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仍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如何创造性、艺术性地开展课堂提问,是我们语文教学永恒的探索之路。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艺术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课堂教学不单是忠实地落实教学计划的过程,更是一个适合于学生个性主体发展的创新过程,在师生共同研习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时候,巧妙的提问仍不失为一种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应当说,课堂提问仍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用巧的艺术。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阅读教学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那么,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巧选角度,变中求异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意、主题、写作特点上兜圈子,搞循环,而应采用平实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项链》一文,应避免提问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之类,或者“路瓦栽夫人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这些大而空的问题。不妨换个角度来理解文章中的两句话:“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些年来我忍受着许多苦楚,……而且都是因为你!”路瓦栽夫人的遭遇是不是因为丢项链这件小事?是不是因为佛来思节夫人?然后架梯设题,就可以推论出她的悲剧来自个人,来自那个阶级和社会。
二、疑于无疑,平中出奇
有些内容看似平平,处于无疑境地,教师要善于激疑,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微言大义,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如教《群英会蒋干中计》,一开头就可启发设问:课文题目说得明白——“群英会蒋干中计”,道出了小说的基本内容,是“蒋干中计”,中了老同学周瑜之计。但如果我们认真把握一下人物关系,就会发现,真正中计的其实不是蒋干,而是曹操。同学们能否浏览一下课文,理清人物关系,来证明一下老师的观点?这样设问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迅速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及双方人物关系。
三、利用矛盾,激发疑问
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提问教学中可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如《孔乙己》文末有这么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可提出为什么使用“大约”和“的确”两个词语,两者是否矛盾?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就明白了作者的用意:“大约”表推测,因为无人关心孔乙己的遭遇,得不到确切的消息,只能估计;而从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的情形看,他被打折了腿,身无分文,衣不遮寒,食不果腹,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两个词语反映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冷漠。
四、化难为易,深题浅问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冷场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作降低难度的处理。如《石钟山记》中写到的三笑,如果直接问:这三笑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可设计两个较容易的问题对其作降低难度的处理:苏轼三次笑分别在什么场合?内容各是什么?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就能逐步达到对原来问题的理解。又如《范进中举》一文在解决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
五、问此意彼,直题曲问
语文教材选文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比较典范。又加上课前提示、课后练习、基础训练的辅助,透明度很高。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力求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向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捧,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次,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切不可把提问当作课堂教学的点缀,只求表面上轰轰烈烈,而不讲求实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艺术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课堂教学不单是忠实地落实教学计划的过程,更是一个适合于学生个性主体发展的创新过程,在师生共同研习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时候,巧妙的提问仍不失为一种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应当说,课堂提问仍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用巧的艺术。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阅读教学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那么,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巧选角度,变中求异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意、主题、写作特点上兜圈子,搞循环,而应采用平实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项链》一文,应避免提问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之类,或者“路瓦栽夫人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这些大而空的问题。不妨换个角度来理解文章中的两句话:“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些年来我忍受着许多苦楚,……而且都是因为你!”路瓦栽夫人的遭遇是不是因为丢项链这件小事?是不是因为佛来思节夫人?然后架梯设题,就可以推论出她的悲剧来自个人,来自那个阶级和社会。
二、疑于无疑,平中出奇
有些内容看似平平,处于无疑境地,教师要善于激疑,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微言大义,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如教《群英会蒋干中计》,一开头就可启发设问:课文题目说得明白——“群英会蒋干中计”,道出了小说的基本内容,是“蒋干中计”,中了老同学周瑜之计。但如果我们认真把握一下人物关系,就会发现,真正中计的其实不是蒋干,而是曹操。同学们能否浏览一下课文,理清人物关系,来证明一下老师的观点?这样设问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迅速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及双方人物关系。
三、利用矛盾,激发疑问
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提问教学中可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如《孔乙己》文末有这么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可提出为什么使用“大约”和“的确”两个词语,两者是否矛盾?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就明白了作者的用意:“大约”表推测,因为无人关心孔乙己的遭遇,得不到确切的消息,只能估计;而从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的情形看,他被打折了腿,身无分文,衣不遮寒,食不果腹,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两个词语反映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冷漠。
四、化难为易,深题浅问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冷场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作降低难度的处理。如《石钟山记》中写到的三笑,如果直接问:这三笑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可设计两个较容易的问题对其作降低难度的处理:苏轼三次笑分别在什么场合?内容各是什么?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就能逐步达到对原来问题的理解。又如《范进中举》一文在解决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
五、问此意彼,直题曲问
语文教材选文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比较典范。又加上课前提示、课后练习、基础训练的辅助,透明度很高。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力求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向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捧,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次,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切不可把提问当作课堂教学的点缀,只求表面上轰轰烈烈,而不讲求实效。