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周去中学,给初三的女儿开家长会。女儿属于那种“即将优秀”阶层,就是中上生,学校要抓抓这批孩子,抓上重点线。所以,我们要参加正式家长会之前的好几场单科家长会。
不得不说,中学老师非常辛苦,看各科老师忙里抽闲,来给我们这七八个家长滔滔不绝地说,真心觉得他们好累。
每位老师在面对我们时,都提到一个问题:“这些孩子动力不足,缺乏一种内在的自己想学、想上进的意愿,好像必须要老师推着、逼着去学,所以,需要家长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有的老师总结说——说到底,孩子的问题就是“态度问题”!
呃——懂了,就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精神。
老师还说:“不要我们在学校努力鼓劲儿,鼓起来了,结果一回家,家长不扎起(编者注:配合),给他松了劲儿了,就不好了。我们要一起来给娃娃鼓劲儿,让娃娃有紧迫感,不要像现在这样,他们自己不急,就好像我们老师来追着学一样。”
我听了这话,心想应该惭愧才对,我们家从来就是“松劲儿派”。上周,女儿回家,自己觉得某科考得不理想,哭兮兮的,老公跟她说:“那个分数有啥子(编者注:什么)嘛?尽力而为,非要上清华北大吗?你看看,是不是考上了清华北大的人,个个这辈子就过得幸福如意?混得不咋样的、赶不上没考上大学的多得很嘛!”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哼——你这些说法跟我们学校说的根本不一样!”女儿气呼呼地说。
“各位家长,一定要想办法激发娃娃的内在动力,让他们主动学习,改错本要主动拿来改,课间要主动来问问题……”各位科任老师把这几句话翻来覆去地说。平均每个人说了五十分钟,但是谈话要点都只有两条:一是激发孩子内在动力;二是随时检查孩子的改错本、作业本,严密监督孩子的学习。听他们反复说,想来他们真焦虑啊。
我心里一直在想:为什么豆蔻年华的孩子就这么死气沉沉,没有“上进心”?我考虑了几天,想到的原因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孩子们太累了。
你累的时候,你有精气神勇攀高峰吗?
别人家不知道,我家里女儿的作息是:
早上六点半起床,不到七点出门,早饭头天就放餐桌或者电炖盅里,她拿了就走;晚上六七点放学,路上花费时间半小时到50分钟;到家之后,吃完晚饭,就进房间做作业,一直到11点或12点。
总之,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家长会时,我问了其他家长,各家情况大同小异。
周末,大部分孩子要补课半天到一天半不等,剩下时间写作业。
而孩子们在学校里的生活,被上课、考试、写作业完全占据,什么兴趣班、艺术社、社团活动都是传说,主科老师没有把音、体、美课程时间全部要完(偷偷要的)就算客气。
这个,就是孩子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少时光!
没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清新,
没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的欢乐,
没有“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的潇洒,
没有“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
没有“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的豪迈,
……
只有:
“君子坦荡荡,小人写作业。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在写作业。
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
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
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业。
生当作人杰,死亦写作业。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写作业。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写作业。
马上相逢无纸笔,借支笔来写作业。”
……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可是,现在孩子们这根弦儿,绷得太紧,也绷得太久,所以,久了久了,就乏了。
老师们说,要用“直升生的主要依据是本次期末考试”来鼓舞孩子的斗志,绷紧学习的弦儿。只是,这次期末绷紧,拼老命,下次期末,拼什么?中考拼什么?这一路拼到高考,孩子们,还剩下什么?
我脑子里蹦出一个词——涸泽而渔。
第二个原因,呃——
我想起了老师们的两条要求,一是鼓舞孩子的内在动力,二是检查孩子的改错本、作业本,严密监督,让孩子的懒惰无所遁形。呵呵,其实这第二条有可能是第一条(孩子缺乏内在动力)的原因。
孩子们从小开始,他们的生活,尤其是学习就是“被安排”的,家长和老师的意愿替代了他们自己的意愿。他们在家长和老师的联手合作下,“被安排”了各种学习活动,家长和老师通过严密监督,通过各种“奖励”“惩罚”来实现这些活动。只是,这些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是否是他们真心喜欢的,难说!或者,孩子们也没机会来体会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反正生活已经被排山倒海的学习和兴趣班给塞满了。
长辈的强大意志填塞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内在的精神胚芽自然不容易生长起来,缺乏内在动力也就不难理解了。
何况,长辈的强大外在动机对孩子的内在动机有削弱的可能,这个是“折扣性原则”——外部奖励可能削弱了任务的内在动机。外在奖励越多,内部动机的效果就会越打折扣,因此,不少研究者称这种规律为“折扣性原则”。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德西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外部奖励使人们感到自己的行为受到外部力量的控制,因而降低了自信感,而对行为的自信感是与内在动机相连的一种内在奖励,因此导致了内在动机的削弱。”
无论面对儿童还是成人,如果无视其内在具有的好奇心和努力,硬要从外部勉强地制造出热情来,其结果一定难如人意。
我笃行的信条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家女儿酷爱美术,为了做班上的板报设计,可以在11点写完作业后,再在地上铺开卡纸,准备通宵奋斗(被我们制止了,为此还气哭了),你看,这个内在动力就强大了。所以,孩子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的内容,说什么都白搭,怎么监督都没多大意思。
我必须实话实说,我们没有检查女儿的作业,我们没有想到——初三的孩子还需要家长每天检查作业?这个……这个……是不是有点儿像给十岁的孩子喂奶。
孩子们懒散,缺乏内在动力的第三个原因,我个人觉得是:来自各个孩子的原生家庭。大部分家庭里,父母难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这在中国是普遍现象),所以,孩子得到的高质量的爱不够,内在的力量就不足,自然在面对生活和困难时显得斗志不高,提不起精气神儿。
这个原因的分析得深入各个孩子的家庭,不便细说,只是普遍性还是存在的。看看热播的《爸爸去哪儿》就会发现,我们身边的家庭里:首先,父亲缺席是个普遍现象;其次,三分之二的家庭里面,都有情绪管控能力不强的长辈,这又让爱大打折扣;然后,国人自古以来活在密集人群中,人人都不为自己活,而为他人活着,或者说是活给他人看,所以,各种比较、各种焦虑,家庭里弥漫着不安的气氛;而且,中国人太多,我们活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缺乏大自然的滋养,状态真的不好,自己内心都乏力,养出来的孩子自然也乏力……
原因说了一堆,眼下怎么办?怎么激发?
貌似无解。老师们滔滔不绝说了一堆要求,也没有提供具体办法。
我想了很久,我也没有办法,我擅长的是理解、共情、接纳、解压,不擅长激发、提调、要求、加压。
嗯,算了!回家后,我们各干各的,没检查作业,真是对不住老师,但是,我们真的缺乏检查作业的动力和斗志。我们宁愿孩子慢慢长大,学校已经那么热火朝天、那么焦急,我们家里再不安宁和缓,孩子就真的会弦断音绝了,我们输得起成绩,输不起命。学校和老师有诸多不得已,大环境如此,那我能为孩子做的,就是给个宽厚的小环境吧!
不得不说,中学老师非常辛苦,看各科老师忙里抽闲,来给我们这七八个家长滔滔不绝地说,真心觉得他们好累。
每位老师在面对我们时,都提到一个问题:“这些孩子动力不足,缺乏一种内在的自己想学、想上进的意愿,好像必须要老师推着、逼着去学,所以,需要家长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有的老师总结说——说到底,孩子的问题就是“态度问题”!
呃——懂了,就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精神。
老师还说:“不要我们在学校努力鼓劲儿,鼓起来了,结果一回家,家长不扎起(编者注:配合),给他松了劲儿了,就不好了。我们要一起来给娃娃鼓劲儿,让娃娃有紧迫感,不要像现在这样,他们自己不急,就好像我们老师来追着学一样。”
我听了这话,心想应该惭愧才对,我们家从来就是“松劲儿派”。上周,女儿回家,自己觉得某科考得不理想,哭兮兮的,老公跟她说:“那个分数有啥子(编者注:什么)嘛?尽力而为,非要上清华北大吗?你看看,是不是考上了清华北大的人,个个这辈子就过得幸福如意?混得不咋样的、赶不上没考上大学的多得很嘛!”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哼——你这些说法跟我们学校说的根本不一样!”女儿气呼呼地说。
“各位家长,一定要想办法激发娃娃的内在动力,让他们主动学习,改错本要主动拿来改,课间要主动来问问题……”各位科任老师把这几句话翻来覆去地说。平均每个人说了五十分钟,但是谈话要点都只有两条:一是激发孩子内在动力;二是随时检查孩子的改错本、作业本,严密监督孩子的学习。听他们反复说,想来他们真焦虑啊。
我心里一直在想:为什么豆蔻年华的孩子就这么死气沉沉,没有“上进心”?我考虑了几天,想到的原因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孩子们太累了。
你累的时候,你有精气神勇攀高峰吗?
别人家不知道,我家里女儿的作息是:
早上六点半起床,不到七点出门,早饭头天就放餐桌或者电炖盅里,她拿了就走;晚上六七点放学,路上花费时间半小时到50分钟;到家之后,吃完晚饭,就进房间做作业,一直到11点或12点。
总之,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家长会时,我问了其他家长,各家情况大同小异。
周末,大部分孩子要补课半天到一天半不等,剩下时间写作业。
而孩子们在学校里的生活,被上课、考试、写作业完全占据,什么兴趣班、艺术社、社团活动都是传说,主科老师没有把音、体、美课程时间全部要完(偷偷要的)就算客气。
这个,就是孩子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少时光!
没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清新,
没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的欢乐,
没有“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的潇洒,
没有“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
没有“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的豪迈,
……
只有:
“君子坦荡荡,小人写作业。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在写作业。
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
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
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业。
生当作人杰,死亦写作业。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写作业。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写作业。
马上相逢无纸笔,借支笔来写作业。”
……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可是,现在孩子们这根弦儿,绷得太紧,也绷得太久,所以,久了久了,就乏了。
老师们说,要用“直升生的主要依据是本次期末考试”来鼓舞孩子的斗志,绷紧学习的弦儿。只是,这次期末绷紧,拼老命,下次期末,拼什么?中考拼什么?这一路拼到高考,孩子们,还剩下什么?
我脑子里蹦出一个词——涸泽而渔。
第二个原因,呃——
我想起了老师们的两条要求,一是鼓舞孩子的内在动力,二是检查孩子的改错本、作业本,严密监督,让孩子的懒惰无所遁形。呵呵,其实这第二条有可能是第一条(孩子缺乏内在动力)的原因。
孩子们从小开始,他们的生活,尤其是学习就是“被安排”的,家长和老师的意愿替代了他们自己的意愿。他们在家长和老师的联手合作下,“被安排”了各种学习活动,家长和老师通过严密监督,通过各种“奖励”“惩罚”来实现这些活动。只是,这些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是否是他们真心喜欢的,难说!或者,孩子们也没机会来体会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反正生活已经被排山倒海的学习和兴趣班给塞满了。
长辈的强大意志填塞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内在的精神胚芽自然不容易生长起来,缺乏内在动力也就不难理解了。
何况,长辈的强大外在动机对孩子的内在动机有削弱的可能,这个是“折扣性原则”——外部奖励可能削弱了任务的内在动机。外在奖励越多,内部动机的效果就会越打折扣,因此,不少研究者称这种规律为“折扣性原则”。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德西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外部奖励使人们感到自己的行为受到外部力量的控制,因而降低了自信感,而对行为的自信感是与内在动机相连的一种内在奖励,因此导致了内在动机的削弱。”
无论面对儿童还是成人,如果无视其内在具有的好奇心和努力,硬要从外部勉强地制造出热情来,其结果一定难如人意。
我笃行的信条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家女儿酷爱美术,为了做班上的板报设计,可以在11点写完作业后,再在地上铺开卡纸,准备通宵奋斗(被我们制止了,为此还气哭了),你看,这个内在动力就强大了。所以,孩子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的内容,说什么都白搭,怎么监督都没多大意思。
我必须实话实说,我们没有检查女儿的作业,我们没有想到——初三的孩子还需要家长每天检查作业?这个……这个……是不是有点儿像给十岁的孩子喂奶。
孩子们懒散,缺乏内在动力的第三个原因,我个人觉得是:来自各个孩子的原生家庭。大部分家庭里,父母难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这在中国是普遍现象),所以,孩子得到的高质量的爱不够,内在的力量就不足,自然在面对生活和困难时显得斗志不高,提不起精气神儿。
这个原因的分析得深入各个孩子的家庭,不便细说,只是普遍性还是存在的。看看热播的《爸爸去哪儿》就会发现,我们身边的家庭里:首先,父亲缺席是个普遍现象;其次,三分之二的家庭里面,都有情绪管控能力不强的长辈,这又让爱大打折扣;然后,国人自古以来活在密集人群中,人人都不为自己活,而为他人活着,或者说是活给他人看,所以,各种比较、各种焦虑,家庭里弥漫着不安的气氛;而且,中国人太多,我们活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缺乏大自然的滋养,状态真的不好,自己内心都乏力,养出来的孩子自然也乏力……
原因说了一堆,眼下怎么办?怎么激发?
貌似无解。老师们滔滔不绝说了一堆要求,也没有提供具体办法。
我想了很久,我也没有办法,我擅长的是理解、共情、接纳、解压,不擅长激发、提调、要求、加压。
嗯,算了!回家后,我们各干各的,没检查作业,真是对不住老师,但是,我们真的缺乏检查作业的动力和斗志。我们宁愿孩子慢慢长大,学校已经那么热火朝天、那么焦急,我们家里再不安宁和缓,孩子就真的会弦断音绝了,我们输得起成绩,输不起命。学校和老师有诸多不得已,大环境如此,那我能为孩子做的,就是给个宽厚的小环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