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审美化改造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ie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美丽的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指出“美是一种善”,从而把“美”和“善”,把“德育”和“美育”统一在一起。普洛丁认为“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源”,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都是说通过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并把“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的教育原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善”与“美”具有天然的联系。学校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应该以“美”为起点,以“德”为培养重点,以“行”为终极目标。当前,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德育应该是学校教育中“最美丽的风景”。
  在现实的学校德育中,广泛存在着德育课程化、德育知识化、德育应试化等倾向,这种德育的倾向使得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显得非常乏味,缺乏生机活力,缺少人性温情,忽视了德育“美”的一面。其实,德育可以是美丽的,这种美丽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的德育情境之中。当我们对日常的司空见惯的德育方式和内容加以审美化改造的时候,当我们带着情感用心去挖掘,用眼睛去发掘的时候,当我们深入其中,身体力行地去体验、去感受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原来德育也可以如此美丽。
  德育审美化,就是把美学原理贯穿于德育之中,把审美贯穿于德育活动的各要素,使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审美体验有机统一起来,以分辨生活中的美与丑,并自觉地去表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德育审美化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以“美”的法则来优化和规范自身的教育实践,给学生展示“美”,并使之体验、感受和理解审美对象的“美感”,“以美育情,以情动人,以情育德”,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愉悦的、自由的、创造的道德生活中,造就完善的人格和丰满的个性。
  德育主体的审美化
  学校德育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学校德育主体的审美化主要包括教师的审美化和学生审美化。教师的审美化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外在形象,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内在气质。同时,教师本身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作为老师,不仅仅要“学高为师”,更重要的是“身正为范”,教师要努力使自身成为“美的化身”,给予学生潜在的、正面的、积极的道德影响,在学生心中播撒“美”的种子,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濡染德性。学生的审美化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仪表美、语言美、人格美、智慧美和心灵美的“道德人”,把学生培养成一位追求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现代公民。
  德育内容的审美化
  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可以经过审美化的改造的,即从美学的视角,把抽象的、理性的道德规则和知识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实现感性和理性、具体和抽象、知识与价值、智慧与良知、精神和物质、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真正的教育,让学生过上一种美丽的道德生活。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在《提高生命质量的一项探索——“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中指出:“如果把道德教育的内容改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受了这首歌、这幅画的内涵,这样的过程就是德育内容的审美化改造,道德教育的‘价值引领’和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就可以在自由的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统一。” “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其实是一种比喻的说明,即把抽象的道德教育转化改造为具体的可以感受到的道德教育内容,这个过程就是德育内容的审美化改造。
  德育过程的审美化
  德育过程的审美化是一个充满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愉悦性和内隐性的教育过程。整个德育过程的审美化,重在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美好体验和审美欣赏,就是让学生在美好的事物中,在愉悦、自由的环境体验中得到美的享受,陶冶情感,形成从“审美的阶段”到“道德的阶段”的完美过渡,从“艺术的创造”走向“人生美的阶段”,这个过程正是德育过程的审美化改造的意义。
  德育方法的审美化
  对德育方法的审美化改造主要表现在重视对学生个体生命的体验、感受和理解,这有别于传统的讲授式和发现式教学,师生双方改变了传统的接受和被接受之间的关系,改变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转变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欣赏、相互赞美的师生关系,更多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伙伴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真实的情境,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重视学生的精神需求,学生则是学习和价值判断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给予学生一定的刺激,启发学生和带领学生在欣赏、发现和创造美丽的德育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德育环境的审美化
  德育环境的审美化,主要在于学校环境的创设,体现在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否给予学生一种美感。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每一个空间、每一处角落、每一棵草和每一朵花,用激情去点缀他们、用诗意去装饰他们、用童心去布置他们,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它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要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为此,学校要站在审美的视角使得每一个角落都富有教育意义,发挥校园环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作用。德育环境的审美化,在学校教育中,更多体现在学校教学环境的审美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营造出一种美的教学空间,强调环境对学生的有效刺激,让学生个体在这种环境中去体验、去感受、去理解道德真理与道德生命。
  有利于克服传统的“功利化德育”
  德育审美化的第一大意义就在于对传统的“功利化德育”的一种强有力的抵制。对德育进行审美化改造,把人还原为人,把学生还原为学生,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创设一种和谐的、生动的、充满美感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一个真正热爱美,追求美的人,不会做出有违道德的事情。康德说过,“美是道德的象征”,“美善相乐”,“美”和“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价值上的统一性,两者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通过德育的审美化改造,把“美”和“善”真正地结合起来,在轻松友善的氛围中,濡染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养成道德品性。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也无法忘却的,通过这种教育获得的品性在一个人一生中也不会轻易改变。


  让学生在“美的欣赏”中体验德育
  德育其实是一所学校中“最美丽的风景”,但是,传统的学校德育,忘却了德育美丽的外表和柔情似水的内在文化性格,赋予了德育枯燥、乏味的个性特征。为此,让学生重新去发现和欣赏“德育的美丽”,就必须进行审美化改造。德育的审美化改造,内在本质上重视对美的欣赏,对美的发现,对美的创造。审美化的过程,重视学生的体验,特别是情感体验。道德教育的真谛在于情感体验的过程,只有当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身体力行地去体验,去感受,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这样的德育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显示德育的真正实效。
  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习得良好的品行,做一个有道德的社会人;德育的审美化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更容易,更轻松,更愉悦地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感悟道德。我们知道“以美育德,美善相谐”,德育的审美化改造,就是把德育和美育完美地结合起来,以美育改造德育,这样,德育才会显得更丰富、更生动、更充实。德育审美化的最终目的是让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品质得到完善,从而使得人的身心得到和谐,精神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促进学生的道德品性的生成。
其他文献
川西古域,人杰地灵。圣贤智慧,滋润一方沃土。这里有一所既植根于1910年创建的广汉中学,又传承师范学校身为教师摇篮的历史底蕴,也闪烁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光环的学校——四川省广汉中学实验学校。  迈进校门,迎面一本翻开的古铜色书卷,铭刻着《广汉中学实验学校赋》,它记述着实校的百年历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着开放的博大襟怀;教学区的走廊墙壁上,悬挂的名人名言和学生的艺术作品,让同学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名
期刊
主 编:刘仲文  出 版 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4  推荐理由: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关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激发生命活力,培育生命幸福,让每一个学生“立”起来。但“立”什么?怎么“立” ?广大教育者在孜孜探求。  《立人教育》是一本真正来自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书。该书由四川省特级教师刘仲文主编,记录了来自教育第一线的老师在立人教育路上的思考和感悟。  作为一本关注教育研究和实
期刊
成都近郊,“西蜀第一海”“成都后花园”的黑龙滩风景区腹地——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城北新区仁寿大道上,镶嵌着一个美丽的大花瓶,它就是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以下简称“一中北校区”)。  一中北校区是“5·12”汶川大地震后新修的一所高规格、充满现代气息的高中学校,从2011年秋季开始招生。3年以来,一中北校区悄然崛起,昂然挺立于四川省眉山市高中快速发展波涛的风口浪尖。  溯往昔,“仁寿一中现象”令
期刊
“学生能干的事班委不干,班委能干的事班长不干,班长能干的事老师不干,老师能干的事校长不干。”“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组织起来,养成管理自己与管理他人的能力。”“有的时候,我们为学生做的事越多,越是害学生。为人,随便怎样精细周到,总不如人自为之。”“让学生站在正中央做真正的主人。”在一次学校少先队工作研讨会上,通江县实验小学校长吴天书和辅导员们就学生自主管理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该校多年培养少先
期刊
2014年1月3日,陕西省勉县九冶中学校委会给参加九冶公司元旦越野赛获奖的师生颁发奖品,九冶中学获得的奖项令人惊喜:全公司元旦越野赛男子前10名和女子前10名中,九冶中学总共占了13个名额,男女组个人第一名都是九冶中学的师生!  在成绩面前,大家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九冶中学十多年如一日不间断地开展体育活动取得的结果。  九冶中学坚持走阳光群众体育活动这条办学道路,经历了十五个年头:从1998年确定
期刊
教师的母性光辉是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母性教育教人向善、向上、向美,具备人性,回归人性。母性教育是自然教育,然而,是否因为母性教育削弱了理性教育呢?  支持者认为,不是因为教育有“爱”而显得母性,而是先有母性的原始基因,后有“爱”的外显结果。具有母性的教师,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不同表现,不会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区别对待,母性同情宽宥的眼神能够给予每一个孩子安全感,存在感。  质疑者则认为,自由地运用理性是
期刊
学生心中的好学校  周国璞  师大一中七年级学生  在好的学校里面学习感觉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的学习状态,更像是一种生活。  老师教学好,学生们都喜欢这一课,才会很积极上进;对待学生的方法好,学校里才没有厌学的情况。同学之间有竞争但是没有嫉妒,每个同学都能够互相帮助,比如你帮我补数学,我就帮你补习英语;每个人心中有一个信念,就是要大家一起进步,一个都不能少。  校长也和老师一样,会经常出现在学校里,
期刊
在特色化办学的实践过程中,很多学校都将“亮点”的打造,着重放在辨识性的办学体系与顶层设计之中。而在四川省南充营山县,记者遇到了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化育中学,这所以抓实常规管理与教学为工作重点,从校园内各种“寻常小事”里创新思路的新学校在短短七年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跃成为营山教育界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一所表面上看上去“平淡无奇”的学校,但会议室里挂满的锦旗与奖状,却成为它“传奇般办
期刊
上周去中学,给初三的女儿开家长会。女儿属于那种“即将优秀”阶层,就是中上生,学校要抓抓这批孩子,抓上重点线。所以,我们要参加正式家长会之前的好几场单科家长会。  不得不说,中学老师非常辛苦,看各科老师忙里抽闲,来给我们这七八个家长滔滔不绝地说,真心觉得他们好累。  每位老师在面对我们时,都提到一个问题:“这些孩子动力不足,缺乏一种内在的自己想学、想上进的意愿,好像必须要老师推着、逼着去学,所以,需
期刊
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永远都不能忽视的问题,也是教育必须要迈过的坎。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问题,正确面对自己的各种情绪波动,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思想。作为教师而言,在教育过程中要学会做学生的心灵导师,为学生的心灵导航,慰藉学生的心灵,做学生成长的守护神。  现在,有不少媒体和机构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认为青少年学生心理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