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素养是师德素养的重要依托,素质教育不断呼唤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个性能力的发展。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语文学科融思想性、文学性、工具性于一体,随着新课改三维教学目标的深入,教学中倡导“以人为本”,怡人性情,提升人格,促进学生全面持久发展,因而教师必须不断发展自身的人文品格。
第一,教育是爱的教育,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德行修养。教师职业的选择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对待教育事业有着高度责任感。教师要具有奉献精神,不计得失,不逐名利;具有乐业精神,秉承热爱教育的信念;具有敬业精神,奉行严谨执教的态度;具有进取精神,终身学习,与时俱进。“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人格境界”,教师要发展自己道德智慧的感染力,真正做到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才能爱一行,干好一行。同时,教师要热爱学生。小学生的心理细微变化十分敏感,会因为教师对其的喜欢而回报以教师自己的爱,且因为爱教师,从而对教师讲授的课程感兴趣,以饱满的热情学好它。教师点滴的爱,都会使学生的心灵漾起愉快幸福的涟漪。因而教师何不以宽广的胸怀,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在爱的涟漪中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第二,教育是健全人格的教育,教师要自觉养成“独立人格”。 高尚的品格情操会给人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善于模仿,他们的眼睛能够捕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在几十双甚至成百上千双眼睛的监督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经得起推敲,谨言慎行,严于律己,构筑起师德灵魂。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不畏世俗权威,心如止水,有着事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气质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
第三,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教师要始终尊重人的价值,珍视人的完整性。小学生首先是“人”,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个性,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去评价,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潜质。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不给学生贴标签,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鼓励每一位学生的进步,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地诲人不倦,把爱真正播撒给每一个孩子。面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善于去挖掘潜能,激发起创造力和能动性,发挥其个性优势,在学生的成长之路上,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成为快乐成长的陪伴者。
第四,教育是终身学习、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师要不断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激增”的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知识、新理念层出不穷,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语文课程也处在不断地更新之中,这促使教师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素养高低,关乎所引导出来的课堂效果。要让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始终维持对学习的热情,需要教师源源不断地带给学生永不停歇的精神力量。而新一代的小学生,无论在知识面、个人胆识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方面已经迥异于从前,教师素养不足,必然影响其自身在学生中的威望。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成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具有人文精神感染力的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教学,将教学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在教学中做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才能通过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以更广阔的视角引导学生,和学生一同走入更为广阔的天地,从教书匠成长为名师。因此教师应在专业精深的道路上狠下工夫,在博览群书中积累沉淀,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中不断更新思想,始终保持源源不断的“活水”。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这样阐述教育真谛:“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让教师用爱和智慧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汲取人类几千年的智慧和道德理念,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发展自身的人文品格,真正把自己看成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引导学生去探究文本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语文殿堂里感受到人类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云兴小学)
第一,教育是爱的教育,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德行修养。教师职业的选择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对待教育事业有着高度责任感。教师要具有奉献精神,不计得失,不逐名利;具有乐业精神,秉承热爱教育的信念;具有敬业精神,奉行严谨执教的态度;具有进取精神,终身学习,与时俱进。“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人格境界”,教师要发展自己道德智慧的感染力,真正做到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才能爱一行,干好一行。同时,教师要热爱学生。小学生的心理细微变化十分敏感,会因为教师对其的喜欢而回报以教师自己的爱,且因为爱教师,从而对教师讲授的课程感兴趣,以饱满的热情学好它。教师点滴的爱,都会使学生的心灵漾起愉快幸福的涟漪。因而教师何不以宽广的胸怀,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在爱的涟漪中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第二,教育是健全人格的教育,教师要自觉养成“独立人格”。 高尚的品格情操会给人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善于模仿,他们的眼睛能够捕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在几十双甚至成百上千双眼睛的监督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经得起推敲,谨言慎行,严于律己,构筑起师德灵魂。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不畏世俗权威,心如止水,有着事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气质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
第三,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教师要始终尊重人的价值,珍视人的完整性。小学生首先是“人”,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个性,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去评价,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潜质。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不给学生贴标签,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鼓励每一位学生的进步,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地诲人不倦,把爱真正播撒给每一个孩子。面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善于去挖掘潜能,激发起创造力和能动性,发挥其个性优势,在学生的成长之路上,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成为快乐成长的陪伴者。
第四,教育是终身学习、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师要不断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激增”的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知识、新理念层出不穷,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语文课程也处在不断地更新之中,这促使教师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素养高低,关乎所引导出来的课堂效果。要让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始终维持对学习的热情,需要教师源源不断地带给学生永不停歇的精神力量。而新一代的小学生,无论在知识面、个人胆识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方面已经迥异于从前,教师素养不足,必然影响其自身在学生中的威望。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成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具有人文精神感染力的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教学,将教学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在教学中做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才能通过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以更广阔的视角引导学生,和学生一同走入更为广阔的天地,从教书匠成长为名师。因此教师应在专业精深的道路上狠下工夫,在博览群书中积累沉淀,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中不断更新思想,始终保持源源不断的“活水”。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这样阐述教育真谛:“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让教师用爱和智慧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汲取人类几千年的智慧和道德理念,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发展自身的人文品格,真正把自己看成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引导学生去探究文本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语文殿堂里感受到人类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云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