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之脉家之脉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fo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和女婿在墙壁上贴着几张识字图画,不满三岁的小外孙“按图索文”,给我表演:白菜、茄子、汽车、火车、解放军、农民……
  一九五〇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下,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合用一只砚台。”
  我的三个孩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的第一步,认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他们从这一刻开始告别黑暗,走向人类智慧的途程。
  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页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会写得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面。”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爷爷的,然而父亲会写毛笔字。大年三十的后晌,村人夹着一卷红纸走进院来,父亲磨墨、裁纸,为乡亲写好一副副新春对联,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干。我瞅着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鹿原》的六年时间里,每到春节的前一天后晌,为村人继续写新春对联。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办婚丧大事,村人就来找我寫对联。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
  我的儿女都读过大学,学历比我高了,更比我的父亲和爷爷高了(他们都没有任何文凭,我只高中毕业)。然而儿女唯一不及父辈和爷辈的便是写字,他们一律提不起毛笔来。村人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
  礼拜五晚上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第二天上课心里都在发慌,怎么回家去背馍呢?五十余里路程,步行,我十三岁。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教室门时愣住了,父亲披一身的雪迎着我走过来,肩头扛着一口袋馍馍,笑吟吟地说:“我给你把干粮送来了,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
  二女儿因为读俄语,补习只好赶到高陵县一所开设俄语班的中学去。每到周日下午,我用自行车带着女儿走七八里土路赶到汽车站,一同乘公共汽车到西安东郊的纺织城,再换乘通往高陵县的公共汽车,看着女儿坐好位子随车而去,我再原路返回蒋村——正在写作《白鹿原》一书的祖屋。我没有劳累的感觉,反而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比我父亲冒雪步行五十余里为我送干粮方便得多了。
  我不止一次劝告女儿和女婿,别太着急了,孩子三岁还不到,你教他认什么字嘛!他现在就应该吃饭、玩耍甚至捣蛋,才符合天性。女儿和女婿便说现在人对孩子甚至胎儿智商如何如何开发。我便把我“赌”上去:你爸爸八岁才上学识字,现在不光写小说当作家,写毛笔字偶尔还赚点润笔费哩!
  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比村子里的农民多了会写字会打算盘的本事,在下雨天不能下地劳作的空闲里,躺在祖屋的炕上读古典小说和秦腔戏本。他注重孩子念书学文化,他卖粮卖树卖柴,供我和哥哥读中学,至今依然在家乡传为佳话。
  我供三个孩子上学的过程虽然也颇不轻松,然而比父亲当年的艰难却相去甚远。从私塾先生爷爷到我的孙儿这五代人中,父亲是最艰难的。他已经没有了私塾先生爷爷的地位和经济,而且作为一个农民也失去了对土地和牲畜的创造权利,而且心强气盛地要拼死供两个儿子读书。他的耐劳、他的勤俭、他的耿直和左邻右舍的村人并无多大差别,他的文化意识才是我们家里最可称道的东西,却绝非书香门第之类。
  这才是我们家几代人传承不断的脉。
  追忆一九五〇年的一段往事。祖传的清油灯下,父亲把毛笔、纸交到“我”手里,有仪式感,可见“我”家重视教育。“合用一只砚台”,可见家境之贫苦。
  孩子的上学日是家里的庆典日,说明“我”家重视教育。
  本段写“我”因爷爷的毛笔字而深深地崇拜他。毛笔字成了“家之脉”的具体表现。父亲的话,解释了爷爷能写一手好字的原因,也为下文写“我”和父亲都重视文化教育打伏笔。
  父亲也会写毛笔字,而且为村人写对联,体现了“家之脉”的传承。作者感到自豪,实则已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心底埋下了一颗崇仰文化的种子。
  子承父业.“我”继续为村民写对联,“家之脉”进一步传承。作者由“我”写对联忆起父亲,再追溯到爷爷,既体现了“家之脉”的传承,也解释了能传承的原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我”的儿女不会写毛笔字,“家之脉”似乎断了。
  写父亲冒雪给“我”送干粮,支持“我”学习,说明父亲重视教育。
  本段写“我”不辞劳苦每到周日下午送女儿远道补习,体现了“我”尊重知识,此乃“家之脉”的深层表现。“家之脉”的外在表现一写毛笔字断了,但它的深层表现——对教育和知识的尊重,对文化的尊崇,传承了下来。 写父亲艰难地供“我”和哥哥念书,进一步表现他对知识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家庭里传承的独特的爱——父母甘于为子女的成长成才全力付出。“至今依然在家乡传为佳话”,表现出“家之脉”的影响。
  写“家之脉”的具体含义——文化意识,点明文章主旨。
  (选自《原下的日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有校改,点评/唐惠忠,插图/伦鹏博)
其他文献
【导读】  赫尔曼·麦尔维尔,19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出生于纽约,早年由于家道中落,辍学谋生,曾做过文员、店员、教员、水手等,有着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他以极其敏锐的目光,关注着自己生活的时代及其变迁,赋予作品强烈的美国民族特性。其主要作品有《泰比》《白外套》《白鲸》《战争诗篇》等。  《白鲸》是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小说以水手以实玛利的视角,讲述了船长亚哈对一头名叫莫比一迪克的白鲸进行捕杀的经历
期刊
春天回来了。大地  像个女孩读过许多诗篇;  许多,啊许多……她得到奖励  为了长期学习的辛酸。  她的教师严厉。我们曾喜欢  那老人胡须上的白花。  如今,什么叫綠,什么叫蓝,  我们问:她能,她能回答!  地有了自由,你幸福的大地,  就跟孩子们游戏。我们要捉你,  快乐的大地。最快乐的孩子胜利。  啊,教师教给她多种多样,  在根和长期困苦的干上,  刻印着的:她唱,她歌唱。  (选自《我歌
期刊
Ⅱ 选择填空。  ( )1 -_____?  -He is a reporter.
期刊
编者注:影片之所以取名《长江七号》,是因为构思灵感来源于“神州”载人飞船,全片中火箭和外星人占了很大一部分内容,带有科幻色彩,还会出现很多不可思议的全新角色。在这部影片里,特技占很大一部分比例。而英文名字A Hope意为“一个希望”,是周星驰的一个希望,也是中国大片的另外一种希望……
期刊
①德勒黑用蹩脚的汉语一字一句地跟我说话。我努力地侧着耳朵,终于在他说第三遍的时候听清了:“手把肉。”当时是在儿科病房,一股熟羊肉的膻味在我的脑海里飘过。我对他说孩子可以吃,又告诉他该如何利用软件计算羊肉的热量。他用蒙古文在本子上记下了几个字,那本子上整整齐齐地布满了蒙古文,记录的全是关于1型糖尿病的注意事项。蒙古文文字有的长有的短,直立着,伸出很多长长短短的分支,像风吹时马飘起的鬃毛。那么多昂扬着
期刊
宿管阿姨被高校邀请开写作课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一名宿管阿姨受到学校邀请,担任写作公开课的老师。她虽然只有小学文凭,但常年坚持写作,是浙江省網络作家协会的会员,曾6年写6部小说,共计200多万字。这位“宿管阿姨老师”便是汤杏芳。  汤杏芳1969年出生在农村,读小学时,她便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学毕业后,写作成为她保留下来的唯一爱好。在工作之余,汤杏芳用文字记录点滴、表达情感的同时也用文字治愈
期刊
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③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④习注坡,马踬⑤,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⑥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⑦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
期刊
他们开始听见青草在走过来的那个人的脚底下沙沙地响,杂草咔嚓咔嚓地响。可是在篝火的亮光外面什么也看不见。临了,脚步声近了,有个人咳了一声。闪烁的亮光好像让开一条路,事情终于清楚了,车夫们忽然看见面前站着一个人。  不知道是因为火光摇抖不定呢,还是因为大家想先看清来人的脸,总之,怪极了。他们第一眼看见的,不是他的脸,也不是他的衣服,而是他的笑容。那是一種非常善良、开朗、温柔的笑容,就跟刚被叫醒的小娃娃
期刊
快速阅读法,是一种基本的阅读方法。它是一种“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法,能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连贯的故事情节或人物跌宕起伏的生平事迹,变成形象的阅读记忆,能够迅速掌握传记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是阅读传记类作品的“金钥匙”。下面以阅读教材中提到的《名人传》为例,谈谈快速阅读法。  一、快速阅读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中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初中阶段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应不少于500
期刊
我沿着初雪漫步,  心中的力量勃发像怒放的铃兰,  在我的道路上空,夜晚  把蓝色小蜡烛般的星星点燃。  我不知道那是光明还是黑暗,  密林中是风在唱还是公鸡在啼?  也许田野上并不是冬天,  而是许多天鹅落在了草地。  啊,白色的镜面的大地,你多美!  微微的寒意使我血液沸腾!  多么想让我那炽热的身体,  去紧贴白桦袒露的胸脯。  啊,森林的郁郁葱葱的浑浊!  啊,白雪覆盖的原野的惬意!  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