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3年,文化部为一批优秀演员颁发了“文华表演奖”,获此殊荣的歌剧演员,更准确地讲是凭借歌剧表演而获此奖项的演员只有两位:一是殷秀梅,一是阮余群。殷秀梅是大名鼎鼎的歌唱家,而阮余群恰恰与殷秀梅相反,年龄、经历、名气等等都无法与殷秀梅相比,甚至没有什么声乐方面的主打歌曲,自2007年毕业以来,她的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于歌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她日益放射出迷人的艺术光彩。
北京奥贝拉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创办人林徐伟曾连续数年创作意大利歌剧,基本上都是聘用中央歌剧院的班底,演员则皆为年轻人。阮余群毕业前的那一年,奥贝拉的剧目是《游吟诗人》。剧中男主角的扮演者之一李爽当时是小阮的男友(现在的夫君),因他牵线,小阮也进了剧组,成为女主角莱昂诺拉的扮演者之一。阴差阳错,另一位扮演者在演出前临时退出,小阮成了女主角唯一的扮演者。人们惊奇地发现,她的演唱居然与那些已在歌剧院工作了几年的青年演员们不分高低,基本看不出学生的痕迹。坐在观众席中的时任中央歌剧院院长刘锡津看过戏后就对李爽说:“你的女朋友唱的不错,让她来歌剧院吧。”无论当时或是现在,学美声的演员毕业后假如不打算出国,进歌剧院都是最佳的去处。于此可以说,参演《游吟诗人》成为小阮走上歌剧表演之路的铺垫。
剧院是进来了,但进的是合唱团。歌剧院的声乐演员分为歌剧团与合唱团两部分,前者都是角色演员,后者都是群众演员;前者不会去唱合唱,后者如果有“野心”可以竞聘角色。阮余群天生就是不甘心唱合唱的人。机会,也恰在此时摆在了她的面前——2007年,中央歌剧院为筹备赴美巡演歌剧《霸王别姬》面向全国招聘角色演员,小阮报名竞聘虞姬这个角色。我当时担任这个戏的剧目创作统筹,我最看好的这个角色的竞聘者是剧院优秀的女高音尤泓斐。可惜,尤泓斐在竞聘时因过于投入,而使声音有些失控,出品人和作曲家都不甚满意。小阮在竞聘时唱了两首作品,中规中矩,发挥正常,音色也比较纯净。因为是本院的青年演员,就优先考虑了她。私下里,我觉得这个角色归属于那时的她,似乎过于容易了。
《霸王别姬》的总导演曹其敬已是继《杜十娘》后再次与剧院合作。新出现在排练场上的阮余群异常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她的用心用功都被导演看在了眼里,所以导演也在排虞姬的戏时有意多为小阮排。这个戏要求演员,尤其是角色演员的表演,多少要有一些古典的、戏曲的蕴味,但一定要有别于戏曲。那种拿捏其实是较难把握的。表演是歌剧演员普遍的弱项,小阮也清楚这一点。她私下里求教于舞蹈学院的老师帮她构思和设计动作,同时强化形体训练,很短的时间内就出现了明显的进步。2007年10月初,《霸王别姬》在北京首演时阮余群的表演一鸣惊人,令人信服地演绎出这个角色的韵味。比如虞姬上场后的第一个亮相,是在项羽攻克咸阳之后随项羽入城之际,她转身甩斗篷的那个动作,既帅又准。最出色的是在结尾自刎的那个肢体动作,她是在舍一己而救楚军的信念基础上完成的:转身的同时,宝剑横抹玉颈,衣袖飘忽,其人顿逝。这个动作,是在推向极致的音乐中完成的,一段与项羽诀别的咏叹调只是最后这个自刎的“前奏”,到此才是高潮。营造出这个全剧高潮点的人包括编剧、作曲、导演、指挥以及灯光设计(惨烈的红色主调)、服装设计(既古典又不臃赘),更主要的还是阮余群表演的到位和精准!剧院的摄影师费斌抓住了这个细节,拍下了一幅绝对精彩、甚至经典的剧照,作为观众的我们及小阮本人才可能在那以后反复品赏这个场景和细节。
首演的成功无可争议地决定了阮余群在《霸王别姬》中的女一号地位。2008年1月美国巡演的海报、前期宣传的到场、重要的演出场次,处处可见她的形象。两年后,该剧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又是一次重要的考验。复排的档期与《图兰朵》的排练同时,而小阮此时也成了《图兰朵》中柳儿这一角色的学习组演员,于是第一次出现她在两部歌剧之间来回穿梭的现象。2010年5月初,《图兰朵》赴叙利亚演出,回国后旋即投入《霸王别姬》连续10场的演出。那10场,每天都是下午一场晚上一场,角色演员每天至少演一场。5月24日,该剧在广东东莞玉兰大剧院接受了评委和观众的检阅。几天后传来消息:《霸王别姬》获第十三届文华大奖,阮余群获“个人优秀表演奖”。这是阮余群歌剧表演履历中的第一次获奖,第一个辉煌!8月,该剧又参加了国家艺术院团新剧目展演。小阮以出色的表演而再次获表演奖。展演之后文化部举行的表彰会上,作为优秀青年演员代表发言,她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在发言稿上写下了这样的题目:“在歌剧中成长,在《霸王别姬》中萌芽!”
2011年,郑小瑛教授在厦门工学院的支持下创建了“郑小瑛歌剧中心”。借这个中心的创办,郑老师继续圆她的歌剧梦、践行她的歌剧观,《茶花女》和《帕老爷的婚事》这两部歌剧的中文版先后投入排练。但是,厦门没有专业的歌剧演员,只有一群业余的声乐爱好者。为了保证排练和演出的一定水准,郑老师约请了两位在京的福建籍歌剧演员,一个是男中音孙砾,另一个就是阮余群。凑巧的是阮余群此时已在剧院的意大利文版的《茶花女》中担任了主要角色。但她没有因此而推掉厦门的中文版,通过郑老师在排练过程中掰开揉碎的解读(作为指挥家的郑小瑛深受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影响,排练歌剧时总是自始至终参与戏剧排练的),使小阮步步接近并理解了薇奥列塔这个人物。她扮演的这个角色出现了以往其他演员身上不易见到的青春气息。
2011年是歌剧的大年,对已从合唱团调入歌剧团的阮余群来说也是个奇迹。这一年里,她在剧院新排演的瓦格纳的歌剧《唐豪塞》中饰演维纳斯,在两个版本(中文版和意大利文版)的《茶花女》中饰演薇奥列塔,在剧院原创歌剧《辛亥风云》中饰演林觉民烈士的妻子陈意映,在郑小瑛歌剧中心的《紫藤花》(原名《伤逝》)中饰演子君。她扮演的维纳斯妖气与性感兼有,置身于群舞演员中间,美人鱼般穿来穿去,颇为蛊惑人心;她扮演的薇奥列塔具有了热爱生命的青春气息,这不仅体现在她演唱时精心处理那些跳跃的音符,而且格外在意一些小动作,如脚步的细碎、反应的敏捷、眼神的流转等;她扮演的陈意映,悲苦与坚贞并具,私情与大义融通;她扮演的子君,则清纯与任性并存,从希望到失望的过渡也比较自然。戏与戏之间,历史与文化的背景迥然不同,角色的距离跨度其大无比,阮余群却转换自如,个个戏中都有丝丝入扣、出新出彩的表演,继承与创造的成分均有体现。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此外,由于首届中国歌剧节的举办,使该年歌剧演出的密度陡然加大。从10月到11月,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阮余群转场于北京、澳门、青岛、厦门、福州等地,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剧目;同样的剧目,不同的语种。以至每到一地,她的行装中都要携带两部以上歌剧的谱子。上述行程里的剧目,我看了她在北京彩排的《辛亥风云》、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的《紫藤花》、在福州戏院的《茶花女》中文版和在福建大剧院的《唐豪塞》。真是精彩纷呈!她那段时间里密集的演出,忽而让我感到:戏剧中的女主角,一定是在主要言行及个性上不同于同代人,超前于同代人,无论是先进于还是背离于她所处的时代,才能成为“这一个”。这本是文学理论,但也同样适于戏剧。能吃透这些角色,本已不易;能尽量准确呈现,甚至有自己见解地呈现就更不易;能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转换,不串不乱,则体现了一个演员尤其是青年演员难得的心理素质。以阮余群不到三十岁的年龄、阅历而言,能做出如此成功的业绩,诗外工夫肯定是所下甚多的。 2011年是年轻的阮余群迅速走向成熟的一年,是她歌剧表演历程中的第二个辉煌!
2013年,阮余群主演了剧院的原创歌剧《红帮裁缝》(饰演女主角阿绣)、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饰演西格琳德)、威尔第的歌剧《游吟诗人》(饰演她并不陌生的莱昂诺拉),一个是中文,一个是德文,一个是意大利文。其间还担任了威尔第《安魂曲》(意大利文、拉丁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领唱(德文)。虽然没有紧张到2011年那种程度,但也并不轻松。尤其是《红帮裁缝》的首轮演出,意外事件的发生考验了她,也锻炼了她。
预定在北京的首演,因作曲家没有按时完成创作而拖延,彩排替代了首演,作品尚有缺口。共同饰演女主角的另一位女高音递交了假条,退出了剧组,骤然间,两个人分摊的演出任务都落在阮余群一人身上。即将赴宁波首演之前,小阮突然得知家里发生了不幸:爸爸意外受伤,伤在头部,还在昏迷之中,必须手术!小阮马上向院长告假,同时表示会从福州直接去宁波,不耽误《红帮裁缝》的首演。俞峰院长宽慰她说:马上回去陪父亲,并请转达我的祝福!当晚,小阮赶到福州。庆幸的是,手术很成功。她暂别父母,赶到宁波,走进《红帮裁缝》那个清末的戏剧情境,一板一眼地演起一个深明大义的裁缝妻子。两场演毕,剧组转赴上海,她则再回福州,去医院陪伴父亲,而后,从福州到上海,勉力完成了《红帮裁缝》在上海的两场演出。
阮余群与李爽结为夫妻后常常做对方演唱的第一听众和第一评论者,致使他俩在台上的对手戏演来日渐得心应手,配合默契,2013年的《女武神》和《游吟诗人》中都有这样的例子。《女武神》两场,阮余群两天面对不同的两个男人,默契程度显然有别。与相对生疏的对手同台那场,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她的超常发挥。《游吟诗人》对于她和李爽来说比别的演员更驾轻就熟,虽然在北京演出的音乐会版,舞台上留给角色演员的表演余地不多,戏剧气氛的营造也远不及歌剧舞台,而他俩则能在有限的空间里恰到好处地搭戏、对戏,碰撞出精彩的戏剧火花。这个版本不久就演到了意大利,同样得到了意大利观众的赞许。
几年来,我对阮余群的进步处于一种较近距离的观察和了解。我的办公室与琴房一墙之隔,隔墙不隔音,阮余群在隔壁练声时对我来说是很美的享受。她的声音统一、柔美,音色莹润、清澈而又通透。她的控制力非常棒,从不会盲目追求音量,那种俗称“开大了”的唱法,在她这里是几乎见不到的。她吐字的清晰,与其福建籍贯而言更属难得,听她的演唱不必看字幕就能听懂,可见其平常所下工夫之深。我看她排戏、演出,包括看她代替女高音名家孙秀苇的救场演出,看她热心地参与剧院里的诸多活动,甚至小范围地看她给我们汇报去舞蹈班学习的成果,见证了她的成长和进步。但我必须坦言,她的演出已多到我都看不过来的程度,比如她在“唐宋名篇音乐会”和“复兴之路音乐会”中的演唱,她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演出等等。虽是同事,平常我与她的单独交往并不多,为写此文,我特请她和我一起梳理了她这些年的歌剧历程。从2007到2014年,六七年里,她已主演了十来部歌剧,被评为一级演员,跃居中央歌剧院最主要的女高音演员之一。她说,在歌剧表演这条路上,能取得这些成绩,她最感谢三个人,一个是她的夫君李爽,一个是给了她很多机会的俞峰院长,一个是给了她很多指点的郑小瑛老师。她说,不断地与不同的导演合作,从每个导演那里都能学到很多东西。合作最多的是剧院的王湖泉导演,连王导的爱人方卉都被她认了老师,她很感谢他们夫妇。她还不敢说哪个角色自己演得最满意,相对满意的是《女武神》。现在渐渐开始研究自己演过的角色,重新认识,分析得失,以期再次演出时能演得更好。
我相信阮余群歌剧表演的未来将是更加灿烂的,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歌剧观众渐渐喜爱上这个优秀的、年轻的歌剧演员!
蒋力 中央歌剧院创作策划中心主任,中国歌剧研究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 荣英涛)
北京奥贝拉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创办人林徐伟曾连续数年创作意大利歌剧,基本上都是聘用中央歌剧院的班底,演员则皆为年轻人。阮余群毕业前的那一年,奥贝拉的剧目是《游吟诗人》。剧中男主角的扮演者之一李爽当时是小阮的男友(现在的夫君),因他牵线,小阮也进了剧组,成为女主角莱昂诺拉的扮演者之一。阴差阳错,另一位扮演者在演出前临时退出,小阮成了女主角唯一的扮演者。人们惊奇地发现,她的演唱居然与那些已在歌剧院工作了几年的青年演员们不分高低,基本看不出学生的痕迹。坐在观众席中的时任中央歌剧院院长刘锡津看过戏后就对李爽说:“你的女朋友唱的不错,让她来歌剧院吧。”无论当时或是现在,学美声的演员毕业后假如不打算出国,进歌剧院都是最佳的去处。于此可以说,参演《游吟诗人》成为小阮走上歌剧表演之路的铺垫。
剧院是进来了,但进的是合唱团。歌剧院的声乐演员分为歌剧团与合唱团两部分,前者都是角色演员,后者都是群众演员;前者不会去唱合唱,后者如果有“野心”可以竞聘角色。阮余群天生就是不甘心唱合唱的人。机会,也恰在此时摆在了她的面前——2007年,中央歌剧院为筹备赴美巡演歌剧《霸王别姬》面向全国招聘角色演员,小阮报名竞聘虞姬这个角色。我当时担任这个戏的剧目创作统筹,我最看好的这个角色的竞聘者是剧院优秀的女高音尤泓斐。可惜,尤泓斐在竞聘时因过于投入,而使声音有些失控,出品人和作曲家都不甚满意。小阮在竞聘时唱了两首作品,中规中矩,发挥正常,音色也比较纯净。因为是本院的青年演员,就优先考虑了她。私下里,我觉得这个角色归属于那时的她,似乎过于容易了。
《霸王别姬》的总导演曹其敬已是继《杜十娘》后再次与剧院合作。新出现在排练场上的阮余群异常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她的用心用功都被导演看在了眼里,所以导演也在排虞姬的戏时有意多为小阮排。这个戏要求演员,尤其是角色演员的表演,多少要有一些古典的、戏曲的蕴味,但一定要有别于戏曲。那种拿捏其实是较难把握的。表演是歌剧演员普遍的弱项,小阮也清楚这一点。她私下里求教于舞蹈学院的老师帮她构思和设计动作,同时强化形体训练,很短的时间内就出现了明显的进步。2007年10月初,《霸王别姬》在北京首演时阮余群的表演一鸣惊人,令人信服地演绎出这个角色的韵味。比如虞姬上场后的第一个亮相,是在项羽攻克咸阳之后随项羽入城之际,她转身甩斗篷的那个动作,既帅又准。最出色的是在结尾自刎的那个肢体动作,她是在舍一己而救楚军的信念基础上完成的:转身的同时,宝剑横抹玉颈,衣袖飘忽,其人顿逝。这个动作,是在推向极致的音乐中完成的,一段与项羽诀别的咏叹调只是最后这个自刎的“前奏”,到此才是高潮。营造出这个全剧高潮点的人包括编剧、作曲、导演、指挥以及灯光设计(惨烈的红色主调)、服装设计(既古典又不臃赘),更主要的还是阮余群表演的到位和精准!剧院的摄影师费斌抓住了这个细节,拍下了一幅绝对精彩、甚至经典的剧照,作为观众的我们及小阮本人才可能在那以后反复品赏这个场景和细节。
首演的成功无可争议地决定了阮余群在《霸王别姬》中的女一号地位。2008年1月美国巡演的海报、前期宣传的到场、重要的演出场次,处处可见她的形象。两年后,该剧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又是一次重要的考验。复排的档期与《图兰朵》的排练同时,而小阮此时也成了《图兰朵》中柳儿这一角色的学习组演员,于是第一次出现她在两部歌剧之间来回穿梭的现象。2010年5月初,《图兰朵》赴叙利亚演出,回国后旋即投入《霸王别姬》连续10场的演出。那10场,每天都是下午一场晚上一场,角色演员每天至少演一场。5月24日,该剧在广东东莞玉兰大剧院接受了评委和观众的检阅。几天后传来消息:《霸王别姬》获第十三届文华大奖,阮余群获“个人优秀表演奖”。这是阮余群歌剧表演履历中的第一次获奖,第一个辉煌!8月,该剧又参加了国家艺术院团新剧目展演。小阮以出色的表演而再次获表演奖。展演之后文化部举行的表彰会上,作为优秀青年演员代表发言,她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在发言稿上写下了这样的题目:“在歌剧中成长,在《霸王别姬》中萌芽!”
2011年,郑小瑛教授在厦门工学院的支持下创建了“郑小瑛歌剧中心”。借这个中心的创办,郑老师继续圆她的歌剧梦、践行她的歌剧观,《茶花女》和《帕老爷的婚事》这两部歌剧的中文版先后投入排练。但是,厦门没有专业的歌剧演员,只有一群业余的声乐爱好者。为了保证排练和演出的一定水准,郑老师约请了两位在京的福建籍歌剧演员,一个是男中音孙砾,另一个就是阮余群。凑巧的是阮余群此时已在剧院的意大利文版的《茶花女》中担任了主要角色。但她没有因此而推掉厦门的中文版,通过郑老师在排练过程中掰开揉碎的解读(作为指挥家的郑小瑛深受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影响,排练歌剧时总是自始至终参与戏剧排练的),使小阮步步接近并理解了薇奥列塔这个人物。她扮演的这个角色出现了以往其他演员身上不易见到的青春气息。
2011年是歌剧的大年,对已从合唱团调入歌剧团的阮余群来说也是个奇迹。这一年里,她在剧院新排演的瓦格纳的歌剧《唐豪塞》中饰演维纳斯,在两个版本(中文版和意大利文版)的《茶花女》中饰演薇奥列塔,在剧院原创歌剧《辛亥风云》中饰演林觉民烈士的妻子陈意映,在郑小瑛歌剧中心的《紫藤花》(原名《伤逝》)中饰演子君。她扮演的维纳斯妖气与性感兼有,置身于群舞演员中间,美人鱼般穿来穿去,颇为蛊惑人心;她扮演的薇奥列塔具有了热爱生命的青春气息,这不仅体现在她演唱时精心处理那些跳跃的音符,而且格外在意一些小动作,如脚步的细碎、反应的敏捷、眼神的流转等;她扮演的陈意映,悲苦与坚贞并具,私情与大义融通;她扮演的子君,则清纯与任性并存,从希望到失望的过渡也比较自然。戏与戏之间,历史与文化的背景迥然不同,角色的距离跨度其大无比,阮余群却转换自如,个个戏中都有丝丝入扣、出新出彩的表演,继承与创造的成分均有体现。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此外,由于首届中国歌剧节的举办,使该年歌剧演出的密度陡然加大。从10月到11月,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阮余群转场于北京、澳门、青岛、厦门、福州等地,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剧目;同样的剧目,不同的语种。以至每到一地,她的行装中都要携带两部以上歌剧的谱子。上述行程里的剧目,我看了她在北京彩排的《辛亥风云》、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的《紫藤花》、在福州戏院的《茶花女》中文版和在福建大剧院的《唐豪塞》。真是精彩纷呈!她那段时间里密集的演出,忽而让我感到:戏剧中的女主角,一定是在主要言行及个性上不同于同代人,超前于同代人,无论是先进于还是背离于她所处的时代,才能成为“这一个”。这本是文学理论,但也同样适于戏剧。能吃透这些角色,本已不易;能尽量准确呈现,甚至有自己见解地呈现就更不易;能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转换,不串不乱,则体现了一个演员尤其是青年演员难得的心理素质。以阮余群不到三十岁的年龄、阅历而言,能做出如此成功的业绩,诗外工夫肯定是所下甚多的。 2011年是年轻的阮余群迅速走向成熟的一年,是她歌剧表演历程中的第二个辉煌!
2013年,阮余群主演了剧院的原创歌剧《红帮裁缝》(饰演女主角阿绣)、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饰演西格琳德)、威尔第的歌剧《游吟诗人》(饰演她并不陌生的莱昂诺拉),一个是中文,一个是德文,一个是意大利文。其间还担任了威尔第《安魂曲》(意大利文、拉丁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领唱(德文)。虽然没有紧张到2011年那种程度,但也并不轻松。尤其是《红帮裁缝》的首轮演出,意外事件的发生考验了她,也锻炼了她。
预定在北京的首演,因作曲家没有按时完成创作而拖延,彩排替代了首演,作品尚有缺口。共同饰演女主角的另一位女高音递交了假条,退出了剧组,骤然间,两个人分摊的演出任务都落在阮余群一人身上。即将赴宁波首演之前,小阮突然得知家里发生了不幸:爸爸意外受伤,伤在头部,还在昏迷之中,必须手术!小阮马上向院长告假,同时表示会从福州直接去宁波,不耽误《红帮裁缝》的首演。俞峰院长宽慰她说:马上回去陪父亲,并请转达我的祝福!当晚,小阮赶到福州。庆幸的是,手术很成功。她暂别父母,赶到宁波,走进《红帮裁缝》那个清末的戏剧情境,一板一眼地演起一个深明大义的裁缝妻子。两场演毕,剧组转赴上海,她则再回福州,去医院陪伴父亲,而后,从福州到上海,勉力完成了《红帮裁缝》在上海的两场演出。
阮余群与李爽结为夫妻后常常做对方演唱的第一听众和第一评论者,致使他俩在台上的对手戏演来日渐得心应手,配合默契,2013年的《女武神》和《游吟诗人》中都有这样的例子。《女武神》两场,阮余群两天面对不同的两个男人,默契程度显然有别。与相对生疏的对手同台那场,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她的超常发挥。《游吟诗人》对于她和李爽来说比别的演员更驾轻就熟,虽然在北京演出的音乐会版,舞台上留给角色演员的表演余地不多,戏剧气氛的营造也远不及歌剧舞台,而他俩则能在有限的空间里恰到好处地搭戏、对戏,碰撞出精彩的戏剧火花。这个版本不久就演到了意大利,同样得到了意大利观众的赞许。
几年来,我对阮余群的进步处于一种较近距离的观察和了解。我的办公室与琴房一墙之隔,隔墙不隔音,阮余群在隔壁练声时对我来说是很美的享受。她的声音统一、柔美,音色莹润、清澈而又通透。她的控制力非常棒,从不会盲目追求音量,那种俗称“开大了”的唱法,在她这里是几乎见不到的。她吐字的清晰,与其福建籍贯而言更属难得,听她的演唱不必看字幕就能听懂,可见其平常所下工夫之深。我看她排戏、演出,包括看她代替女高音名家孙秀苇的救场演出,看她热心地参与剧院里的诸多活动,甚至小范围地看她给我们汇报去舞蹈班学习的成果,见证了她的成长和进步。但我必须坦言,她的演出已多到我都看不过来的程度,比如她在“唐宋名篇音乐会”和“复兴之路音乐会”中的演唱,她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演出等等。虽是同事,平常我与她的单独交往并不多,为写此文,我特请她和我一起梳理了她这些年的歌剧历程。从2007到2014年,六七年里,她已主演了十来部歌剧,被评为一级演员,跃居中央歌剧院最主要的女高音演员之一。她说,在歌剧表演这条路上,能取得这些成绩,她最感谢三个人,一个是她的夫君李爽,一个是给了她很多机会的俞峰院长,一个是给了她很多指点的郑小瑛老师。她说,不断地与不同的导演合作,从每个导演那里都能学到很多东西。合作最多的是剧院的王湖泉导演,连王导的爱人方卉都被她认了老师,她很感谢他们夫妇。她还不敢说哪个角色自己演得最满意,相对满意的是《女武神》。现在渐渐开始研究自己演过的角色,重新认识,分析得失,以期再次演出时能演得更好。
我相信阮余群歌剧表演的未来将是更加灿烂的,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歌剧观众渐渐喜爱上这个优秀的、年轻的歌剧演员!
蒋力 中央歌剧院创作策划中心主任,中国歌剧研究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