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开展并有效落实户外课程,可有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具体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要求教师具备正确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此才能制定科学的教学体系,进而有效实施教学计划。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开展体育户外课程的意义,随后,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对其进行分析与总结,得出几点户外课程开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校体育 户外课程 研究
高校体育开展户外课程教育,是基于国家新的教学纲要要求,且必须贯彻实施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户外课程标准与户外运动项目的有效融合,需教育工作者制定并完善户外体育教学体系,进而使学生通过科学的户外教学方式,获得基本知识与技能,并建立正确的体育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开展体育户外学习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有效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思想品性与成熟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在开展体育户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避免学生在参与户外课程教学时发生意外,造成学生生命健康与安全的不良后果。
一、高校开展体育户外课程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领域不断进行深化改革,可见国家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而素质教育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学生具备健康的身体、积极的思想状态及心理状态等,也是完成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环节。当代大学生是十分特殊的群体,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但还未建立成熟且稳定的心理特征。而高校毕业生完成学业后,会马上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这些学生既拥有孩子般的好奇心理,同时又渴求像社会上成熟的大人一样开展职业生涯。体育教育作为实现国家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等其他能力,就目前而言,固有的体育课程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户外课程是弥补这一不足的有效手段。高校开展体育户外课程,可丰富学生的生活,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体育户外课程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三方面的意义。
首先,具有一定的教育性。体育锻炼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会主动的进行体育项目的训练。因此,借助户外运动课程,可使学生在紧张的理论知识学习之余,有了参加体育教育的机会,在运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增强体魄,更可以愉悦自身心情,进而获得积极向上的活力。
其次,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开展体育户外课程,可使学生直接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调整紧张的学习状态,且在参与体育户外课程时,同学间可相互协作,增加了交流与一起玩乐的机会,使体育教育活动更有趣味性,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热情。
第三,体育户外课程有一定的实用性。高校开展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的身体素质并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但在传统的室内体育教学活动中,大多是基于理论知识的常规课程,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得不到进行身体锻炼的机会,这有悖于开展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体育户外课程,可针对学生的需求,制定相关的户外体育锻炼项目,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可锻炼自身的身体机能,并培养学生坚毅的性格特征。
二、高校体育户外课程有效开展策略
2.1 优化户外运动课程教学方案
高校在开展体育户外课程过程中,应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具体而言,高校开展户外体育教学课程的目标,即是使学生摆脱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大多是在室内进行体育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或偶尔参与室外简单的体育训练及自由活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显然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无法培养学生其他综合素质,以及体育精神。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户外课程时,应根据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教学方案。一方面,可依据科学的教育目标,结合户外教学课程,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学目标是有效开展教学方案的立足点,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基于国家的素质教育政策,在制定教学方案时,也应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然后再深入推进体育户外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户外运动教学方案的有效落实。而其主要想达成的目标,即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体育理论知识、全面发展的创新能力以及健全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为学生未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生存与市场的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案。谈及在教学方案优化内容中,笔者认为应着重以下四方面教学目标的实现:首先,增强体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并能应用户外知识与技能;其次,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和项目运动爱好,培养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第三,着重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与团队合作意识;第四,使学生能充分领会体育精神,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2 建立多元化的課程教学评价体系
体育户外运动开展过程中,若想有效实现体育教学的教育目标,需制定并完善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与考核,是有效实施体育课程的重要环节,而想要使课程评价达到一定的效果,有效为学生的体育户外学习进度与未来发展做好服务,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评价体系通常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高低、心理健康程度、体育户外运动的难易程度、思想品德政治方向等方面的内容。基于这样的评价内容,也为广大高校提出了新的教学评价理念。通过户外课程实践活动,可对学生的户外运动理论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完成实践运动项目情况,可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学生在参与户外运动时的态度、与其他同学的合作情况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等方面,都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教师要积极给予正确、及时的引导与教育。此外,还可通过学生的自我认知、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并重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综合而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利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有效落实,同时可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体育户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不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可加以改善,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其他综合能力。 2.3 加强户外运动的训练安排组织管理
高校在开展体育户外课程时,除应建立完善教学方案及教学评价体系,更应重视户外运动训练组织管理。具体而言,在开展户外项目运动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在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完成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教师更应重视大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学生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放在首要位置。因此,教师在实际开展体育户外课程时,应建立完善的安排管理工作流程。
2.3.1教师应重视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学生在参加室外体育教学活动时,因外界自然环境中有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对学生的生命健康与安全产产生一定的威胁。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由于大学生较年轻,且充满冒险精神与探险精神,对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与户外体育教学实际情况,重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以及风险判断能力,并传授给学生面对危险时的有效应对措施,并令学生了解在户外运动时,一定要重视团队合作能力。教师要通过培训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促进学生能更好的进行团队协作,从而降低户外运动产生的风险。
2.3.2户外装备安全保障
高校在开展体育户外课程时,为确保学生安全,需配备并完善相关的户外设备。在一定程度上,户外装备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户外活动安全系数,这也是学生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使用户外安全设备的正确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户外活动要使用不同的户外设备。这样,不仅可有效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对学生生命安全有了很好的保障。
2.3.3应急救援管理
户外的自然环境变化是不可控制的,因此,教师向学生传达应对突发事件的解决办法,以及紧急求救的方式。教师根据不同的户外活动,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把步骤、课程内容、课程时间、户外运动路线等做出周密的计划,以便发生突发情况时能及时开展救援工作。
结语:
透过对高校体育户外课程的了解,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在开展户外课程时,教师要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切实改变传統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错误教学观念,要形成一切教育都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体验的良好教学理念,进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华荣.我国高校户外运动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7.
[2]王慧.重庆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户外运动课程的路径研究[D].长江大学,2017.
[3]苗金凤.昆明地区普通高校户外运动开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高校体育 户外课程 研究
高校体育开展户外课程教育,是基于国家新的教学纲要要求,且必须贯彻实施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户外课程标准与户外运动项目的有效融合,需教育工作者制定并完善户外体育教学体系,进而使学生通过科学的户外教学方式,获得基本知识与技能,并建立正确的体育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开展体育户外学习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有效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思想品性与成熟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在开展体育户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避免学生在参与户外课程教学时发生意外,造成学生生命健康与安全的不良后果。
一、高校开展体育户外课程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领域不断进行深化改革,可见国家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而素质教育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学生具备健康的身体、积极的思想状态及心理状态等,也是完成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环节。当代大学生是十分特殊的群体,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但还未建立成熟且稳定的心理特征。而高校毕业生完成学业后,会马上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这些学生既拥有孩子般的好奇心理,同时又渴求像社会上成熟的大人一样开展职业生涯。体育教育作为实现国家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等其他能力,就目前而言,固有的体育课程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户外课程是弥补这一不足的有效手段。高校开展体育户外课程,可丰富学生的生活,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体育户外课程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三方面的意义。
首先,具有一定的教育性。体育锻炼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会主动的进行体育项目的训练。因此,借助户外运动课程,可使学生在紧张的理论知识学习之余,有了参加体育教育的机会,在运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增强体魄,更可以愉悦自身心情,进而获得积极向上的活力。
其次,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开展体育户外课程,可使学生直接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调整紧张的学习状态,且在参与体育户外课程时,同学间可相互协作,增加了交流与一起玩乐的机会,使体育教育活动更有趣味性,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热情。
第三,体育户外课程有一定的实用性。高校开展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的身体素质并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但在传统的室内体育教学活动中,大多是基于理论知识的常规课程,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得不到进行身体锻炼的机会,这有悖于开展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体育户外课程,可针对学生的需求,制定相关的户外体育锻炼项目,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可锻炼自身的身体机能,并培养学生坚毅的性格特征。
二、高校体育户外课程有效开展策略
2.1 优化户外运动课程教学方案
高校在开展体育户外课程过程中,应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具体而言,高校开展户外体育教学课程的目标,即是使学生摆脱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大多是在室内进行体育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或偶尔参与室外简单的体育训练及自由活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显然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无法培养学生其他综合素质,以及体育精神。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户外课程时,应根据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教学方案。一方面,可依据科学的教育目标,结合户外教学课程,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学目标是有效开展教学方案的立足点,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基于国家的素质教育政策,在制定教学方案时,也应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然后再深入推进体育户外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户外运动教学方案的有效落实。而其主要想达成的目标,即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体育理论知识、全面发展的创新能力以及健全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为学生未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生存与市场的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案。谈及在教学方案优化内容中,笔者认为应着重以下四方面教学目标的实现:首先,增强体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并能应用户外知识与技能;其次,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和项目运动爱好,培养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第三,着重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与团队合作意识;第四,使学生能充分领会体育精神,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2 建立多元化的課程教学评价体系
体育户外运动开展过程中,若想有效实现体育教学的教育目标,需制定并完善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与考核,是有效实施体育课程的重要环节,而想要使课程评价达到一定的效果,有效为学生的体育户外学习进度与未来发展做好服务,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评价体系通常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高低、心理健康程度、体育户外运动的难易程度、思想品德政治方向等方面的内容。基于这样的评价内容,也为广大高校提出了新的教学评价理念。通过户外课程实践活动,可对学生的户外运动理论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完成实践运动项目情况,可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学生在参与户外运动时的态度、与其他同学的合作情况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等方面,都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教师要积极给予正确、及时的引导与教育。此外,还可通过学生的自我认知、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并重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综合而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利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有效落实,同时可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体育户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不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可加以改善,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其他综合能力。 2.3 加强户外运动的训练安排组织管理
高校在开展体育户外课程时,除应建立完善教学方案及教学评价体系,更应重视户外运动训练组织管理。具体而言,在开展户外项目运动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在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完成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教师更应重视大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学生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放在首要位置。因此,教师在实际开展体育户外课程时,应建立完善的安排管理工作流程。
2.3.1教师应重视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学生在参加室外体育教学活动时,因外界自然环境中有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对学生的生命健康与安全产产生一定的威胁。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由于大学生较年轻,且充满冒险精神与探险精神,对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与户外体育教学实际情况,重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以及风险判断能力,并传授给学生面对危险时的有效应对措施,并令学生了解在户外运动时,一定要重视团队合作能力。教师要通过培训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促进学生能更好的进行团队协作,从而降低户外运动产生的风险。
2.3.2户外装备安全保障
高校在开展体育户外课程时,为确保学生安全,需配备并完善相关的户外设备。在一定程度上,户外装备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户外活动安全系数,这也是学生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使用户外安全设备的正确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户外活动要使用不同的户外设备。这样,不仅可有效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对学生生命安全有了很好的保障。
2.3.3应急救援管理
户外的自然环境变化是不可控制的,因此,教师向学生传达应对突发事件的解决办法,以及紧急求救的方式。教师根据不同的户外活动,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把步骤、课程内容、课程时间、户外运动路线等做出周密的计划,以便发生突发情况时能及时开展救援工作。
结语:
透过对高校体育户外课程的了解,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在开展户外课程时,教师要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切实改变传統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错误教学观念,要形成一切教育都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体验的良好教学理念,进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华荣.我国高校户外运动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7.
[2]王慧.重庆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户外运动课程的路径研究[D].长江大学,2017.
[3]苗金凤.昆明地区普通高校户外运动开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