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调研战争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且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亲赴陕西省旬邑县陕北公学关中分校遗址、泾阳县安吴青训班(原吴家花园)遗址,进行了实地调研,陕北公学关中分校图书馆为一家院子,遗址至今存在;安吴青训班图书馆为青年书店下属的青年图书馆,遗址也存。战争时期,图书馆也进行了发展建设,爱国华侨等对图书馆事业进行了支持。两个学校遗址均看到了“正能量”的宣传口号:首长题词。
关键词:陕北公学;安吴青训班;青年图书馆
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调研战争时期陕西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笔者于陕西省旬邑县陕北公学关中分校遗址、泾阳县安吴青训班(原吴家花园)遗址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大学——陕北公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适应新的形式,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大学——陕北公学。
“七七”事变后,成千上万的爱国人士为寻求抗日救亡道路涌向革命圣地延安,延安当时只有中央党校和抗大这两所学校,远不能适应抗战的要求。为了满足抗日战争的需要,将这些同志培养成合格的革命干部,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上中共中央决定由林伯渠等六人创办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大学——陕北公学。
1937年9月1日,陕北公学在位于延安城东门外的杨家湾创立,11月1日,正式举行了开学典礼。成仿吾时任校长兼党委书记。
为取得抗战胜利,我党与全国人民、爱国华侨、各少数民族、各民主党派等结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陕北公学中有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民族班,“为了开展西北少数民族工作,陕北公学在七月间成立了少数民族工作队,招收少数民族学员,学习课程有政治课、艺术课和少数民族问题研究,学习一年。”[3]学员中还有大量的爱国华侨,“陕北公学的学生,来自全国25个省和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四大城市,他们中很多人参加过抗日救亡运动,也有从南洋、越南、朝鲜等地归国的爱国华侨。”[4]
二、陕北公学关中分校及其图书馆事业之调研
(一)陕北公学关中分校
1938年陕北公学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但受国民党“反共、限共”政策影响,延安人员往来受阻,学校生源不足,且延安物资供应紧张,中共中央决定在物资出产较为丰富且交通便利的旬邑县职田镇看花宫设立陕北公学分校,“一九三八年,國民党顽固派开始闹反共摩擦,阻拦革命青年到延安学习,手段极其卑劣,例如用扣行李,扣路费,甚至用逮捕的方法截流到陕公来的青年……同时青年大批进入延安,延安人口剧增,粮食供应紧张……中央毅然决定要进一步大发展,陕北公学到五百里外的关中分区去办分校……”[3]
1938年5月30日,陕北公学副校长李维汉带领学校部分干部从延安出发到看花宫筹备分校开班事宜。1938年7月7日,值全面抗战爆发一周年之际,陕北公学看花宫分校正式开班上课,李维汉任校长。
(二)陕北公学及关中分校图书馆的发展建设
“陕北公学成立之初,仅有边区政府拨付的1800元开办费,学校办学十分困难。尽管如此,学校还是一开始就在教务部下设立了图书馆。图书馆就设在两孔简陋的窑洞内,每孔窑洞有20平方米,中间相同,沿墙摆了一个一个木书架。为了防潮,书架中间的地面上铺了一层木板。图书馆有两名工作人员。图书馆的藏书主要是中央下发的马列经典著作,也有延安各机关赠送的政治理论书籍和一些同志个人捐赠的图书,以及从生活书店、北新书店等购买的文艺书籍。学校还通过解放社代印了一些教材和参考图书。建馆初期约有图书两三千册。”[5]
为了弥补学校藏书不足,学校成立了“募款委员会”,向社会各界发出了“捐助陕公”的呼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做了“援助陕北公学”的题词,校学生会向全校发出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知识出知识”的号召。学员自己印讲义,发动家人募集,一位华侨学生还写信到南洋,发出捐助请求。菲律宾爱国华侨见到求捐信后,专门成立了“菲律宾各界为陕公募捐筹备委员会”,有24个团体参加。各界以不同形式给予陕公物资和道义上的支持。
1938年4月13日,陕北公学教务主任邵式平在边区国防教育代表大会上说:“我代表陕公同学向解放社致热烈的民族解放敬礼!因为它帮助了我们数千卷参考书。向生活书店致热烈的民族敬礼!因为它帮助了我们数百卷参考书。”邵式平还感谢了一些抗战的报纸给了陕公“许多消息、报纸、印刷品”并要求各抗战书社报馆“以后多多加以帮助”。
我们在陕北公学关中分校遗址调研时,在其校史展室看到了其学校机构图(图1)。在该校遗址调研时,经管理员何建刚老师指点及校史展室旧图片追寻,找到了陕北公学关中分校的图书馆遗址(图2、图3)。
(三)陕北公学关中分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建设及延续状况
陕北公学关中分校在艰苦的抗战时期,还向各地征集图书资料:
1938年9月5日,《新华日报》刊登了陕北公学分校的启事:“敝分校设在陕西旬邑看花宫,各方面书籍望寄西安七贤庄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转交,信件报纸邮寄旬邑职田镇送交。”[6]“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图书馆的藏书增加到两万余册。”[4]
“随着国内外形势和学校发展需要。1939年6月下旬,陕北公学师生千余人从旬邑看花宫撤回延安成立了华北联合大学。”[7]陕公在旬邑看花宫的校址交给边区第二师范,图书馆把一部分适合中等学校使用的图书捐赠给第二师范图书馆,约有1000多册。陕公的绝大部分图书通过人背马驮带回延安。这些书一部分由新成立的华北联大带往晋东南,成为该校图书馆的基础,另一部分留在陕公总校。
“陕北公学在艰苦环境下为中华民族培养了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和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图书馆所保存下来的许多珍贵文献成为宣传我校悠久历史和艰苦奋斗精神最后的历史见证和宝贵财富。”[5]
三、安吴青训班图书馆事业 泾阳县安吴青训班设在原慈禧太后义女周莹主事的吴家花园,“青训班青年书店”是为了帮助同学们的学习而代卖大批书报及各种杂志以及许多文具与日常用品。在青年书店下设青年图书馆。每期前来受训的学员,必须把参考书交到图书馆里,愿捐的捐,不愿捐的期满毕业时仍可以带走,并不强求。青年书店解决了青训学生无书读的苦闷,可谓是‘青训班学生自我教育的学校’。”(图4)
四、爱国华侨对以上两院校图书馆事业的支持
(一)对陕北公学的支持
“为了解决学校图书、教材不足的困难,学校向社会各界提出了‘援助陕公’的呼吁……一些华侨学生写信给南洋各埠,并发出捐册,呼吁各地侨胞募捐,得到了积极的响应。菲律宾的爱国华侨见到募捐信后,专门成立了‘菲律宾各界为陕公募捐筹备委员会’,有24个团体参加。曼谷、新加坡、马尼拉、沙捞越……都踊跃为陕公捐款、赠书,给了陕公以道义上的支持和物资上的援助。各地给陕公捐赠的款项和书籍,源源不绝的寄来。”[4]
(二)对安吴青训班的支持
“青年青训班初办时条件很差,没有教室,没有饭堂,更谈不上图书资料……迁到安吴堡后……开始设立了一个小小的图书室……有些从大后方和海外归来的侨胞,也给图书馆捐赠了一些书籍。”[4]
爱国华侨对上述两学校图书馆事业的支持,更加体现了党的统一战线的胜利。
五、陕北公学与安吴青训班合校及其沿革简述——
一部图书印章的见证
陕北公学与安吴青训班因多种原因,进行了迁址及分体合体,“1939年6月,党中央决定抽调陕公、鲁迅艺术文学院、安吴青训班、延安工人学校四所学校部分人员,在延安成立华北联合大学,由成仿吾任校长。华北联大于1939年7月12日离开延安开赴晉东南前线,在阜平新址建校。华北联合大学撤走后,为了培养更多抗战干部,1939年冬,中央决定陕北公学在延安恢复办学,校址设在延安北门外杨家湾,由罗迈任校长兼党组书记。1941年8月陕北公学与中国女子大学、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了我党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正规大学——延安大学。陕北公学完成了她的光荣的历史使命。”[5]
华北联合大学后又更名为华北大学,在河北省正定县办学。“陕北公学后来逐渐衍生出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农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一大批高校,它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当之无愧的大学源头、万校之母。”[8]
西北政法大学(原西北政法学院)图书馆现存《陕甘宁边区生产运动丛书:介绍南区合作社——中共西北中央局调查研究室编》封面上的多个印章见证了陕北公学、安吴青训班、鲁迅艺术学院、西北政法大学的连体与血脉关系(图5:《介绍南区合作社》图章):该书的左上角方章为“鲁艺(鲁迅艺术学院)图书室”;下方方章及中间椭圆章分别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图书馆”“西北政法学院图书馆藏书”;下方右角圆形印章为“东北书店敬赠”——说明了书的来源及方式。
这些印章,是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西北政法大学的连体与血脉关系有力的实物见证;也是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高等教育事业及图书馆事业发展沿革的一个真实反映。
六、两个学校“正能量”的宣传口号:首长题词
在调研上述两校时,看到了两个学校正能量的宣传口号——首长题词。
毛泽东主席为陕北公学题写:“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朱德总司令为安吴青训班题词:“学好本领上战场”。这些首长题词,极大地鼓舞了学校师生英勇抗日,直至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 旬邑看花宫“陕北公学旧址管理所”编.《陕北公学:万校之母》
[2] 《董必武年谱》编撰组.《董必武年谱》[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19页。
[3] 成仿吾.战火中的大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45页;第42-43页。
[4] 赖伯年.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事业[M].西安出版社.1998年,第89页;第90-91页;第90页;第163页。
[5]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编.西北政法大学校史展
[6] 1938年9月5日,《新华日报》:陕公分校启示
[7] 《解放》第37期
[8] 陕西旬邑看花宫“陕北公学旧址”墙报宣传栏:《陕北公学历史简介》
关键词:陕北公学;安吴青训班;青年图书馆
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调研战争时期陕西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笔者于陕西省旬邑县陕北公学关中分校遗址、泾阳县安吴青训班(原吴家花园)遗址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大学——陕北公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适应新的形式,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大学——陕北公学。
“七七”事变后,成千上万的爱国人士为寻求抗日救亡道路涌向革命圣地延安,延安当时只有中央党校和抗大这两所学校,远不能适应抗战的要求。为了满足抗日战争的需要,将这些同志培养成合格的革命干部,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上中共中央决定由林伯渠等六人创办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大学——陕北公学。
1937年9月1日,陕北公学在位于延安城东门外的杨家湾创立,11月1日,正式举行了开学典礼。成仿吾时任校长兼党委书记。
为取得抗战胜利,我党与全国人民、爱国华侨、各少数民族、各民主党派等结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陕北公学中有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民族班,“为了开展西北少数民族工作,陕北公学在七月间成立了少数民族工作队,招收少数民族学员,学习课程有政治课、艺术课和少数民族问题研究,学习一年。”[3]学员中还有大量的爱国华侨,“陕北公学的学生,来自全国25个省和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四大城市,他们中很多人参加过抗日救亡运动,也有从南洋、越南、朝鲜等地归国的爱国华侨。”[4]
二、陕北公学关中分校及其图书馆事业之调研
(一)陕北公学关中分校
1938年陕北公学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但受国民党“反共、限共”政策影响,延安人员往来受阻,学校生源不足,且延安物资供应紧张,中共中央决定在物资出产较为丰富且交通便利的旬邑县职田镇看花宫设立陕北公学分校,“一九三八年,國民党顽固派开始闹反共摩擦,阻拦革命青年到延安学习,手段极其卑劣,例如用扣行李,扣路费,甚至用逮捕的方法截流到陕公来的青年……同时青年大批进入延安,延安人口剧增,粮食供应紧张……中央毅然决定要进一步大发展,陕北公学到五百里外的关中分区去办分校……”[3]
1938年5月30日,陕北公学副校长李维汉带领学校部分干部从延安出发到看花宫筹备分校开班事宜。1938年7月7日,值全面抗战爆发一周年之际,陕北公学看花宫分校正式开班上课,李维汉任校长。
(二)陕北公学及关中分校图书馆的发展建设
“陕北公学成立之初,仅有边区政府拨付的1800元开办费,学校办学十分困难。尽管如此,学校还是一开始就在教务部下设立了图书馆。图书馆就设在两孔简陋的窑洞内,每孔窑洞有20平方米,中间相同,沿墙摆了一个一个木书架。为了防潮,书架中间的地面上铺了一层木板。图书馆有两名工作人员。图书馆的藏书主要是中央下发的马列经典著作,也有延安各机关赠送的政治理论书籍和一些同志个人捐赠的图书,以及从生活书店、北新书店等购买的文艺书籍。学校还通过解放社代印了一些教材和参考图书。建馆初期约有图书两三千册。”[5]
为了弥补学校藏书不足,学校成立了“募款委员会”,向社会各界发出了“捐助陕公”的呼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做了“援助陕北公学”的题词,校学生会向全校发出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知识出知识”的号召。学员自己印讲义,发动家人募集,一位华侨学生还写信到南洋,发出捐助请求。菲律宾爱国华侨见到求捐信后,专门成立了“菲律宾各界为陕公募捐筹备委员会”,有24个团体参加。各界以不同形式给予陕公物资和道义上的支持。
1938年4月13日,陕北公学教务主任邵式平在边区国防教育代表大会上说:“我代表陕公同学向解放社致热烈的民族解放敬礼!因为它帮助了我们数千卷参考书。向生活书店致热烈的民族敬礼!因为它帮助了我们数百卷参考书。”邵式平还感谢了一些抗战的报纸给了陕公“许多消息、报纸、印刷品”并要求各抗战书社报馆“以后多多加以帮助”。
我们在陕北公学关中分校遗址调研时,在其校史展室看到了其学校机构图(图1)。在该校遗址调研时,经管理员何建刚老师指点及校史展室旧图片追寻,找到了陕北公学关中分校的图书馆遗址(图2、图3)。
(三)陕北公学关中分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建设及延续状况
陕北公学关中分校在艰苦的抗战时期,还向各地征集图书资料:
1938年9月5日,《新华日报》刊登了陕北公学分校的启事:“敝分校设在陕西旬邑看花宫,各方面书籍望寄西安七贤庄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转交,信件报纸邮寄旬邑职田镇送交。”[6]“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图书馆的藏书增加到两万余册。”[4]
“随着国内外形势和学校发展需要。1939年6月下旬,陕北公学师生千余人从旬邑看花宫撤回延安成立了华北联合大学。”[7]陕公在旬邑看花宫的校址交给边区第二师范,图书馆把一部分适合中等学校使用的图书捐赠给第二师范图书馆,约有1000多册。陕公的绝大部分图书通过人背马驮带回延安。这些书一部分由新成立的华北联大带往晋东南,成为该校图书馆的基础,另一部分留在陕公总校。
“陕北公学在艰苦环境下为中华民族培养了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和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图书馆所保存下来的许多珍贵文献成为宣传我校悠久历史和艰苦奋斗精神最后的历史见证和宝贵财富。”[5]
三、安吴青训班图书馆事业 泾阳县安吴青训班设在原慈禧太后义女周莹主事的吴家花园,“青训班青年书店”是为了帮助同学们的学习而代卖大批书报及各种杂志以及许多文具与日常用品。在青年书店下设青年图书馆。每期前来受训的学员,必须把参考书交到图书馆里,愿捐的捐,不愿捐的期满毕业时仍可以带走,并不强求。青年书店解决了青训学生无书读的苦闷,可谓是‘青训班学生自我教育的学校’。”(图4)
四、爱国华侨对以上两院校图书馆事业的支持
(一)对陕北公学的支持
“为了解决学校图书、教材不足的困难,学校向社会各界提出了‘援助陕公’的呼吁……一些华侨学生写信给南洋各埠,并发出捐册,呼吁各地侨胞募捐,得到了积极的响应。菲律宾的爱国华侨见到募捐信后,专门成立了‘菲律宾各界为陕公募捐筹备委员会’,有24个团体参加。曼谷、新加坡、马尼拉、沙捞越……都踊跃为陕公捐款、赠书,给了陕公以道义上的支持和物资上的援助。各地给陕公捐赠的款项和书籍,源源不绝的寄来。”[4]
(二)对安吴青训班的支持
“青年青训班初办时条件很差,没有教室,没有饭堂,更谈不上图书资料……迁到安吴堡后……开始设立了一个小小的图书室……有些从大后方和海外归来的侨胞,也给图书馆捐赠了一些书籍。”[4]
爱国华侨对上述两学校图书馆事业的支持,更加体现了党的统一战线的胜利。
五、陕北公学与安吴青训班合校及其沿革简述——
一部图书印章的见证
陕北公学与安吴青训班因多种原因,进行了迁址及分体合体,“1939年6月,党中央决定抽调陕公、鲁迅艺术文学院、安吴青训班、延安工人学校四所学校部分人员,在延安成立华北联合大学,由成仿吾任校长。华北联大于1939年7月12日离开延安开赴晉东南前线,在阜平新址建校。华北联合大学撤走后,为了培养更多抗战干部,1939年冬,中央决定陕北公学在延安恢复办学,校址设在延安北门外杨家湾,由罗迈任校长兼党组书记。1941年8月陕北公学与中国女子大学、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了我党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正规大学——延安大学。陕北公学完成了她的光荣的历史使命。”[5]
华北联合大学后又更名为华北大学,在河北省正定县办学。“陕北公学后来逐渐衍生出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农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一大批高校,它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当之无愧的大学源头、万校之母。”[8]
西北政法大学(原西北政法学院)图书馆现存《陕甘宁边区生产运动丛书:介绍南区合作社——中共西北中央局调查研究室编》封面上的多个印章见证了陕北公学、安吴青训班、鲁迅艺术学院、西北政法大学的连体与血脉关系(图5:《介绍南区合作社》图章):该书的左上角方章为“鲁艺(鲁迅艺术学院)图书室”;下方方章及中间椭圆章分别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图书馆”“西北政法学院图书馆藏书”;下方右角圆形印章为“东北书店敬赠”——说明了书的来源及方式。
这些印章,是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西北政法大学的连体与血脉关系有力的实物见证;也是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高等教育事业及图书馆事业发展沿革的一个真实反映。
六、两个学校“正能量”的宣传口号:首长题词
在调研上述两校时,看到了两个学校正能量的宣传口号——首长题词。
毛泽东主席为陕北公学题写:“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朱德总司令为安吴青训班题词:“学好本领上战场”。这些首长题词,极大地鼓舞了学校师生英勇抗日,直至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 旬邑看花宫“陕北公学旧址管理所”编.《陕北公学:万校之母》
[2] 《董必武年谱》编撰组.《董必武年谱》[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19页。
[3] 成仿吾.战火中的大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45页;第42-43页。
[4] 赖伯年.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事业[M].西安出版社.1998年,第89页;第90-91页;第90页;第163页。
[5]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编.西北政法大学校史展
[6] 1938年9月5日,《新华日报》:陕公分校启示
[7] 《解放》第37期
[8] 陕西旬邑看花宫“陕北公学旧址”墙报宣传栏:《陕北公学历史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