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字体设计是极其重要的组成元素,它的形态优劣直接影响并制约着设计的水平,故各国的设计家都非常注重。在字体设计中,创意又是十分关键的一环,甚至可以说它决定了字体设计的成败。由于观念、文化、生活方式不同,中西字体在创意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中西文字起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文化背景
中西字体的起源时间差异并不大,基本是在同一起跑线上。从目前的出土文物考证,上古时代出现的最早汉字形体是由图形演进而来的象形文字。郭沫若认为公元前4000年西安半坡仰韶文化中“彩陶上的那些刻划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见《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刻划符号线条刻化随意,稚气而自然,线条的对称、轻重、斜正、起刀、收刀均有变化,与后来的象形文字在艺术感觉上一脉相承。
有据可查的真正构成文字条件的是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形成的初步定型文字——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图形化的文字,已经具有汉字点画结构的均衡、对称、稳定等规律特点,体现了人类追求均衡对称、和谐稳定的天性。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带有象形痕迹的文字,这些文字由长短、宽窄、疏密不同变化着的笔画组成,充分体现了汉字的创意。
与中国甲骨文处在同一个时期的西方文字,是由古代苏美尔人发明的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楔形文字,这种最初的文字外观是一些平面图画,显然,它也是起源于图画式象形文字,并同汉字一样经历了从符号到文字的发展过程,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腓尼基人创制出的字母就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由于楔形文字极为复杂,到公元1世纪,就完全消亡了。
无论是东西方,古人用于记录事物的方式都是刻划图形,而且它们最初的文字形式一甲骨文和楔形文也惊人的相似。只是演变过程中汉字把象形集中到—个字上,而西文字体由象形抽象到更简单的符号,并用几个符号的组合去表达我们所说的一个“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发展,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字体系。
二、中西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书写工具和载体
古人在创造文字伊始,用尖硬的石器、兽骨和树枝在石壁、平地、树皮上进行刻划,这些就成了最早的书写工具和载体。汉字在实际书写过程中,追求“简、明、快”,导致了形体的演变。同时,使用频率、社会化程度以及书写材料、工具等的改变也是汉字形体演变的重要原因。
在“刻”字阶段,甲骨文以刀为书写工具、以龟甲兽骨为载体材料,字的形体结构与握刀的手用力难易有关;殷商时期的钟鼎文是模具制作,铭刻或浇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笔划粗壮丰满,字形接近长圆,渐趋整齐;大篆的代表字样为刻在石鼓上面的“石鼓文”,用凿刻的方法,在石头表面点击而成,笔划粗细均匀一致,大小接近方形,形体相对统一;小篆以著名的泰山刻石为代表,把石头作为书写材料,直到西汉时,石刻一般都以自然形态的石头为对象,到东汉立碑刻石成为一种风气,字体也由篆书演变为隶书。
当契刻文字退出历史舞台后,毛笔的发展使得文字的图画性向着方正、平直化、抽象化转变,并初步形成了构成汉字基本笔划特点及方块字形的外形特征。宋代发明印刷术以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出现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一宋体,至明代被广泛采用。雕版刻工在摹写唐代楷书的过程中,巧妙、合理地将中国书法楷书的本质特征用刻刀及传统印刷术的形式反映出来,开启了汉字规范化、程式化的先河。
当中国以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使用毛笔的时候,聪明的古埃及人曾将芦苇杆削尖当笔使用,并用可以画出黑色痕迹的木炭棒将自己的象形文字记录下来。公元1到2世纪,产生了刻在凯旋门、胜利柱等建筑上的端正典雅、匀称美观的罗马大写体。当时的人们也在羊皮纸和莎草纸上书写文字。欧洲出现造纸术后,人们发现鸟儿翅尾的长羽质地较硬,适合手握,中空的羽杆刚好可以蘸取墨水,经过加工,书写起来相当方便。羽毛笔的诞生大大加快了书写的速度。英文单词“钢笔”——“pen”就是直接从拉丁文的“pen”借用过来的,而拉丁文的“pen”意为羽毛。英文单词“铅笔”——“pencil”来自古罗马语“Pencinus”,也有拉丁文“羽毛”的影子。14世纪,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哥特字体出现并沿用至16世纪。15世纪中叶,铅活字印刷术将原来一些连写的字母被印刷活字解开,对拉丁字母形体的风格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涌现出众多优美易读的字体和实用字体。
在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不同性能的书写工具和材料使得中西文字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效果,同时文字随着书写工具的发展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汉字从用契刀雕刻象形图画、线条符号走向适应毛笔书写的书法,发展到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拉丁字母的书写工具也由在土块上书写的木杆发展到芦苇笔、羽毛笔和在草纸和牛皮纸上书写的钢笔,直到活字的发明。尽管我们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说究竟是书写工具和载体影响了字体的发展,还是由于字体的需要而选择了工具和载体,但两者之间一定是互相推动、互相影响着的。
三、汉字的由繁到简与西文造型演化
汉字创意的演进过程,就是从开始的象形图形逐渐变为象征,进而演变到抽象的过程。原始社会的符号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具体形象,在象形符号的基础上创造具有象形特征的文字。以笔画加图形的复杂象形字,可谓“繁”。
“隶变”彻底结束了象形文字的结构和形式上的自由化,隶书把一切象形需要的各种曲线、弧线、圆线改造成点画线条。由圆变方,在形体上也由纵势的圆弧形变成横势的扁方形。篆书所残留的最后一点象形文字的图画性也消失了。中国汉字字体进入了以点画线条为主的方块字时代,由此走向了“简”。
西文字体风格最为多样的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技术与文化的发展、繁荣迅速推动了拉丁字母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活字印刷发明后,人们在字体浇铸和字样的风格上不断改进,字体越来越漂亮,颜色也更趋多样化,用花朵和树叶修饰边界的活版印刷受到大众的欢迎。大约在16到18世纪,西方出现了“草书体”和“花体”。约18世纪,西方现代罗马体形成,其形成的字体风格和年代,基本上同东方汉字宋体相对应。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产生了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19世纪晚期,“工艺美术”运动成就了字体设计的经典雅致风格;20世纪,由于高质量印刷和色彩印刷的发展,书籍、杂志和报刊内容十分丰富,电视对人们的阅读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印刷作为一种文字图片将众多元素紧密结合在一起,给予设计者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拉丁文字则因为科技的先进加上简洁的字母在造型变化上的优势,于创新的种类上远远超过了汉字。
四、中西字体创意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内涵
汉字是表意文字,反映自然造型的象形性是汉字的主要特征之一。最早的汉字其实是占卜的记录,甲骨文的书写契刻者同时也是占卜者和解释者,神秘宗教、万物有灵、天人感应等诸种观念在甲骨文中自然流露,状物抒情,显示出独特的美感和情趣。方块字的形成,意味着汉字由象形符号进入抽象符号阶段。汉字的绝大部分单字都可独立存在,具有自己的独特结构和笔法,表现的是从自然物象中概括和提炼出的神情意态。这种抽象,通过神可测其形,联想到客观形象;不求形似,而是追求思维意象,表现事物情势和态势之美。
汉字的发展过程,始终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优秀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和”为美学原则,字体的构成和演变,显示了“和谐统一”的审美理想,将物形简化在方正的字体符号之中,具有对立统一法则的线条结构体现了我国古典哲学阴阳学的辨证思想。任何艺术都是情感艺术。绝大多数汉字都有其独立的含义和内容,选择哪些汉字进行创意,直接能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态度和感情,对观众产生影响。汉字创意通过文字的结构形式,状其势,状其态,表达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建立了“同构同形”和“同构异形”的审美取向。中国人在对汉字涵义的品味和字形的再设计中,将自己的世界观、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标准都放在了方块字里。
再来看西方,拉丁字母是5000年文字发展演变的产物,从起初的语音符号到现在的字母文字,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仅包含外形各异、本身没有含义、必须以字母组合构成词组来进行语言表述的26个简单字母,却以富于变化而在字体整体设计上具有强大的优势。这个优势的根源在哪里呢?我们使用的现代拉丁字母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垂直、弯曲、垂直与弯曲相结合、对角线或斜线,字的外形特征可以用三角形、方形、圆形来概括。简洁的结构特征,为拉丁字母的组合设计提供了便利的平台。西方的文字来源于自然界基本的造型,直白单纯、曲直分明,表现出早期人类简单而又抽象的思维方式,不象汉字那样具有复杂的含义。简洁的笔画是拉丁字母千变万化的基础和创意的骨骼。从创意的精神本质来看,汉字重意象表现,拉丁字母则重形式表现。
一、中西文字起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文化背景
中西字体的起源时间差异并不大,基本是在同一起跑线上。从目前的出土文物考证,上古时代出现的最早汉字形体是由图形演进而来的象形文字。郭沫若认为公元前4000年西安半坡仰韶文化中“彩陶上的那些刻划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见《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刻划符号线条刻化随意,稚气而自然,线条的对称、轻重、斜正、起刀、收刀均有变化,与后来的象形文字在艺术感觉上一脉相承。
有据可查的真正构成文字条件的是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形成的初步定型文字——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图形化的文字,已经具有汉字点画结构的均衡、对称、稳定等规律特点,体现了人类追求均衡对称、和谐稳定的天性。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带有象形痕迹的文字,这些文字由长短、宽窄、疏密不同变化着的笔画组成,充分体现了汉字的创意。
与中国甲骨文处在同一个时期的西方文字,是由古代苏美尔人发明的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楔形文字,这种最初的文字外观是一些平面图画,显然,它也是起源于图画式象形文字,并同汉字一样经历了从符号到文字的发展过程,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腓尼基人创制出的字母就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由于楔形文字极为复杂,到公元1世纪,就完全消亡了。
无论是东西方,古人用于记录事物的方式都是刻划图形,而且它们最初的文字形式一甲骨文和楔形文也惊人的相似。只是演变过程中汉字把象形集中到—个字上,而西文字体由象形抽象到更简单的符号,并用几个符号的组合去表达我们所说的一个“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发展,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字体系。
二、中西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书写工具和载体
古人在创造文字伊始,用尖硬的石器、兽骨和树枝在石壁、平地、树皮上进行刻划,这些就成了最早的书写工具和载体。汉字在实际书写过程中,追求“简、明、快”,导致了形体的演变。同时,使用频率、社会化程度以及书写材料、工具等的改变也是汉字形体演变的重要原因。
在“刻”字阶段,甲骨文以刀为书写工具、以龟甲兽骨为载体材料,字的形体结构与握刀的手用力难易有关;殷商时期的钟鼎文是模具制作,铭刻或浇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笔划粗壮丰满,字形接近长圆,渐趋整齐;大篆的代表字样为刻在石鼓上面的“石鼓文”,用凿刻的方法,在石头表面点击而成,笔划粗细均匀一致,大小接近方形,形体相对统一;小篆以著名的泰山刻石为代表,把石头作为书写材料,直到西汉时,石刻一般都以自然形态的石头为对象,到东汉立碑刻石成为一种风气,字体也由篆书演变为隶书。
当契刻文字退出历史舞台后,毛笔的发展使得文字的图画性向着方正、平直化、抽象化转变,并初步形成了构成汉字基本笔划特点及方块字形的外形特征。宋代发明印刷术以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出现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一宋体,至明代被广泛采用。雕版刻工在摹写唐代楷书的过程中,巧妙、合理地将中国书法楷书的本质特征用刻刀及传统印刷术的形式反映出来,开启了汉字规范化、程式化的先河。
当中国以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使用毛笔的时候,聪明的古埃及人曾将芦苇杆削尖当笔使用,并用可以画出黑色痕迹的木炭棒将自己的象形文字记录下来。公元1到2世纪,产生了刻在凯旋门、胜利柱等建筑上的端正典雅、匀称美观的罗马大写体。当时的人们也在羊皮纸和莎草纸上书写文字。欧洲出现造纸术后,人们发现鸟儿翅尾的长羽质地较硬,适合手握,中空的羽杆刚好可以蘸取墨水,经过加工,书写起来相当方便。羽毛笔的诞生大大加快了书写的速度。英文单词“钢笔”——“pen”就是直接从拉丁文的“pen”借用过来的,而拉丁文的“pen”意为羽毛。英文单词“铅笔”——“pencil”来自古罗马语“Pencinus”,也有拉丁文“羽毛”的影子。14世纪,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哥特字体出现并沿用至16世纪。15世纪中叶,铅活字印刷术将原来一些连写的字母被印刷活字解开,对拉丁字母形体的风格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涌现出众多优美易读的字体和实用字体。
在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不同性能的书写工具和材料使得中西文字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效果,同时文字随着书写工具的发展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汉字从用契刀雕刻象形图画、线条符号走向适应毛笔书写的书法,发展到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拉丁字母的书写工具也由在土块上书写的木杆发展到芦苇笔、羽毛笔和在草纸和牛皮纸上书写的钢笔,直到活字的发明。尽管我们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说究竟是书写工具和载体影响了字体的发展,还是由于字体的需要而选择了工具和载体,但两者之间一定是互相推动、互相影响着的。
三、汉字的由繁到简与西文造型演化
汉字创意的演进过程,就是从开始的象形图形逐渐变为象征,进而演变到抽象的过程。原始社会的符号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具体形象,在象形符号的基础上创造具有象形特征的文字。以笔画加图形的复杂象形字,可谓“繁”。
“隶变”彻底结束了象形文字的结构和形式上的自由化,隶书把一切象形需要的各种曲线、弧线、圆线改造成点画线条。由圆变方,在形体上也由纵势的圆弧形变成横势的扁方形。篆书所残留的最后一点象形文字的图画性也消失了。中国汉字字体进入了以点画线条为主的方块字时代,由此走向了“简”。
西文字体风格最为多样的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技术与文化的发展、繁荣迅速推动了拉丁字母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活字印刷发明后,人们在字体浇铸和字样的风格上不断改进,字体越来越漂亮,颜色也更趋多样化,用花朵和树叶修饰边界的活版印刷受到大众的欢迎。大约在16到18世纪,西方出现了“草书体”和“花体”。约18世纪,西方现代罗马体形成,其形成的字体风格和年代,基本上同东方汉字宋体相对应。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产生了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19世纪晚期,“工艺美术”运动成就了字体设计的经典雅致风格;20世纪,由于高质量印刷和色彩印刷的发展,书籍、杂志和报刊内容十分丰富,电视对人们的阅读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印刷作为一种文字图片将众多元素紧密结合在一起,给予设计者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拉丁文字则因为科技的先进加上简洁的字母在造型变化上的优势,于创新的种类上远远超过了汉字。
四、中西字体创意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内涵
汉字是表意文字,反映自然造型的象形性是汉字的主要特征之一。最早的汉字其实是占卜的记录,甲骨文的书写契刻者同时也是占卜者和解释者,神秘宗教、万物有灵、天人感应等诸种观念在甲骨文中自然流露,状物抒情,显示出独特的美感和情趣。方块字的形成,意味着汉字由象形符号进入抽象符号阶段。汉字的绝大部分单字都可独立存在,具有自己的独特结构和笔法,表现的是从自然物象中概括和提炼出的神情意态。这种抽象,通过神可测其形,联想到客观形象;不求形似,而是追求思维意象,表现事物情势和态势之美。
汉字的发展过程,始终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优秀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和”为美学原则,字体的构成和演变,显示了“和谐统一”的审美理想,将物形简化在方正的字体符号之中,具有对立统一法则的线条结构体现了我国古典哲学阴阳学的辨证思想。任何艺术都是情感艺术。绝大多数汉字都有其独立的含义和内容,选择哪些汉字进行创意,直接能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态度和感情,对观众产生影响。汉字创意通过文字的结构形式,状其势,状其态,表达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建立了“同构同形”和“同构异形”的审美取向。中国人在对汉字涵义的品味和字形的再设计中,将自己的世界观、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标准都放在了方块字里。
再来看西方,拉丁字母是5000年文字发展演变的产物,从起初的语音符号到现在的字母文字,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仅包含外形各异、本身没有含义、必须以字母组合构成词组来进行语言表述的26个简单字母,却以富于变化而在字体整体设计上具有强大的优势。这个优势的根源在哪里呢?我们使用的现代拉丁字母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垂直、弯曲、垂直与弯曲相结合、对角线或斜线,字的外形特征可以用三角形、方形、圆形来概括。简洁的结构特征,为拉丁字母的组合设计提供了便利的平台。西方的文字来源于自然界基本的造型,直白单纯、曲直分明,表现出早期人类简单而又抽象的思维方式,不象汉字那样具有复杂的含义。简洁的笔画是拉丁字母千变万化的基础和创意的骨骼。从创意的精神本质来看,汉字重意象表现,拉丁字母则重形式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