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孩子的真实意图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dafdsfsd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解孩子的语言》是法国世界级心理学家、《心理月刊》杂志特约心理专家伊莎贝拉·费利奥沙教授撰写的。伊莎贝拉·费利奥沙用一些鲜活的事例说明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懂得孩子的语言,了解孩子语言后面的真相,如此,教育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伊莎贝拉·费利奥沙认为要教育孩子,就不能盲从于书店里的各种育儿经。她说:“女性一旦怀孕,各种各样的建议便会蜂拥而至,例如怎么给孩子喂奶,怎么哄孩子睡觉,以及如何‘让孩子适应环境’。对于这些问题,大家都各执己见。等孩子再大一些,父母又会听到关于如何树立权威,是否要打屁股、惩罚孩子等方面的建议——‘尤其不能让孩子和你们睡在一张床上’‘得和他们划清界限’‘孩子得多睡觉’‘男孩子可不能玩毛绒娃娃’‘孩子摔倒时别去安慰他,否则长大后他会变成眼泪汪汪的可怜虫’‘如果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你们可能会养出个小罪犯’‘得这么做,不能那么做’……而这些,仅仅只是‘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个冗长清单的开头。所有父母都会被铺天盖地的、非常具有指向性的建议和一些所谓的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沉重问题所淹没。”
  在伊莎贝拉·费利奥沙眼里,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比任何“专家”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做父母的首先就要接纳自己的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犯错误是难免的,父母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需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允许他缓解自身的压力,为他提供宣泄情绪的空间,他必定会冲破生活中的重重困难而获得成长。尊重孩子的感受,就是给予孩子体验自我的机会;尊重孩子的感受,就是在处理事情时考虑孩子的想法,容许他表现出与我们不同的一面,并把他当作有思想的人而不是物体来看待。
  伊莎贝拉·费利奥沙认为要教育孩子,就要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她说:“如果孩子不愿意去上学,一定有原因。也许是因为他的某位同学不理他了,也许是因为他担心高年级的一个男生会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来找他,也许是因为他害怕老师要他交作业,也许是因为他不想穿着那条滑稽的运动短裤出现在同学们面前,也许是因为他听不懂老师讲课,或者很简单,他厌烦上学了……他需要你,需要你的倾听,需要你关注他的情感,也许他还需要你的保护,或者需要你帮助他解决某个问题。”
  显然,伊莎贝拉·费利奥沙是非常了解孩子真实意图的。现在很多的父母看到孩子不愿上学就火冒三丈,以为是孩子不思进取,有的老师也认为孩子不愿上学是吃不了苦,很少有父母或者老师去真正了解孩子的真实意图,所以导致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强行要求孩子去学校,但问题却始终没有解决。因为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他们没有读懂孩子的行为,孩子的心声没有人倾听。
  所以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要静下心来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意图。这就让我想起了开学初的一件事:一个三年级的住宿生说胃痛,生活老师把这个孩子带到医务室检查,校医进行了简单的处理。一个星期下来,孩子每天都说胃痛,生活老师联系了家长,家长带着孩子去医院进行了检查化验,发现胃并没有什么问题,可孩子一回到学校,马上就喊胃痛,看他那痛苦的样子,老师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大医院进行检查,可也没有查出任何问题,孩子痛苦的表情让家长都觉得这些医生都是庸医。半个月下来,家长被孩子的病情弄得心绪不宁。听主管汇报这件事,我决定去看看这个孩子,在和孩子的聊天过程中,我了解到孩子的父母是离异的,而他对父亲把他送到寄宿学校存在一种明显的不安,他害怕父亲也离开自己,而胃痛纯粹就是装出来的!他就是希望放学之后能回到父亲的身边!
  所以,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教师,我们必须对孩子的语言和行为有充分的了解,通过孩子的语言和行为准确地把握他们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并对它做出及时、恰当的反应,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良好的亲子关系或者是师生关系才得以建立,孩子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而作为家长或者教师,我们要主动亲近孩子,多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从不主动亲近孩子的父母绝对不是好父母,一个从不主动亲近学生的老师也算不上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与孩子的零距离沟通中才能真正地读懂孩子,理解孩子的语言。要教育孩子,就要理解孩子的真实意图。
其他文献
学生心中的好学校  周国璞  师大一中七年级学生  在好的学校里面学习感觉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的学习状态,更像是一种生活。  老师教学好,学生们都喜欢这一课,才会很积极上进;对待学生的方法好,学校里才没有厌学的情况。同学之间有竞争但是没有嫉妒,每个同学都能够互相帮助,比如你帮我补数学,我就帮你补习英语;每个人心中有一个信念,就是要大家一起进步,一个都不能少。  校长也和老师一样,会经常出现在学校里,
期刊
在特色化办学的实践过程中,很多学校都将“亮点”的打造,着重放在辨识性的办学体系与顶层设计之中。而在四川省南充营山县,记者遇到了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化育中学,这所以抓实常规管理与教学为工作重点,从校园内各种“寻常小事”里创新思路的新学校在短短七年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跃成为营山教育界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一所表面上看上去“平淡无奇”的学校,但会议室里挂满的锦旗与奖状,却成为它“传奇般办
期刊
上周去中学,给初三的女儿开家长会。女儿属于那种“即将优秀”阶层,就是中上生,学校要抓抓这批孩子,抓上重点线。所以,我们要参加正式家长会之前的好几场单科家长会。  不得不说,中学老师非常辛苦,看各科老师忙里抽闲,来给我们这七八个家长滔滔不绝地说,真心觉得他们好累。  每位老师在面对我们时,都提到一个问题:“这些孩子动力不足,缺乏一种内在的自己想学、想上进的意愿,好像必须要老师推着、逼着去学,所以,需
期刊
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永远都不能忽视的问题,也是教育必须要迈过的坎。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问题,正确面对自己的各种情绪波动,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思想。作为教师而言,在教育过程中要学会做学生的心灵导师,为学生的心灵导航,慰藉学生的心灵,做学生成长的守护神。  现在,有不少媒体和机构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认为青少年学生心理问
期刊
德育是美丽的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指出“美是一种善”,从而把“美”和“善”,把“德育”和“美育”统一在一起。普洛丁认为“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源”,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都是说通过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并把“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的教育原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善”与“美”具有天然的联系。学校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应
期刊
“只要用心做一件事情,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周晓华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记事本,逐条逐款地记录了他每天所做的工作。周晓华说:“我每天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细致、具体地写下当天要做的事情,然后一件件地去落实。”  不论是当初那个教学水平在全县名列前茅的乡村教师,还是如今的“全国素质教育示范校长”,四川省彭山县第二小学校长周晓华,都以其“用心”育人、“用心”治校在教育领域广为人知。  初为人师,用心教
期刊
所谓故事疗法,是咨询者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当事人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故事疗法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将人看作问题的治疗观念,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此法恰当灵活地运用文学式语言、故事,以事喻人、以情动人,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知识的内化、情绪情感的体验和调节以
期刊
我们奔向2014年,再次回望2013年。  韩亚航空飞机失事让我们看到了作为“熊孩子”的“国外游学”极需作为“监护人”的监管部门带回家;减负还是一如既往地陪伴着这一辈人下一辈人继续前行;在来凤县给高考状元立的碑被拆除了,希望在2014年被拆掉的是一年一度的“状元热”;红了一年的李某某似乎还会继续作为“热词”红下去;禽兽校长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我们更希望能够转动时针回到从前,从预防做起,而不是在悲
期刊
早晨,我批评了小雨,因为他做错了不该错的题。要知道,这是一道我重点辅导过的题目,我甚至将答案写在黑板上——可是他竟然做错了。  “昨天,你不是大声说会了吗?那为何做成这个样子?”我问。“我,我不会,我没有说,是,是奇奇他们说的——”小雨耷拉着脑袋声音在喉咙里打转。  奇奇的成绩还没有小雨好,他这么说,莫非他就能把题做对?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奇奇的作业本。他竟然没有做!一个字都没有!我的心情很郁闷,指着
期刊
我是一名一线教师,我们总会说,做一名智慧的老师,那么怎样做才是智慧的老师呢?当我一遍又一遍地品读余映潮的《致语文教师》时,突然有一种感动,原来如此!曾经的自己没有仔细思考过智慧一词的真正内涵,那么老师的智慧从何而来呢?  余老师说:“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教师的智慧,初步的诠释是成长智慧、教学智慧、治学智慧。”当我读到这儿时,不禁问道,成长也有智慧,我们整天只知道抓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