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人大与政协两会闭幕后,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答台湾记者问时讲述一事,提到元代画家黄公望的著名画作《富春山居图》,是其晚年79岁才开始动笔的力作,他完成此作不久即去世。几百年来,这幅画作辗转流传,其中一半画放在杭州博物馆,另一半画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他希望什么时候两个半幅画可以合成一幅画。温总理发表这番谈话,引起台湾各界人士热议,台北故宫博物院亦作出回应,台北故宫预计在2012年举办黄公望特展,已经与内地洽谈,希望能和浙江省合作展出《富春山居图》。
元代中晚期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画家被称为“元四家”,即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他们生活在元末社会动乱之际,虽然各人的社会地位与境遇不同,却都有坎坷失意的经历,笔墨境界流于孤寂与淡泊,反映出某种无可奈何的情绪。他们的山水画在艺术上直接间接地都受到赵孟頫影响,重笔墨,求风格,含诗意,深入领略生活中的自然山水形胜,如王蒙写黄鹤山,倪瓒画太湖,黄公望与吴镇在江泽湖泖问领略胜概,则随笔摹记。他们通过这些山水画作品抒发一定理想,在艺术上标榜“写胸中逸气”、“自娱”,不去趋附当时社会时尚的审美爱好。因此,“元四家”的独特艺术风格对后世明清山水画有着巨大深远影响。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又号大痴道人,江苏常熟人。他本姓陆,因儿时父母双亡,过继于永嘉黄翁为嗣子。黄翁年近90,望子已久,遂以公望命名,子久为字。黄公望恰出生于南宋与元朝交替的动乱时代中,他虽然聪颖好学,青年时博览群书,深通经史,可是由于元代取消了科举考试,使他断绝了飞黄腾达的仕途之路。他在中青年时期做过一些小官,24岁在浙西肃政廉访史徐琰手下任掾吏,40多岁时又到大都中台察院任书吏等职,以后,他的上司在江南核查钱粮因贪劾用事犯案,黄公望也受牵连入狱。此事对他是一次深重打击,使得他产生了世事多舛、宦海险恶之感。他出狱后,即加入“全真道”,自号大痴道人,云游于江南的松江、苏州、杭州等地卖卜传道。黄公望性格豪放,研究过“九流之学”,精通音律词曲,50岁左右专于山水画,隐遁山林,寄托自然,超逸空灵。他的山水画直接得到赵孟頫指授,对五代北宋的荆浩、董源等人的画法也加以融化吸收,随笔点染,自成一家。黄公望的重要风格有两种,一是“浅绛法”,如73岁所作的《天池石壁图》,用墨色勾、皴画面后,再用褚笔与墨青墨绿在坡石或山峦上稍作烘染,使整个儿画幅统一在“浅绛”的格调中。这样的技法以后转变为一种形式风格,成为山水画分类的一派;二是水墨山水,皴纹则较少,着重把握山容水貌的意境,笔意简远洒脱,超逸雄伟,具有珠圆玉润的艺术效果。
黄公望晚年移居浙江富春山中,仍然来往于江南各地区,常与社会名流文人雅士聚会,彼此以诗文书画相酬酢。他曾经有一篇Ⅸ写山水诀》的画论,文中谈及:“画一窠一石,当逸笔撇脱,有士人家风。”又称:“作画只是个理字最要紧。”这些论述山水画的艺术观点是赵孟頫士人画理论的发挥,此篇画论对以后文人画有着深远的启迪和影响。《富春山居图》系黄公望79岁时应挚友郑无用和尚之请而绘,此画幅长达两丈,前后断续酝酿数年始完成,82岁的黄公望完成此画不久即去世,这幅画可称他的刻意经营之作。此画描写的是富舂江一带的初秋胜景,横卷画面中有村落,有平坡,有亭台,有渔舟,还有回旋起伏的山峦坡石,也有苍润变幻的云林丛树,疏密有致,优美动人,充分体现了黄公望晚年深厚的艺术修养及纯熟的笔墨技巧。这幅名画于明朝末年传人当时的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其珍爱此画,临死前竟嘱家人将此画焚烧殉葬,幸亏吴洪裕的侄子还是从火中抢救出这幅画来,但画幅已经被烧成一小、一大两段。其中,前段较小,世人称为《剩山图》,此画目前收藏在杭州的浙江省博物馆中;后一段较长,被称为《无用师卷》,此画目前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倘若这两幅画能合一展出,确实是两岸文化界盼望已久的喜事。
元代中晚期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画家被称为“元四家”,即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他们生活在元末社会动乱之际,虽然各人的社会地位与境遇不同,却都有坎坷失意的经历,笔墨境界流于孤寂与淡泊,反映出某种无可奈何的情绪。他们的山水画在艺术上直接间接地都受到赵孟頫影响,重笔墨,求风格,含诗意,深入领略生活中的自然山水形胜,如王蒙写黄鹤山,倪瓒画太湖,黄公望与吴镇在江泽湖泖问领略胜概,则随笔摹记。他们通过这些山水画作品抒发一定理想,在艺术上标榜“写胸中逸气”、“自娱”,不去趋附当时社会时尚的审美爱好。因此,“元四家”的独特艺术风格对后世明清山水画有着巨大深远影响。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又号大痴道人,江苏常熟人。他本姓陆,因儿时父母双亡,过继于永嘉黄翁为嗣子。黄翁年近90,望子已久,遂以公望命名,子久为字。黄公望恰出生于南宋与元朝交替的动乱时代中,他虽然聪颖好学,青年时博览群书,深通经史,可是由于元代取消了科举考试,使他断绝了飞黄腾达的仕途之路。他在中青年时期做过一些小官,24岁在浙西肃政廉访史徐琰手下任掾吏,40多岁时又到大都中台察院任书吏等职,以后,他的上司在江南核查钱粮因贪劾用事犯案,黄公望也受牵连入狱。此事对他是一次深重打击,使得他产生了世事多舛、宦海险恶之感。他出狱后,即加入“全真道”,自号大痴道人,云游于江南的松江、苏州、杭州等地卖卜传道。黄公望性格豪放,研究过“九流之学”,精通音律词曲,50岁左右专于山水画,隐遁山林,寄托自然,超逸空灵。他的山水画直接得到赵孟頫指授,对五代北宋的荆浩、董源等人的画法也加以融化吸收,随笔点染,自成一家。黄公望的重要风格有两种,一是“浅绛法”,如73岁所作的《天池石壁图》,用墨色勾、皴画面后,再用褚笔与墨青墨绿在坡石或山峦上稍作烘染,使整个儿画幅统一在“浅绛”的格调中。这样的技法以后转变为一种形式风格,成为山水画分类的一派;二是水墨山水,皴纹则较少,着重把握山容水貌的意境,笔意简远洒脱,超逸雄伟,具有珠圆玉润的艺术效果。
黄公望晚年移居浙江富春山中,仍然来往于江南各地区,常与社会名流文人雅士聚会,彼此以诗文书画相酬酢。他曾经有一篇Ⅸ写山水诀》的画论,文中谈及:“画一窠一石,当逸笔撇脱,有士人家风。”又称:“作画只是个理字最要紧。”这些论述山水画的艺术观点是赵孟頫士人画理论的发挥,此篇画论对以后文人画有着深远的启迪和影响。《富春山居图》系黄公望79岁时应挚友郑无用和尚之请而绘,此画幅长达两丈,前后断续酝酿数年始完成,82岁的黄公望完成此画不久即去世,这幅画可称他的刻意经营之作。此画描写的是富舂江一带的初秋胜景,横卷画面中有村落,有平坡,有亭台,有渔舟,还有回旋起伏的山峦坡石,也有苍润变幻的云林丛树,疏密有致,优美动人,充分体现了黄公望晚年深厚的艺术修养及纯熟的笔墨技巧。这幅名画于明朝末年传人当时的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其珍爱此画,临死前竟嘱家人将此画焚烧殉葬,幸亏吴洪裕的侄子还是从火中抢救出这幅画来,但画幅已经被烧成一小、一大两段。其中,前段较小,世人称为《剩山图》,此画目前收藏在杭州的浙江省博物馆中;后一段较长,被称为《无用师卷》,此画目前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倘若这两幅画能合一展出,确实是两岸文化界盼望已久的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