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的角色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其实,教的实质是在于引导,而引导的特点是在于含而不露、指而不明。而引导的内容却包含了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含了怎样做人等问题。怎样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享受学习的快乐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把握好、设计好教师的“导”。
一、巧设课堂的中间“问题”
其实,学生认知结构是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抓住了这个认识,教师在设计中间问题后,既要保证优生在课堂上不会因为太简单而没有学习兴趣,又要保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会因为太难而茫然失措。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最后一句话:“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蔽,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
⑴小女孩曾经幸福吗?为什么幸福呢?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可以知道,小女孩曾经是幸福的,因为奶奶活着的时候非常疼爱她。从课文中还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的,所以她感到很幸福。
⑵她跟着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这个幸福是指的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小女孩跟着奶奶到了另一个世界,她没有了生命,没有了思想,所以也没有了痛苦。
⑶这两个“幸福”的意义相同吗?这个问题就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小女孩在有人疼爱的时候是幸福的,但当疼爱她的人死去后,她生活在贫富差别悬殊的资本主义社会,过着没有温暖、没有幸福的生活。在大年夜这个本应得到欢乐和幸福的日子里悲惨地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加深了人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二、注意教学情景的创设
教学情景的创设主要是帮助教师为学生设问,引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促进发展。但教师在创设情景时,不仅要注重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注意联系课本以外的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师在让学生复述课文、比较田忌两次赛马的异同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们认为齐威王、田忌、孙膑各是什么样的人?这时学生的思维像打开的闸门一样:有的认为齐威王是个骄傲的人,从课文中”洋洋自得”、“轻蔑”等词语中看出;有人马上反驳,说他从课外书中得知,齐威王是个善于纳谏的人……同学们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巩固了课本知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教学要变“灌”为“导”,也就是“导趣、导疑、导思、导创”,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其能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导”主要是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学习的方法。
一、巧设课堂的中间“问题”
其实,学生认知结构是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抓住了这个认识,教师在设计中间问题后,既要保证优生在课堂上不会因为太简单而没有学习兴趣,又要保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会因为太难而茫然失措。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最后一句话:“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蔽,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
⑴小女孩曾经幸福吗?为什么幸福呢?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可以知道,小女孩曾经是幸福的,因为奶奶活着的时候非常疼爱她。从课文中还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的,所以她感到很幸福。
⑵她跟着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这个幸福是指的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小女孩跟着奶奶到了另一个世界,她没有了生命,没有了思想,所以也没有了痛苦。
⑶这两个“幸福”的意义相同吗?这个问题就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小女孩在有人疼爱的时候是幸福的,但当疼爱她的人死去后,她生活在贫富差别悬殊的资本主义社会,过着没有温暖、没有幸福的生活。在大年夜这个本应得到欢乐和幸福的日子里悲惨地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加深了人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二、注意教学情景的创设
教学情景的创设主要是帮助教师为学生设问,引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促进发展。但教师在创设情景时,不仅要注重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注意联系课本以外的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师在让学生复述课文、比较田忌两次赛马的异同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们认为齐威王、田忌、孙膑各是什么样的人?这时学生的思维像打开的闸门一样:有的认为齐威王是个骄傲的人,从课文中”洋洋自得”、“轻蔑”等词语中看出;有人马上反驳,说他从课外书中得知,齐威王是个善于纳谏的人……同学们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巩固了课本知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教学要变“灌”为“导”,也就是“导趣、导疑、导思、导创”,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其能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导”主要是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