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苏轼的儋州题画诗为研究对象,从咏画绘境、借画抒情、论画说理三个方面对其内容和功能予以简要论述,以期窥见苏轼题画诗的总体面貌及其晚年思想心态之一斑。
【关键词】苏轼;儋州;题画诗;内容;功能
苏轼才性天成,能诗善画,雅好收藏,又与当时画家常相往来,所作的题画作品数量多,内容丰富,手法多样,成就突出。历来关注苏轼题画诗者甚多,研究亦较深入,然尚无专论其儋州题画诗者。苏轼儋州题画诗的内容丰富,蕴涵着他晚年的人生态度。通过题咏绘画的方式,苏轼表达了他在晚年时的心境和对艺术的执着与痴迷。其儋州时期题画诗的内容与功能,主要有咏画绘境、借画抒情、论画说理三个方面。
一、咏画绘境
此类题画诗,纯以图中之画为题咏叙述重点,让人有画境如在眼前、栩栩如生的真实感。如《赵昌四季》诗云:
芍药
倚竹佳人翠袖长,天寒犹着薄罗裳。
扬州近日红千叶,自是风流时世妆。
踯躅
枫林翠壁楚江边,踯躅千层不忍看。
开卷便知归路近,剑南樵叟为施丹。
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
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
山茶
游蜂掠尽粉丝黄,落蕊犹收蜜露香。
待得春风几枝在,年来杀菽有飞霜。
《图画见闻志》云:“赵昌工画花果,名推独秀,技亦难偕。”在这四首诗中,《芍药》与《寒菊》被苏轼赋予不同的风姿。他善用拟人法,把芍药的美,予以封冠群伦,赋予芍药一位美丽佳人、有“自是风流时世妆”的形象;然而寒菊则是清秀淡远、朴素秀雅的佳丽,是“真是青裙两髻丫”的形象。《踯躅》与《山茶》二首则寄兴意味浓厚。“待得春风几枝在”暗喻着他遭谪黜的心情,有如“杀菽之霜”般,不能再沐浴于春风里,感慨圣恩不再眷顾于他,是一种心声的反映。
《书黄筌画<翎毛花蝶图>二首》诗云:
其一
短翎长喙喜喧卑,曳练双翔亦自奇。
赖有黄鹂鬬嬛好,独依藓石立多时。
其二
绿阴青子已愁人,忍见中庭燕麦新。
怊怅刘郎今白首,时来看卷觅余春。
《书李宗晟<水帘图>》诗云:
宗晟一轴《水帘图》,寄与南舒李大夫。
未向林泉归得去,炎天酷日且令无。
《书<龙马图>》诗云:
先皇御马三千匹,仗下曾骑玉骆骢。
金鼎丹成龙亦化,圉人空栈泣西风。
苏轼在儋州时期,欣赏名画机会骤减,只能通过题咏绘画的方式,表达他内在的情思和追求艺术的热情。其题画文字中“圉人空栈泣西风”、“时来看卷觅余春”等描述,诉尽崎岖坎坷的仕途旅程,写出高低起伏、迭宕不已的心路历程。从其题咏画境中,抒写出对现实人生的观感。
二、借画抒情
谪居儋州时的苏轼,题画诗的数量虽减少,但抒情味很浓。如《梅圣俞之客欧阳晦夫,使工画茅庵,己居其中,一琴横床而已。曹子方作诗四韵,仆和之云》诗云:“寂寞王子猷,回船剡溪路。超遥戴安道,雪夕谁与度。倒披王恭氅,半掩袁安户。应调折弦琴,自和捻须句。”
随遇而安的心境,恐是儋州时期的他的最佳写照。“应调折弦琴,自和捻须句”,于画境中得悠闲。苏轼认为是远离纷扰的世事,重回朴实无华的自然生活,让心灵沉淀,方可重拾安适宁静的心境。
在《次韵郭功甫观予画雪雀有感二首》诗云:
其一
早知臭腐即神奇,海北天南总是归。
九万里风安税驾,云鹏今悔不卑飞。
其二
可怜倦鸟不知时,空羡骑鲸得所归。
玉局西南天一角,万人沙苑看孤飞。
他深知可怜的倦鸟,不知何时归巢,只有徒羡骑鲸的好运,有所归且能得其所至。然而自己无法如云鹏般高飞,也是一种自叹之词。诗意中强烈表达归意,道出“海北天南总是归”的心意。
《自题金山画像》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宦海一生,不忘儒家的圣贤教训,又因处处贬谪,愿效仿陶渊明般朴实率真,能归返田园生活。他在作品中,常常对生命的流转、人间俯仰成古今的变化,有特别强烈的感受与体悟。但他并未太沉沦于悲伤的思绪中,转以乐观旷达的襟怀来接受事实。既然生命苦短,就该把握当下,在有限之年,能实现自我,效忠国家、造福百姓。
金山寺的画像相传为李公麟所绘,苏轼北归时再游金山寺,见到自己肖像有感而发,遂题诗。苏轼在诗中回顾了自己的仕旅和起伏跌宕的人生历程。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贬谪之所,以政治立场来看毫无建树、无所施展理想的禁闭之地,却是他人生思想改变的转折点。他对于贬谪恶土,抱持的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的态度,四海为家的豁达观,追求的是心灵的绝对自由、不受羁绊,因此,便有无入而不自得的潇洒态度,悟出了“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的道理,随处都可歇息。领悟此道自然便得“吾生有命归有时,我初无行亦无留”的真意。他一生的功业,就在引以为自豪的黄州、惠州、儋州三地的建树。简洁数语,便使诗人的一生经历和思想跃然于纸上。
三、论画说理
宋代是一个重视理性思辨的时代,它具有沉潜、内敛、深省的文化特质。以议论理趣见长,形成宋诗文学的特色。因此宋诗以议论为主,于诗中说理,也能兼及理趣的阐述。所以宋诗好议论,已然在文学史上具有文化的特质。
苏轼的题画诗亦好议论,常借题发挥,因画而讽谏,抒发对时事或自身遭遇的感触,有明言或暗示的作用,变化万端的笔力是其所长。如《韩干马》诗云:“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此画此诗真已矣,人间驽骥漫争驰。”浮世人间,官场上的驽骥、奸小们为夺权位争斗不已。由少陵、韩干画风发起议题,借画寓意以明己志。
又如《题李伯时<渊明东篱图>》诗云:“彼哉嵇、阮曹,终以明自膏。靖节固昭旷,归来侣蓬蒿。新霜着疏柳,大风起江涛。东篱理黄菊,意不在芳醪。白衣挈壶至,径醉还游遨。悠然见南山,意与秋气高。 ”这是一首对陶潜的赞歌。自拟如靖节的风格昭旷,回归真正的田园生活,南山与秋色,情景相当。即使海面起风浪,霜露降落于疏柳上,也动摇不了画中人悠然的心境。苏轼运用了陶潜返朴归真的形象,来描摹画意与画境的结合所呈现出的意涵。
《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三首》一诗,则是以论画理为主。诗云:
其一
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
山僧自觉菩提长,心境都将付卧轮。
其二
散木支离得自全,交柯蚴蟉欲相缠。
不须更说能鸣雁,要以空中得尽年。
其三
倦看涩勒暗蛮村,乱棘孤藤束瘴根。
惟有长身六君子,猗猗犹得似淇园。
在该论画理中,苏轼传达了他在儋州时期的生活,犹如散木枝离,犹如交柯相缠、乱棘孤藤般地纠葛。画中的景象与意境,已然成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投射。他借画来反映现实,就是其题画议论诗的特色。
苏轼认为绘画是文人抒发情感最直接的方式,透露着画者的主观感受、情思,并非纯粹的模拟物象而已。绘画本身,也是文人寓物寄兴写意的方法。他喜画枯木竹石,目的并非再现客观表征的物象,而是欲借木石盘虬屈曲之意,来抒写胸中郁积的心志,发挥了再创造的艺术功能价值。
苏轼将无声诗化为有声画的手法,以诗歌再现画中的形象,道尽人生多少的风华岁月,有欢笑、有悲凄;历史时空中的人、事、景的话题,均可一一化入议题中。儋州的他,在题画诗的发挥上,从形式技法的精进观之,达到“神与万物交” 的艺术境界,臻于形上之道,寓我之情思于其中,涵泳于“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的真淳创作世界。所以苏轼的题画诗,妙在画中态及画外意的兼备,将诗歌中想象的空间发挥极致,将多样复杂化的微妙情感融入到绘画艺术殿堂里,使得诗情画意的美感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如历眼前。
题画诗多是直抒胸臆、传情达意的一种方式,以内在情感为主,以笔触绘出对生活的认识,在诗画合一的艺术境界中,活络起对生命的尊重与感动。苏轼无疑是这类文人中的佼佼者,而其作于人生晚年的儋州题画诗,也集中体现出上述功能与特色。
参考文献
[1][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赵齐平.宋诗臆说[M].北京:北大出版社,1993.
[3]谢惠芳.苏轼题画文学之研究[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
[4]苏轼著,屠友祥校注.东坡题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5]龙榆生笺,东坡乐府笺[M].台北:华正书局,1983.
[6]陶文鹏著.苏轼诗词艺术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关键词】苏轼;儋州;题画诗;内容;功能
苏轼才性天成,能诗善画,雅好收藏,又与当时画家常相往来,所作的题画作品数量多,内容丰富,手法多样,成就突出。历来关注苏轼题画诗者甚多,研究亦较深入,然尚无专论其儋州题画诗者。苏轼儋州题画诗的内容丰富,蕴涵着他晚年的人生态度。通过题咏绘画的方式,苏轼表达了他在晚年时的心境和对艺术的执着与痴迷。其儋州时期题画诗的内容与功能,主要有咏画绘境、借画抒情、论画说理三个方面。
一、咏画绘境
此类题画诗,纯以图中之画为题咏叙述重点,让人有画境如在眼前、栩栩如生的真实感。如《赵昌四季》诗云:
芍药
倚竹佳人翠袖长,天寒犹着薄罗裳。
扬州近日红千叶,自是风流时世妆。
踯躅
枫林翠壁楚江边,踯躅千层不忍看。
开卷便知归路近,剑南樵叟为施丹。
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
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
山茶
游蜂掠尽粉丝黄,落蕊犹收蜜露香。
待得春风几枝在,年来杀菽有飞霜。
《图画见闻志》云:“赵昌工画花果,名推独秀,技亦难偕。”在这四首诗中,《芍药》与《寒菊》被苏轼赋予不同的风姿。他善用拟人法,把芍药的美,予以封冠群伦,赋予芍药一位美丽佳人、有“自是风流时世妆”的形象;然而寒菊则是清秀淡远、朴素秀雅的佳丽,是“真是青裙两髻丫”的形象。《踯躅》与《山茶》二首则寄兴意味浓厚。“待得春风几枝在”暗喻着他遭谪黜的心情,有如“杀菽之霜”般,不能再沐浴于春风里,感慨圣恩不再眷顾于他,是一种心声的反映。
《书黄筌画<翎毛花蝶图>二首》诗云:
其一
短翎长喙喜喧卑,曳练双翔亦自奇。
赖有黄鹂鬬嬛好,独依藓石立多时。
其二
绿阴青子已愁人,忍见中庭燕麦新。
怊怅刘郎今白首,时来看卷觅余春。
《书李宗晟<水帘图>》诗云:
宗晟一轴《水帘图》,寄与南舒李大夫。
未向林泉归得去,炎天酷日且令无。
《书<龙马图>》诗云:
先皇御马三千匹,仗下曾骑玉骆骢。
金鼎丹成龙亦化,圉人空栈泣西风。
苏轼在儋州时期,欣赏名画机会骤减,只能通过题咏绘画的方式,表达他内在的情思和追求艺术的热情。其题画文字中“圉人空栈泣西风”、“时来看卷觅余春”等描述,诉尽崎岖坎坷的仕途旅程,写出高低起伏、迭宕不已的心路历程。从其题咏画境中,抒写出对现实人生的观感。
二、借画抒情
谪居儋州时的苏轼,题画诗的数量虽减少,但抒情味很浓。如《梅圣俞之客欧阳晦夫,使工画茅庵,己居其中,一琴横床而已。曹子方作诗四韵,仆和之云》诗云:“寂寞王子猷,回船剡溪路。超遥戴安道,雪夕谁与度。倒披王恭氅,半掩袁安户。应调折弦琴,自和捻须句。”
随遇而安的心境,恐是儋州时期的他的最佳写照。“应调折弦琴,自和捻须句”,于画境中得悠闲。苏轼认为是远离纷扰的世事,重回朴实无华的自然生活,让心灵沉淀,方可重拾安适宁静的心境。
在《次韵郭功甫观予画雪雀有感二首》诗云:
其一
早知臭腐即神奇,海北天南总是归。
九万里风安税驾,云鹏今悔不卑飞。
其二
可怜倦鸟不知时,空羡骑鲸得所归。
玉局西南天一角,万人沙苑看孤飞。
他深知可怜的倦鸟,不知何时归巢,只有徒羡骑鲸的好运,有所归且能得其所至。然而自己无法如云鹏般高飞,也是一种自叹之词。诗意中强烈表达归意,道出“海北天南总是归”的心意。
《自题金山画像》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宦海一生,不忘儒家的圣贤教训,又因处处贬谪,愿效仿陶渊明般朴实率真,能归返田园生活。他在作品中,常常对生命的流转、人间俯仰成古今的变化,有特别强烈的感受与体悟。但他并未太沉沦于悲伤的思绪中,转以乐观旷达的襟怀来接受事实。既然生命苦短,就该把握当下,在有限之年,能实现自我,效忠国家、造福百姓。
金山寺的画像相传为李公麟所绘,苏轼北归时再游金山寺,见到自己肖像有感而发,遂题诗。苏轼在诗中回顾了自己的仕旅和起伏跌宕的人生历程。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贬谪之所,以政治立场来看毫无建树、无所施展理想的禁闭之地,却是他人生思想改变的转折点。他对于贬谪恶土,抱持的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的态度,四海为家的豁达观,追求的是心灵的绝对自由、不受羁绊,因此,便有无入而不自得的潇洒态度,悟出了“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的道理,随处都可歇息。领悟此道自然便得“吾生有命归有时,我初无行亦无留”的真意。他一生的功业,就在引以为自豪的黄州、惠州、儋州三地的建树。简洁数语,便使诗人的一生经历和思想跃然于纸上。
三、论画说理
宋代是一个重视理性思辨的时代,它具有沉潜、内敛、深省的文化特质。以议论理趣见长,形成宋诗文学的特色。因此宋诗以议论为主,于诗中说理,也能兼及理趣的阐述。所以宋诗好议论,已然在文学史上具有文化的特质。
苏轼的题画诗亦好议论,常借题发挥,因画而讽谏,抒发对时事或自身遭遇的感触,有明言或暗示的作用,变化万端的笔力是其所长。如《韩干马》诗云:“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此画此诗真已矣,人间驽骥漫争驰。”浮世人间,官场上的驽骥、奸小们为夺权位争斗不已。由少陵、韩干画风发起议题,借画寓意以明己志。
又如《题李伯时<渊明东篱图>》诗云:“彼哉嵇、阮曹,终以明自膏。靖节固昭旷,归来侣蓬蒿。新霜着疏柳,大风起江涛。东篱理黄菊,意不在芳醪。白衣挈壶至,径醉还游遨。悠然见南山,意与秋气高。 ”这是一首对陶潜的赞歌。自拟如靖节的风格昭旷,回归真正的田园生活,南山与秋色,情景相当。即使海面起风浪,霜露降落于疏柳上,也动摇不了画中人悠然的心境。苏轼运用了陶潜返朴归真的形象,来描摹画意与画境的结合所呈现出的意涵。
《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三首》一诗,则是以论画理为主。诗云:
其一
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
山僧自觉菩提长,心境都将付卧轮。
其二
散木支离得自全,交柯蚴蟉欲相缠。
不须更说能鸣雁,要以空中得尽年。
其三
倦看涩勒暗蛮村,乱棘孤藤束瘴根。
惟有长身六君子,猗猗犹得似淇园。
在该论画理中,苏轼传达了他在儋州时期的生活,犹如散木枝离,犹如交柯相缠、乱棘孤藤般地纠葛。画中的景象与意境,已然成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投射。他借画来反映现实,就是其题画议论诗的特色。
苏轼认为绘画是文人抒发情感最直接的方式,透露着画者的主观感受、情思,并非纯粹的模拟物象而已。绘画本身,也是文人寓物寄兴写意的方法。他喜画枯木竹石,目的并非再现客观表征的物象,而是欲借木石盘虬屈曲之意,来抒写胸中郁积的心志,发挥了再创造的艺术功能价值。
苏轼将无声诗化为有声画的手法,以诗歌再现画中的形象,道尽人生多少的风华岁月,有欢笑、有悲凄;历史时空中的人、事、景的话题,均可一一化入议题中。儋州的他,在题画诗的发挥上,从形式技法的精进观之,达到“神与万物交” 的艺术境界,臻于形上之道,寓我之情思于其中,涵泳于“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的真淳创作世界。所以苏轼的题画诗,妙在画中态及画外意的兼备,将诗歌中想象的空间发挥极致,将多样复杂化的微妙情感融入到绘画艺术殿堂里,使得诗情画意的美感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如历眼前。
题画诗多是直抒胸臆、传情达意的一种方式,以内在情感为主,以笔触绘出对生活的认识,在诗画合一的艺术境界中,活络起对生命的尊重与感动。苏轼无疑是这类文人中的佼佼者,而其作于人生晚年的儋州题画诗,也集中体现出上述功能与特色。
参考文献
[1][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赵齐平.宋诗臆说[M].北京:北大出版社,1993.
[3]谢惠芳.苏轼题画文学之研究[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
[4]苏轼著,屠友祥校注.东坡题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5]龙榆生笺,东坡乐府笺[M].台北:华正书局,1983.
[6]陶文鹏著.苏轼诗词艺术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