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之者”成为“好之者”和“乐之者”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bf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学大师孔老夫子是教师职业的开山鼻祖,他的许多教育理念至今仍被教师界奉为圭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其中之一。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早就发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但这样一种认识,在中国的教育历史上,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我认为,“知之”、“好之”与“乐之”构成学习的三境界,即被动学习,苦中学知;激发兴趣,乐中得知;孜孜不倦,乐中觅知。目前来看,中国的大多数学生处于第一个阶段,学习被动,没有乐趣,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强逼着自己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这就是我们的中学生在国际大赛中常常能捧得奖杯,而大学生所获奖项却远远不如的原因,至于诺贝尔奖,更成了中国人遥不可及的一个梦。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也就丧失了持续进步的可能。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都是可怕的。
  “孜孜不倦,乐中觅知”,是最高境界。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学习的价值,主动地求知。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往往不仅会完成教师布置的工作,还会延展深入到相关领域,甚至得出自己的创见,从而实现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
  要达到这一最高境界,“激发兴趣,乐中得知”是关键。
  早在教学改革之初,教育家们便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首先提出了改变以教师教、学生学的“满堂灌”的教学理念,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是如何才能真正地贯彻这一理念,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教师简单地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理解为让学生多发言、多讨论、多活动,于是乎,便派生出“满堂问”“满堂论”等怪胎,学生答是答了,论也论了,但答与问竟然陷入新的“应试”模式,多半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可谓徒有形式,换汤不换药,收效甚微。
  如何才能使学生善于主动开拓,真正地学并快乐着,快乐并充实着呢?在语文教学中,我逐渐领悟到,动机是行为的诱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语文活动课的核心。学生是否是知识、能力、情操等的主动获取者,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在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让学生从事主动经历和探索发现的活动,必须在学生主动参与上下工夫,寻找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的点,激励学生主动开拓的精神。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明白其兴趣点之所在。知道学生欠缺什么,不要在已知问题上浪费过多的时间。二是要了解文本,知道本课的重难点分别是什么,避免课堂热闹,却本末倒置,学生收获不多。三是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设计出不同的形式将前两者有效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没有创新精神的课堂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成功的。因此,在教授课文时,备完本篇课文所应达到的目标之后,就应当反复思考要达到此目标可以使用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方法是学生可以接受并会热情高涨地学习的。
  在传统篇目《祝福》一文的讲授中,祥林嫂的死亡原因是一大难点。于是,我设计了一场法庭辩论,让学生分别充当公诉人、辩护律师及法官,问题围绕着谁杀害了祥林嫂这个问题展开。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举手要求充当法庭角色。我专门强调所有证据必须来源于鲁迅的文章(《祝福》本文或鲁迅的其他文章)。首先,由公诉人提出犯罪嫌疑人,学生想到了鲁四老爷、四嫂、婆婆、大伯、柳妈、鲁镇的人们,并提出了嫌疑所在;接着,由学生充当他们的辩护律师,为他们做脱罪辩护或减罪辩护;最终,学生们发现这些所谓的犯罪嫌疑人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这场谋杀,但他们并不是幕后的真凶,幕后的真凶是——封建礼教、封建政权,只要这个真凶没被消灭,这种惨剧就永远不会结束。当他们成为文章中的“角色”时,不管是处于怎样的一个角度,他们实际上都很容易地找到了理解文章的金钥匙。
  无独有偶,我曾看过一位南方教师上《石钟山记》一文,就采用了类似手法:告诉学生本文其实是苏轼做的一个调查报告,内容就是调查石钟山如此命名的原因,只是没有用现在的形式表现,于是让学生用现在所通用的调查报告的写法重新写一次。此法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全文,经过对比,找到不足与优点,同时对苏轼的亲身实践探求知识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由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灵活机动地改变上课模式,可以使课堂与学生的思维一起动起来。当学生在某一环节遇到困难或产生疑问时,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将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语文活动课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又与教师的“导演”和指导密切联系,不过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因为活动课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对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有精深的了解,而且对学生的活动需要、活动能力等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和活动的方案、程序,进而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活动课中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传授、灌输中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活动课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那么问题教学法是否丝毫不足取呢?非也,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记得在讲授《孔雀东南飞》时,曾看到好几位老师成功地采用了“问题教学法”。在学生学完全文的内容后,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刘兰芝可不可以不死?这个问题似乎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是呀,“死”的结局是否带有必然性呢?如果他们不选择殉情,还有什么选择?这一问再次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于是学生们畅所欲言:改嫁、私奔等想象都引发了出来,接着教师又用问题加以引导——如果她真的嫁到了府君家里,会不会幸福?做其他的选择是否就能获得幸福生活?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必然的结局呢?在这样的讨论之后,学生理解了刘兰芝的忠贞、焦仲卿的软弱及现实的残酷性。在兴趣的引导下,发散思维,结出了丰硕的智慧之果。
  同样,在《项链》这一课中,问题“玛蒂尔德没丢项链会怎么样?”的提出也给了学生很大的思考动力,学生的猜测五花八门。原本似乎只是一个“借东西丢东西还东西”的小故事,隐藏在背后的是深刻的时代主题。通过引导性的讨论,学生明白了:在那样的一个社会,玛蒂尔德即使没丢项链,也很难获得幸福,她充其量只会成为某位上层人士的情人,在丰厚的物质享受中饱受精神空虚的折磨,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问题引导法必须以兴趣作为触发点,讨论法也同样如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老师的主动主导作用,这与强调学生在语文活动课中的主体性并不矛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是在活动过程中放任自流,而是要求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鼓励与培养。只有教师真正发挥了主导作用,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既有直接明示,又有间接暗示。
  在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学习中,关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优劣的讨论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阿Q精神到底在现实中是完全的“糟粕”,还是尚存在一些“有价值”的因素呢?对这样一个问题,多数学生是有很浓厚的兴趣的,同学间甚至不再是激烈的讨论,而是上升到了辩论,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说服了自己,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当然,上面所说的都是在课堂上的兴趣激发法,课外的兴趣激发就更多了,如成语接龙法、讲成语故事法、开新闻发布会、话题演讲、小品补“尾”法等。在设计语文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总之,语文活动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主动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郭沫若语),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做学习的主人的权利与快乐。
  一堂好的语文课并不表现在老师讲得多么精彩,不在于问题阐述地多么有条理,而在于学生的积极性能否激发出来,通过老师的有意主导,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激发和维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确实是一个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课题。语文教学,同样要使学生产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热爱之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起点,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其他文献
摘要: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关注幼儿的需求、兴趣、经验,引导幼儿科学探究,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使科学教育生活化,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有效的、重要的是科学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幼儿科学教育一日生活渗透探索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对于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都做的事。而且,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科学
“新课标”是在对我国既往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套更具科学性与前瞻性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方案。这个方案对既往的高中语文教学有因循、有改革,绝对不是推翻既往的一切的“另起炉灶”。纵观“新课标”,条目林林总总,我以为其最根本的就是两条:一条是彰显突出了语文的“育人”功能;另一条是“多、快、好、省”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迅速提升。那么,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怎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语
摘要: 中职生英语基础普遍很差,厌学英语的情绪很严重。优秀的英文电影因其特有的图文声像及吸引人的故事情节而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因此,播放以学生们乐于接受的优秀的英文电影带动英语听力的训练,词汇的教学,语法的掌握,写作水平的提高,文学欣赏能力的熏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优秀的英文电影表达的情感内容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从中感悟人生,品味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心智的成长,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一、材料对儿童美术学习的意义  美术活动通过有形的物质材料,塑造人们可以直接感觉到的视觉形象,表达出作者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认识、感受及生活理想和审美追求。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由于使用的物质材料不同,而表现出各自独特的审美意味。例如,在绘画中,中国画宣纸的渗透性,笔墨情趣和意味美;油画颜色的可覆盖性和笔触肌理美等。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无论是造型表现还是设计应用,都脱离不了材料的使用,合理使用这些材料
摘要: 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这已成为每一位教育者的不懈追求。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  关键词: 新课程课堂教学素质教育减负增效    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这已成为每一位教育者的不懈追求。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
《语文课程标准》对一、二年级的写话提出的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写话教学是引领其迈向写作的关键一步。而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往往只注重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孩子也最怕阅读、最怕写话(写作),提起写话(写作)便产生“难”、“烦”的心理
摘 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文学作品,而文学就是人学。文学反映了社会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直
摘 要: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教材二次开发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它凝聚着教师的创造性智慧,释放了教师的个性,为教材增强了弹性。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以教师的信息素养为基础。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师 信息素养 教材二次开发    一、信息素养的涵义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民办独立学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办独立学院办公室职能与承担的任务增加,在新形势下,出现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的问题,本文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民办独立学院;系办公室;管理工作  一、民办独立学院系办公室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民办独立学院系办公室发挥着传统办公室的基本作用,具有承上启下、内联外引的功能。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改变,系办公室承担了更多的学院管
摘要:钢琴即兴伴奏是一种钢琴技巧与即兴伴奏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本文通过对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伴奏织体的分析,以及各种织体在现代钢琴即兴伴奏中的应用分析,希望钢琴即兴伴奏的学习者能更好地掌握这项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钢琴即兴伴奏;伴奏织体  钢琴即兴伴奏是即兴伴奏的一个分支,是将钢琴演奏技巧与即兴伴奏理论相结合的一种技能,适用在只有乐曲旋律没有现成伴奏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