶级斗争。”[15]同时,“新政”作为一种改革,带来的不可能全是积极面,它亦有不足之处。罗斯福的“新政”当然不是什么社会主义,因为即使是那些最打破前例的“新政”计划,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思想,并且尊重企业界的感情,更谈不上触动资本主义的根本,即使资本主义财产和私有制本身,“新政”的改革者们没有向私人利润制度发起决定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绪贻,李存训.美国通史·第5卷·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
[2]王斯德,郑演达,余伟民.世界通史·第3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2.
[3](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第7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93.
[4][13]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17;222.
[5]刘绪贻.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史论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1.
[6](美)加里·纳什等.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第6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78.
[7](美)埃利奥特·罗森.胡佛、罗斯福与智囊团:从大萧条到“新政”[M].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77:53.
[8](美)J·布卢姆,A·施莱辛格等.美国的历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8:381.
[9][10]刘绪贻.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史论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25;12.
[11]陆寒寅.再议金本位制和30年代大危机:起因、扩散和复苏[J].复旦学报,2008,(1):55.
[12](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一九00年以来的美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48.
[14]刘绪贻,李存训.美国通史 ·第5卷 ·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8.
[15]刘绪贻.当代美国总统与社会——现代美国社会发展简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41.
【作者简介】
刘维娜(1987— ),女,陕西西安人,安徽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