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钱梦龙的思想自问世以来褒贬不一,但他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给后辈教师带来启发和鼓舞却从未间断。本文旨在走近钱梦龙老师,通过对其教育教学实践和思想的解读和分析,揭示最让笔者有启发的教育智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以生为本”的学生观,独立解读文本的教师专业素养,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钱梦龙;学生;解读文本;自学
一、“以生为本”的学生观
钱梦龙老师的教学实践和理论体系充满了“以生为本”的思想,笔者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一个是在教学活动中遵从“学生为主体”,另一个从人道、情感方面来说,要关怀学生的心灵。
钱梦龙认为,从教学认识论的角度说,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说,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从学习论的角度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教学论的角度说,学生是“发展的主体”。钱梦龙将“学生为主体”列为三主之首,说明他认为学生是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脚点。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总是认识的主体,他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自己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谁也替代不了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确认学生是有独立人格、有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发展潜能的活生生的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心中首先要有“学生意识”,站在学生的角度,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这种观念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而且潜在地支配着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我们可以从钱梦龙老师的一些教学实践中体会感悟。
钱梦龙老师在上课之前一般都会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让学生提出他们自己的问题,再让学生互相解答别人的问题,不会的先查字典,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才会加以点拨和启发。例如以下的师生对话:
师:上一课(指正式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
(学生齐声朗读全文。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了“wáng”,教师让同学们共同订正。)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
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
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我们看,不管是提出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钱老师都将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里,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而不是强加给学生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同时,在让学生发挥主动性的同时,钱老师又能够把控全局,不至于失控而偏离教学目标,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灵活引导,娓娓道来,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任务。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教育首先是赋权,是一种对人的尊重,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拥有哪些权利,同时要引导和帮助学生们去掌握实现自己权利的能力。其次,教育就是唤醒。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沉睡的巨人,真正的教育是去唤醒他,让他实现自己,实现他的梦想,而绝不仅仅是为了考个好成绩。因为有的孩子无论怎样努力,他都不可能考进前十名,但是他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成为一个内心和谐、身心健康、有益社会的人,而这就需要通过教育加以唤醒。”[1]
学生应该是被尊重的个体,应该是被唤醒的巨人。“学生为主体”并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效率与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投入的程度成正比,学生一旦全身心地进入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学习潜力有可能以出人意料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使得他们能够完成平常看来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要做的就是和钱老师一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读书、思考、求知的欲望。同时,教师也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生为本”的另一个方面不仅是语文教师,而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做到的,那就是关切学生的心灵。钱梦龙说过,要做一名好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是一位好教师,要成为塑造心灵的艺术家,做好一个“人”,做好一名教师,才谈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一位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是持续一生的。这一点我们可以從钱老师的亲身经历中得知。
钱梦龙小时候被认为是“聪明面孔笨心肠”,幸而武钟英老师凭着他的耐心和爱心,从教钱梦龙查字典,当他的国语课小助手开始,一步步唤醒了这位“差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到小学毕业进入初中的时候,钱梦龙已经是一个对知识充满着渴望的“少年读书郎”了。可以说,是武钟英老师鼓励钱梦龙在成功路上跨出决定性的第一步,改变了钱梦龙的人生轨迹,如果没有这位老师的循循善诱、关切爱心,可能就没有现在的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了。而钱梦龙做了老师以后,也一直想成為像武老师那样真正关心爱护学生的“导师”。
作为教师,对自己的责任应当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对这个职业应当抱有敬畏之心,跟人的心灵有关的事情从来都不是小事。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心灵的关切,不应当是表面的,或者仅仅作为教学需要的一种技巧,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关切,对学生的尊重、关怀和理解,是对每一个具体的独立的生命个体的关怀。设身处地的理解、真诚的关怀才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对人的关切,对人的心灵的关切,对人未来命运的关切,应该是一切教学艺术的“灵感之源”。教师应当努力去做一名塑造“人的心灵”的艺术家。
二、独立解读文本的教师专业素养
钱梦龙老师认为,教师成熟的标志有两条,一是在教育思想上有明确、一贯的追求,另一条就是有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处理教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加工和重新组合,从而使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的过程。处理教材的前提是钻研教材,而现在的教师处在信息大爆炸时代,教参教案随手可来,不少教师都失去了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一旦离开教参、网络,备课、教课就寸步难行。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主要是师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教师有责任引导启发学生读懂隐含在文字背后的重要信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人生阅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解读文本的能力,这时候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激活思维的发展,如果放任自流,那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教师的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学生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伽达默尔指出:“文本不会像一个‘你’那样对我讲话,我们这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我们自身使它讲话。”[]文本是一个静态的、非在场的语言符号系统。读者通过口诵、沉思,使语言复活,成为动态的、在场的言说,双方就能构成对话。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借助于诵读(疏通词句)、感知(理解内容)、涵泳(体味意义)的连续过程,使文本仿佛振响于喉舌,皆若出于“我”之心与口。
教学只有真正得之于心,而不是仅仅求之于书,才能教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走出自己的路来。要想教好学生,能给学生指导,首先教师自己对教材内容得有心得。钱梦龙说:“我备课首先考虑的不是怎样讲文章,而是自己怎样读文章。……所谓‘教’,也不是把自己已经认識了的东西全盘端给学生,而是着重介绍自己读文章的思路、方法和心得,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到阅读中去理解、品味。我发现,任何一篇文章,只有自己读出了感觉,才能找到引导学生的办法,才能把学生读文章的热情也‘鼓’起来。”[2]下面我们看钱梦龙在教《论雷锋塔的倒掉》时,是怎样处理教材的。
师:……一座古塔倒掉,当然有些可惜。但从整个社会生活的角度看,是不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生齐答:不是)但鲁迅却为此写了两篇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当时有一些满脑袋封建思想的文人,也就是鲁迅文章里说的什么样的人?(生齐答:脑髓里有点贵恙的)借雷峰塔的倒掉,大唱哀歌,散布很多维护封建礼教、封建统治的言论,总之,他们希望恢复人压迫人的封建旧秩序。这种借一件事做题目,来表示自己真正意思的手法,叫什么?有个成语,知道吗?
生:借题发挥。
师:对。这就使鲁迅不能沉默了。于是,他针锋相对,也来个借题发挥,写下了这篇文章。请大家联系课文想一想:鲁迅借的什么题?发挥了什么意思?
生2:他也是借雷峰塔倒掉这个题,抨击了那些希望恢复封建社会的文人。
师:说的好极了!他还用了一个很高级的动词,(笑)听出了没有?(生齐答:抨击)你会写吗?
生2:提手旁一个“平”。
师:这个词很容易读成“píng”,他不仅会写,而且没读错,真不容易。不错,鲁迅的这篇文章抨击了那些妄图恢复人压迫人的封建统治的人。鲁迅针锋相对地指出,人压迫人的封建统治是不可能恢复的,封建势力的垮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课文里有一个句子非常深刻地表达了这个意思,看谁能把它找出来。这可是个“高级难题”,读书傻乎乎的人肯定是找不到的。(笑)
(学生看书后不少人举手)
师:啊,看来大家都不傻。(笑)好,你说。
生3:“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师:好极了!完全正确。但是我还不满足,你能不能再说一说为什么找了这句。
生3:“塔是终究要倒的”说明封建势力是终究要垮台的。
师:这句话里有一个关键词,如果你能找出来,我算佩服你了。
生3:“终究”。(师插:为什么是关键)说明塔的倒掉是“必然”的。
師:啊,佩服,佩服!(笑)他找出了这个句子是文章的中心句,我们叫它“文眼”。读这样含意深刻的文章,只要找到了文眼,就抓到了中心思想,也就基本上读懂了文章。同学们很会读文章,同你们讨论文章我感到很愉快。
……
——《论雷锋塔的倒掉》教学实录[2]
这部分是钱老师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写作本文的意图,把引导学生回忆《白蛇传》故事和阅读课文第二段作为教学的切入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化难为易,稍加点拨,学生就准确找到了文眼。
钱老师将他经过实践检验的的成功经验告诉了我们,我们应当传承下去。作为语文教师,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是必备的专业素养。这种能力应该不断提高并且保持下去,钱梦龙的座右铭便是“教师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我想这也是所有教师应该反省的,“赤子之心”在用心解读文本上同样适用。
三、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自学能力包括自觉的学习愿望和求知欲,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形成习惯,使自学成为一种能力,能找到相关的工具书和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变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新课标的重要体现。自学能力,可以说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为一个人博学广闻,知识丰富,大量的是靠自学得来的,这是无可厚非的。莱辛说过:“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这用到教育上,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学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有两句诗:“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这也是他提倡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理念的写照。钱梦龙是自学成为一名优秀的特级语文教师的,因此他从刚成为教师的时候就开始琢磨怎样教会学生自学,教会学生阅读。他后来提出的“三主四式”导读法的战略目标就是: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一架通向“不需要教”的桥梁,以便使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成为不仅在学习上能够自主,而且在意识上、人格上能够真正自立的人。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座金山也会坐吃山空,不如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金手指”,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是眼前的成绩。更何况现代社会处于信息迅速翻新的时代,有人统计说,学生所学的知识四年后就没用了,照这个速度,那学生学习的知识便没有意义了。只有教给学生方法,以后不管走到哪里,不管环境怎样变化,学生都拥有了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需求。
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自学,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阅读。真正的阅读能力,是指那种善于从读物中获取丰富信息和精神养料的能力,是那种善于和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能力,而不是只会依照刻板的套路“分析”文章的所谓“能力”。钱梦龙说过:“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就要在学生初步读懂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注意隐含在文字背后的重要信息。至于学生从这些隐含信息中获得怎样的结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正在学会’与文本对话,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所积淀的真切体验……是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师生‘共享’。着眼于‘实实在在教会学生阅读’。”[2]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从教师教的角度说,必然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从学生“学”的角度看,就有一个由“死”到“活”的过程,所谓“死”,就是按照一定的操作要领踏踏实实地读文章;所谓“活”,就是超越操作要领,放开手脚、自由自在地阅读。这是实现学生由半自主到完全自主转化的过程。在钱老师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用到查字典的方法,这就是教会学生自学的一个体现。
当然,由“扶”到“放”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得讲究一点方法,讲究一点艺术。但无论怎样放,首先要对学生的认知潜能有足够的估计,这是实现学生“不用教”的前提。
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论述了钱梦龙老师带给当下语文教育的启示,希望能为语文教育略尽绵薄之力。诚然,钱梦龙老师带给我们的教育智慧远非这三点所能囊括,值得更多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以期带给语文教育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谭维翰《主体·主导·主线》.桃李园实验学校网站.
[2]钱梦龙.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袁师.师生快乐等于教育.大众论坛网站.2016.7.
[4]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译[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关键词:钱梦龙;学生;解读文本;自学
一、“以生为本”的学生观
钱梦龙老师的教学实践和理论体系充满了“以生为本”的思想,笔者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一个是在教学活动中遵从“学生为主体”,另一个从人道、情感方面来说,要关怀学生的心灵。
钱梦龙认为,从教学认识论的角度说,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说,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从学习论的角度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教学论的角度说,学生是“发展的主体”。钱梦龙将“学生为主体”列为三主之首,说明他认为学生是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脚点。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总是认识的主体,他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自己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谁也替代不了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确认学生是有独立人格、有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发展潜能的活生生的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心中首先要有“学生意识”,站在学生的角度,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这种观念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而且潜在地支配着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我们可以从钱梦龙老师的一些教学实践中体会感悟。
钱梦龙老师在上课之前一般都会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让学生提出他们自己的问题,再让学生互相解答别人的问题,不会的先查字典,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才会加以点拨和启发。例如以下的师生对话:
师:上一课(指正式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
(学生齐声朗读全文。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了“wáng”,教师让同学们共同订正。)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
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
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我们看,不管是提出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钱老师都将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里,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而不是强加给学生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同时,在让学生发挥主动性的同时,钱老师又能够把控全局,不至于失控而偏离教学目标,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灵活引导,娓娓道来,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任务。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教育首先是赋权,是一种对人的尊重,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拥有哪些权利,同时要引导和帮助学生们去掌握实现自己权利的能力。其次,教育就是唤醒。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沉睡的巨人,真正的教育是去唤醒他,让他实现自己,实现他的梦想,而绝不仅仅是为了考个好成绩。因为有的孩子无论怎样努力,他都不可能考进前十名,但是他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成为一个内心和谐、身心健康、有益社会的人,而这就需要通过教育加以唤醒。”[1]
学生应该是被尊重的个体,应该是被唤醒的巨人。“学生为主体”并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效率与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投入的程度成正比,学生一旦全身心地进入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学习潜力有可能以出人意料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使得他们能够完成平常看来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要做的就是和钱老师一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读书、思考、求知的欲望。同时,教师也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生为本”的另一个方面不仅是语文教师,而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做到的,那就是关切学生的心灵。钱梦龙说过,要做一名好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是一位好教师,要成为塑造心灵的艺术家,做好一个“人”,做好一名教师,才谈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一位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是持续一生的。这一点我们可以從钱老师的亲身经历中得知。
钱梦龙小时候被认为是“聪明面孔笨心肠”,幸而武钟英老师凭着他的耐心和爱心,从教钱梦龙查字典,当他的国语课小助手开始,一步步唤醒了这位“差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到小学毕业进入初中的时候,钱梦龙已经是一个对知识充满着渴望的“少年读书郎”了。可以说,是武钟英老师鼓励钱梦龙在成功路上跨出决定性的第一步,改变了钱梦龙的人生轨迹,如果没有这位老师的循循善诱、关切爱心,可能就没有现在的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了。而钱梦龙做了老师以后,也一直想成為像武老师那样真正关心爱护学生的“导师”。
作为教师,对自己的责任应当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对这个职业应当抱有敬畏之心,跟人的心灵有关的事情从来都不是小事。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心灵的关切,不应当是表面的,或者仅仅作为教学需要的一种技巧,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关切,对学生的尊重、关怀和理解,是对每一个具体的独立的生命个体的关怀。设身处地的理解、真诚的关怀才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对人的关切,对人的心灵的关切,对人未来命运的关切,应该是一切教学艺术的“灵感之源”。教师应当努力去做一名塑造“人的心灵”的艺术家。
二、独立解读文本的教师专业素养
钱梦龙老师认为,教师成熟的标志有两条,一是在教育思想上有明确、一贯的追求,另一条就是有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处理教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加工和重新组合,从而使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的过程。处理教材的前提是钻研教材,而现在的教师处在信息大爆炸时代,教参教案随手可来,不少教师都失去了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一旦离开教参、网络,备课、教课就寸步难行。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主要是师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教师有责任引导启发学生读懂隐含在文字背后的重要信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人生阅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解读文本的能力,这时候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激活思维的发展,如果放任自流,那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教师的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学生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伽达默尔指出:“文本不会像一个‘你’那样对我讲话,我们这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我们自身使它讲话。”[]文本是一个静态的、非在场的语言符号系统。读者通过口诵、沉思,使语言复活,成为动态的、在场的言说,双方就能构成对话。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借助于诵读(疏通词句)、感知(理解内容)、涵泳(体味意义)的连续过程,使文本仿佛振响于喉舌,皆若出于“我”之心与口。
教学只有真正得之于心,而不是仅仅求之于书,才能教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走出自己的路来。要想教好学生,能给学生指导,首先教师自己对教材内容得有心得。钱梦龙说:“我备课首先考虑的不是怎样讲文章,而是自己怎样读文章。……所谓‘教’,也不是把自己已经认識了的东西全盘端给学生,而是着重介绍自己读文章的思路、方法和心得,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到阅读中去理解、品味。我发现,任何一篇文章,只有自己读出了感觉,才能找到引导学生的办法,才能把学生读文章的热情也‘鼓’起来。”[2]下面我们看钱梦龙在教《论雷锋塔的倒掉》时,是怎样处理教材的。
师:……一座古塔倒掉,当然有些可惜。但从整个社会生活的角度看,是不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生齐答:不是)但鲁迅却为此写了两篇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当时有一些满脑袋封建思想的文人,也就是鲁迅文章里说的什么样的人?(生齐答:脑髓里有点贵恙的)借雷峰塔的倒掉,大唱哀歌,散布很多维护封建礼教、封建统治的言论,总之,他们希望恢复人压迫人的封建旧秩序。这种借一件事做题目,来表示自己真正意思的手法,叫什么?有个成语,知道吗?
生:借题发挥。
师:对。这就使鲁迅不能沉默了。于是,他针锋相对,也来个借题发挥,写下了这篇文章。请大家联系课文想一想:鲁迅借的什么题?发挥了什么意思?
生2:他也是借雷峰塔倒掉这个题,抨击了那些希望恢复封建社会的文人。
师:说的好极了!他还用了一个很高级的动词,(笑)听出了没有?(生齐答:抨击)你会写吗?
生2:提手旁一个“平”。
师:这个词很容易读成“píng”,他不仅会写,而且没读错,真不容易。不错,鲁迅的这篇文章抨击了那些妄图恢复人压迫人的封建统治的人。鲁迅针锋相对地指出,人压迫人的封建统治是不可能恢复的,封建势力的垮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课文里有一个句子非常深刻地表达了这个意思,看谁能把它找出来。这可是个“高级难题”,读书傻乎乎的人肯定是找不到的。(笑)
(学生看书后不少人举手)
师:啊,看来大家都不傻。(笑)好,你说。
生3:“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师:好极了!完全正确。但是我还不满足,你能不能再说一说为什么找了这句。
生3:“塔是终究要倒的”说明封建势力是终究要垮台的。
师:这句话里有一个关键词,如果你能找出来,我算佩服你了。
生3:“终究”。(师插:为什么是关键)说明塔的倒掉是“必然”的。
師:啊,佩服,佩服!(笑)他找出了这个句子是文章的中心句,我们叫它“文眼”。读这样含意深刻的文章,只要找到了文眼,就抓到了中心思想,也就基本上读懂了文章。同学们很会读文章,同你们讨论文章我感到很愉快。
……
——《论雷锋塔的倒掉》教学实录[2]
这部分是钱老师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写作本文的意图,把引导学生回忆《白蛇传》故事和阅读课文第二段作为教学的切入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化难为易,稍加点拨,学生就准确找到了文眼。
钱老师将他经过实践检验的的成功经验告诉了我们,我们应当传承下去。作为语文教师,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是必备的专业素养。这种能力应该不断提高并且保持下去,钱梦龙的座右铭便是“教师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我想这也是所有教师应该反省的,“赤子之心”在用心解读文本上同样适用。
三、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自学能力包括自觉的学习愿望和求知欲,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形成习惯,使自学成为一种能力,能找到相关的工具书和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变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新课标的重要体现。自学能力,可以说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为一个人博学广闻,知识丰富,大量的是靠自学得来的,这是无可厚非的。莱辛说过:“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这用到教育上,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学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有两句诗:“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这也是他提倡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理念的写照。钱梦龙是自学成为一名优秀的特级语文教师的,因此他从刚成为教师的时候就开始琢磨怎样教会学生自学,教会学生阅读。他后来提出的“三主四式”导读法的战略目标就是: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一架通向“不需要教”的桥梁,以便使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成为不仅在学习上能够自主,而且在意识上、人格上能够真正自立的人。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座金山也会坐吃山空,不如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金手指”,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是眼前的成绩。更何况现代社会处于信息迅速翻新的时代,有人统计说,学生所学的知识四年后就没用了,照这个速度,那学生学习的知识便没有意义了。只有教给学生方法,以后不管走到哪里,不管环境怎样变化,学生都拥有了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需求。
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自学,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阅读。真正的阅读能力,是指那种善于从读物中获取丰富信息和精神养料的能力,是那种善于和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能力,而不是只会依照刻板的套路“分析”文章的所谓“能力”。钱梦龙说过:“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就要在学生初步读懂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注意隐含在文字背后的重要信息。至于学生从这些隐含信息中获得怎样的结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正在学会’与文本对话,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所积淀的真切体验……是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师生‘共享’。着眼于‘实实在在教会学生阅读’。”[2]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从教师教的角度说,必然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从学生“学”的角度看,就有一个由“死”到“活”的过程,所谓“死”,就是按照一定的操作要领踏踏实实地读文章;所谓“活”,就是超越操作要领,放开手脚、自由自在地阅读。这是实现学生由半自主到完全自主转化的过程。在钱老师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用到查字典的方法,这就是教会学生自学的一个体现。
当然,由“扶”到“放”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得讲究一点方法,讲究一点艺术。但无论怎样放,首先要对学生的认知潜能有足够的估计,这是实现学生“不用教”的前提。
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论述了钱梦龙老师带给当下语文教育的启示,希望能为语文教育略尽绵薄之力。诚然,钱梦龙老师带给我们的教育智慧远非这三点所能囊括,值得更多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以期带给语文教育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谭维翰《主体·主导·主线》.桃李园实验学校网站.
[2]钱梦龙.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袁师.师生快乐等于教育.大众论坛网站.2016.7.
[4]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译[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