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红楼到曲阜孔庙1964年第三届古代建筑测绘训练班记忆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urry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便开始成立机构,培养人才,切实加强地上与地下等各类文物的保护工作。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各省、市也先后公布了第一批省级与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几年的保护工作经验证明,文物保护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搞好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即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为此在西安召开了全国“四有”工作会议。在建立文物科学记录档案问题上,中央和各省市都提出了专业人才问题,而古建筑的测绘人才问题尤为突出。1952年10月,文化部社会文物事业管理局责成委托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举办了第一期全国古建筑培训班,学员来自五个省市,共计11人。其后1954年2月、1964年4月、1980年9月又举办了二、三、四期。四期培训学员共计127人。结业学员大部分回原部门从事文物保护研究工作,构成了中国文物及古建筑保护工作的骨干力量。
  1964年4月1日,在位于北京沙滩(今名五四大街)的北京大学红楼内,举行了全国第三届古代建筑测绘训练班开学典礼。文化部文物局、古代建筑整修所(1956年由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更名)、清华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与专家和来自16个省、市、自治区的28名学员一起,拉开了为期四个月紧张学习的序幕。领导们从当前形势讲到文物保护,从“四有”建档讲到古建筑测绘,阐明了这次办训练班的起因、目的和方法。使学员们明确了当前的形势和努力方向。训练班和正规学校目的是一样的——培养干部。时间紧,任务重,老师想多教,学生想多学,大家都有很大的压力,有时就在晚上加班讲课。学习主要分两个阶段,4月1日至5月25日在北京红楼,以课堂教学为主;5月26日至6月19日在山东曲阜孔庙进行弘道门实测制图。
  
  难忘的红楼
  
  北京大学红楼是一座有着光辉革命历程的纪念建筑物,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员们在此学习生活了59天,聆听了十几位老师近二十个课题的讲授,大大超过了预计的10个专题的讲授内容。
  在红楼的学习日程安排很紧。4月1日上午开学典礼之后,当天上午就开始上课。课程安排得十分充实,也非常全面。从课程内容上看,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文物政策法令方面的基本知识,主要由文物局副局长王书庄讲授《文物政策和古建筑保护工作》,文物局文物处处长陈滋德讲授《关于文物保护工作有关问题》。二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理论与相关专业知识,依次有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讲授的《中国古建筑概论》;古代建筑整修所工程师杜仙洲讲授的《木结构建筑基本名词术语》、《中国木结构建筑构造》、《宋式与清式建筑结构主要名词对照表》及《明十三陵介绍》等课程;原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文物局工程师罗哲文讲授的《中国建筑简史》、《北京天坛的一些情况》;原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文物出版社工程师陈明达讲授的《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北京大学教授阎文儒讲授的《造像壁画题材与鉴别》;古代建筑整修所工程师祁英涛讲授的《中国各时代建筑特征概述》及《古代建筑保养维修工程知识》;原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古建筑专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讲授的《宫廷建筑》(在故宫讲授);古代建筑修整所井庆升先生讲授的《榫卯介绍》,古代建筑修整所工程师余鸣谦讲授的《石窟寺建筑》;故宫博物院工程师于倬云讲授的《关于避雷针》。三是古建测绘技术课程,这是本次训练班的主要学习内容。课程有:罗哲文讲授的《古建筑测量基础知识》;古代建筑修整所李竹君讲授的《古建绘图》和原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天津大学教授卢绳讲授的《古建筑大建筑群的测绘方法和经验》。
  这些课程安排得如此全面、系统,得到了梁思成先生的肯定,他风趣地说:“对你们的排课,很全面啊!我简直高兴得有些‘吃醋’。过去谁给我们安排这样全面的学习课程呢!”课程多,时间紧,我们的老师和学员一起和时间赛跑,杜仙洲老师曾两次在晚上为我们加班上课。克服困难,不怕吃苦,却满足了师生们想多教、多学的愿望。难忘的红楼,在这里的学习开拓了大多数学员一生的奋斗方向和前进的道路!
  
  可敬的师长
  
  为了办好训练班,文化部文物局及古代建筑修整所的领导早已开始了各种筹备工作,首先建立起以古代建筑修整所副所长姜佩文为班主任,李昭、杜仙洲和罗哲文为副班主任的领导班子。分工是李老师负责办公室工作,杜老师、罗老师负责教务工作。教务人员有李竹君、孔祥珍和何凤兰三位老师。另外还专门安排修整所办公室张思信及刘慕三、何云祥三同志负责学员生活管理。为了做好繁重的教学任务,师长们要提前做好讲课准备,编写讲稿,刻印讲义,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训练班请的教师,在文化部文物局系统,从局长、处长、所长,到各部门的专家共十多位,另外,还邀请了梁思成、阎文儒、卢绳等著名学者为我们授课,师资阵容强大。有幸听到他们的教诲,是我们一生的骄傲。他们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那满腔热忱、毫无保留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每个学员。转眼已是四十多年,可是,训练班老师们的音容笑貌、动人鸿论,宛若昨日。
  梁思成先生时任清华大学土建系主任,上课时已经63岁,当时他身体不太好,但却坚持站着讲课。大家劝他坐下来讲,他说“坐下来就像脱离群众一样。”他讲课深入浅出,充满感情又很有风趣,引人入胜。他在《中国古建筑概论》中,首先讲什么是建筑,“建筑”一词的由来,中外的建筑概念,建筑的各种属性,中国古建筑的特征,对中国民族文化应当很好加以总结的问题,中国建筑发展的过程等等;并以他自己学习、研究中国古建筑的艰辛经历和宝贵经验,结合中国营造学社及《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在艰难的环境中奋争创业的事实,讲述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开创时期的坎坷历程。梁先生对这批来自16个省、市、自治区的28名学员,抱有很大期望,不仅毫无轻视之感,相反,还把我们当做老一代古建筑保护事业的接力人。他在讲到“我们的民族文化应当很好加以总结”部分时,深情地说:“我们做了三十年的工作,做了许多具体个别的调查,然后得出了一些共同的经验。今后的工作任务很重,我们应当把取得的经验交给你们,你们要接着完成……我们要像马拉松赛跑一样,一代一代接下去,把祖国文化遗产整理出来。”在学习方法上,梁先生非常强调测绘,他认为“测绘是掌握材料的最重要的方法,照相、文献资料也是,但测绘是最重要的,不测绘就没有办法搞档案资料。”梁先生还特别强调“要以笨人做笨事的精神去学”。结合梁先生先由故宫 学清代建筑、后搞早期建筑的经历,他告诫学员说:“这一点是经验,你们学习时别走弯路了,学习上,这段路要倒过来走,先学清式的(好学、实物多),然后有了基础再学早期的。”他对这次训练班,抱有很大的希望,他说:“解放后,条件好了,中央办了许多(文物)训练班,各地成立了文物组织,进行了许多大小调查,办了刊物。现在又举行了(古建筑)训练班,要使我们的队伍更壮大起来。”显然,梁先生是把训练班这批学员视为一支手持前辈“接力棒”,迅跑在保护与研究祖国古代建筑等珍贵文化遗产道路上的一支队伍。这是莫大的鼓舞,也是莫大的鞭策!
  古建筑的基本知识及专题课,除梁先生之外,主要由杜仙洲、罗哲文、祁英涛;陈明达、单士元、于倬云、井庆升等先生讲授;阎文儒、余鸣谦先生重点讲授了造像、壁画的题材、鉴别、时代特征和石窟建筑形成、形制特点以及保护方法等;于倬云先生讲授了雷电知识及古建筑的防雷保护;罗哲文、卢绳和李竹君先生,着重讲授古建筑单体、群体测量、绘图的技术和实际经验。早在训练班开学之前,老师们就开始编写讲稿或讲义,班主任在开学典礼上说“准备的讲义,在20万字以上。”据已发给学员学习的讲义统计,仅《中国木结构建筑构造》、《中国古代建筑简史》、《中国各时代建筑特征概述》、《古代建筑保养维修工程知识》、《古建筑绘图》以及各参考资料、表格,即达39万多字(每页图表按一页文字计算)。一般一份讲稿长达3~5万字不等,其中,罗哲文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简史》及各古建筑类型专题讲稿就长达25万5千多字,共计326页。而且在当时条件下,这数十万的讲义都是用腊纸在钢版上手工刻字、刻图、刻表,然后一张一张用油印机印出来的。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这些讲义的内容,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全部在课堂上讲全,但是作为结业之后的自学和复习之用,实在是太重要、太方便了。如杜仙洲先生编写的建筑结构部分,不仅在上、下编中分别讲述了“宋代的法式制度”与“清代的法式制度”,而且为说明宋、清重要结构的不同,还设计了“宋、清斗拱比例对照表”等13项对照表和权衡尺寸表,为学员学习与运用提供了便利。罗哲文先生编写的《建筑简史》讲义中,除了讲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概况之外,还编写了各类建筑的专题介绍,如《园林谈往》、《坛、庙、祠等祭祀建筑》、《孔庙、国子监》、《道教官观建筑》、《佛寺、喇嘛庙》、《清真寺》、《桥梁》、《万里长城》等,使学员对我国古建筑的类型基本知识与保存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可作为长期的参考资料。祁英涛先生不仅在课堂上详细讲授古建筑各时代的特征,而且还结合建筑实物进行具体的讲述分析。尤其是训练班结束之后,祁先生还经常到各地指导古建筑的学术研究及鉴定、施工项目等,对各地学员在实际工作上给予了很多指导与帮助。
  
  攻坚的苦乐
  
  理论课基本结束后,测绘课转为重点,测绘制图课程大抵分为三个小的阶段。
  第一阶段(4月9日~5月15日),罗哲文、李竹君、卢绳先后讲授古建测量、绘图课程,布置绘图基本技术练习、掌握图纸的初步知识(工具使用,图纸规格、线条变型等),并在红楼内的古建模型室作斗拱模型测绘练习,为真正的古建测绘作技术准备。第二阶段(5月16日~6月1日),转入故宫景运门建筑测绘,5月25日前往山东曲阜实习,并在曲阜继续完成故宫景运门的测绘图纸。第三阶段(6月2日~7月19日),测量曲阜孔庙弘道门,并作出完整的全套实测现状图。这是训练班的最后测绘成果。对于个别作图有一定困难的同学,大家都给予热诚的帮助,由于比、学、赶、帮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各个测绘小组,乃至全班测绘水平的提高。在曲阜学习阶段,师生们活跃在孔夫子故里,奔走在孔府与孔庙之间,宏伟的孔庙、深幽的孔府,成了我们古建筑测绘实习课程又一难得的课堂。但是,环境的优美,却抵挡不住炎热的天气,绘图最紧张的七月,这里已是酷暑难熬的季节,为了按时完成绘图任务,老师和学员们克服种种困难,日夜加班绘图,终于超额完成了学习计划,从原定的测绘一座悬山建筑,改成了较复杂的歇山式建筑。全体成员绘图合格,而且大多达到了优良或良好的水平。
  在学习期间,训练班学员多次听取了文化部或文物局领导及有关方面的形势报告。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还与当地有关单位共同组织搞联欢、赛蓝球、收麦子。并通过这些活动,和当地有关部门,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
  
  殷切的期望
  
  1964年7月24日,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仍在北大红楼内,举行了全国第三届古建筑训练班的毕业典礼。班主任李昭作了训练班总结报告。他说:“大家对三个月取得的成绩是满意的。文物局领导和专家的报告,使大家提高了信心,鼓舞了情绪。老师在教学中想了很多办法,言教身教。同学们自动加班加点,星期日也不休息,这是政治觉悟高的表现。实习由悬山建筑测绘变为歇山建筑的测绘,超额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实践论》收获很大,从实践中提高了认识。”李昭还总结出训练班的五条经验和六项不足。姜佩文所长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是古建工作的基本队伍,我们的队伍是不健全的,希望大家尽可能地不要改业。也不要轻易服从领导上的改业意见。”王冶秋局长也讲到培养人才问题,号召大家回到各地后,要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的专业技术不要丢掉,一定要使自己成为又红又专的干部,搞好古建筑保护研究工作。
  训练班的毕业证书不是统一印刷的,而是罗哲文先生一张一张用毛笔书写成的,因此更具有纪念意义和保存价值。对于我们每个学员来说,最应当珍惜的是这次学习的机会,把所学的古建知识,用到古建筑的保护与研究方面去,使长期遭受破坏的古建筑,得到应有的保护、修缮和研究,作为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加以继承与弘扬。
  
  可喜的收获
  
  7月24日毕业典礼之后,老师和学员们又到山西大同、太原参观了一些古建筑和石窟寺等。第三届古建筑训练班的学员们,回到各地工作岗位之后,没有忘记师长们的期望,大多数学员没有改行。大家在各地的古建、石窟或其它文物保护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作出了可喜的成绩与积极的贡献。不少学员参加了各地古建筑“四有”档案的测绘、建档工作,许多珍贵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他们手中得以修复;一些地方的学员成为省、市的古建筑保护与研究工作的领导者或业务骨干;有些省、市以他们为基础成立了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或保管所;还有些地方,模拟北京的办班经验,举办了地方的古建筑培训班,为本省及周边省市培养古建筑保护研究人才;有不少第三届学员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古建筑保护研究工作,有的还应聘到大学任教,利用大学的讲堂,培养古建筑保护与科研专业人才;也出版了一些有价值的古建筑专著……总之,这一届的学员在全国各地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是坚守了古建专业的岗位;二是保护了一批重要古代建筑;三是参加了各地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建档工作,四是做了一定数量的学术研究;五是促进了一些地区组建古建保护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六是为各地大学培养了一批古建保护、修缮与科研人才,充实了教师队伍。凡此种种,多为一管之见,实际情况远不止此,此篇小文权作引玉之砖,作为46年后迟到的回声。不当之处,诚望第三届古建训练班的师长和学友们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福建博物院坐落在福州市风景秀丽的西湖公园景区内。其历史可远溯全1933钎成立的福建省立科学馆,1953年,福建省博物馆承此而建,2002年,随着现代化新馆的落成开放更名为福建博物院。  历经数十年的沧桑,如今的福建博物院面貌焕然一新。占地面积6公顷建筑向积3.58万平方公里,展厅面积达1.2万多平方米。整体建筑由主馆,综合馆,自然馆和文博培训中心相对独立的主建筑组成,与宽阔的中心广场,雕刻庭院,古
期刊
对于很多人来说,西溪二仙庙是个不曾听闻的小寺庙。但它却是一座延续了上千年的古庙,是我国山西南部地区元以前早期建筑遗存的代表之一。这座庙位于山西省陵川县。县城的城关镇以西自古就流淌着一条小河,名叫西溪,沿着一条宽约一里的山谷向西流去。水流不大,但流水之声满谷皆闻。西溪二仙庙就在这条溪谷中。  庙的规模不大,坐北朝南,两进院落,修建在半山坡一处不大的平地上,建筑比较规整,作为供奉女性神灵的庙宇,殿宇中
期刊
2008年7月23日上午,国家文物事业“十一五”规划项目——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开工仪式在山西省平顺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天圣母庙前举行。国家文物局决定在“十一五”期间投入大量资金对山西省南部长治、晋城、临汾、运城4个市所辖34个县市区内的元代及元代以前木构建筑,共计10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整体修缮保护,涉及文物本体修缮、附属文物保护、保护性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山西南
期刊
韩国镇川钟博物馆是韩国唯一一座以古钟为主要藏品的专题性博物馆,与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近年来,韩国镇川钟博物馆在中韩古钟学术交流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促进当代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2007年11月,韩国国宝级别的铸钟技艺传承入、圣钟社的法人代表元光植教授仿照韩国最大古钟——圣德大王神钟铸造了一件精美的铜钟,并捐赠给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永久收藏,填补了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展览
期刊
发源于广西西南部中越边境的左江,自西向东穿流于龙州、崇左、宁明、扶绥等县的崇山峻岭之中,滋润着两岸的青山沃土。左江两岸,群山绵延,奇峰耸峙,层峦叠翠,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景色秀美。这条名不见经传的珠江上游的小支流,自古以来一直是骆越民族及其后裔壮族先民劳动耕耘、生息繁衍之地。先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开创了左江流域的早期文明,创造了辉煌灿烂、千古不朽的崖壁画艺术。  千百年过去了,先民们生活
期刊
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从某种角度来讲,世界上不存在永远不消亡的文化遗产,任何文化遗产都在每时每刻地发生着变化,只是变化的程度与速度不同。我们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就是在减缓这种变化的发生,但却不可能完全阻止,然而,我们却可以将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录下来,将它们永远留存下去,因此,从这方面来说,文化遗产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与文化遗产本身具有同样重要的价
期刊
元代:朝阜路的雏形    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命令大臣刘秉忠等人为其营建一座新的都城。由于此前激烈的战事,曾经的金中都早已破败不堪。在审慎地选择了新的水源地之后,一座形制规整的巨大城池在金中都东北郊外修建起来。这就是元大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描绘出来的理想城市模型在元大都得以实践。大都共设十一门,东、南、西各
期刊
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地处祖国南疆边陲。西南与越南交界,西与云南毗邻,北与贵州相连、东北与湖南接壤,东面为广东,南临北部湾,面积23.67万余平方公里。聚居着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区。    广西历史悠久,距今约70~80万年前人类就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秦以前是百越族群及其先民聚居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
期刊
良渚博物院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良渚美丽洲公园内,是一座良渚文化专题类的考古学文化博物馆,于2008年9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院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4000多平方米,内设3个常规展厅、1个临时展厅以及文物专用库房、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信息资料中心和为公众开放的休闲场所等。开院3个多月,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21万人次,形成了“专家叫好、百姓叫座”的良好局面。  博物院基本展览总主题为“良渚
期刊
岩石上的绘画和图形,正如人们通常所说的“岩画”,它们产生在人类还不知道如何读和写之前,这些岩石上的图画,是最重要的人类文字发明之前的记录,它所提供的信息,是重建人类历史的非常重要的资料。    全球性的现象    现在全球约有120多个国家都发现了岩画。对早期的人类来说,艺术在日常生活里,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世界各地分散居住着的早期人群,他们为了传情达意,记录时事,祈祷祝福、敬神娱神等等,都要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