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拥有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文化是团结民族、团结国家的重要精神纽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民族观念,而且可以传承中华文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在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需要改变当前的教学方式,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案的改进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努力、共同奋斗。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方式
引言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来说,语文可以让学生掌握语法规律和具体的使用方法,进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具有知识性和实用性两大特点;作为精神象征来说,语文的内涵便大大增加,语文是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从这一层面来说,语文的学习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而且可以发扬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精神,使得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得以更好地传承开来。
一、打消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偏见
可以说,语文教材中关于传统文化的課文并不少,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并不感兴趣。其原因有两点,第一,课文对学生来说,只是种种知识点的结合,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也不愿意去探求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第二,学生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偏见,传统文化,在学生眼中,是落后与老派的代名词,因此,学生抛弃传统文化,转而拥抱当下的流行文化。总的来说,对传统文化宣传的不到位导致了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脱离,我们需要找到原因,才能根据实际状况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案,对症下药,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那么,应该如何扭转学生的错误认知呢?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之糟粕,向学生讲述中华文化之精神,转变学生的观念。比如,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颐和园建筑的图片,向学生讲述颐和园的建造风格与文化内涵。颐和园的亭台楼阁、湖光山色、长廊石桥这些景物并非只是单纯的景物,其中蕴含了中华文化的艺术精神。中华文化追求一种中和、典雅之美,体现在建筑上,则是建筑物与自然山水的和谐统一。通过这样的解说,学生便能抛弃对传统文化的偏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挖掘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语文教材有大量的诗词与文言文,这些经典作品生动有趣、短小精悍,且通俗易懂,对小学生来说,阅读这样的作品是再适合不过的了。因此,我们需要利用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古典诗词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窗口,教师需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解古典诗词,否则,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比如,在《泊船瓜洲》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这首诗的主题,即诗人客居他乡而产生羁旅思乡之情,而思乡这一主题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道不尽的。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游子思乡这一主题,引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共性,即坚持一种抒情的话语。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人的情感抒发,强调利用文章来传达情感,那么,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古典诗歌的过程中,就需要挖掘这些字面背后的深意,理解其中的情感,理解其中包含的文化意蕴。
三、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结合
古语:诗中自有黄金屋,诗中自有颜如玉。对于学生来说,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学生需要学会利用这些精神财富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学习传统文化,不是把它当作一种单纯的知识话语,更重要的是,将之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学“诗”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传统文化就成为了一种文化资本,成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文化基础。因此,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结合,自有它的社会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学生也学到了相应的知识,可谓两全其美。传统文化欲得到传承,不能仅靠课堂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为它在现实中找到种植的土壤,这样,传统文化才能稳稳地扎下根来。比如,在《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课文为基础,引出流芳百世的忠士烈将,比如岳飞与文天祥,同时,抗战时期也有不少的忠义之士,比如朱德将军、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等等,正是这些人竖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爱国之情并不只存在历史之中,在过去、在当下都有一批仁人志士愿意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师需要将传统文化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样,学生才会产生认同感。
结束语
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对我们的教学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需要思考,少年强具体指的是哪些方面?欲使少年强大,需从少年的精神世界进行引导,那么,我们可以说,传统文化具有这样的精神力量可以将今日中国之少年团结在一起,共筑国家的未来。关键在于,教师需要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引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真真正正地理解中国文化精神之所在,这样学生才会产生认同感,如此一来,语文教学的意义便得以完成了。
参考文献
[1]魏立峰.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和传播研究[J].学周刊,2019,05:26-27.
[2]林玉兰.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探析[J].学周刊,2019,15:49-50.
[3]任宏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8,06:43-44.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方式
引言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来说,语文可以让学生掌握语法规律和具体的使用方法,进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具有知识性和实用性两大特点;作为精神象征来说,语文的内涵便大大增加,语文是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从这一层面来说,语文的学习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而且可以发扬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精神,使得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得以更好地传承开来。
一、打消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偏见
可以说,语文教材中关于传统文化的課文并不少,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并不感兴趣。其原因有两点,第一,课文对学生来说,只是种种知识点的结合,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也不愿意去探求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第二,学生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偏见,传统文化,在学生眼中,是落后与老派的代名词,因此,学生抛弃传统文化,转而拥抱当下的流行文化。总的来说,对传统文化宣传的不到位导致了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脱离,我们需要找到原因,才能根据实际状况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案,对症下药,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那么,应该如何扭转学生的错误认知呢?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之糟粕,向学生讲述中华文化之精神,转变学生的观念。比如,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颐和园建筑的图片,向学生讲述颐和园的建造风格与文化内涵。颐和园的亭台楼阁、湖光山色、长廊石桥这些景物并非只是单纯的景物,其中蕴含了中华文化的艺术精神。中华文化追求一种中和、典雅之美,体现在建筑上,则是建筑物与自然山水的和谐统一。通过这样的解说,学生便能抛弃对传统文化的偏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挖掘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语文教材有大量的诗词与文言文,这些经典作品生动有趣、短小精悍,且通俗易懂,对小学生来说,阅读这样的作品是再适合不过的了。因此,我们需要利用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古典诗词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窗口,教师需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解古典诗词,否则,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比如,在《泊船瓜洲》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这首诗的主题,即诗人客居他乡而产生羁旅思乡之情,而思乡这一主题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道不尽的。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游子思乡这一主题,引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共性,即坚持一种抒情的话语。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人的情感抒发,强调利用文章来传达情感,那么,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古典诗歌的过程中,就需要挖掘这些字面背后的深意,理解其中的情感,理解其中包含的文化意蕴。
三、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结合
古语:诗中自有黄金屋,诗中自有颜如玉。对于学生来说,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学生需要学会利用这些精神财富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学习传统文化,不是把它当作一种单纯的知识话语,更重要的是,将之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学“诗”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传统文化就成为了一种文化资本,成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文化基础。因此,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结合,自有它的社会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学生也学到了相应的知识,可谓两全其美。传统文化欲得到传承,不能仅靠课堂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为它在现实中找到种植的土壤,这样,传统文化才能稳稳地扎下根来。比如,在《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课文为基础,引出流芳百世的忠士烈将,比如岳飞与文天祥,同时,抗战时期也有不少的忠义之士,比如朱德将军、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等等,正是这些人竖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爱国之情并不只存在历史之中,在过去、在当下都有一批仁人志士愿意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师需要将传统文化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样,学生才会产生认同感。
结束语
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对我们的教学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需要思考,少年强具体指的是哪些方面?欲使少年强大,需从少年的精神世界进行引导,那么,我们可以说,传统文化具有这样的精神力量可以将今日中国之少年团结在一起,共筑国家的未来。关键在于,教师需要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引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真真正正地理解中国文化精神之所在,这样学生才会产生认同感,如此一来,语文教学的意义便得以完成了。
参考文献
[1]魏立峰.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和传播研究[J].学周刊,2019,05:26-27.
[2]林玉兰.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探析[J].学周刊,2019,15:49-50.
[3]任宏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8,0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