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这使每一位教师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利用这种情境来提高学习质量,是每个教师都迫不及待要探索的问题,小学数学情境的设置方法有很多,较好地创设情境是一门艺术。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情境;学生需求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从开展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以来,学习过、尝试过很多创设情境的方法,现就一些课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1、创设情境应从课堂导入开始,导入要切实可行。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要求导入一定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更重要的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数学教学导入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如在学习《可能性》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日,小朋友们请说说你自己的生日吧”,同学们说的很欢快,老师又问:“这个月过生日的有哪几位小朋友?”结果有三个小同学举手,老师就把为三个小朋友过生日为教学情境,同学们为他们准备节目开始抽签,从而很自然的过渡到抽到唱歌、跳舞、表演节目的可能性。进一步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
2、情境应尽可能接近学生的经验,能引起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有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与自己关系密切或熟悉的事物。因此,如果把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纳入到课堂中来,都会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与其产生共鸣。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上《折扣》这一内容的时候,老师就这样创设了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穿的这件新衣服,标牌价是1200元,你们估计一下老师买成多少钱?并说说你的理由。这样的情境创设,把情境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注意情境设置的实效性,充分全面发挥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是一种原始的、生活的、活动的教学情境,具有生命力的教学课堂,真正让“情境”在“时尚”中发挥应有的“实效”作用。
3、情境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需求。在创设情境时,除了从兴趣上满足孩子的需求,更要从“认知的增长、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提升”上促进他们的发展,满足他们发展的需求。所以创设的情境不仅仅只是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还要注意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把教育自然地、恰当地引入学科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展示了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比赛情境,出示了2号选手的比赛成绩:9.87、9.90、9.96、9.85、9.85。
先让学生根据比赛成绩,充分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教师提出评分要求:根据比赛规定,选手的最后得分应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此时,学生已沉浸在现场比赛的情境中,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自己要当一回裁判。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判断出结果。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最高分和最低分,追问学生:“你们凭什么判断出9.96是最高分,9.78是最低分呢?”顿时,孩子们投入了热烈的讨论当中,课堂教学也自然充满了欢快、自由的气氛。上面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研究。
4、情境要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学生能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如:有一次听专家示范课——《折线统计图》,用数学知识是怎样表现四季和温度的不同的变化的呢?专家的情境创设从不同角度,用各个学科的独有的方式来描述春夏秋冬,创设了不同学科描述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方式,突出了学科的特点。最后引出了数学折线统计图的方式来描述四季,从而开始了“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如何分析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对于数学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而学生在应用提供的信息很自然解决实际问题。
5、情境尽可能的是现实的,能让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的价值。例如,在平均数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求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引入新课时,向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期中考试结束后,老师想比较一下两个班的学习成绩,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高涨,踊跃发言。有的说比最高分,有的说比最低分,也有的说比分数总和,还有的说比平均分,等等多种分法。经过比较,大家发现,不论是比最高分、最低分,还是总分,都不够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都不能代表全班同学的一般情况,只有比较平均分比较合理。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情境创设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提供土壤。数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涉及素材的选取、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积累和创新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教师要在生活中养成观察、积累的习惯,不断思考调整,借鉴和引入情境时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让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情境;学生需求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从开展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以来,学习过、尝试过很多创设情境的方法,现就一些课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1、创设情境应从课堂导入开始,导入要切实可行。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要求导入一定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更重要的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数学教学导入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如在学习《可能性》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日,小朋友们请说说你自己的生日吧”,同学们说的很欢快,老师又问:“这个月过生日的有哪几位小朋友?”结果有三个小同学举手,老师就把为三个小朋友过生日为教学情境,同学们为他们准备节目开始抽签,从而很自然的过渡到抽到唱歌、跳舞、表演节目的可能性。进一步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
2、情境应尽可能接近学生的经验,能引起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有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与自己关系密切或熟悉的事物。因此,如果把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纳入到课堂中来,都会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与其产生共鸣。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上《折扣》这一内容的时候,老师就这样创设了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穿的这件新衣服,标牌价是1200元,你们估计一下老师买成多少钱?并说说你的理由。这样的情境创设,把情境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注意情境设置的实效性,充分全面发挥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是一种原始的、生活的、活动的教学情境,具有生命力的教学课堂,真正让“情境”在“时尚”中发挥应有的“实效”作用。
3、情境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需求。在创设情境时,除了从兴趣上满足孩子的需求,更要从“认知的增长、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提升”上促进他们的发展,满足他们发展的需求。所以创设的情境不仅仅只是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还要注意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把教育自然地、恰当地引入学科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展示了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比赛情境,出示了2号选手的比赛成绩:9.87、9.90、9.96、9.85、9.85。
先让学生根据比赛成绩,充分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教师提出评分要求:根据比赛规定,选手的最后得分应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此时,学生已沉浸在现场比赛的情境中,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自己要当一回裁判。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判断出结果。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最高分和最低分,追问学生:“你们凭什么判断出9.96是最高分,9.78是最低分呢?”顿时,孩子们投入了热烈的讨论当中,课堂教学也自然充满了欢快、自由的气氛。上面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研究。
4、情境要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学生能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如:有一次听专家示范课——《折线统计图》,用数学知识是怎样表现四季和温度的不同的变化的呢?专家的情境创设从不同角度,用各个学科的独有的方式来描述春夏秋冬,创设了不同学科描述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方式,突出了学科的特点。最后引出了数学折线统计图的方式来描述四季,从而开始了“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如何分析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对于数学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而学生在应用提供的信息很自然解决实际问题。
5、情境尽可能的是现实的,能让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的价值。例如,在平均数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求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引入新课时,向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期中考试结束后,老师想比较一下两个班的学习成绩,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高涨,踊跃发言。有的说比最高分,有的说比最低分,也有的说比分数总和,还有的说比平均分,等等多种分法。经过比较,大家发现,不论是比最高分、最低分,还是总分,都不够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都不能代表全班同学的一般情况,只有比较平均分比较合理。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情境创设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提供土壤。数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涉及素材的选取、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积累和创新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教师要在生活中养成观察、积累的习惯,不断思考调整,借鉴和引入情境时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让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