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9年5月,一封来自法国巴黎的信让一位安徽芜湖的老人心潮澎湃。这封信是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法国人戴纳先生写给芜湖铁画的传人储炎庆老人的,盛情邀请他的铁画作品赴法国巴黎参加展览会的邀请函。很快,储炎庆铁画小组将《花蝶》、《牛郎织女笑颜开》、《松鹰》三幅作品送交世界和平理事会参展。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芜湖铁画第一次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标志着芜湖铁画获得了新生,重新绽放出耀眼的艺术光芒。
创制溯源
芜湖铁画的创制,决非偶然。中国是世界上较早使用铁器的国家,远在西周晚期我国已经出现了人工冶铁。在武当山紫霄宫存有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由路永和锻造的缠枝花卉铁烛台,在山西五台山佛殿前发现过刻有明天启年号的有芜湖字款的铁花灯,九华山庙内尚存有清代的铁花制品。同时,在皇家宫廷和园林中的花窗中也出现了镂空或浮雕,具备了早期铁画特征的铁制饰物花纹。
安徽芜湖一直为皖南重镇,位于长江和青弋江汇合处,水路交通十分方便,为“四大米市”之一。大诗人李白曾写下:“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的诗句,生动地记录了芜湖一带铁矿夜以继日的开采冶炼场面,自古以来还流传着“铁到芜湖自成钢”的说法。
据文献记载,铁画创始人汤鹏,字天池,祖籍江苏溧水县明党乡人,幼年时为躲避兵荒和天灾,逃到芜湖,在一家铁匠铺当学徒。当时,他学徒的铁匠铺恰与姑熟画派的创始人、著名画家萧云从宅相邻,他“日窥其墨势”,引发了对绘画的兴趣。汤鹏晚上常常就在沙石上以手指或树枝代笔,终日不止。据说,他发奋以铁做画,竟是因为萧云从看不起他不会画画而创制出了铁画。
清康熙年间,汤鹏自己开了一间打铁铺。起初,只“以钳为豪(毫)双钩”锤制一些小的景物。但是,他并不满足,登门拜访萧云从,请他为自己设计适合铁画表现的画稿。此后,汤天池的铁画作品顿时别开生面,工艺水平也大大提高,“锻铁做山水、花卉、人物、虫鱼、鸟兽作为屏对堂幅,均极其妙”,“锻铁为山水障、寒汀孤屿,生趣宛然”,有时竟能达到与画稿毫不二致的地步。汤鹏因此名声大振,“名噪公卿间”,铁画也“传至日下,直值数十缗”。但是,汤鹏性颓放,不受从追,长此以往竟“奇枝坐天穷,江天见暮酒钱空”,晚年穷困潦倒。汤鹏谢世后,虽有二孙也以锤制铁花为生,世人也多有效仿,但已难得其铁画真谛。
关于谁是铁画的创始者,有不同的观点。汤鹏的具体生卒年史料未有记载,但是安徽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落款为“丁卯春月”的汤鹏传世铁字联。清钱塘梁同书所做《铁画歌》序说:“汤亡,其法不传,今间有效之者,已失其真矣”。梁同书,清乾隆举人、侍讲学士,书法家,生于雍正元年(1723年),卒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因此推断,梁同书生前的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年),才是汤鹏制作铁字联的“丁卯”年。又考,谢望《金玉琐碎》中记载汤天池“与萧云从邻居”。萧云从是明末清初画家,字尺木,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卒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年78岁。这样,汤鹏与萧云从为邻,大概是在萧云从晚年的时候。而汤鹏铁字联的制作时间,应是萧云从死后之事了。由以上两点可知:汤鹏应是顺治到康熙年间人。
另一位重要的铁画艺人是梁应达,字在邦,安徽建德(今东至县)人,其生卒年不详。据史料载,梁应达多才多艺,善长诗画。为创铁画向铁工学习锻铁本领,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终能以铁锻成画,时人无不称奇。据《建德县志》记载:他制的铁宫灯,玲珑剔透,铁绘花鸟虫鱼,“其枯荣舒敛、行止飞跃之情态,无不各得其物之本末,栩栩如生,使攻术者雕琢而为之不能”。又据《安庆地区名人录》介绍,其技在汤鹏前。从金浚的《像生志》中知道,此书成书时,梁应达当时约50岁。金浚为青浦人,官至建德教谕的时间是乾隆八年到十四年(1743~1748年),《像生志》就是在这一时间所作。因此,可推定梁应达约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至三十八年(1693~1699年)。而汤鹏制作铁字联的1687年,梁应达尚未出生,因此汤鹏无疑应在梁应达之先,是铁画真正的创始人。
汤鹏艺术的特点是意境寒荒,简洁空灵,线条刚劲,气势恢弘,手法拙重。他的铁字笔画线条呈现扁圆形,增加线条的立体感。而梁应达的传世作品《溪山泛舟图》、《芦苇螃蟹图》,气韵生动、风格柔媚,富于书卷气,力掩炉锤痕迹,无冷寒之感,作品的精深程度极高,他的艺术修养超过了汤鹏,以文锻画是他铁画的艺术特点。
此后相传清末年间的诸葛生、谭司夫、汤和尚(了尘)也作铁画。汤和尚的徒弟沈德金、安庆西门外四眼井的萧老四等都是铁画艺人。
铁画的时代魅力
芜湖铁画到了清末的沈德金,出现了不景气的局面,铁画几乎绝种断根。而储炎庆,就是解放后唯一能够打制芜湖铁画的艺人。
储炎庆生于1902年,祖籍安徽枞阳人。父母早亡,他与小妹生活没有着落,靠乞讨度日,后在贵池学铁匠5年,16岁学徒期满,来到芜湖沈德金开的沈义兴铁铺当帮工。他目不识丁,却特别想学习沈德金打制铁画的技术,然而却无法如愿。有一天,知道师傅又要打铁画了,他和往常一样做完准备后借机装病,在沈家的阁楼上“睡倒了”。他在楼板上挖了一个小洞,悄悄向下窥看,他把打铁画的程序、关键,火功、锤法组接等等,都默记心中,偷学了沈德金的看家本领。可是好景不长,沈师傅知道储炎庆会打铁画后就把他的铺盖卷抛出了门外,当时他28岁。1935年,储炎庆为生活所迫,一面帮人家打些铁活,一面靠锻打一些梅兰竹菊等小型铁画作品为生,到解放前夕,铁花艺术险些面临失传的境地。
1955年,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铁画艺术,芜湖地区领导多次登门拜访储炎庆,并组织成立了芜湖铁画生产小组。储炎庆先后两次招收了储春旺、张良华、尹永绍、汪德生、杨光辉、张德才、吴智祥、颜昌贵以及他的女儿储金霞作艺徒,培养铁画人才。1957年1 2月,储炎庆出席了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当储炎庆向朱德同志介绍清代汤鹏打铁画的故事和解放后芜湖发掘、发展铁画的经过时,朱德同志紧握住他的手笑着说:“老储啊,穷人总是有志气的,汤天池就是一个有志气的人。汤天池的铁画好不好呢,当然很好,但是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一定可以超过他!”。1960年6月,朱德同志在合肥模型厂再次亲切地接见了储老,并嘱咐他要好好地培养接班人。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同志视察安徽省博物馆,以极大的兴趣观看了汤鹏的铁字联和储炎庆的铁画《奔马》等作品。 1959年9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建成,安徽厅的装修指导思想是,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为载体,歌颂新中国建设的成就,提高完善民间艺术乡土情怀的表现力,创造新的地方文化特色的时代精神。《迎客松》铁画屏风从内容到形式都是这个指导思想的最佳表现形式。储炎庆于1960年率领弟子和女儿储金霞等32人到合肥模型厂,打制了大型铁画座屏风《迎客松》、《梅山水库》和挂屏《绿竹垂荫》、《牛郎织女笑颜开》等不朽杰作。周恩来同志生前特别喜欢《迎客松》铁画,它也就成了接待各国贵宾合影的背景。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周总理曾特意向田中首相介绍这个用钢铁打造的《迎客松》。后来,根据周总理生前的指示,《迎客松》铁画移到人民大会堂接待厅陈列。
1964年,郭沫若同志视察芜湖工艺厂时题词:“以铁的资料创造优美的图画,以铁的意志创造伟大的中华”。花甲之年的储炎庆,对铁画精益求精,将木刻、剪纸、金银首饰镶嵌等技法溶进铁画制作技艺中,并与画家王石岑、张贞一、黄近玄、黄叶村及堆漆画艺人吴恩才、通草画艺人谢白水等进行探讨,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艺徒们。到了“文革”前夕,他呕心沥血培养了以杨光辉、储金霞、张德才、颜昌贵、吴智祥、张家康等为代表的锻制铁画的队伍,造就了芜湖铁画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一代铁画艺术宗师储炎庆因病于1974年12月28日逝世,享年72岁,他为铁画艺术的繁荣尽力终生,是承前启后、发扬光大的艺术家。
根据周恩来总理生前的意见,1979年人民大会堂再次装修时将原安徽厅内的《迎客松》移到国家接待厅。铁画艺人们又以极大的政治热情,为安徽厅精心打制长4.1米、高2.5米的《岁寒三友》巨型铁画座屏风。此图由画家徐子鹤起画稿,张恺帆题字。此外,安徽厅中还有根据著名书画家肖龙士的《兰花》画稿打制的《铁兰花》宫灯以及杨光辉试用铜锻制的直径2米的《同乐》圆形挂屏点缀。
1993年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第三次装修,又加强了铁画的力度。大厅内装饰了新创作的铁画长卷《黄山天下奇》,再次展现了铁画表现安徽黄山的艺术魅力,充分展示了安徽独有的民间艺术特色。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芜湖铁画煅制技艺”为第389项。
建国60年来,铁画这朵民间美术之花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和大型公共建筑。当年的“铁画学徒”,今天都成为芜湖铁画艺术的中流砥柱,正是他们为传承铁画艺术又培养了一代代传人,使芜湖铁画长盛不衰。因此,发展铁画就要十分重视传承人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就非常强调人的重要性,这也是区别于物质文化的主要特点,铁画亦然。解放后,储炎庆打破门户界限,广招门徒,带来了繁荣发展的高峰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我们既要“见物”,更要“见人”。
锻造技艺
铁画以画稿为本,以锤代笔,以砧代案,以炉为墨,讲求心到、手到、力到。铁画在数以万计的锤击下,由点到面、由线到体、从构件到组合、从雏型到成型,它的锻制是铁画艺术表现力的成败关键。铁画艺人,因材施艺,从选材到锻制工艺,无不渗透着铁画艺人的智慧。从铁锤击打的节奏,到铁件的淬火,无不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成熟,因而锻制过程就是铁画艺术的精髓。
铁画的锻制过程,就是将墨线画稿变成铁画的过程。其制作十分繁琐,又十分精细。制作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和锻制工艺两个阶段。
准备阶段,以画稿为蓝本。艺人拿到画稿后,一般会很好地研究画稿的特点、优势、诗情画意,将字画原稿放大到实际制作的尺寸,并准备多幅。经过研究慎重而准确地将画面对象分解成若干构件或组、块以备待用,考虑每一构件或组、块的工艺程序难点的解决办法。准备阶段的第二项工作就是材料的准备,锻制铁画的原料面较广,如铁丝、铁皮、圆钢、钢筋等都可以作为材料。最好是就地取材、因材施艺,防止大材小用,造成浪费。在准备阶段,画稿准备的各项事宜尢为重要。
锻制工艺,尽管步骤程序较多,但总体上可以分为:构件制造、焊接组装、整形修正、油漆装框等几个主要工序。
构件制造
是根据画面中对象结构情况分解后将作品图样分成若干组、块,由小到大一一锻制备用。铁画构件在锻制过程中,在不破坏图样造型又能加强构件的表现力,构件可以有所创造的表现,如“马”的头、屁股做得立体一些。在锻制的过程中应深入观察,体验生活、表现对象。锤路也不能干篇一律,不然就死板而缺乏生气。如《迎客松》铁画中的松树,首先制松针、枝、干、山及字的质感表现。每做完一个(组)构件后,都要与画稿图样认真地比对,进行修正,以防因小构件(组)的小错误而导致作品整体的变形失败。
焊接组装是将锻制好的构件根据画稿的要求,由小拼大进行准确无误的组装并在构件的背后作适当的“安装钉”。《迎客松》铁画的树,就是先由松针组成松针簇,由簇到小枝,由分枝到干,由干的鳞圈到主干等。在组装的过程中,注意对象的表现,如松针簇远近、高低、大小层次的关系,应先近后远,先下后上,先小后大的排列位置,以防止近挡远、下遮上,而破坏画面对象表达的透视关系。画面组装最后基本上已形成了所有的线条几乎都是连接在一起象剪纸一样。如画面中还有什么构件不能组装到位时,可在这构件的背后加几个安装钉,按画稿位置加以固定。
整形修正
是铁画锻制的一个重要步骤,它涉及铁画的艺术质量。整形修正是将构件的组(块)组装后进行的。构件与构件,组与组的组合,由小到大乃至成型后,按照原稿图样将构件一一比对,检查组装成的“型”,是否与图样吻合,是否有错误,发现错误必须要认真进行修改直至与图样毫无两样。
装框是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大型的铁画挂屏或屏风芯,须在做好的挂屏或屏风芯的底板上铺贴一块与底板同样大小的北方擀制的羊毛毯(毡),把画稿(放大)图样放在羊毛毯(毡)上,稍加固定,再将油饰好的铁画慢慢轻轻地与画稿图样对齐,以及画面中的题字、题款印章、闭章等一切均按画稿图样位置确定后,把“安装钉”打入底板加固无误后加以固定,把原稿图样一一撕干净,铁画的安装即成。
一般来说,挂屏或屏风芯的边框要讲究,最好是用硬木制作,边框的线脚要根据所处的室内环境气氛而定。大型铁画(字)挂屏的边框木线脚,大都近似于中国画挂屏的边框线脚,多采用中国明式家具中常用的一些线脚类型。
传承创新
铁画的传承包括抢救保护优秀铁画作品、铁画史的研究和技艺的整理记录,以及对铁画的技术保护 研究。以博物馆为基础,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对铁画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收藏保护。以往我们更多地去关注单件的优秀作品而忽视了铁画艺术史的研究。一个民间艺术发展到现在必然有它一个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铁画艺术史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也是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其次在铁画技艺的整理和记录中要坚持“原真性和整体性”的原则,使它“可解读,可传承”。此外,铁画的技术性保护也是一项紧迫的工作。铁画最大的缺点,就是从局部的氧化后自然损坏,受湿潮作用会生锈,使锈蚀发展到全部,以至断裂,现有馆藏的作品中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解决这个技术难题,对铁画作品的传世至关重要。
铁画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铁画创新主要体现在艺术表现力的创新,这里特别强调的是铁画技艺和画稿的结合。实践证明,经典的铁画必须有经典的画稿作基础,只有精湛的铁画锻制技艺与深厚的绘画造诣相结合,才能产生优秀的作品“创造优美的图画”。
创造了铁画艺术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的《迎客松》铁画座屏风,长4.5米、高2.5米。它以黄山的迎客松为范本,画家宋亦英、王石岑“搜尽奇峰打草稿”,精心绘制了画稿。王石岑(1914~1996年)是“新徽派”的重要人物,是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画稿的主要起草人。1960年初,他为了画《迎客松》多次深入黄山,还经常与铁画艺人谈论国画与铁画的融合,探讨画稿中的笔墨如何转换实现其艺术效果等,并听取艺人对画稿的意见,然后反复修改。据说,《迎客松》画稿“纸就用了一汽车之多”,作品的艺术表现超过以往的任何作品。在锻造上,树干2米多,重200余斤,鳞圈计用9万余锤锻打。枝丫的锻打,每一小枝由许多长短不同的松针组成,这样,松针计约有两万余根,松花、花棒的反正闭合又无不使人惊叹。组装总成时,由储老统一指挥,他一声令下四个炉同时升温,一起做业。八大弟子八锤齐发,整个车间烟喷火舞,锤声震耳欲聋,场面蔚为壮观。
另外,艺术表现力的创新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料创新。20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视察芜湖工艺厂时指出:“铁画可以不局限于铁质材料,还应发展金画、镀金画、银画、镀银画。”而现在,铁画的原料从铜,扩大到金、银、铜、铁俱全。另外,还有根据画稿表现对象色彩的需要几种金属材料的综合运用,以及铁画着色的出现,都丰富了铁画的艺术表现力,以多元化的角度反映丰富的美丽画图。
第二题材创新。文化大革命期间,储炎庆另辟途径,创制了以样板戏为内容的《杨子荣打虎上山》、《红色娘子军》、《采药》等一批现代题材的铁画挂屏。以铁画的形式,表现了英雄人物崇高的思想感情,拓宽了传统铁画的表现形式,在人物表现刻画上准确反映剧中人物的情感。铁画艺术高峰时期代表作品山水方向以《梅山水库》铁画屏风、《黄山天下奇》手卷式铁画为代表,巨大的场面前所未有,它准确表现出的时代气息和艺术氛围是不可替代的。
第三工艺表现创新——从浮雕走向圆雕。铁画艺术走向浮雕、高浮雕的范畴,不能不说是个进步和创造。铁画艺术大师杨光辉创造的《墨竹图》是一幅立体铁画。它改变浮雕概念,全方位立体360°的再现生活中的自然,这是铁画艺术的一种升华,把铁画艺术提升为三维艺术,这种升华是以艺术家对生活高度的体会为基础,又发挥了艺术家极至的想像力,准确把握对象生长规律的能力,利用熟娴地技巧鲜活地表现《墨竹图》这不仅是铁画的一次革新,也是铁画艺术的一个新的创造,反映了今后铁画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铁画产生于民间,在民间得到发展,因此它的发展动力和源泉也在民间。新时代对铁画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应当走综合保护之路,一面保护历史优秀作品,在研究铁画发展史的基础上,一面抓服务社会、技术创新,在新的时代寻找铁画艺术的生存空间和发展道路,通过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力量去保护,让来自民间的工艺美术经过提高再回到人民群众之中。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芜湖铁画第一次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标志着芜湖铁画获得了新生,重新绽放出耀眼的艺术光芒。
创制溯源
芜湖铁画的创制,决非偶然。中国是世界上较早使用铁器的国家,远在西周晚期我国已经出现了人工冶铁。在武当山紫霄宫存有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由路永和锻造的缠枝花卉铁烛台,在山西五台山佛殿前发现过刻有明天启年号的有芜湖字款的铁花灯,九华山庙内尚存有清代的铁花制品。同时,在皇家宫廷和园林中的花窗中也出现了镂空或浮雕,具备了早期铁画特征的铁制饰物花纹。
安徽芜湖一直为皖南重镇,位于长江和青弋江汇合处,水路交通十分方便,为“四大米市”之一。大诗人李白曾写下:“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的诗句,生动地记录了芜湖一带铁矿夜以继日的开采冶炼场面,自古以来还流传着“铁到芜湖自成钢”的说法。
据文献记载,铁画创始人汤鹏,字天池,祖籍江苏溧水县明党乡人,幼年时为躲避兵荒和天灾,逃到芜湖,在一家铁匠铺当学徒。当时,他学徒的铁匠铺恰与姑熟画派的创始人、著名画家萧云从宅相邻,他“日窥其墨势”,引发了对绘画的兴趣。汤鹏晚上常常就在沙石上以手指或树枝代笔,终日不止。据说,他发奋以铁做画,竟是因为萧云从看不起他不会画画而创制出了铁画。
清康熙年间,汤鹏自己开了一间打铁铺。起初,只“以钳为豪(毫)双钩”锤制一些小的景物。但是,他并不满足,登门拜访萧云从,请他为自己设计适合铁画表现的画稿。此后,汤天池的铁画作品顿时别开生面,工艺水平也大大提高,“锻铁做山水、花卉、人物、虫鱼、鸟兽作为屏对堂幅,均极其妙”,“锻铁为山水障、寒汀孤屿,生趣宛然”,有时竟能达到与画稿毫不二致的地步。汤鹏因此名声大振,“名噪公卿间”,铁画也“传至日下,直值数十缗”。但是,汤鹏性颓放,不受从追,长此以往竟“奇枝坐天穷,江天见暮酒钱空”,晚年穷困潦倒。汤鹏谢世后,虽有二孙也以锤制铁花为生,世人也多有效仿,但已难得其铁画真谛。
关于谁是铁画的创始者,有不同的观点。汤鹏的具体生卒年史料未有记载,但是安徽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落款为“丁卯春月”的汤鹏传世铁字联。清钱塘梁同书所做《铁画歌》序说:“汤亡,其法不传,今间有效之者,已失其真矣”。梁同书,清乾隆举人、侍讲学士,书法家,生于雍正元年(1723年),卒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因此推断,梁同书生前的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年),才是汤鹏制作铁字联的“丁卯”年。又考,谢望《金玉琐碎》中记载汤天池“与萧云从邻居”。萧云从是明末清初画家,字尺木,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卒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年78岁。这样,汤鹏与萧云从为邻,大概是在萧云从晚年的时候。而汤鹏铁字联的制作时间,应是萧云从死后之事了。由以上两点可知:汤鹏应是顺治到康熙年间人。
另一位重要的铁画艺人是梁应达,字在邦,安徽建德(今东至县)人,其生卒年不详。据史料载,梁应达多才多艺,善长诗画。为创铁画向铁工学习锻铁本领,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终能以铁锻成画,时人无不称奇。据《建德县志》记载:他制的铁宫灯,玲珑剔透,铁绘花鸟虫鱼,“其枯荣舒敛、行止飞跃之情态,无不各得其物之本末,栩栩如生,使攻术者雕琢而为之不能”。又据《安庆地区名人录》介绍,其技在汤鹏前。从金浚的《像生志》中知道,此书成书时,梁应达当时约50岁。金浚为青浦人,官至建德教谕的时间是乾隆八年到十四年(1743~1748年),《像生志》就是在这一时间所作。因此,可推定梁应达约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至三十八年(1693~1699年)。而汤鹏制作铁字联的1687年,梁应达尚未出生,因此汤鹏无疑应在梁应达之先,是铁画真正的创始人。
汤鹏艺术的特点是意境寒荒,简洁空灵,线条刚劲,气势恢弘,手法拙重。他的铁字笔画线条呈现扁圆形,增加线条的立体感。而梁应达的传世作品《溪山泛舟图》、《芦苇螃蟹图》,气韵生动、风格柔媚,富于书卷气,力掩炉锤痕迹,无冷寒之感,作品的精深程度极高,他的艺术修养超过了汤鹏,以文锻画是他铁画的艺术特点。
此后相传清末年间的诸葛生、谭司夫、汤和尚(了尘)也作铁画。汤和尚的徒弟沈德金、安庆西门外四眼井的萧老四等都是铁画艺人。
铁画的时代魅力
芜湖铁画到了清末的沈德金,出现了不景气的局面,铁画几乎绝种断根。而储炎庆,就是解放后唯一能够打制芜湖铁画的艺人。
储炎庆生于1902年,祖籍安徽枞阳人。父母早亡,他与小妹生活没有着落,靠乞讨度日,后在贵池学铁匠5年,16岁学徒期满,来到芜湖沈德金开的沈义兴铁铺当帮工。他目不识丁,却特别想学习沈德金打制铁画的技术,然而却无法如愿。有一天,知道师傅又要打铁画了,他和往常一样做完准备后借机装病,在沈家的阁楼上“睡倒了”。他在楼板上挖了一个小洞,悄悄向下窥看,他把打铁画的程序、关键,火功、锤法组接等等,都默记心中,偷学了沈德金的看家本领。可是好景不长,沈师傅知道储炎庆会打铁画后就把他的铺盖卷抛出了门外,当时他28岁。1935年,储炎庆为生活所迫,一面帮人家打些铁活,一面靠锻打一些梅兰竹菊等小型铁画作品为生,到解放前夕,铁花艺术险些面临失传的境地。
1955年,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铁画艺术,芜湖地区领导多次登门拜访储炎庆,并组织成立了芜湖铁画生产小组。储炎庆先后两次招收了储春旺、张良华、尹永绍、汪德生、杨光辉、张德才、吴智祥、颜昌贵以及他的女儿储金霞作艺徒,培养铁画人才。1957年1 2月,储炎庆出席了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当储炎庆向朱德同志介绍清代汤鹏打铁画的故事和解放后芜湖发掘、发展铁画的经过时,朱德同志紧握住他的手笑着说:“老储啊,穷人总是有志气的,汤天池就是一个有志气的人。汤天池的铁画好不好呢,当然很好,但是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一定可以超过他!”。1960年6月,朱德同志在合肥模型厂再次亲切地接见了储老,并嘱咐他要好好地培养接班人。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同志视察安徽省博物馆,以极大的兴趣观看了汤鹏的铁字联和储炎庆的铁画《奔马》等作品。 1959年9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建成,安徽厅的装修指导思想是,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为载体,歌颂新中国建设的成就,提高完善民间艺术乡土情怀的表现力,创造新的地方文化特色的时代精神。《迎客松》铁画屏风从内容到形式都是这个指导思想的最佳表现形式。储炎庆于1960年率领弟子和女儿储金霞等32人到合肥模型厂,打制了大型铁画座屏风《迎客松》、《梅山水库》和挂屏《绿竹垂荫》、《牛郎织女笑颜开》等不朽杰作。周恩来同志生前特别喜欢《迎客松》铁画,它也就成了接待各国贵宾合影的背景。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周总理曾特意向田中首相介绍这个用钢铁打造的《迎客松》。后来,根据周总理生前的指示,《迎客松》铁画移到人民大会堂接待厅陈列。
1964年,郭沫若同志视察芜湖工艺厂时题词:“以铁的资料创造优美的图画,以铁的意志创造伟大的中华”。花甲之年的储炎庆,对铁画精益求精,将木刻、剪纸、金银首饰镶嵌等技法溶进铁画制作技艺中,并与画家王石岑、张贞一、黄近玄、黄叶村及堆漆画艺人吴恩才、通草画艺人谢白水等进行探讨,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艺徒们。到了“文革”前夕,他呕心沥血培养了以杨光辉、储金霞、张德才、颜昌贵、吴智祥、张家康等为代表的锻制铁画的队伍,造就了芜湖铁画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一代铁画艺术宗师储炎庆因病于1974年12月28日逝世,享年72岁,他为铁画艺术的繁荣尽力终生,是承前启后、发扬光大的艺术家。
根据周恩来总理生前的意见,1979年人民大会堂再次装修时将原安徽厅内的《迎客松》移到国家接待厅。铁画艺人们又以极大的政治热情,为安徽厅精心打制长4.1米、高2.5米的《岁寒三友》巨型铁画座屏风。此图由画家徐子鹤起画稿,张恺帆题字。此外,安徽厅中还有根据著名书画家肖龙士的《兰花》画稿打制的《铁兰花》宫灯以及杨光辉试用铜锻制的直径2米的《同乐》圆形挂屏点缀。
1993年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第三次装修,又加强了铁画的力度。大厅内装饰了新创作的铁画长卷《黄山天下奇》,再次展现了铁画表现安徽黄山的艺术魅力,充分展示了安徽独有的民间艺术特色。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芜湖铁画煅制技艺”为第389项。
建国60年来,铁画这朵民间美术之花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和大型公共建筑。当年的“铁画学徒”,今天都成为芜湖铁画艺术的中流砥柱,正是他们为传承铁画艺术又培养了一代代传人,使芜湖铁画长盛不衰。因此,发展铁画就要十分重视传承人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就非常强调人的重要性,这也是区别于物质文化的主要特点,铁画亦然。解放后,储炎庆打破门户界限,广招门徒,带来了繁荣发展的高峰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我们既要“见物”,更要“见人”。
锻造技艺
铁画以画稿为本,以锤代笔,以砧代案,以炉为墨,讲求心到、手到、力到。铁画在数以万计的锤击下,由点到面、由线到体、从构件到组合、从雏型到成型,它的锻制是铁画艺术表现力的成败关键。铁画艺人,因材施艺,从选材到锻制工艺,无不渗透着铁画艺人的智慧。从铁锤击打的节奏,到铁件的淬火,无不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成熟,因而锻制过程就是铁画艺术的精髓。
铁画的锻制过程,就是将墨线画稿变成铁画的过程。其制作十分繁琐,又十分精细。制作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和锻制工艺两个阶段。
准备阶段,以画稿为蓝本。艺人拿到画稿后,一般会很好地研究画稿的特点、优势、诗情画意,将字画原稿放大到实际制作的尺寸,并准备多幅。经过研究慎重而准确地将画面对象分解成若干构件或组、块以备待用,考虑每一构件或组、块的工艺程序难点的解决办法。准备阶段的第二项工作就是材料的准备,锻制铁画的原料面较广,如铁丝、铁皮、圆钢、钢筋等都可以作为材料。最好是就地取材、因材施艺,防止大材小用,造成浪费。在准备阶段,画稿准备的各项事宜尢为重要。
锻制工艺,尽管步骤程序较多,但总体上可以分为:构件制造、焊接组装、整形修正、油漆装框等几个主要工序。
构件制造
是根据画面中对象结构情况分解后将作品图样分成若干组、块,由小到大一一锻制备用。铁画构件在锻制过程中,在不破坏图样造型又能加强构件的表现力,构件可以有所创造的表现,如“马”的头、屁股做得立体一些。在锻制的过程中应深入观察,体验生活、表现对象。锤路也不能干篇一律,不然就死板而缺乏生气。如《迎客松》铁画中的松树,首先制松针、枝、干、山及字的质感表现。每做完一个(组)构件后,都要与画稿图样认真地比对,进行修正,以防因小构件(组)的小错误而导致作品整体的变形失败。
焊接组装是将锻制好的构件根据画稿的要求,由小拼大进行准确无误的组装并在构件的背后作适当的“安装钉”。《迎客松》铁画的树,就是先由松针组成松针簇,由簇到小枝,由分枝到干,由干的鳞圈到主干等。在组装的过程中,注意对象的表现,如松针簇远近、高低、大小层次的关系,应先近后远,先下后上,先小后大的排列位置,以防止近挡远、下遮上,而破坏画面对象表达的透视关系。画面组装最后基本上已形成了所有的线条几乎都是连接在一起象剪纸一样。如画面中还有什么构件不能组装到位时,可在这构件的背后加几个安装钉,按画稿位置加以固定。
整形修正
是铁画锻制的一个重要步骤,它涉及铁画的艺术质量。整形修正是将构件的组(块)组装后进行的。构件与构件,组与组的组合,由小到大乃至成型后,按照原稿图样将构件一一比对,检查组装成的“型”,是否与图样吻合,是否有错误,发现错误必须要认真进行修改直至与图样毫无两样。
装框是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大型的铁画挂屏或屏风芯,须在做好的挂屏或屏风芯的底板上铺贴一块与底板同样大小的北方擀制的羊毛毯(毡),把画稿(放大)图样放在羊毛毯(毡)上,稍加固定,再将油饰好的铁画慢慢轻轻地与画稿图样对齐,以及画面中的题字、题款印章、闭章等一切均按画稿图样位置确定后,把“安装钉”打入底板加固无误后加以固定,把原稿图样一一撕干净,铁画的安装即成。
一般来说,挂屏或屏风芯的边框要讲究,最好是用硬木制作,边框的线脚要根据所处的室内环境气氛而定。大型铁画(字)挂屏的边框木线脚,大都近似于中国画挂屏的边框线脚,多采用中国明式家具中常用的一些线脚类型。
传承创新
铁画的传承包括抢救保护优秀铁画作品、铁画史的研究和技艺的整理记录,以及对铁画的技术保护 研究。以博物馆为基础,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对铁画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收藏保护。以往我们更多地去关注单件的优秀作品而忽视了铁画艺术史的研究。一个民间艺术发展到现在必然有它一个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铁画艺术史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也是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其次在铁画技艺的整理和记录中要坚持“原真性和整体性”的原则,使它“可解读,可传承”。此外,铁画的技术性保护也是一项紧迫的工作。铁画最大的缺点,就是从局部的氧化后自然损坏,受湿潮作用会生锈,使锈蚀发展到全部,以至断裂,现有馆藏的作品中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解决这个技术难题,对铁画作品的传世至关重要。
铁画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铁画创新主要体现在艺术表现力的创新,这里特别强调的是铁画技艺和画稿的结合。实践证明,经典的铁画必须有经典的画稿作基础,只有精湛的铁画锻制技艺与深厚的绘画造诣相结合,才能产生优秀的作品“创造优美的图画”。
创造了铁画艺术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的《迎客松》铁画座屏风,长4.5米、高2.5米。它以黄山的迎客松为范本,画家宋亦英、王石岑“搜尽奇峰打草稿”,精心绘制了画稿。王石岑(1914~1996年)是“新徽派”的重要人物,是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画稿的主要起草人。1960年初,他为了画《迎客松》多次深入黄山,还经常与铁画艺人谈论国画与铁画的融合,探讨画稿中的笔墨如何转换实现其艺术效果等,并听取艺人对画稿的意见,然后反复修改。据说,《迎客松》画稿“纸就用了一汽车之多”,作品的艺术表现超过以往的任何作品。在锻造上,树干2米多,重200余斤,鳞圈计用9万余锤锻打。枝丫的锻打,每一小枝由许多长短不同的松针组成,这样,松针计约有两万余根,松花、花棒的反正闭合又无不使人惊叹。组装总成时,由储老统一指挥,他一声令下四个炉同时升温,一起做业。八大弟子八锤齐发,整个车间烟喷火舞,锤声震耳欲聋,场面蔚为壮观。
另外,艺术表现力的创新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料创新。20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视察芜湖工艺厂时指出:“铁画可以不局限于铁质材料,还应发展金画、镀金画、银画、镀银画。”而现在,铁画的原料从铜,扩大到金、银、铜、铁俱全。另外,还有根据画稿表现对象色彩的需要几种金属材料的综合运用,以及铁画着色的出现,都丰富了铁画的艺术表现力,以多元化的角度反映丰富的美丽画图。
第二题材创新。文化大革命期间,储炎庆另辟途径,创制了以样板戏为内容的《杨子荣打虎上山》、《红色娘子军》、《采药》等一批现代题材的铁画挂屏。以铁画的形式,表现了英雄人物崇高的思想感情,拓宽了传统铁画的表现形式,在人物表现刻画上准确反映剧中人物的情感。铁画艺术高峰时期代表作品山水方向以《梅山水库》铁画屏风、《黄山天下奇》手卷式铁画为代表,巨大的场面前所未有,它准确表现出的时代气息和艺术氛围是不可替代的。
第三工艺表现创新——从浮雕走向圆雕。铁画艺术走向浮雕、高浮雕的范畴,不能不说是个进步和创造。铁画艺术大师杨光辉创造的《墨竹图》是一幅立体铁画。它改变浮雕概念,全方位立体360°的再现生活中的自然,这是铁画艺术的一种升华,把铁画艺术提升为三维艺术,这种升华是以艺术家对生活高度的体会为基础,又发挥了艺术家极至的想像力,准确把握对象生长规律的能力,利用熟娴地技巧鲜活地表现《墨竹图》这不仅是铁画的一次革新,也是铁画艺术的一个新的创造,反映了今后铁画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铁画产生于民间,在民间得到发展,因此它的发展动力和源泉也在民间。新时代对铁画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应当走综合保护之路,一面保护历史优秀作品,在研究铁画发展史的基础上,一面抓服务社会、技术创新,在新的时代寻找铁画艺术的生存空间和发展道路,通过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力量去保护,让来自民间的工艺美术经过提高再回到人民群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