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見》(以下简称“双减”)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关于“双减”政策的讨论热点,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对校外教培机构的冲击上,但仔细研读“双减”文件,不难看出,多数改革仍聚焦在校内,字里行间表露出的指导方向,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在笔者看来,“双减”政策能否落地见效,关键还是看学校如何积极作为,承担起学校教育应有的职责和功能,扛起减负增效的改革重担,将育人主阵地做大做强,吸引学生主动回归校园。
提质增效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学校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与素养的主要途径。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无法通过校内课堂发挥出潜力,获得充足的学习竞争力,于是求助于校外补课,学生奔波于各大补习机构,苦不堪言,这样的风气也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想要真正落实“双减”政策,学校需做到应教尽教,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在校学习效率,从根源上尽可能减少学生到校外机构“开小灶”的需求。
因材施教是课后服务的核心指向。按照“双减”政策文件规定,从今年9月1日起,全国中小学将实行“5+2”课后服务模式,即周一至周五,每天课后开展至少2小时的课后服务。如何利用好这课后2小时,着实考验学校的办学智慧。笔者认为,学校应秉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针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分类、分层的个性化教学。对学科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应做好辅导答疑,满足他们“学饱”的需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应创造条件、积极拓展求知空间,满足他们“学好”的需求。同时,学校还可针对学生的爱好特长,组织文体、艺术、科技类等兴趣小组活动,充分利用博物馆、艺术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第三方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特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师资配备是承担应有职责的关键保障。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服务,教师都是关键力量。一方面,学校应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激励制度,加强教师权益保护。“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的工作量、在校工作时长必然会增加,在倡导教师敬业奉献的同时,对于教师额外付出的劳动,应该给予相应的报酬,并根据教师工作成果加大激励力度。另外,学校也可通过统筹安排教师“弹性上下班”,或聘请退休教师及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到校参与课后教学服务等方式,适当减轻教师工作压力,保障教师合理休息时间,以便他们有充足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双减”政策的落实,任重而道远。如果说“双减”政策给“剧场效应”对教育的捆绑剪开了第一刀,让学生与家长有了“坐下来”学习的意识,让全社会重新树立“教育回归校园本位”的导向,那么接下来的落实,就要看学校自身如何强化教育主阵地作用,做好减负增效,让学生踏踏实实“坐着”也能学饱、学好。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21年8月13日第三版;作者:胡茜茹)
目前关于“双减”政策的讨论热点,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对校外教培机构的冲击上,但仔细研读“双减”文件,不难看出,多数改革仍聚焦在校内,字里行间表露出的指导方向,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在笔者看来,“双减”政策能否落地见效,关键还是看学校如何积极作为,承担起学校教育应有的职责和功能,扛起减负增效的改革重担,将育人主阵地做大做强,吸引学生主动回归校园。
提质增效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学校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与素养的主要途径。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无法通过校内课堂发挥出潜力,获得充足的学习竞争力,于是求助于校外补课,学生奔波于各大补习机构,苦不堪言,这样的风气也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想要真正落实“双减”政策,学校需做到应教尽教,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在校学习效率,从根源上尽可能减少学生到校外机构“开小灶”的需求。
因材施教是课后服务的核心指向。按照“双减”政策文件规定,从今年9月1日起,全国中小学将实行“5+2”课后服务模式,即周一至周五,每天课后开展至少2小时的课后服务。如何利用好这课后2小时,着实考验学校的办学智慧。笔者认为,学校应秉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针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分类、分层的个性化教学。对学科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应做好辅导答疑,满足他们“学饱”的需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应创造条件、积极拓展求知空间,满足他们“学好”的需求。同时,学校还可针对学生的爱好特长,组织文体、艺术、科技类等兴趣小组活动,充分利用博物馆、艺术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第三方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特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师资配备是承担应有职责的关键保障。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服务,教师都是关键力量。一方面,学校应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激励制度,加强教师权益保护。“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的工作量、在校工作时长必然会增加,在倡导教师敬业奉献的同时,对于教师额外付出的劳动,应该给予相应的报酬,并根据教师工作成果加大激励力度。另外,学校也可通过统筹安排教师“弹性上下班”,或聘请退休教师及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到校参与课后教学服务等方式,适当减轻教师工作压力,保障教师合理休息时间,以便他们有充足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双减”政策的落实,任重而道远。如果说“双减”政策给“剧场效应”对教育的捆绑剪开了第一刀,让学生与家长有了“坐下来”学习的意识,让全社会重新树立“教育回归校园本位”的导向,那么接下来的落实,就要看学校自身如何强化教育主阵地作用,做好减负增效,让学生踏踏实实“坐着”也能学饱、学好。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21年8月13日第三版;作者:胡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